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北京南石洋大峡谷风景区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北部的雁翅镇马套村,距市中心110公里,景区面积40.29平方公里,2008年成为北京市森林公园,一直处于建设之中。</h3> <h3> 因疫情等原因关闭后,2022年8月13日部分景区重新开放,由于重开时间不长,现在来玩的游客还不算多。</h3> <h3>景区大门。游览景区费用:门票40元(老年人免票),摆渡车50元。</h3> <h3>峡谷地层为元古代(10-12亿年前)海洋沉积的白云岩;是沿河城大断裂的一个侧支张裂谷,经过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海象沉积形成了高峰低谷之山海石洋。</h3> <h3>南石洋大峡谷拥有一峡九谷,峡谷全长28公里,现开放的峡谷,是从大门到宛平县抗日政府旧址的8公里(红线) ,沿途有多个景点,经过9谷中的6个(开了百林谷和凡尘谷) 。</h3> <h3>南石洋大峡谷由山、峡谷、奇峰、悬崖构成了雄、奇、险、幽于一体复杂的地貌群,蕴藏了极其丰富的地文景观,其风景可称得上是野山里的画廊。</h3> <h3>入口处的雕塑</h3> <h3>龙头喷泉</h3> <h3>耶律延寿女像。相传辽金时期,萧太后第三个女儿耶律延寿女下嫁萧恒德,因丈夫背叛,耶律延寿女终隐南石洋峡谷中。在这里,她与黑龙潭的小黑龙有一段爱情故事,如今仍有梳妆楼、娘娘庙、皇姑洞、坟台地等文化遗存。</h3> <h3>纪录耶律延寿女与南石洋大峡谷传说的石刻</h3> <h3>我们游玩是先坐摆渡车到宛平县抗日政府旧址(终点站),然后往外走,边走边赏景,一路都是很缓的下坡,水泥路面平整。如果不想走了,随时可以招手乘车前行。</h3> <h3>摆渡车终点站。前方30米,就是宛平县抗日政府旧址。</h3> <h3>这个三合院是宛平县抗日政府旧址。1938年,八路军主力部队挺进平西,协助地方建立起抗日民主政府——宛平县政府,以及党的地方组织——平西地方工作委员会。</h3> <h3>这是翻新后的院落,只有门口那扇破旧的木门还是老样子。</h3> <h3>路旁一侧是逍遥谷(未开放)。全长1990米,沿途可观赏落叶松林、火焰山等景观,可达芦子水一梳妆台景区。此谷也是怀来、昌平等地香客去往芦子水娘娘庙的古香道。</h3> <h3>开始往下走。有人统计过,从这里到公园入口走这8公里,大约2.5万步。</h3> <h3>走不远,路边是百林谷(开放,未去)。全长2470米,沟谷宽阔,可行汽车,沿途可游览娘娘庙旧址、梳妆台、皇姑洞等。因谷中树木种类繁多,故称百林谷。</h3> <h3>雁翔谷(未开)全长1570米,可达芦子水—梳妆台景区。谷中两侧为岩溶陡壁,构成嶂谷地貌。因中间的峰丛地貌呈现大雁飞翔景观,故称雁翔谷。</h3> <h3> 峡谷中,冰川形成的U型谷、河流形成的V型谷和崩塌形成的小嶂谷等景观美轮美奂,令人震撼。</h3> <h3>无忧谷(未开放),全长3190米,可达芦子水——梳妆台景区。谷中植被茂密,桦木成林,穿过嶂谷仿佛进入仙境,心态自然放松,无忧无虑,故称无忧谷。</h3> <h3>一路建有多座类似城墙的高台,这是防洪避险台。如遇大雨,峡谷中水流会奔泻而下,游客可在避险台躲避。</h3> <h3>岩溶石柱(天王塔)高达70米。为中国北方特有的岩溶形态。含有二氧化碳的大气降水沿富含碳酸钙和碳酸镁的白云岩垂直裂隙进行溶蚀、侵蚀后残留上下截面大致一致的柱状岩体,称为岩溶石柱。</h3> <h3>南石洋大峡谷的岩溶石柱(天王塔)、垂直穿洞(罗大天)和小型天坑(天井)三处景点,世所罕见。</h3> <h3>沿着环绕天王塔的人工梯,可以登上天王塔腰部,观看四周景色。