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尾六百多年的“江南第一楼”

张敏

<p class="ql-block">说起中国的历史名楼,<b>武汉的黄鹤楼</b>因唐朝诗人崔颢的《黄鹤楼》诗、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而得千古美誉;<b>南昌的滕王阁</b>因唐朝文人王勃的绝唱《滕王阁序》而名扬天下;<b>岳阳的岳阳楼</b>因宋朝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流传千年。这三座楼被誉为没有争议的三大名楼。</p><p class="ql-block">但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直到六百多年后的2001年才完工的<b>南京阅江楼</b>,却因明太祖朱元璋亲自撰写《阅江楼记》、明初大文豪宋濂所撰《阅江楼记》并被收入《古文观止》而传世,同样被列为名楼,并为“江南四大名楼”之首。</p> <p class="ql-block">由于阅江楼自开工以来一直处于停工状态,以致长期有记无楼,因此在“四大名楼”的命名上,镇江芙蓉楼、九江浔阳楼、宣城谢朓楼、容县真武阁等许多江南名楼都曾号称为第四大名楼。直到阅江楼完工,才在“四大名楼”的排名上有了实至名归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其实其他的三大名楼,也几乎都面目全非。</p><p class="ql-block"><b>黄鹤楼</b>多次毁于火灾及战乱,原址已不存,现在的黄鹤楼是1981年在距离原址一公里以外的蛇山之巅重建,1985年竣工。</p><p class="ql-block"><b>岳阳楼</b>原为两层小楼,多次毁于兵乱及雷电、洪灾,竟然重修、重建了49次,民国初年仅存钟楼,至民国23年才重建,1984年完成重修及扩建。</p><p class="ql-block"><b>滕王阁</b>也是如此,自唐朝以来重修、重建达28次,建制和规模也各不相同,清朝末年毁于大火后重建,仅为一小阁,直到1983年奠基重建,并于1989年重建落成并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由此看来,所谓的“三大名楼”其实都不是原貌,“名楼”的新建和重建基本上都发生在上世纪末,因此阅江楼被列为“四大名楼”之首其实也是无可厚非的。)</p> <p class="ql-block">阅江楼景区总面积31公顷,其中水面占三分之一,陆地占三分之二,绿化覆盖率达85.3%。景区三面被卢龙河、护城河环抱,一面为1.5公里长的明城墙,形成了水环城、城抱山、山托楼之壮观景象。景区内除了阅江楼外,还包括天妃宫、静海寺、明城墙、五军地道等30多处历史遗迹和人文景点。2003年,阅江楼被公布为<b>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b>。</p> <p class="ql-block">阅江楼所坐落的狮子山海拔78.4米,周长2公里,占地14公顷。从江上遥望此山,其形状如水面上的青螺或美人的发髻,故原称为青螺山。公元317年,东晋元帝司马睿初渡长江,见此山岭绵延,象长城边上(今河北省)的卢龙寨,甚为惊讶,赐名卢龙山。</p> <p class="ql-block">公元1356年,朱元璋率军攻下南京的前身,元朝重镇<b>“集庆路”</b>并改为<b>“应天府”</b>,取“上应天意”之意,为“兴王之根本”。并以此地为基础西平陈友谅,东灭张士诚,南靖闽广,北定中原。</p><p class="ql-block">公元1360年朱元璋在卢龙山指挥伏兵8万打败了败劲敌陈友凉的40万军队,为大明王朝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定都应天府后,朱元璋采纳了谋士朱升<b>“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b>的谏言,于称帝前3年(1366年)开始筑建城墙,花了二十一年时间修筑了33.676公里城墙。</p><p class="ql-block">由于此山濒临长江,又是制高点,因此是明朝以来南京防线的中心及军事要塞,有1.5公里城墙建于山上。