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简 叙</p><p class="ql-block"> 心能转物,酿成疾患。</p><p class="ql-block"> 庄子《齐物论》有名言醒世,启迪心性。即“乐出虚,蒸成菌”。集思采益,滋补性气。</p> <p class="ql-block"> “乐出虚,蒸成菌”这两句话,庄子为什么把它放在人的心态、情态的变化之中来说呢?这正说出了我们的生命有“心能转物”的功能。</p><p class="ql-block"> 心理的作用可以变化生理,造成某种物化。所以我们的性情兴奋或是郁闷久了以后,生理产生许多疾病的关键内因。</p> <p class="ql-block"> 似乎无形·无中生有</p><p class="ql-block"> 何谓“乐出虚”?我们吹箫,吹笛子,弹琴奏乐的时候,心里面都要很空灵,没有杂念,很清虚的,发出来的音乐就会特别美。这是“乐出虚”的一种讲法。</p><p class="ql-block"> 历代解释《庄子》此语的,大部份都赞成这个讲法。</p><p class="ql-block"> 道家的解释则读成快乐的乐。一个人心里高兴的时候,气要散的。高兴或者悲哀到极点,都可以使人死亡,因为太高兴,气就散了,虚脱了。故而,内忌大怒、大喜、大忧、大恐、大哀。毕竟动了精髓,其内忌命理犀通。</p><p class="ql-block"> 所以说“乐出虚”。 这两种理由都成立,重点在于人的心理司令生命的作用向外发展很厉害,似乎无形,恰是无中生有。</p><p class="ql-block"> 何谓“蒸成菌”?如果向内部逼缩,憋闷在里面呢?就是“蒸成菌”。</p><p class="ql-block"> 一阵大雨过后, 山里阴暗潮湿的地方,造成那些香菇、细菌最容易生长的条件与环境。</p><p class="ql-block"> 大家喜欢吃的白木耳,在培养的时候,就是选择又闷热又潮湿的地方,白木耳很容易生成。在那种情况下,空气很蒸闷,水蒸汽弥漫上来,化生变成另处一种细菌。甚至于我们吃的香菇,都可以慢慢地生长繁殖起来。</p><p class="ql-block"> “乐出虚,蒸成菌”这两句话,庄子为什么把它放在人的心态、情态的变化之中来说呢?这正说出了我们的生命有“心能转物”的功能。</p><p class="ql-block"> 心理的作用可以变化生理,造成某种物化。所以我们的性情兴奋或是郁闷久了以后,生理产生许多疾病的关键内因。</p><p class="ql-block"> 道家很重视这两句话,道家解释《庄子》,修道的要点,强调念头要空、清静,如果保持这种清虚的状况,那么跟形而上道就容易接近了。</p><p class="ql-block"> 如果心里有所为,尤其危及内身的,如邪有郁结,有一个东西转来转去的,那慢慢地“蒸成菌”,疾病钻驻,且情思紧缠,那就不可收拾了。</p><p class="ql-block"> 以物理的状况说明由空可以产生有,故而,《黄帝内经》开篇主旨“上古天真论”,表达是同一大命理。</p><p class="ql-block"> 心能转物,内炼之功;善有善果,恶有恶报;知行合一,难乎其难?</p> <p class="ql-block"> 造物无物·万物独化 </p><p class="ql-block"> “乐出虚,蒸成菌”。还有说法。夫箫管内虚,故能出于雅乐;湿暑气蒸,故能生成朝菌。</p><p class="ql-block"> 亦犹二仪万物,虚假不真,从无生有,例如菌乐。浮幻若是,喜怒何施。无声而有声。“本虚器,乐由此作。”无形而有形,皆气所使。</p><p class="ql-block"> 估摸大意,就是说虚空的箫管却可以吹出存在的音乐,无形湿气却可以形成菌苔。</p><p class="ql-block"> 但理解则完全不同:可认为是从无幻有,比喻存在之物皆虚幻不真。或则认为是或无或有都是有气使之然。</p><p class="ql-block"> 亦可注则以此句之前为略举天籁之无方,以下明无方之自然。皆谓变化无常,万物差异巨大,各有不同,由此引出莫知其所萌,进而抛出自己造物无物、万物独化、自然而然的观点。</p><p class="ql-block"> 闻至将信乃疑,言于似是而非。</p> <p class="ql-block">附注:庄子《齐物论》及相关解释来自网络综合,估摸有益于养生护身,添页观世察史究性,纯粹学习交流,虔诚开心度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