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12年4月有幸到复旦大学参加辽宁省建行系统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内容涉及金融、经济、哲学、理财等。上海常来,可复旦大学不曾来过。培训之余,我们尽可能地游览校园,翻阅校史资料,感受百年名校底蕴与辉煌历程。这里,记述了我对复旦大学粗浅的认知与感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随笔之校名</span></p><p class="ql-block"> 复旦大学创建于1905年的上海吴淞,原名复旦公学,是国人自主创办的最早的高等院校之一;创始人为中国近代知名教育家马相伯。马相伯<span style="font-size:15px;">(1840—1939)</span>是江苏人,青年时学神学并做过神父;65岁时创建了复旦公学;影响中国近代史的蔡元培、于右任、邵力子等知名人士均为其弟子。辛亥革命第二年,在复旦公学办学极其困难之时,身为临时国民政府总统的孙中山先生在指定新校舍的同时还拨款支持,并出任校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马相伯(1840—1939年),江苏人,青年时学神学并做过神父;65岁时创建了复旦公学;影响中国近代史的蔡元培、于右任、邵力子等知名人士均为其弟子。</span></p> <p class="ql-block"> 校名"复旦"二字出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日月光华,日复日兮"的名句。"复旦"一词与中国远古父系部落领袖的交接有关;那时不搞世袭,尧传舜,舜又选治水有功的禹为继承人。舜交班时唱起《卿云歌》,歌词中有:"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这里的"卿云"是祥瑞喜气之意;"日月光华,旦复旦兮"象征着舜禹禅让将给天下带来光明与福祗。国人创办的大学起名为"复旦",可谓高尚优美且意旨宏远,寓含追求光明,教育强国,复兴中华之意。</p> <p class="ql-block"> 有趣的是,不仅一所大学的校名出自《卿云歌》,而且中华民国成立之初的国歌也源于此。校名与国歌同出一源,但大学"注册"在先。校与国都相中同一词汇、同一典故,足以反映出复旦大学与近代中国反帝、反专制的主旋律紧密相扣。1917年复旦公学改名为私立复旦大学;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学校内迁重庆,并于1941年改为"国立";1946年迁回上海;如今的复旦已成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大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随笔之毛体</span></p><p class="ql-block"> 上海邯郸路220号的复旦大学主校区的校门由中门和东西侧门组成,褐色细条瓷砖装点,显得古朴、端庄、典雅。校门上方四个大字"复旦大学"飘逸传神又不乏刚毅,看上去应是"毛体"。那么,是不是毛之墨宝呢?据传,这一题字与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陈望道有着联系。1950年11月时任校长的陈望道代表全体复旦师生致信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恭请为复旦题写校名。时隔半年多,毛泽东书写下了"复旦大学"四个字。校方接到题字后,放大复制成校门匾额、缩小复制用于校用信封、信笺、校徽、毕业证书等,一直沿用至今。</p> 毛泽东书写"复旦大学"。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随笔之孙题</span></p><p class="ql-block"> 中华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为他人题字最多的就是"天下为公"四个字,这是他的信仰与毕生的追求。2005年复旦百年校庆时,校方发掘出珍贵史料——中山先生手书"天下为公"。此幅是中山先生在"五四"运动时期,接见复旦学生(上海学联代表)朱仲华时所题赠;并题有"仲华先生属"的上款。朱仲华<span style="font-size:15px;">(1897-1988)</span>是绍兴人,毕业于复旦大学,是"五四"时期上海学生运动的重要骨干之一。晚年的朱仲华先生将题字捐献给绍兴文史馆珍藏。这幅可能是中山先生所题写的最早的"天下为公"条幅,此件属于国家一级文物。1923年从广州回到上海的中山先生还为《复旦年刊》题写了"努力前程",寄托了他对复旦的殷切期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05年复旦百年校庆时,校方发掘出珍贵史料——中山先生手书"天下为公"。