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明朝时期为了抗击倭寇,在闽南万里海疆修筑了60余座城堡,其中现存最完整的古城堡就是崇武古城。</p> <p class="ql-block">1387年(明洪武二十年),朱元璋派江夏侯周德兴到东南沿海经略海防。</p><p class="ql-block">泉州沿海地区海岸线曲折、地形险要,周德兴在惠安设立五座城池,即崇武城、獭窟城、小岞城、黄崎城、峰尾城,城内原建有捍寨、墩台、馆驿、军营和演武厅等,构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此后,城防已失去军事上的作用,又因长期废弃,城内建筑大都失修倒塌,仅留古城墙。</p> <p class="ql-block">古城墙由花岗岩砌筑而成。</p> <p class="ql-block">崇武古城曾是戚继光屯兵所在,也是抗击倭寇的战场。现在的崇武城内居民姓氏有98种,主要是这里的居民,大部分是戚继光戍边部下的后裔。 </p> <p class="ql-block">在崇武城南门外海滨,矗立着一尊全身披挂、严阵以待、高达9米的戚继光雕像。雕像左手握剑,右手捋须,一副注视大海,气定神闲,任凭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的气概,表现了戚继光荡平倭寇保卫海疆的坚定决心。</p> <p class="ql-block">崇武古城前,还屹立一块碑石,上刻着“威镇海门”四个大字,是对民族英雄戚继光十余年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荡平倭患,使东南沿海恢复和平稳定的真心褒奖。</p> <p class="ql-block">位于崇武古城南门的关帝庙,又叫南门关夫子庙或南门关圣庙,是崇武影响最广的一座道教庙宇。 </p> <p class="ql-block">崇武人对关帝爷的崇敬是普遍而虔诚的,深信关帝爷会显灵,崇拜其人品。</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期间,日军战舰炮轰崇武城,当地人流传关帝爷显灵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海门亭,1987年为纪念崇武古城建城600年而建。</p> <p class="ql-block">崇武灯塔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是我国较早的民间灯塔之一,位于崇武古城东南角最高处,高33米,是船舶驶往泉州湾和进入崇武湾的重要助航标志。</p> <p class="ql-block">崇武古城东南角,还矗立着“中国•崇武 东海南海气象分界线”标志碑。</p><p class="ql-block">中国的东海与南海是两个不同性质的海域,而崇武刚好处在交界处,<span style="font-size:18px;">受台湾海峡特殊气流和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气流从南北两个方向的</span>共同影响,使得这里的气象变化万千。崇武气象分界以北是温带季风气候,而以南则是热带季风气候。</p><p class="ql-block">确实,我们往后几天的福建游,属热带季风气候地区,感觉没有前段时间在温带季风气候地区北风的凛冽刺骨。</p> <p class="ql-block">海天一色的崇武古城海岸上,有只依岩礁形状雕成的大海龟,长23米,宽15米,号称“天下第一龟”,你能找到吗?</p><p class="ql-block">涨潮时,当潮水涨至龟颔时,水波荡漾,海龟似浮又沉,形象及其传神。</p> <p class="ql-block">昨晚天黑了,我们才入住的崇武西沙湾假日酒店,是惠安县第一座亦是目前唯一的五星级旅游休闲度假型酒店。</p> <p class="ql-block">酒店位于著名的"中国魅力古镇"崇武海滨西沙湾。</p> <p class="ql-block">西沙湾以细沙碧海闻名,素有“南方北戴河”之称,在这里可以尽赏大海的美景。</p> <p class="ql-block">这里还有一座“天下第一奇庙”——解放军庙。</p> <p class="ql-block">庙里供奉的不是佛祖菩萨,而是27名解放军烈士。</p> <p class="ql-block">1949年,为了解放厦门,人民解放军在这里进行登陆演练,此时西沙湾上空出现敌机盘旋,并不断轰炸。</p><p class="ql-block">正在沙滩玩耍的一个13岁小女孩,被这个场面吓傻了,四处躲避。敌机轰炸危急时刻,有5名战士用身体掩护小女孩,保护了她的安全,小女孩得救了,这5名战士却牺牲了。敌机轰炸后,为保护当地老百姓,一共有27名战士牺牲。</p><p class="ql-block">军庙的大门后,映入眼帘的这幅巨大的浮雕,讲述着27名战士保护小女孩母女俩,向天空射击的场面。