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2023年2月3日上午,高密市朝阳小学隆重举行以“匠心凝聚书香,阅读润色教育”为主题的2023年寒假教师读书交流活动,用读书悦己,以分享共进。刘晴晴老师、孙超老师和赵正阳老师为我们分享了她们的读书感悟。</p> 《万历十五年》 分享人:刘晴晴老师 <p class="ql-block"> 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讲述了明代的封建官僚即知识分子在面对孔孟之道和纷繁复杂的现实时,是如何抉择的。而这其中,海瑞选择了道德的高尚,一生清贫,却屡遭排挤;首辅申时行选择了中庸之道,极力缓和,调节各方面的矛盾,晚年却被弹劾回老家;一代名臣张居正选择了改变,却在死后遭遇了抄家和鞭尸。孤独的名将戚继光面对腐朽的明朝军事财政制度,选择了依靠张居正来完成自己毕生梦想,最终张居正死后被弃而不用;而李贽,选择了坦白,读书就是为了做官,就是为了荣华富贵,就是为了封妻荫子,哪有那些道德君子所讲的,匡扶天下,救济黎民百姓。</p><p class="ql-block"> 刘晴晴老师从对万历皇帝的教育出发总结教育中要注重严慈相济,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的同时也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p><p class="ql-block">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 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 ,区别不同情况 ,给予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 这样他们才能够欣欣向荣, 否则不能免于枯萎 。”学生是千差万别的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老师应根据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做到因材施教。</p> 《爱心与教育》 分享人:孙超老师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是李镇西老师的成名作、代表作。本书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镇西老师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例如,学生汪斌的父亲执意留下一筐鸡蛋感谢李老师对儿子的关爱,李老师每天煮上一个给汪斌送去。家境困难而品学兼优的宁玮生活节俭,李老师送钱给她补充营养。李老师转化“后进生”万同的过程,更像一个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爱心与教育》贯穿全书的,是一个“爱”字,爱心的坚持创造教育的奇迹。李老师将自己教育的历程付诸于笔端,活灵活现的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个精彩的教育故事。他的教育故事平实动人,和我们的教育生活息息相关,每读一次,心里就感动一次。这本书给我们一种领悟,一种发现。它启发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同为教育人,我们都希望能成为孩子童年的那一束光,指引他们探寻远方。</p> 《从备课开始的50个创意教学法》 分享人:赵正阳老师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备课开始的50个创意教学法》(More Secondary Starters And Plenaries)是英国权威中小学教育家麦克·格尔森(Mike Gershon)先生的作品,麦克·格尔森一直在英国和海外从事一线教育工作和教师培训工作,深知教师在备课时遇到的困难和烦恼,本书主要向教师们介绍如何在备课中转换设计课堂活动的视角,有效利用多媒体教育新技术辅助教学,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而创造出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教学更有成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本书共五章,每章各有10个方法,涵盖了从课前、课堂、一直到测试、小结的50个方法,每个方法更是贴心的从材料准备、活动介绍、范例和资源、活动小贴士、拓展提升各个环节,一一详细介绍。书中绝大多数创意方法也更多的渗透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潜移默化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赵正阳老师结合自己的备课、磨课经历为我们详细介绍了“布鲁姆分类法,分层进阶提”这个方法,也分享了对于“及时反馈”这个方法关于“反思、融合、引导、创造”引发的四个方面的思索。通过阅读和学习本书,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和教学,带给我们诸多启迪。</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刘晴晴老师带我们走进明朝万历年间,对关键人物的剖析让我们俯瞰了整个明朝的兴衰;孙超老师为我们讲述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李老师高尚的人格魅力和高超育人的艺术,令人折服;赵正阳老师从备课的角度为我们的业务成长提供了诸多借鉴,令我们受益良多。让我们与书为友,以书为鉴,让一缕书香伴你我同行!</p> <p class="ql-block">供稿:刘晴晴 孙超 赵正阳</p><p class="ql-block">照片:龚铭</p><p class="ql-block">编辑:赵正阳</p><p class="ql-block">审核:李章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