</span></p> 孙中山对复旦人的勉励。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四、随笔之校歌</span></p><p class="ql-block"> 国有国歌,军有军歌,很多学校也有校歌。复旦大学的校歌是经过"五四运动"洗礼而形成的,校歌倡导科学民主精神,倡导思想和学术自由。校歌词作者刘大白<span style="font-size:15px;">(1880—1932年)</span>是"五四"时期的著名诗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1925年,由刘大白作词、丰子恺<span style="font-size:15px;">(1898—1975年)</span>作曲的《复旦大学校歌》已传唱近百年。这里仅抄录第一段歌词:"复旦复旦旦复旦,巍巍学府文章焕,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政罗教网无羁绊,无羁绊前程远,向前向前向前进展,复旦复旦旦复旦,日月光华同灿烂……"近百年前的歌词,你细读细品,时至今日也绝无过时之感。不愧有评价说,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具风骨的大学校歌。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不知何故有人提出创作新校歌,折腾若干年,由于不接地气,没有被离校和在校、去世与在世的师生们认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词:刘大白 作曲:丰子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五、随笔之校徽</span></p><p class="ql-block"> 复旦大学校徽有两种款式:一种是外环上半部铸有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这是源于《论语》;另一种镌有英文"FUDANUNIVERSITY"的校徽。校徽中圈均铸有篆书"复旦"校名,外环下半部有创建年代"1905"。2005年5月国家邮政总局为复旦大学百年校庆发行了纪念邮票一枚。</p><p class="ql-block"> 复旦的校徽是有来历的。20世纪80年代初,学生在校区劳动时发现了一块石板覆盖在一下水道出口上方,背面朝上,翻开之后能够清晰地看到上面的图案——圆形正中是"复旦"的古文字样,上方是校训,下方写着"民国九年"。这是一块奠基石,由于"民国"字样在当时还颇为敏感,这块奠基石被清洗后就一直保存在校办公室。1985年学校筹办80周年校庆,校方打算制作一些纪念章等赠予国内外友人。苦于斟酌用什么图案最为妥当时,一位王姓老师想起了这块奠基石的圆形标志。经校领导首肯之后被正式启用,只是把"民国九年"改成了"1905"字样,并且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六、随笔之毛像</span></p><p class="ql-block"> 五月的复旦校园花红树绿;梧桐树枝繁叶茂,似乎在招引着凤凰鸟。校正门不远处的绿荫下,有一片宽阔的草坪。这里有一座灰白色花岗岩雕刻的毛泽东像,老人家身着双排扣的军大衣,双手背在身后,目光直视前方。这是一段挥之不去的历史印迹,中国现代历史最为壮观最为不堪回首最为不可思议的一幕,就发生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现在想来多么好笑,可在当时又是多么神圣。站在毛泽东雕像前,仿佛狂热的万岁声、打倒声震耳欲聋。那时人们像着了魔似的,不同的派别都在誓死保卫毛主席的口号下,打得不可开交。读"老三篇"、背语录、跳忠字舞……现在看可笑至极的事情,在那个年代却实实在在地发生过。校园里的这座雕像按艺术水准看,还是粗糙些;不过校园里的伟人雕像已经越来越少了。雕像完好地保留下来,足以反映出毛主席在国人心目中挥之不去的神圣地位。雕像后面的花褐色大理石基座,有两行字需要仔细辨认,方能看清:"新复旦全体革命师生员工敬立 1967年8月5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七、随笔之课堂</span></p><p class="ql-block"> 短短几天的时间里,学校培训课程非常受欢迎;如何才算是受欢迎呢?这很简单,在我看来,课堂上的互动程度、学员困与不困,就可以说明问题。有几位老师的授课不仅互动热烈、听课不困,而且还令人回味至今。</p><p class="ql-block"><b> (一)哲学</b></p><p class="ql-block"> 在常人看来,哲学深奥难以理解似乎远离现实,其实哲学就在身边,也许就在心里吧。人生一世,对外界、对客观、对历史、对别人以至对自己都有各种各样的看法,只是平时不太在乎,没太归纳罢了;其实这就是普通人的世界观与方法论。</p><p class="ql-block"> 博导吴晓明教授在给大家授课时提到了成都中年妇女的一席话,就道出了人生的"大哲理",让上讲究的人大跌眼镜且目瞪口呆。