</p> <p class="ql-block">解放军战士抱着救下来小女孩的雕像,上面题刻有叶飞将军的八个大字“为了人民 死的光荣”。</p> <p class="ql-block">当年被解救的小女孩曾阿兴,从此改名叫做曾恨,为的是牢记这份仇恨,感恩解放军。</p><p class="ql-block">1993年,曾恨卖掉了自己所有的资产,筹集了6万块钱,还四处奔波去募捐,一共募捐到了60万元,花了整整三年的时间,终于建成了这座全国独一无二的解放军烈士庙。</p> <p class="ql-block">解放军庙虽为私人建筑,但庙的规模不小,正殿、烈士纪念馆、烈士纪念碑、烈士亭、和寮宫、观潮亭一应俱全。</p> <p class="ql-block">这里歌颂的是烈士们的光荣事迹,很多党政军领导也在这里题字和祭拜。</p> <p class="ql-block">蟳埔村,宁静的小渔村,原以为是在远离都市的偏远海边,实际上,这里离泉州市只有十多公里。</p> <p class="ql-block">走进蟳埔村,随处可见头戴鲜花,衣着鲜丽的蟳埔女,正麻利地剥着海蛎。</p> <p class="ql-block">这里沿袭着祖辈们世代传接的生活模式,男人出海,女人岸边整理海蛎,肩挑担子上岸,在街边小巷剥海蛎。</p> <p class="ql-block">蟳埔村居住的是古时阿拉伯人的后裔,虽经历代与当地汉族通婚,但中亚的遗风尚存。</p> <p class="ql-block">蟳埔女的头饰是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蟳埔女的头饰格外有特色,盘头戴鲜艳的花围,还插着一根筷子一样的发簪,这种</span>“戴簪花圈、插象牙筷”的头饰是宋代以来从中亚流传过来的。</p> <p class="ql-block">“簪花围”,古时用鲜花,现在图方便大多用做好的花了。</p> <p class="ql-block">这里还有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那就是“蚝屋”,当地人称之为“海蛎厝”。</p> <p class="ql-block">这些海蛎壳并非产自本地,而是宋元时期来往船商从印度洋、波斯湾等地捡来压船,预防船过轻受不住大海的大风大浪,抵达泉州港卸货后,大量的海蛎壳就被遗弃在海边的滩涂上。</p> <p class="ql-block">因为当时缺乏建筑材料,加上沿海海风咸湿,红砖建筑易受腐蚀,而海蛎壳不怕渗水,不怕虫蛀,当地人就用这些海蛎壳搭建起大厝,冬暖夏凉,适宜人居。</p> <p class="ql-block">当地流传有“千年砖,万年蚝”的俗语。白色海蛎壳墙体,下配以花岗岩底,上砌红砖墙,红白相间,鲜艳夺目。</p> <p class="ql-block">蟳埔顺济宫,整座殿宇呈非常浓厚的闽南建筑风格,飞檐翘角,屋脊上的剪瓷雕艺术惟妙惟肖且色彩绚丽,大门上方悬挂着“蟳埔顺济宫”的金字匾额。</p><p class="ql-block">顺济宫也就是妈祖庙,蟳埔村的村民们以出海捕鱼为生,妈祖娘娘可以保佑出海人的平安,始建于明代的顺济宫长年香火鼎盛。</p> <p class="ql-block">蟳埔关帝庙,始建于清朝,至今也只是一座小小的庙宇,典型的闽南小宫庙建筑,香火却常年不衰。</p> <p class="ql-block">这栋房屋的门联与对联很有意思,大部分是偏僻和生造字,不知要表达什么,谁能告诉我。</p> <p class="ql-block">西街是泉州古城的门面招牌。宋朝时,这里就是泉州城中最繁华的地方了。</p> <p class="ql-block">在西街,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电动车跑得飞快。当然,电动车禁行西街是有时间管控的,今天禁行时间是晩上7点到10点。</p> <p class="ql-block">老板娘招呼我们到她的档铺天台。确实,来个古早味,在上面的观塔台,观赏开元寺双塔,还是挺惬意的,只是我们想先逛逛西街。</p> <p class="ql-block">蒜蓉枝,也算是泉州人的古早味,麻花做法,外表裹满蒜蓉的糖霜,酥脆香甜回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土笋冻,闽南非遗美食,主要原料是一种海沙虫,因形似“小笋”而得名,海沙虫体内含有丰富的胶质,经过熬煮所含的胶质融入水中,冷却后成果冻状,口感海鲜味的果冻,味美甘甜。</p> <p class="ql-block">香骨鸡腿炸至金黄开花状,外酥里嫩,一口下去恰到好处的汁水,满嘴浓香。小姑娘,别犹豫,赶紧冲呀,节假日时要排长队的。</p> <p class="ql-block">位于西街的小西埕,入口旁保留了西街的古厝原貌,涂鸦墙上满满的泉州元素。</p> <p class="ql-block">小西埕前身是开元街道模具厂,经改造华丽变身为一个文创集中地。</p> <p class="ql-block">这堵土墙火了,很多人就因为白岩松说过的这句话“泉州,这是你一生至少要去一次的城市.”慕名而来。</p> <p class="ql-block">映入眼帘满满的红色许愿牌。