</p> <p class="ql-block">洪武七年(1374年),天下大定。以应天府为中心的大明版图基本确立。是年秋天,朱元璋率大臣徐达、刘伯温、宋濂等再次登临卢龙山,睹大江东去、爽气西来,钟山龙蟠、石城虎踞之气象,感慨万端。因卢龙山山形状象狻猊(即狮子),故将此山赐名<b>狮子山</b>,一直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同时他拟建阅江楼于山顶,以登高远望,一目盈怀,察奸料敌,威震四方。朱元璋以阅江楼为题,自己率先亲撰了一篇气势磅礴的散文《阅江楼记》,并命令在朝的文臣们各写一篇《阅江楼记》。</p> <p class="ql-block">狮子山位于南京城北,从仪凤门出城即可进入上山步道。相传狮子山地势为龙凤呈祥,故向东建有钟阜门(现已被拆,但地名保留),向西建有仪凤门拱卫。仪凤门建于洪武初年(1368年),为明十三城门之一。清咸丰三年(1853年)3月,太平军就是从仪凤门破城攻入南京城的。</p> <p class="ql-block">在民国20年(1931年)改名<b>“兴中门”</b>。该城门在“大跃进”运动中被拆除,2005年为南京明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和建设狮子山风光带复建,并恢复<b>“仪凤门”</b>名称。</p> <p class="ql-block">仪凤门两边的城墙都是六百多年前的古城墙。</p> <p class="ql-block">过仪凤门,是一座四柱三门的牌坊,中门上是<b>“阅江揽胜” </b>匾额,由江苏省书法院院长李啸题写。过牌坊便是景区的南门。</p> <p class="ql-block">景区东门有一<b>“朱元璋出征雕像”</b>,朱元璋以高大威武的形态牵马出征。朱元璋祖籍江苏句容,生于安徽凤阳,少年父母双亡。他放牛为生,17岁进入当地皇觉寺当和尚,25岁参加红巾军,不久任军中统帅。28岁时他率部攻入南京,36岁时被封为“吴王”。1368年他君临天下,国号“大明”,年号“洪武”。</p><p class="ql-block">朱元璋是个传奇人物,他出生卑微却登上皇帝宝座;他军纪严明、严惩贪腐却滥杀开国之臣;他颠沛流离未尝从师,却留下大量文章、楹联等著述,据《明史》记载有《明太祖文集》五十卷,文字数量之多和质量之高,在历代皇帝中可跻身前十!从他撰写的《阅江楼记》、《又阅江楼记》中,可以看出他是有一定的文史功力的。</p> <p class="ql-block">南京33公里多的城墙,其中1.5公里在狮子山上。沿着上山步道可以走到古城墙。狮子山山体内贯穿着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地道,总面积1.4万多平方米,可容纳1万多人。由于这些地道分别由清军、太平军、国民党军、日军、解放军构筑过,因此俗称<b>“五军地道”</b>。现该景点已关闭。</p> <p class="ql-block">在狮子山半山腰有一座<b>“古玩咸亭”</b>,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亭边原有一泉水潭,意味着“山上有泽”,在《易经》中属于“咸卦”,故名“玩咸亭”。</p><p class="ql-block">亭中立一石碑,为明朝文人方克所写的<b>《玩咸亭记》</b>。亭柱上对联为:<b>“山泽灵明星淬火,江风浩荡月流金”</b>。碑额和对联由江苏省佛教协会会长、句容隆昌寺方丈、南京栖霞山方丈茗山法师书写。</p> <p class="ql-block">狮岭古炮台建于清代。现存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铸造的<b>“振武将军炮”</b>,炮口直径13厘米,重逾2吨。此炮当时为金陵古城及长江防御之重要军事设施,过去在这里可以直接看到江边,并炮轰犯境之敌。现在因为江岸线的变化和山上绿化的栽植,视线已被郁郁葱葱的树木挡住了。</p> <p class="ql-block">古炮台不远处的亭子是<b>“孙中山阅江处”</b>。1912年1月1日南京成立了临时国民政府,孙中山先生担任临时大总统,还担任北伐军总司令,准备带领革命军北上彻底推翻清朝统治,消灭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反动势力。