来吧,还原一下课堂上教授所述:某年,就算前年吧,成都被评为最适合人居的城市,引来不少记者采访。"记者们"开始对各城市作比较,发现了"重大"不同,上海人、香港人走步特别快,而成都人似乎慢节奏,似乎与现代节奏不匹配。记者问,"你们成都人为何走路慢"?一位年轻女人手捂嘴巴说,"不好意思"。记者碰到一位中年妇女,再问;此妇女不假思索答道,"人早晚都得死,走那么快干嘛"?记没听清再问,又答。没想到吧,什么叫适合人居?走得快还能好好地"居"么?解渴,小兔记们,看你还挑三拣四,玩哩哏棱,总想琢磨点儿丑陋"新闻",玩把"卖"点,一个普通woman,足可以让你就地封口。课本一大堆描述,也没有此妇女一句话有"粪"。大道理之精妙,其实源于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之处。</p> <p class="ql-block"><b> (二)愤青</b></p><p class="ql-block"> 愤青多是指愤世嫉俗之年轻人。不过我们这些学员私下议论老师授课如何如何时,倒觉得朱强老师很"愤青"。朱老师的课件是"中国经济形势",题目太大,可谓宏观上天,落地找不着北。但朱老师讲课,确实与众不同,似乎宏观与微观、理论与现实、理想与生活都掌控于朱老师的股掌之间。60多岁的朱强老师还是副教授,但听了课之后,绝对没的说;朱老师水平够得上大师级。想想朱老师,我对"愤青"有了新解:可谓:愤世多年,依然年轻。</p><p class="ql-block"> 别的老师授课多用电脑投影之类,可朱老师特别,特别之处有三:板书、笑话、绕口令。板书让你的思维围绕老师转;笑话让你课堂不犯困;绕口令则让你感到一种幽默。先说板书:朱老师的记忆让人折服,一连串的数据,可以一口气地写在展板上;而这一连串的数据几乎全带小数点,不怕你哪天翻小肠找毛病。再说笑话:朱老师讲课,时不时地会从他那薄薄的嘴角中溜出点"荤嗑",诸如"女人这个东西",课堂气氛自然、热烈而又很有收效。后说绕口令:一连串的数据、一连串的经济词汇、一连串的城市,朱老师能像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一样,旁若无人,一气呵成。</p> <p class="ql-block"><b> (三)玄学</b></p><p class="ql-block"> 经济学院65岁老教授徐培华有个头衔——"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岁数大了,不再给学生们讲课了,但社会的培训,诸如局长、市长、董事长之类还是时而有之。课件是"现代营销",但老教授却讲起"玄学"来。从"阴"与"阳"讲起,知"道"还是不知"道",一下子提起了大家的兴趣与精神头。老教授沉稳的膛音与太监般公鸭嗓相互交织,别有一番味道。随着老教授的独特话音,不知不觉中,让你慢慢品味着何谓阴,何谓阳,何谓道,何谓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有些事信与不信,可谓都在讲究,信则有,不信则无。玄学、玄风、玄理、玄机。玄,怎么来?要我讲,可谓玄从想象中来。讲"玄"就意味着不能讲透、讲漏、讲清,透者、漏者、清者,也就无从可"玄"。其实,说到"玄学",不仅学院教授们在讲;寺庙里的方丈、住持们也在讲,不同之处在于不少方丈、住持开着宝马进寺庙,讲着玄学给官员与老板听。</p> <p class="ql-block"> 这次复旦培训学员47人,来自省建行系统信贷、审批、计财、风险、个金、科技、信息、法规等各条战线。2012年4月24日,这些新朋老友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学楼十几级台阶前合影。说来挺有意思,这座灰白色教学大楼标有不同的名字,右侧为"泛海楼",左侧则为"复星楼"。</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2012年5月11日收笔于晨光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2023年2月1日修改并网络配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2025年5月27日增加校庆内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25年5月27日是上海复旦大学120周年华诞日,学校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本文收入于2016年出版《真集》</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范东刚简介:</b><span style="font-size:15px;">1966-1977年育才读小学、中学;知青下乡,考入大学,电大任教,长期供职于建设银行至退休。投资金融研究成果曾获省部级奖项,著有纪实文学《真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