</p> <p class="ql-block">走在西街的路上,除迎面扑来的极赋人间烟火的气味,还有极具闽南特色的红砖墙建筑。</p> <p class="ql-block">建于1934年、位于西街十字路口、具有欧洲风格的钟楼,上部安有四面用玻璃罩着的圆形时钟和一个风向标,中部像一楼阁,四面开窗。底层置一圆形基台,台上四柱支撑。整座建筑物没有雄伟气势,也没有雕梁画栋,更没有金碧辉煌。但胜在结构简洁、线条明朗,是古城泉州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近代泉州城市重要的交通建筑之一,每天从钟楼旁走过的行人不计其数。</p> <p class="ql-block">与西街的烟火不同,开元寺山门正对有一照壁,名曰“紫云屏”,它是开元寺的地标,也是西街的标志,每日熙熙攘攘的人群,或拜佛,或观景,神佛香火与人间烟火相互交织,“半城烟火半城仙”可说是对泉州最贴切的描述。</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山门即是天王殿,与闽南大多寺庙一样,屋顶上镶嵌着五颜六色的剪瓷雕。屋脊中央有一座小巧玲珑的宝塔,两旁各有一条腾云驾雾的龙,人称“双龙护塔”。</p> <p class="ql-block">山门东侧白墙有“桑莲法界”四字。</p><p class="ql-block">开元寺的兴建,有近乎神话的传说:当地乡绅黄守恭,一日有一名僧人向他讨要其宅园来建造寺院,他回答说除非桑树上结出白莲才行,僧人大喜拜谢。过了两天,黄宅中那棵桑树果然结出白莲,黄守恭只得如约献出其宅园建造开元寺。</p><p class="ql-block">“桑莲法界”因此成为开元寺的代称。</p> <p class="ql-block">大门上高悬着的并非开元寺,而是“紫云”匾额,传说建寺之时,曾出现紫云覆地的传说。殿内石柱上的“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为朱熹所撰,由高僧弘一法师所写。</p> <p class="ql-block">连接天王殿和大雄宝殿的拜庭,地面石缝间不见半根杂草,传说此地是佛国净土,来此地的人都有清净之心,所以寸草不生。</p> <p class="ql-block">拜庭两侧排列有古代石塔数疃,如陀罗尼经幢、窣堵波式塔、宝箧印经塔。这些佛塔是印度密教浮海东渐的产物。</p> <p class="ql-block">尤其是月台前的两座古老的宋代宝箧印经塔,塔身和浮雕都是宋代原物,上面有一位深目高鼻,头顶瓦罐的印度人像,有力见证了泉州作为当时最重要的官方国际港口,多元文化在此地汇聚、融合和发展,留下了丰富的成果。</p> <p class="ql-block">宝箧印经塔是中国古塔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因其形似宝箧,内藏印经,故名宝箧印经。传说公元前二世纪古印度阿育王敕建八万四千座塔,其中十九座传入中国,因此又称为阿育王塔。</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是开元寺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面阔九开间属于中国古建筑最高等级的殿堂式,始建于686年(唐垂拱二年),1637年(明代崇祯十年)重修为现状形制。</p><p class="ql-block">金碧辉煌的大雄宝殿内,五尊七八米高的金色大佛迎面而立,<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五尊佛像是佛教密宗的最高神祗,分别为:中央毗卢遮那佛即释迦牟尼法身大日如来佛、东方阿閦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成就佛,分别代表东西南北中,是密宗最高级佛尊。</span></p> <p class="ql-block">抬头仰视,大雄宝殿檐下正中高悬“桑莲法界”的匾额,短短四个字,囊括了开元寺的由来,也就是舍园建寺,桑树开白莲的掌故。</p> <p class="ql-block">大殿中最令人赞叹的是中部两排石柱和梁架接合处的斗栱,雕刻成二十四尊飞天乐伎,其<span style="font-size:18px;">造型源自梵文“频伽”(即妙音鸟),</span>形象为人身羽翅鸟腿,这些飞天乐伎手中或执管弦丝竹乐器,或捧文房四宝,既承担支撑梁架的结构作用,又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为木构建筑所罕见,是国之重宝。</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后面的甘露戒坛,与北京戒台寺、杭州昭庆寺并称中国三大戒坛。</p><p class="ql-block">戒坛是古代佛教僧侣受戒的场所。八世纪晚期开始,中国官方严格推行受戒制度,同时限制戒坛的设立数量。十世纪后只有一定级别的行政区域才能设立戒坛,可知当时泉州在中国级别有多高,开元寺戒坛建筑始建于1019年(宋代)。