当时孙中山先生在陆军部总长、北伐军总参谋长黄兴的陪同下,冒着隆冬严寒,多次登上狮子山,查看建在山上的炮台,深入地道,进行周妥布置。</p> <p class="ql-block">北伐军首战安徽固镇,二战宿州,三战徐州,三战三胜,高歌北进。但南京方面的北伐军和湖北方面的北伐军并没有很好地配合作战,各行其是;加上当时财政窘迫,特别是军饷问题无法解决;另外革命党人内部主张南北和议并将总统禅位于袁世凯的呼声甚高。在此情况下,孙中山已经无力将北伐战争继续下去,孙中山领导的第一次北伐也就结束了。2月13日,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交辞去临时大总统及推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咨文。</p> <p class="ql-block">位于狮子山顶有一<b>《阅江楼记》碑亭</b>。据记载,此汉白玉碑从北京房山开采出来,高3.1米,宽4.8米,重十五吨,是全国最大的汉白玉碑刻。碑亭两边的对联为<b>“一江奔海万千里,两记呼楼六百秋”</b>。</p> <p class="ql-block">碑刻的正面雕刻了<b>朱元璋亲自撰写的《阅江楼记》,全文1198字</b>。朱元璋在《阅江楼记》中阐述了建楼的缘由、功能、式样等。洋洋千余字的文中,思古论今,文笔通畅,辞藻华丽。很难想象曾做过放牛娃、云游僧人,参加红巾军起兵抗元的朱元璋竟然不但结束了元朝的统治,统一了全国,而且能有如此文采。(虽然有学者对该文是否为朱元璋亲撰表示怀疑,但从未有史料验证对此否定。)</p> <p class="ql-block">朱元璋《阅江楼记》的主要内容为:</p><p class="ql-block">前半段,讲述了为什么要选择金陵为都城。</p><p class="ql-block"><b>朕闻三皇五帝下及唐宋,皆华夏之君,建都中土。……孰不知四方之形势,有齐中原者,有过中原者,何乃不京而不都?盖天地生人而未至,亦气运循环而未周故耳。</b><i>(从三皇五帝以来的帝皇,都把都城建于中原地区……但四方国土形势,有的不逊于中原甚至超过了中原,那么为什么不把都城建在这些地方呢?这是因为那些地方还没有出生象君主那样的人物,老天还没有把他们降临到那儿,也可能是王气还未循环到那些地方。)</i></p><p class="ql-block"><b>朕居扰攘之间,遂入行伍,为人调用者三年。俄而匹马单戈,日行百里,有兵三千,效顺于我。于是乎帅而南征,来栖江左,抚民安业,秣马厉兵,以观时变,又有年矣。</b><i>(我身处混乱局势之中,参加了军队,被人家调配使用达三年之久。后来不久,我便单枪匹马,投入战斗,日行百里,招领了三千人马。他们都顺服于我,效命于我。于是我就率领他们向南方征讨,最后在长江以南安顿下来。我优抚百姓安居乐业,训练军队积极备战,有一段时间了。)</i></p><p class="ql-block"><b>朕方乃经营于金陵,登高临下,俯仰盘桓,议择为都。</b><i>(我不久前在金陵苦心经营,登上高山,下临大地,仰望青天,俯察山川,流连盘桓,经最后议定,选择了金陵为都城。)</i></p> <p class="ql-block">后一段,讲述了为什么要建造阅江楼。</p><p class="ql-block"><b>宫城去大城西北将二十里,抵江干曰龙湾。有山蜿蜒如龙,连络如接翅飞鸿,号曰卢龙,趋江而饮水,末伏于平沙。一峰突兀,凌烟霞而侵汉表,远观近视实体狻猊之状,故赐名曰狮子山。</b><i>(由皇宫到城的西北将近有二十里的路程,就可到达叫做龙湾的江边。那儿有座山象龙一样蜿蜒曲折,山峦起伏,如飞鸿的翅膀连接起来一样,叫做卢龙山。这条龙好象是向江边游去饮水,然后卧伏在平坦的沙滩上。这山有一峰高耸突起,不管是从远方或近处去看,这山形像只狮子,所以赐名为狮子山。)</i></p><p class="ql-block"><i></i><b>若天霁登峰,使神驰四极,无所不览,金陵故迹,一目盈怀,无有掩者。</b><i>(如果在晴朗的天气,登临山峰,向四方极目远眺,就会什么都能看到。金陵的故迹,尽收眼底,没有一处能被遮盖掉的。)</i></p> <p class="ql-block"><b>朕思京师军民辐辏,城无暇地。