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博物馆

Eternally

下嫁赤峰的清公主 <p class="ql-block">赤峰市博物馆(新馆)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新城区富河街。赤峰市博物馆(新馆)占地面积23亩,主体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馆内设有6个展厅,展览面积40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前言</p><p class="ql-block">清代赤峰地区为塞外重地,属于内札萨克蒙古中昭乌达盟、卓索图盟的游牧地。清政府为了维系与蒙古各部的关系,实行了长达百年的满蒙联姻政策。据不完全统计,清皇室先后有二十多位后妃出自蒙古,四十多位公主下嫁蒙古各部。从清太祖努尔哈赤到乾隆年间,先后有七位公主奉旨下嫁至赤峰地区。公主们肩负使命来到漠南草原,在疆域开拓、民族融合、社会治理、文化建设等方面均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汉、蒙、满等民族在共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氛围下,建立起更为亲密的联系,增进了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壮大。</p><p class="ql-block">现在,一幅清公主下嫁塞北、建设草原、民族融合的历史画卷在这里徐徐展开……</p> <p class="ql-block">公主文化[第一部分]</p><p class="ql-block">公主去世后,建陵园、陵寝,并在陪房人中选出几姓守陵人,日夜供奉,每年举办祭祀仪式。现存的公主信仰主要围绕着固伦淑慧公主形成的,淑慧公主于公元1700年去世后,由40户被称为“珠腊沁”的陪房人世代守护公主陵寝,并一年六次祭祀,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牛羊肥壮、仓廪充实,这种朴实的愿望自古就是中国人所希冀的。公主文化也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逐渐形成,它根植于“满蒙联姻”的历史沃土,形成发展于清代民族融合的政策背景下,现在已经成为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清公主文化在现代的延续和传承。</p> <p class="ql-block">非物质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固伦淑慧公主陵祭祀与固伦淑慧长公主传说</p><p class="ql-block">公主去世以后,均有守陵人为公主世代守陵。端静公主去世后,由其陪嫁的十姓满族陪嫁户守陵,今喀喇沁旗的“十家村”就因此而得名;敖汉公主去世后,有七姓人家成为公主的守陵人,掌管对公主的祭祀。现存完整的公主祭祀文化只有固伦淑慧公主的祭祀。淑慧公主去世以后,巴林部自发为公主建陵园修庙宇,并从公主陪房人中挑选了40户守陵人,蒙古语称“珠腊沁人”,他们在公主陵周围落户,专门负责祭祀和看管公主陵,至今公主陵还保留有“珠腊沁人”的后代,并每年六次祭祀公主。淑慧公主陵祭祀文化至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公主传说指淑慧公主下嫁巴林草原后,人们或根据真实发生的故事,或为她编创神化的故事,逐渐形了“下嫁传说”、“行善传说”、“迁陵传说”、“显灵传说”等公主传说体系。</p> <p class="ql-block">固伦淑慧长公主</p><p class="ql-block">固伦淑慧长公主(1632年-1700年),名阿图,清太宗皇太极之五女,孝庄文皇后所生,清世宗顺治胞姐。公元1641年下嫁喀尔喀蒙古额驸博尔济吉特氏恩格德里之子索尔哈。公元1648年复嫁巴林部辅国公色布腾,所以人称“巴林公主”。公元1659年被封为固伦和顺长公主,后又改封固伦淑慧长公主。公元1700年正月在京师病逝,享年69岁。康熙皇帝曾三次为公主撰写祭文,以表达对她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固伦淑慧公主墓</p><p class="ql-block">固伦淑慧公主陵,位于赤峰市巴林右旗查干沐沦苏木毛敦敦达嘎查西的额尔德尼山麓。固伦淑慧公主为清太宗之五女,1700年正月初一病殁,享年69岁。起初葬于巴彦汗山赛音宝力格,后移至凤凰山西南,1703年又移至现陵址。原公主陵园四周筑以丈许高的石基围墙,一圆形坟丘建于后院中央。墓室为白石条垒砌,方形,室内存圹志石二方,公主骨灰存放于一楠木骨灰罐中,骨灰罐高94厘米,最大腹围196厘米。罐体通施红漆,罐身以金粉环行手书藏文经。墓室地表原有享殿建筑。1966年文革初期,此陵遭到严重破坏。</p> <p class="ql-block">“淑慧长固伦公主圹志文”原文</p><p class="ql-block">制曰:淑慧长固伦公主,太宗文皇帝之女,世宗章皇帝之姊。朕之姑也。生于天聪六年二月十二日亥时,薨于康熙三十九年正月初十日巳时,春秋六十有。九卜以本年八月二十四日辰时,窆于察汉摩伦之河西巴颜昆都之名山。呜呼!朕缵鸿绪,念系皇祖之女,皇考同气之亲,方期骈集繁祉,永享天年。何意遽尔薨逝,朕怀震悼,曷其有极。为卜兆域并设垣宇,窀穸之文式从古制,祭享之仪悉循典章,勒之贞珉,用志生薨之年月,惟灵其永妥于是焉。</p> <p class="ql-block">和硕温恪公主</p><p class="ql-block">和硕温恪公主,康熙帝第十三女,庶妃章佳氏即敬敏皇贵妃生,公元1706年授封为和硕温恪公主。公元1706年下嫁翁牛特右翼旗第四世札萨克多罗杜陵郡王苍津。苍津原名班弟,于公元1692年袭札萨克多罗杜陵郡王。</p><p class="ql-block">公元1700年康熙巡幸塞外,赐给班弟马800匹,以资生息,并赐名“苍津”。和硕温恪公主深受康熙宠爱,死后康熙亲自为其篆刻碑文。</p> <p class="ql-block">康熙皇帝为和硕温恪公主撰写的祭文</p><p class="ql-block">制曰:和硕温恪公主,朕之女也。薨於康熙四十八年六月二十一日亥时,年二十三。康熙五十年四月十九日丁丑巳时,窆於巴彦额尔近谷内察汉托罗会。呜呼!惟尔秀毓深宫,祥徽天汉,幼龄失恃,诚孝秉乎性成,训旨亲承,端庄孚于内则。心既存乎恭顺,处贵持谦,德更合乎柔嘉,履丰守修,方期茂膺乎介福,何遽催折于青年,眷念良深,悼怀弥切,爰稽古制,窀穸有文,勒诸贞珉,用志生薨之年月,惟灵其永安于是焉。