</p><p class="ql-block">戒坛外观为八角圆形藻井,无梁结构,结构复杂而精巧,具有高阁建筑的美感;形制高度吻合古代佛教经典记述的规制,是佛教建筑发展史中的珍贵物证。</p> <p class="ql-block">藏经阁是佛教寺院中讲经说法、存放经书的场所,这座有“百宝楼”之称的藏经阁始建于1285年(元代),藏有宋、元、明版纸本经书,贝叶经、金刚经、血经等珍贵经书。</p> <p class="ql-block">檀越祠是开元寺僧为纪念献地建寺的檀越主黄守恭而建,始建于七世纪(唐代)。据说,现在还有黄家后人居住。</p> <p class="ql-block">在开元寺东北侧,有一个专门为弘一法师修建的纪念馆,<span style="font-size:18px;">院内居中放置着弘一法师汉白玉塑像。</span></p><p class="ql-block">我国新文化运动先驱之一、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李叔同)一生中的最后14年是在泉州度过的。</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陈列有法师生平书画著作手稿及诸遗物,展现了弘一法师的生平事迹。</p> <p class="ql-block">1942年,62岁的弘一大师知道大限将至,留下“悲欣交集”绝笔,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或许是对他自己一生最精辟的概括。</p><p class="ql-block">弘一法师圆寂火化后烧出1800多颗舍利子,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留在泉州清源山,一部分送回法师出家的杭州虎跑寺。</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的镇寺之宝千年古树,就是那棵开了莲花的桑树,得名“桑莲”。在1925年的一次雷雨中,千年古树根部被雷电一劈为三,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而且枝繁叶茂,青春焕发,虽然之后再未见莲花,不过郁郁葱葱,陪伴开元寺走过了千年沧桑岁月。</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的东塔名“镇国塔”,建于南宋嘉𤋮二年至淳祐十年(1238-1250年),为八角五层仿木楼阁式石塔。</p> <p class="ql-block">塔檐呈弯弧状向外伸展,檐角高翘,使塔身有凌空欲飞的态势,显得轻盈而美观。</p> <p class="ql-block">塔身外壁石像依照佛教五乘等级排列,自下而上逐层为诸天神将、罗汉、高僧、菩萨、佛尊等,共80尊,代表佛教修行的五种境界。</p><p class="ql-block">东塔象征东方娑婆世界。</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的西塔名“仁寿塔”,建于南宋绍定、端平年间(1228-1236年),为八角五层仿木楼阁式石塔。</p> <p class="ql-block">层层叠叠的塔檐像从地面缓缓溅起的波纹,鳞次栉比,极具韵律美。</p> <p class="ql-block">塔身外壁每一层都交错浮雕着各乘佛教人物,共80尊,代表佛教所弘扬的众生佛性平等理念。第四层雕刻有印度佛教男性观音菩萨、唐僧、猴行者雕像。</p><p class="ql-block">西塔代表西方极乐世界。</p> <p class="ql-block">我国现存最高的石塔——开元寺双塔,不仅代表了13世纪石构建筑技艺的最高水平,也是泉州古城的独特标志和象征。</p> <p class="ql-block">西塔旁这块石头,刻着一个“心”字,中间的一点却落在下方,叫“放心石”。唐朝便有了,原在西塔周围一共有四块放心石,如今仅剩这一块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寓意是提起千般烦,放下万事空。</span></p> <p class="ql-block">在西塔附近还有一座三垛照壁,乾隆年间的文物,主体正中粉壁上有一只龙首狮尾、麟身牛蹄、脚踩八宝、嘴咬铜钱、怒目圆睁的怪兽,活脱脱一副野心勃勃、欲求不满的样子。古人称其为“犭贪”(tān)。“人心不足蛇吞象,贪心不足吞太阳”说得就是“犭贪”这家伙。</p> <p class="ql-block">犭贪(tān),传说中天界的神兽,生性贪婪,吃尽山中的飞禽走兽,又占尽人间的金银珠宝,犹嫌不足,还想吞食天上的太阳,结果被太阳活活烧死。</p><p class="ql-block">这个传说寓意深刻,告诫世人不可有贪心,贪得无厌者必将像犭贪一样自取灭亡。</p> <p class="ql-block">“万山第一”的碑刻,每一个字体写法都有含义。繁体字‘万’字的写法,是观音打坐;‘山’字的写法,是弥勒掀肚;‘第’字的写法,是洞宾背剑;‘一’字的写法,是鲤鱼吐珠。