朕之所行,精兵铁骑,动止万千,巡城视险,隘道妨民,必得有所屯聚,方为公私利便。今以斯山言之,空其首而荒其地,诚可惜哉。况斯山也,有警则登之,察奸料敌,无所不至。</b><i>(我考虑到京城里军人和老百姓人多拥挤,城里没有什么空旷之地了。我要让万千精兵铁骑,巡逻城垣,视察险地,道路过于狭隘就会妨碍人们交通,必须有屯聚的地方,这才对政府和个人都有好处。现在就此山而言,让山顶空荒,实在太可惜了。若有了警报登山去察看敌情,山下就没有一处是能逃过眼底的。)</i></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段则是朱元璋遐想着楼建好后的宏伟景象:</p><p class="ql-block"><b>乃于洪武七年甲寅春,命工因山为台,构楼以覆山首,名曰阅江楼。</b><i>(于是在洪武七年甲寅春季,命民工造楼于山顶,取名阅江楼。)</i></p><p class="ql-block"><i></i><b>今楼成矣,碧瓦朱楹,檐牙摩空而入雾,朱帘风飞而霞卷,彤扉开而彩盈。正值天宇澄霁,忽闻雷声隐隐,亟倚雕栏而俯视,则有飞鸟雨云翅幕于下。斯楼之高,岂不壮哉!</b><i>(现在楼是建成了,碧绿的瓦,红色的柱,飞檐凌空而插入云霄,朱帘被风吹起而卷入霞光,打开红彤彤的窗扉则满眼是流光溢彩。此时正值天朗气清,忽然隐隐传来雷声,凭着雕栏而俯视,则看到群鸟密如云雨,展翅而飞,铺天盖地如幕布展于山下。像这样的高楼,多么壮观啊!)</i></p> <p class="ql-block"><b>朕本寒微,当天地循环之初气,创基于此。且西南有疆七千余里,东北亦然,西北五千之上,南亦如之,北际沙漠,与南相符,岂不道里之均?万邦之贡,皆下水而趋朝,公私不乏,利益大矣。故述文记之。</b><i>(我本来出身就寒微,当天地的气运循环刚开始时,我在这里创业。况且西南、东北各有疆土七千多里,西北、东南各有五千多里国土。若以四方距离来说,这儿的位置岂不适中吗?万邦进贡时,都是顺流而下,前来朝拜。于公于私,都无不妥之处,好处却大了。所以我写这篇文章来记这件大事。)</i></p> <p class="ql-block">有了朱元璋的命题,朝廷群臣纷纷作记百余篇,但皆马屁之作,不入朱元璋法眼,唯有<b>翰林大学士宋濂的《阅江楼记》</b>甚合圣意。这是奉诏所作的一篇歌颂性散文,全文有叙有议,骈散兼备,显出作者非凡的功力。但在文中,作者写阅江楼的胜景,在点缀盛世,为明朝歌功颂德的同时,还希望帝王能安抚内外、体恤民生,融入了忠君忧民的思想。也许正是由于这点区别于其他大臣的阿谀奉承之作,所以备受朱元璋的青睐。也许正是因为这种思想,这篇文章<b>被收入康熙年间编撰的历代散文精选《古文观止》</b>,流传于世。</p> <p class="ql-block">碑刻的背面雕刻了<b>宋濂撰写的这篇《阅江楼记》,全文568字</b>。主要内容为:</p><p class="ql-block"><b>金陵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b><i>(金陵是帝王居住的城邑。从六朝以来到南唐,全都是偏安一方,无法与当地山川所呈现的王气相适应。直到当今皇上,建国定都于此,才足以与此王气所相当。)</i></p> <p class="ql-block"><b>京城之西北有狮子山,自卢龙蜿蜒而来。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上以其地雄胜,诏建楼于巅,与民同游观之乐,遂锡嘉名为“阅江”云。</b><i>(京城的西北方有座狮子山,从卢龙河蜿蜒伸展而来。长江有如一线长虹,盘绕着流过山脚下。皇上因为这地方形势雄伟壮观,下诏在山顶上建楼,与百姓同享游览观景之乐,于是赐给这楼以美妙的名字叫“阅江”。)</i></p> <p class="ql-block"><b>登览之顷,万象森列,千载之秘,一旦轩露。岂非天造地设,以俟大一统之君,而开千万世之伟观者欤?</b><i>(登上高楼极目四望,万千景色次第罗列,千年的大地秘藏,顷刻映入眼帘。这难道不是天地有意造就了美景,以等待一统海内的明君,来展现千秋万世的奇观吗?)</i></p> <p class="ql-block"><b>当风日清美,法驾幸临,升其崇椒,凭阑遥瞩,必悠然而动遐思。……万方之民,益思有以安之。触类而思,不一而足。