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肇源的神奇在于星罗棋布的古遗址?在于三江灌注的千年古莲?在我看来肇源的神奇在于每一个村落的故事和传说,这些故事和传说是植根于百姓当中的,世世代代口口相传的,是肇源历史的细胞。比如一处消失了的小庙子。</p><p class="ql-block">“大庙不大,小庙不小”,我是带着这样的好奇心前往小庙子的。</p><p class="ql-block">小庙子屯位于肇源县新站镇西部16公里处,归新站镇向前村管辖,也是向前村村部所在地。是一个有着近3000人口的大村,2003年村屯合并前叫小庙子村,由庙西屯和庙东屯两个村子组成。之所以叫“小庙子”村,是因为庙西村的岗子上原有一个占地150余垧的庙,此庙与肇源县民意乡的衍福寺大庙东西呼应,但是大庙的规模与小庙的规模无法相提并论,据当地老人讲,大庙还不如小庙的一个角。所以有“大庙不大,小庙不小”之说。</p><p class="ql-block">2018年的春季刚刚来临,大地之上还能看到零星的残雪,沟壑里的冰层还没来得及融化,我在新站镇文化站的同志陪同下来到了小庙子,并结识了56岁的村长陈悦贵。他把小的时候在长辈们那里听到的有关小庙子的一些事统统讲给了我们,让我们对一个看不见摸不到的小庙子有了几分了解。</p><p class="ql-block">小庙子原来是有名字的,叫“嵩令寺”,始建于明朝,属于喇嘛庙,是藏传佛教的产物。庙宇建筑为地上三层木质结构的楼阁,庙内佛像不计其数,有一层地下室,地下室是用青砖砌成,地下室内有十八层地狱内容的壁画。整个寺庙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庙宇屋檐是用雕刻花纹的黄铜片包裹,气势恢宏。陈悦贵听老人们讲,嵩令寺建筑所用的檩木大多是从大兴安岭通过嫩江放排到大庙渡口,再从渡口用老牛拉运到小庙子的。嵩令寺于上个世纪60年代初拆除,想必是破四旧运动的结果。六七米长的铜号、一丈多高的铜佛还有香炉碗、铜铃铛、铜钟、铜钱、铜片等所有铜制品被两辆大卡车运走;檩木运到肇源农场,用来建设农场房舍所需。对陈悦贵印象深刻的是爷爷讲旗杆的故事,庙宇东南处的旗杆顶部有一个圆球,是玻璃制成的,看上去金灿灿,光滑耀眼,且永远也没有褪色过,人们以为是用金子做的,把旗杆砍倒才知道玻璃球里面是黄油漆。</p><p class="ql-block">陈悦贵的爷爷是清朝末年从山东省平来县陈家庄逃荒过来的,一起落户于此的还有三户,即张姓、马姓、刘姓,也都是闯关东过来的,当时的小庙子就一个庙宇,有喇嘛100余人,周边没有人家。在嵩令寺东北6公里处有一片占地100余亩的坟茔,当时是坟挨着坟,数不清有多少个,埋葬的是一代代死去的喇嘛,所以叫喇嘛坟。大跃进时开荒种地,将喇嘛坟夷为平地,白骨漫山遍野,土质黝黑发亮。</p><p class="ql-block">随着年代变迁,嵩令寺喇嘛逐年减少,到陈悦贵爷爷来到时庙里喇嘛已经为数不多,据陈悦贵讲,陈悦贵舅母的母亲就嫁给了喇嘛,庙里的喇嘛全都是蒙古人,有瘦狗喇嘛、金佛喇嘛、小光棍喇嘛等僧侣,说了算的是小光棍喇嘛。小光棍并不是光棍,而是有家室的喇嘛,为人凶残,谁开垦土地都得归小光棍,名为喇嘛,实际是地主恶霸。其中二儿子最为冷酷无情,有一年陈悦贵的爷爷盖仓房,借小光棍家马用,马上套不久就口吐白沫倒地死了,小光棍二儿子没容分说掏出手枪就向爷爷开了一枪,爷爷一歪脑袋,子弹从爷爷的耳朵上方飞了过去,头皮被子弹擦出一道沟。解放后所有喇嘛不知去向,最后走的是金佛喇嘛,金佛喇嘛面相英俊,为人善良,乐善好施,他走的那年才27岁,据说金佛喇嘛是转世喇嘛,临走时只带走了一尊铜佛。生产队时期有人在吉林大安看见过瘦狗喇嘛,却始终不知金佛喇嘛落脚何处。</p><p class="ql-block">随着外来人口的涌入,小庙子由原来的四户不断壮大,目前已经有一千余户居民在此安家立业,整齐而宽敞的农舍,分布在嵩令寺遗址左右,安静而祥和。</p><p class="ql-block">在嵩令寺遗址的东侧是村委会和幼儿园。