</p> <p class="ql-block">和硕和婉公主</p><p class="ql-block">和硕和婉公主俗称“三公主”为乾隆养女,是乾隆异母弟和亲王弘昼长女,生母是弘昼福晋吴扎库氏。公元1734年六月二十日生,乾隆初年抚养在宫中,公元1750年授封为和硕和婉公主,下嫁巴林右翼旗第七代多罗郡王璨沁长子博尔济吉特氏德勒克。公主长期居住在北京,公元1760年逝世葬于京都八间房。</p> <p class="ql-block">京师品味传草原[第二部分]</p><p class="ql-block">公主下嫁,以及蒙古王公和京师的密切走动,很多官窑瓷器通过赏赐或市场流通,流入到赤峰,成为公主府和王公的家中摆放之物。这些瓷器反映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高水平的瓷器制作技艺和装饰风格,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说明蒙古王公受传统文化影响,对器物的审美和需求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p> 文物展示[第三部分] <p class="ql-block">康熙驻跸和硕温恪公主府第</p><p class="ql-block">《清实录》卷 226 记载</p> <p class="ql-block">“大泉当干”铁钱 清代(1616 年-1911年)</p><p class="ql-block">钱币 清代(1616 年-1911年)</p><p class="ql-block">钱搭 清代(1616 年-1911年)</p> <p class="ql-block">珍珠团龙袍 清代(1616 年-1911 年)</p><p class="ql-block">赤峰市巴林右旗白音尔灯苏木荣宪公主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荣宪公主墓志 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p><p class="ql-block">赤峰市巴林右旗白晋尔登苏木荣宪公主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曼达</p><p class="ql-block">曼达盘为圆形,多层,从底部向上收缩,造型整体像一座宝塔,曼达中间为须弥山,每一层放置五谷、珍珠、玛瑙等物。曼达在农历九月初三公主的“新粮祭祀”中使用,祈求草原风调雨顺、牛羊肥壮和粮食丰收,表达了牧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龟鹤铜烛台</p><p class="ql-block">清代(1616 年-1911年)</p> <p class="ql-block">秤、秤盒 清代(1616 年-1911年)</p> <p class="ql-block">银锭 清代 (1616 年-1911年)</p> <p class="ql-block">残破账本 清代 (1616 年-1911年)</p> <p class="ql-block">金字藏文经卷 清代(1616 年-1911年)</p> <p class="ql-block">螺钿盘 清代 公元1616年-1911年</p> <p class="ql-block">粉彩杂宝盘 清代 公元1616年-1911年</p> <p class="ql-block">磁州窑“风花雪月”瓷瓶</p><p class="ql-block">元代 公元1206年-1368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磁州窑“清静道德”瓷瓶</p><p class="ql-block">元代 公元1206年-1368年</p> <p class="ql-block">作品由无锡惠山泥人研究所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赵建高所长领衔,为内蒙古赤峰博物馆《公主下嫁》特别制作。</p> <p class="ql-block">无锡惠山泥人始于宋盛于清,已有千余年历史。泥土取材于惠泉山下,它粘性好,弯而不断,干而不裂,不用烧制。惠山泥人中尤以惠山大阿福为代表作品,阿福堪称幸福的使者、吉祥的集大成者,寓意辟邪、平安,有福、高禄、长寿、喜庆、安康吉祥。</p> <p class="ql-block">惠山泥人形态丰满、简练夸张、秀雅精美、色彩富丽悦目。无锡泥人被列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p> 结语[第四部分] <p class="ql-block">参观完博物馆,我知道了:</p><p class="ql-block">和亲作为中国历史上处理民族关系的一种特殊政策和策略,有利于中央王朝与边疆民族之间关系的改善,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并对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起着一定的作用。</p><p class="ql-block">清朝皇太极、顺治、康熙等皇帝都奉行“满汉一体”、“满蒙汉一家”等政策,加速了北方各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在此背景之下,满蒙联姻政策是维系清代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方式之一,它与清朝相始终。公主下嫁,规模之大、人数之多前所未有。</p><p class="ql-block">也正因为如此,有清一代,蒙古王公恪尽职责,戍守边疆,保证了清王朝北部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团结,为清代“混一寰宇”的大一统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夏家店文化以精美的彩绘陶器和繁缛的纹饰。青铜礼器.兵器,车马具及独具特色的青铜器上的动物纹饰而著称于世,在北方草原青铜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赤峰地区进入早期国家阶段比较早,到后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青铜文明,对于探索中国国家的出现,以及对此后秦、汉等王朝的历史发展具有重要意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