臣知斯楼之建,皇上所以发舒精神,因物兴感,无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此阅夫长江而已哉?</b><i>(每当风和日丽的时候,皇上的车驾降临,登上山巅,倚着栏杆远眺,必定神情悠悠而启动遐想。……对于天下的黎民,更想到要让他们安居乐业。由看到这类现象而触发的感慨推及起来,真是不胜枚举。我知道这座楼的兴建,是皇上用来舒展自己的怀抱,凭借着景物而触发感慨,无不寄寓着他志在治理天下的思绪,何止是仅仅观赏长江的风景呢?)</i></p> <p class="ql-block"><b>长江发源岷山,委蛇七千余里而始入海,白涌碧翻。六朝之时,往往倚之为天堑。今则南北一家,视为安流,无所事乎战争矣。然则,果谁之力欤?逢掖之士,有登斯楼而阅斯江者,当思帝德如天,荡荡难名,与神禹疏凿之功同一罔极。忠君报上之心,其有不油然而兴者耶?</b><i>(长江发源于岷山,曲折蜿蜒地流经七千余里才向东入海,白波汹涌、碧浪翻腾。六朝之时,这里往往作为天然险阻。如今已是南北一家,于是视长江为平安河流,不再用于战争了。然而,这到底是谁的力量呢?读书人有登上此楼观看此江的,应当想到皇上的恩德有如苍天,浩浩荡荡难以形容它的广阔,简直与大禹凿山疏水拯救万民的功绩同样地无边无际。忠君报国的心情,难道还有不油然而生的吗?)</i></p> <p class="ql-block"><b>臣不敏,奉旨撰记,欲上推宵旰图治之切者,勒诸贞珉。他若留连光景之辞,皆略而不陈,惧亵也。</b><i>(我没有才能,奉皇上旨意撰写这篇记文,于是准备将心中替皇上考虑到的昼夜辛劳操持国事最急切之处,铭刻于碑石。至于其它留连光景的言辞,一概略而不言,惟恐有所亵渎。)</i></p> <p class="ql-block">没想到明太祖朱元璋在写了楼记并完成地基建设后决定停建阅江楼。对此<b>朱元璋另写了一篇《又阅江楼记》</b>,对停建原因此作了阐述:</p><p class="ql-block"><b>今年欲役囚者建阅江楼于狮子山,自谋将兴,朝无入谏者。抵期而上天垂象,责朕以不急。即日惶惧,乃罢其工。</b><i>(今年我准备使用囚犯在狮子山建造阅江楼,完全是自己主张,朝中也没有人反对。就在动工之时,突然发生异常天象,好像上天托梦与我,告诫我不要急于建造。所以心存惶恐害怕,将工程停掉。)</i></p><p class="ql-block"><b></b>(据说令朱元璋“惶惧”的“上天垂象”,实为发生了日全食,即“天狗吃日”,另一说为发生了太阳黑子。)</p> <p class="ql-block"><b>昔孙吴居此而有南土,虽奸操,忠亮,卒不能擅取者,一由长江之天堑,次由权德以沾民。当是时,宇内三分,劲敌岂小小哉?犹不能侵江左,岂假阅江楼之拒势乎?今也皇上声教远被遐荒,守在四夷,道布天下,民情效顺,险已固矣,又何假阅江楼之高扼险而拒势者欤?夫宫室之广,台榭之兴,不急之务,土木之工,圣君之所不为。</b><i>(当年三国时孙吴占据此地,虽有曹操、诸葛亮大奸大忠者,却不能取得这里,一是由于长江天险所阻,二是由于孙权施于仁德以得民心。当时天下三分,劲敌都不弱,犹不能侵入此地,岂是借助阅江楼之势来拒敌的呢?如今皇上声名威严远远覆盖蛮荒之地,行政统御遍布天下,民情稳定归顺,已无险情待固,又为什么要借助阅江楼之高来扼守要地呢?要知道建造阅江楼这样的大工程,并非迫切的大事,由之大兴土木,是圣明皇帝所不为的。)</i></p> <p class="ql-block">没有想到朱元璋停建阅江楼这事,一停就是六百多年。因为当时大明国运初定,迫于生产力低,经济力量弱,加上连年战争等种种原因,还有许多要紧的事亟待处理。朱元璋后,因皇位之争,继位的建文帝根本无暇续建。明成祖朱棣夺得皇位后,迁都北京,这件事就此永远黄了,空留下已建好的地基和山上的城墙,陪伴着两篇《阅江楼记》和“江南第一名楼”名号六百多年。</p> <p class="ql-block">在碑亭的西侧,有一条长近百米,直通阅江楼的<b>“明史金陵碑廊”</b>。碑廊由48幅线描石刻作品组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了明代建都时期发生在应天府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典故和民间故事,以及流传至今的科学文化精品,如南京城墙、铁榜申戒、于谦与“石灰吟”、青天海瑞、郑和传记等。