村委会院子的东边是一棵老榆树,树干粗约有1米,高约10多米,树冠直径可达20余米,枝叶繁茂,虬枝峥嵘,旁逸斜出。据说此树的年龄要比嵩令寺还长。树上挂着许多红布条,据说当地有不少人都认它为老干妈,村子里有认老榆树为干妈的孩子不生病好养活的说法。</p><p class="ql-block">为了保护老榆树,村委会用砖砌成一个大圆台子,把老榆树围起来,台子上摆放的许多残香供果说明,仍有人来此上香祈福。</p><p class="ql-block">在来小庙子之前,我在《肇源文博志》里找到了有关小庙子的记载:“嵩令寺俗称小庙子,约建于乾隆五年至十年之间(1740—1745),因其建筑规模大于衍福寺,因此有大庙不大,小庙不小之说。于解放后拆除。”</p><p class="ql-block">陈悦贵在父亲那里听爷爷说的,嵩令寺是明朝建的,并为我们讲述为什么庙里都是蒙古喇嘛,而不是藏族人的原因。他听爷爷说,为了防止汉人造反,元朝统治阶级建立了“鞑子制度”,就是每十户由一个蒙古人管理,这个蒙古人就叫鞑子,鞑子想住谁家就住谁家。每家都得像供奉老祖宗一样养活着。鞑子穷凶极恶,横行乡里,不但将兵器没收,连切菜刀都得由他保存,用时去领,用后即可归还。哪家有大闺女、小媳妇,都要出高价钱向他买门槛子。谁家不买门槛子,不管是闺房还是洞房,他可以随意出入,想跟谁睡觉就跟谁睡觉。刘伯温是朱元璋的军师,他给朱元璋献了一策,让人制造饼子,将写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使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同时在民间的饼子里藏有“八月十五杀达子”的纸条。蒙古人对于类似于面饼的食物并不是喜欢,又不精通汉话,所以八月十五这天晚上鞑子住在谁家谁家就会把他杀死。各地起义军也都揭竿而起,一举推翻了元朝。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按照蒙古人崇拜藏传佛教的信仰,规定蒙古家庭有两个男孩的必须有一个男孩当喇嘛,并在蒙古人居住地兴建寺院,所以,嵩令寺就是在明朝时期兴建的。</p><p class="ql-block">我被陈悦贵说服倒不如说是被陈悦贵的爷爷说服了,仰或是被陈悦贵讲的故事说服,反倒抛开史料,确信嵩令寺是在明朝建立的。甚至在想这里的喇嘛都是没被杀死的鞑子,喇嘛坟尸横遍野的也都是罪大恶极的鞑子!</p><p class="ql-block">可事实并非如此,据历史资料显示,清朝廷为了削弱虎视眈眈的蒙古势力,利用蒙古人信封藏传佛教的这一信仰,在蒙古居住区实行了政教合一管理体制,制定了所谓的惠蒙政策,即蒙古家庭中有兄弟八人者七人须当喇嘛,有兄弟五人者,四人须当喇嘛。当喇嘛者有绫罗绸缎穿,可以坐享俸禄。一旦当上活佛,就是喇嘛教的领袖,可以为所欲为。这其实就是清朝廷利用喇嘛教统治蒙古人的一种手段,并达到削弱蒙古势力的目的。嵩令寺遗址以及当地口口相传的故事传说都说明了这一历史事实。</p><p class="ql-block">如今的小庙子遗址和喇嘛坟早已不见踪迹,取而代之的是残雪覆盖的耕地,在春暖花开时节这里定会是一片郁郁葱葱的庄稼,即使小庙子的铜号再响也唤不回昔日的众僧。尘归尘土归土,再辉煌也终有消亡之时,万物皆如此何况人呢!即使远离红尘也终将被红尘淹没。</p><p class="ql-block">一处遗址就是一段历史,一个故事就是一条信息。时间早已把所有过往尘封了起来,几百年前,在远离中原的松嫩两江左岸,在人烟荒芜的小庙子,为什么会建有如此规模的庙宇呢?喇嘛究竟从何而来?又去往了何处?或许只有那棵扎满红布条的老榆树能说清楚嵩令寺的前世今生吧!</p><p class="ql-block">(本期责辑:范丹丹,由肇源县王正人编写。转载自百度:最终解释权归美篇发稿人,如果侵权,告知本人会一一删除。本着传扬保护文物的宗旨,才发布此文章,希望大家能够知道,历史长河中,有一座藏传佛教喇嘛寺庙曾经存在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