以书为友,与书同行——滨城区初中数学名师工作室教师读书交流活动

滨城五中 高颖

<p class="ql-block">  一滴清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夺目光辉;一本好书,可以净化一个人的心灵。在我们的心底,总有这样一本书,它就像一滴清水浸润我们的心灵,折射出来自心灵深处的光芒。陶行知说:“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提升教师素养,滨城区初中数学名师工作室开展“以书为友,与书同行”教师读书交流活动。2023年2月4日下午三点在滨城区第六中学进行了交流分享。</p> <p class="ql-block">  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李利波老师分享了《学科德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阐述了2014年至今,我们关于数学学科德育的认识与转变过程,他认为,从数学教师的层面,只要能够走进教学教育的境界,看带着教学教育的情怀研究日常课堂,那么我们就走在数学学科育人的路上。从学生的层面,当学生因为喜欢数学而愿意主动学习数学,进而欣赏数学、应用数学、享受数学的时候,那么我们所期待的数学学科德育一定已经蕴含其中。</p> <p class="ql-block">  高颖老师分享文章《接受还是探究——从勾股定理的教学设计说起》。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式还要考虑学生的学情。探究学习是具有问题性、主动性、过程性等一些特征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习惯有较高的要求.从班级整体状况来看,如果班级整体学力水平比较高,且思维比较活跃,建议以探究为主,接受为辅,即在“探究中接受”,探究中包含了接受;如果班级整体学力水平不高,或思维不够活跃,建议以接受为主,探究为辅,即在“接受中探究”。接受中也渗透了一定的探究的思想.</p> <p class="ql-block">  张俊杰老师分享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她首先阐述了什么是具有自由呼吸的教育,通过案例“没有老师的语文课”引出所谓的自由呼吸的教育就是还学于生,学习本就是学生的事情,学生有学习的自由,他们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我们应该尊重规律、尊重事实、尊重学生。</p><p class="ql-block"> 张老师也提出了三个问题引人思考: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才有助于教育成功、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师生关系;教育活动究竟应当建立在什么样的人际关系框架里才是真正有效的和有活力的;教师的民主意识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有哪些好处。</p> <p class="ql-block">  邵宏老师分享了《教学机智 教学智慧的意蕴》,介绍完书籍概况后,邵老师和大家分享了她的读书心得: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与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阐述的生动明白,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的阅读、品味。范梅南先生说,机智是智慧的化身,因此教师要做到机智的处理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必须具备诸多素质和条件,我以为以下几方面是不可或缺的,首先要有热爱学生的心,其次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第三要有丰富的学识。</p> <p class="ql-block">  孙长青老师分享了《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她的分享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为什么要推进深度学习;二、什么是深度学习,1,深度学习是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2,深度学习是触及学生心灵的教学,三、怎样实现深度学习 。</p><p class="ql-block"> 最后,孙老师特别指出,深入学习并不是一味的去追求学习内容的深度和难度,它并不是说学习的内容越有深度越好、学习的东西越难越好,它指的是让学生们真正的参与思考,去真正理解学习的知识,并且得到这些学习的好方法,而不是把一些东西孤立出来,单独的进行学习进行记忆,让自己学习的知识只是停留在表层,并没有学到知识的真谛。</p> <p class="ql-block">  吕卫卫老师为我们推荐了一本好书——《数学大师》。在吕老师的教学过程中,他常常为学生讲述数学故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p><p class="ql-block"> 另外,吕卫卫老师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有感:在设计教案之前,我认为还是要搞明白“理解”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思考:我们对“理解”的理解程度如何?当我们要求学生理解这个或那个知识点时,我们真正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有时候,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作为教师要求学生理解学习内容,但是我们却不能充分理解这个目标。书中提出一个概念“逆向设计”,它要求教师在开始设计一个单元或课程的时候,就要通过评估证据将内容标准或学习目标具体化。从预期学习成果、合适的评估证据、合适的学习活动三个方面出发,让学生更好地通过自主学习和老师的适时点拨完成该单元的学习目标。</p> <p class="ql-block">  最后,杨颖老师为我们带来了《学科“全息”育人,践行“五育”并举》。她指出,2022年党的教育方针指出,要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作为重要任务,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强化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国际视野。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有社会责任感的新一代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p><p class="ql-block"> 结合新课程方案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高考对改革的倒逼,我们坚信改革终将会发生在课堂上。9月,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人民日报》撰文,吹响了课堂革命的号角。</p> <p class="ql-block">  老师们尽情分享着读书的收获与感悟,独到的见解,深刻的感悟,吸引并打动着研究室成员每一位细细聆听的老师,也引发了组内的积极地讨论,老师们从自身教学实际出发,联系分享中深有感触的内容,谈了自身的感受体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教师读书交流会的举行,展示了老师们的读书成果,达到了交流共享、互促共进的目的,使老师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启迪了智慧。</p>

学习

学生

老师

教学

数学

分享

探究

教师

我们

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