</p> <p class="ql-block">在阅江楼正南面上山步道上,有<b>“江南第一楼”石牌坊</b>,造型虽然简约,但上面雕刻有精美细致的云纹图案。“江南第一楼”坊额为江苏省书协主席尉天池所书,<b>坊联为“千古江声留夕照,九天楼影俯朝飞”</b>。</p><p class="ql-block">之所以能称“江南第一楼”,一是楼记作者的身份最高,分别为皇帝朱元璋和内阁大学士宋濂,而且宋濂的楼记选入《古文观止》也是全国所有楼记中唯一的。二是从楼的体量、高度、规模、气势来说,均为四大名楼之最。三是沿长江下游上行,在四座楼中此为第一座。</p> <p class="ql-block">石牌坊后面缓步平台北墙上,镶嵌着一幅高2米宽8米的<b>“狮岭阅江”大型青铜浮雕</b>,展示朱元璋率徐达、刘伯温、宋濂等大臣登临卢龙山,并拟建阅江楼之场景。这幅浮雕由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为山创作。</p> <p class="ql-block">从石牌坊拾级而上,一座三重檐歇山顶、雕梁画栋的山门立于阅江楼前面。二重檐下悬<b>“政通人和”</b>四个烫金大字匾额。这是范仲淹《岳阳楼记》里面的话,由江苏省画院副院长、中国书协江苏分会主席武中奇书写。两边对联为<b>“狮梦醒来顶天立,龙吟远去博海飞”</b>。</p> <p class="ql-block">狮子山上,所有栏杆和建筑的栏柱上的雕有形态各异、憨态可掬的狮子,据说有近千个之多。</p> <p class="ql-block">阅江楼位于南京狮子山巅,总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主楼共7层通高52米,其中外观4层,暗有3层。阅江楼两翼各以歇山顶层次递减,屋顶犬牙交错,高低起伏,跌宕多变;屋面覆有金色琉璃瓦并镶有绿色琉璃瓦及缘边,色彩鲜丽。阅江楼主体建筑同大牌楼、主山门、碑廊等共同体现了朱元璋楼记中描述的<b>“碧瓦朱楹,檐牙摩空而入雾,朱廉凤飞而霞卷,彤扉开而彩盈”</b>之楼阁意境。</p> <p class="ql-block">阅江楼整体成“L”型,主、副楼连为一体。密密麻麻的斗拱承托着飞檐,重重叠叠的飞檐又围裹着层层回廊,犬牙交错的屋顶复杂多变,让人眼花缭乱。不得不说这可能是所有古代或现代仿古楼阁建筑中结构最为复杂的一座。</p><p class="ql-block">该建筑由东南大学建筑系杜顺宝教授设计,狮子山公园筹备处为建设单位,桩基工程由浙江中天集团承建,楼主体建筑由浙江绍兴园林有限公司承建,北京市第二房屋修建公司负责彩画,华东电子集团负责亮化工程。</p> <p class="ql-block">楼顶檐下所悬蓝底金字“阅江楼”匾额为著名教育家、科学家<b>顾毓琇先生</b>题写。据说阅江楼落成的这一年,顾老先生恰逢百岁寿诞。</p><p class="ql-block">顾毓琇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文理大师和现代自动控制理论的先驱,历任浙江大学、中央大学、清华大学等校教授。抗战胜利后,任上海市教育局局长,并兼任交通大学教授。1950年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教,以后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终身教授。上世纪七十年代起,他辞去台湾“国大代表”一职,任国内清华、北大、东南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十多所大学的名誉教授。</p> <p class="ql-block">阅江楼的主、副楼连为一体。副楼廊柱上是朱元璋当年题秦淮河风月亭楹联:<b>“佳山佳水佳风佳月千秋佳地;痴声痴色痴情痴梦几辈痴人。”</b>如今正是秋高气爽季节,在这千秋佳地身穿明朝服装写真留影,不啻为穿越六百年的痴梦之人。</p> <p class="ql-block">山门北口两层石砌基座上立有一尊四足青铜方鼎,是全国最大的仿中华第一鼎司母戊鼎,重达4吨。基座上刻有篆书<b>“狮子山阅江楼鼎”</b>;鼎身铭文“狮梦觉兮鬣张,子孙骄以炎黄,山为挺其脊梁,阅万古之长江,江赴海而浩汤,楼排云而慨慷,鼎永铸兹堂堂。”</p> <p class="ql-block">整座楼立于花岗石须弥平台之上,充分显示了皇家气派。