</p> <p class="ql-block">古时候寺院叫“山”,唐代始建的开元寺为全国最大,因此被称作“万山第一”、“大开元寺”。如今的开元寺仅约为唐时的三分之一,仅为当年之北园。</p> <p class="ql-block">清净寺,据史料记载,宋元时泉州城内有六七座清真寺,如今仅存的这一座也是中国现存最古老(创建于1009年)的由穆斯林创建的清真寺。建筑仿照大马士革伊斯兰教礼拜堂,为阿拉伯世界伊斯兰风格的石结构清真寺。</p> <p class="ql-block">清净寺门楼气势雄伟,全由青白花岗岩砌成,是一个三层穹形顶的尖拱门,分外、中、内三层,门楼上刻有阿拉伯文格言。</p><p class="ql-block">可惜今天不开放,我们不得而入。</p> <p class="ql-block">外观清净寺新礼拜堂。</p> <p class="ql-block">清净寺往东约200米的通淮关岳庙是同时祭祀关羽和岳飞的庙宇,是福建现存最大的武庙。关岳庙的建筑,尤其是庙宇的屋脊,剪瓷龙雕,花鸟走兽,什么样的造型都有,<span style="font-size:18px;">体现了闽南古建筑的艺术风格。</span></p> <p class="ql-block">通淮关岳庙,俗称关帝庙,由三个殿组成。</p> <p class="ql-block">正殿是武成殿,奉祀着关羽、岳飞的彩色塑像,左右两序塑四大将:关平、周仓、王甫、赵壘。</p> <p class="ql-block">东侧为崇先殿,供关羽的父、祖父、太祖三代神像。</p> <p class="ql-block">西侧为三义殿,奉祀着刘备、关羽、张飞,配祀着诸葛亮、赵云。</p> <p class="ql-block">通淮关岳庙,可以说是整个泉州地区香火最旺盛的庙宇,<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最能体现泉州人信仰风格的庙宇。</span>生活中遇到有疑难困惑的地方,比如婚丧嫁娶、事业功名、健康平安等等,几乎没有不去关岳庙求签拜关公的。</p> <p class="ql-block">泉州,也有一个少林寺,俗称南少林,相传是中国南方武术之发源地,相传为曾救唐王十三棍僧之一的智空入闽所建。</p> <p class="ql-block">从唐代到清代,泉州少林寺历经三度兴废,史迹犹存。如今的泉州少林寺,是1992年10月在原址第四次重建的。</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是少林寺中轴线第一重大殿,殿内供奉着弥勒佛、韦陀菩萨和四大天王。</p> <p class="ql-block">在大雄宝殿前,两株有三百多年历史的古榕树,依旧枝繁叶茂,亭亭如盖,见证了少林寺的兴与衰。大雄宝殿匾额上的“雄”字偏旁被替换了“右”字,取保佑众生之意。</p> <p class="ql-block">观音阁有三层楼高,按照闽南传统古建筑风格整合建造而成。观音塑像由两块非洲菠萝格红木雕刻而成,高达12米,观音脚踩荷花,手持净瓶,“荷瓶”与“和平“谐音,因此这尊观音名为“和平观音”。</p> <p class="ql-block">文殊阁,<span style="font-size:18px;">三间二层建筑,门口匾额上书“智勇无边”,前</span>有一棵菩提树,树上结满了红布条,据说是家长们来此给孩子们求考试“中第”的。</p> <p class="ql-block">普贤阁在文殊阁对面,沿中轴线与文殊阁对称,建筑形式同文殊阁,门口上有匾额“行愿无尽”。</p><p class="ql-block">文殊和普贤同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菩萨,负责协助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p> <p class="ql-block">南少林寺的最高处,是这座藏经阁,收藏有《干隆大藏经》及佛教、少林武术等典籍。</p> <p class="ql-block">演武厅,少林寺武僧进行武术表演和交流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形制为一层建筑三层屋面,圆形坛式风格,富有闽南建筑文化特色。</p><p class="ql-block">可惜我们错过时点,没有看到武僧表演。</p> <p class="ql-block">2021年7月25日,泉州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在当天举办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顺利通过大会审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7月25日被泉州市定为“泉州世界遗产日”。</p><p class="ql-block">泉州是个来了还想再来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