</h3> <h3>西边是嶂谷形成的天门</h3> <h3> 从不同方向看天王塔</h3> <h3>往前是长春谷(未开放),全长2690米,可达芦子水——梳妆台景区。谷口的岩溶石柱,守护着通往仙境的大门。谷中嶂谷地貌如仙境。成片的野生猕猴桃,野葡萄,枝繁叶茂,还有珍贵的中草药材,偶尔还可遇多种动物,长春永驻。</h3> <h3>垂直穿洞,俗称“罗大天”。垂直穿洞呈椭圆形,直径3~5米,高于地面54米,为罕见的岩溶地貌。</h3> <h3>一般的穿洞,穿过圆心的轴,呈水平状;而此处穿洞神就神在垂直,穿洞呈椭圆形,进深长、左右窄。左右两侧岩溶陡壁像张开的屏风,拱卫神奇的穿洞。</h3> <h3> 罗大天下方,人工筑起一座高台,上供9.9米高的天神——南极星(源于中国古代的星宿崇拜,指二十八宿中的寿星)。</h3> <h3>从阶梯上坡,有个恋秀洞</h3> <h3>这个洞大概就是恋秀洞,从洞中可见瀑布水从洞顶倾泻而下。</h3> <h3>层间水瀑布(二龙戏珠) 层间水为埋藏于岩层之间的水。左侧突出的龙头高而大,右侧龙头低而小,均面向峡谷。两个龙头之间的层间水向下流淌,形成了二龙戏珠景观,正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h3> <h3>峡谷两侧百余米高峰如刀削般陡峭,峡谷、奇峰、悬崖构成了雄、奇、险、幽于一体的复杂地貌。</h3> <h3>介绍说:西侧岩溶陡壁像一张“宣纸”,北侧“足”字像“墨”,东侧山峰像一支“毛笔”,西壁下方的人工水池像“砚台”,组成了中国文人经常使用的文房四宝。</h3> <h3>对照标识的图片看了半天,真没开出“文房四宝”,还是专注介绍地质类型更好些。</h3> <h3>前面一段是千米小嶂谷,谷坡陡直,深度远大于宽度的峡谷称为嶂谷。</h3> <h3>嶂谷属于“U”字形的山谷。由于第四纪冰川的挖掘和刨蚀作用,谷地变直并加深、加宽,谷壁变陡,谷底变平,横剖面呈“U”字形。崩塌形成的小嶂谷大有“曲径通幽”的感觉。</h3> <h3>峰丛地貌(手掌峰)。峰丛地貌是一种基部完全相连,顶部为圆锥状或尖锥状的山峰。峰丛地貌多分布于碳酸盐岩山区的中部,或靠近高原、山地的边缘部分。</h3> <h3> 此处峰丛地貌,类似人的手掌,俗称手掌峰。峰丛地貌下方有一个溶洞,为古岩溶洼地形成,为中国北方峰丛地貌的典型性提供了证据。</h3> <h3>在北京周边山区常见的单斜地貌</h3> <h3>此两山之间的山谷称“V型谷” ,是因河床的纵比降和流水速度大,产生较强的下蚀能力,使河谷的加深速度快于拓宽速度,从而形成在横断面上呈“V”字形的河谷。</h3> <h3>两山峰中间夹着一个悬空的崩塌块,似无依靠,如悬半空,摇摇欲坠,上镌刻三个大字“望天石”。由于距离太远,又有树木遮挡,难以见望天石真容。</h3> <h3>水中的山影</h3> <h3>凡尘谷。凡尘谷向西南延伸,通向传说萧太后和耶律延寿女生活过的芦子水——梳妆台庙宇,谷口南侧峰顶,有岩溶石柱(天棺)景观,谷中相继出现岩溶裂隙(一线天)、天坑(天井)和千层书景观,此外。谷中保存有昌宛怀联合抗日政府旧址。</h3> <h3>岩溶裂隙(一线天)指可溶的沉积岩(如岩盐,石膏,石灰岩,白云岩等)在地下水溶蚀作用下所产生的空隙(空洞)。</h3> <h3> 往里走还有天坑、千层书和黑龙潭景观。由于此时相机更换电池后出现故障,在以后的拍摄中都未能存盘,导致照片到此为止,留下遗憾。不过,大部分景点都已纪录,可为您的游览提供参考。</h3> <h3>虽然8公路山路让老人可能生畏,但随时招手的摆渡车可以带您在主要景点下车游览,只要走二三千米,看过天王塔、罗大天、千米小嶂谷和凡尘谷,仍让您不虚此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