周边依托自然山势,由下而上设三层平台,并铺筑花岗石台阶连接之。</p> <p class="ql-block">从楼西平台下进入楼内,一层和二层为走马廊设计,中庭贯通显得高挑敞亮;眼前只见雕梁画栋,颇有皇家霸气。</p> <p class="ql-block">迎面的大靠壁上镂刻着朱元璋《阅江楼记》的后半段,金底黑字,气势不凡。</p> <p class="ql-block">两边对联写的是:<b>“统万马麾千军功成百战人言信;一九州宁四海国瑞双悬日月明”</b>,由原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陈永正书写。</p> <p class="ql-block">壁前置有仿制的<b>“朱元璋龙椅”</b>。这龙椅虽非旧物,却是由上等优质红木制成,重量超过千斤。龙椅靠背上雕刻着九条龙,刻工精细,形象生动,这把椅子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p> <p class="ql-block">两旁的二楼回廊上分别为两个匾额。</p><p class="ql-block">其中靠壁左边为康熙帝题写的<b>“治隆唐宋”</b>匾额。据史料记载,康熙皇帝曾经六次南巡,每次到达金陵都要去祭扫明孝陵,并且亲笔为明孝陵书写了“治隆唐宋”石碑,以此称赞朱元璋对国家的治理要高于唐宗宋祖。清朝推翻了明朝,却对前朝帝王莫大的夸奖和推崇,一方面表明康熙皇帝对朱元璋的敬佩和尊重,另一方面表达了清朝继承明朝属于承天时、顺民意的合理性,以此收复江南士子民心。这匾额上的字应该是取自明孝陵碑亭里赑屃驮着的石碑,将竖写改为横书。</p> <p class="ql-block">靠壁的右边,是另一块<b>“得水载舟”</b>匾额。句意最早出自《荀子·王制篇》:“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唐太宗李世民的《论政体》一文对此重申:“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意为治理国家时,要顺民意、应民意,不然得不到政权,即使得到也会被推翻。朱元璋对唐太宗的这句名言推崇不已,便将这句名言的意思浓缩成了“得水载舟”四个字,作为他和以后历代明朝统治者的座右铭。</p> <p class="ql-block">绕着二层回廊是一个简要的明史展览,陈列着明朝17朝16位皇帝的画像、名家书画、科学技术,和西汉、唐、明、元代疆域版图演变情况。</p> <p class="ql-block">西汉时期版图。</p> <p class="ql-block">唐代版图。</p> <p class="ql-block">元代版图。</p> <p class="ql-block">明代版图。</p> <p class="ql-block">三层中部是一个贯通三、四、五层的大厅,厅南侧靠壁上镶嵌有高12.8米、宽8米的巨幅瓷画,是国内最大的景德镇瓷画。</p> <p class="ql-block">画面由12个部分组成,反映了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历史,展示了建造宝船、到阿拉伯朝觐圣地、到西洋各国宣传中华文明和开展商品贸易的盛况。画面还反映了永乐皇帝敕建静海寺、天妃宫并亲赐“天妃宫碑”,撞响静海寺钟声,以祭奠这位保护航海平安的海神天妃娘娘。</p> <p class="ql-block">郑和从34岁起第一次下西洋,直到62岁第七次出使西洋回国途中死于印度古里,历时28年。郑和每次下西洋大小船只200余艘,各类人员27000余人,堪称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比哥伦布1492年首航美洲要早97年,比麦哲伦1519年环球航行早114年。</p><p class="ql-block">孙中山对此评价:<b>“乃郑和竟能于十四个月之中而造成六十四艘之大舶,载运二万八千人巡游南洋,示威海外,为中国超前轶后之奇举;至今南洋土人犹有怀想当年三保之雄风遗烈者,可谓壮矣。” </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可惜的是,明成祖朱棣驾崩后,朝廷终因“支费浩繁,库藏为虚”而终止了这一活动。大量原始资料,如皇帝敕书、郑和船队的编制、出使人员名单、航海日志,帐目等档案也不知去处,据说被后来的皇帝销毁,只留下史料的记载和后人的研究文献。</p> <p class="ql-block">六楼陈列着“四大名楼”双面绣,由15名绣工花了整整半年多时间,用了1.5公斤丝线绣成的。画面所绣四大名楼为南京的阅江楼、岳阳的岳阳楼、武汉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绚丽夺目,流光溢彩,为苏绣中的极品。</p> <p class="ql-block">六楼中央的<b>“百狮台”</b>是阅江楼的镇楼之宝,用最好的红木制成,包括12张椅子,共雕刻106只大小狮子,形态各异,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建于殿堂楼阁最高处的<b>蟠龙藻井</b>,穹然突起悬于室内天顶,象征着可从人间通向苍穹。蟠龙藻井用整根香樟木雕刻而成,龙身直径2米,用24K金箔包裹,由江宁金箔制作工艺制作,显得金碧辉煌,颇有皇家气派。</p> <p class="ql-block">从主楼最高处的外廊望向西南,远处有两片黄墙黛瓦的古建筑,左边是<b>“天妃宫”</b>,右边是<b>“静海寺”</b>。</p><p class="ql-block">天妃宫建于明永乐五年(1407年),是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回国后,以海上平安为天妃(妈祖)神灵感应所致,奏请朝廷赐建。郑和以后六次下西洋出航前及归航后,都要来此祭祀妈祖。现宫内辟有郑和纪念馆。</p><p class="ql-block">静海寺始建于明永乐九年(1411年),是明成祖朱棣为褒扬七下西洋的郑和,并为供奉郑和带回的罗汉画像、佛牙、玉玩,种植稀异树种等而敕建的皇家寺院。郑和晚年曾经在此居住,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和有关郑和的重要历史遗迹。</p><p class="ql-block">静海寺还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议约地。1842年8月英国军队在静海寺东配殿内胁迫清政府就和议进行了四次谈判,最后于停在长江里的英国军舰“康华丽号”上签署<b>《南京条约》</b>。所以静海寺被称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现议约场所辟为《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由于门前的道路正在修建南京地铁九号线,天妃宫和静海寺暂停开放,所以我们这次没法进入参观。</p> <p class="ql-block">阅江楼主翼面北,次翼朝西,两翼均可观赏长江及南京风光。登楼远眺,极目金陵四野。但见旧时帝王之都,已是高楼林立,旧景不再;昔日荒凉之处,已呈新姿,唯有狮子山上的树木依然展现着迷人的秋色。</p> <p class="ql-block">在阅江楼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南京长江大桥。昔日朱元璋率8万人战胜陈友谅40万大军的战场,已经不再是关山要塞,滚滚长江也不再是制约南北沟通的天堑。</p> <p class="ql-block">登高望远,不但可以赏景抒情,更可以忆古抒怀,知史明鉴。正应了明朝学者<b>王阳明《登阅江楼》诗:“绝顶楼荒旧有名,高皇曾此驻龙旌。险存道德虚天堑,守在蛮夷岂石城。山色古今余王气,江流天地变秋声。登临授简谁能赋,千古新亭一怆情。”</b></p> <p class="ql-block">阅江楼虽然建于现代,但它是一座有故事的楼。朱元璋经过深思熟虑后,觉得应该将有限的财力去做迫切需做的大事,建阅江楼一事应该缓一缓。现在缓建了六百多年的阅江楼终于建成了,不但圆了朱元璋的梦,还正说明了现在的国力、财力有能力去做前人想做的事。</p> <p class="ql-block">(本游记照片除了注明出处外,均由我本人所拍;文字参考景区官网及有关景点资料介绍,少量引用网上相关文章,结合自己的心得编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