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清金门总兵署位于金门金城镇北门里浯江街53号。</p><p class="ql-block"> 总兵署原名为“丛青轩”,原是“金门神童、第一才子”明神宗万历年进士许獬(明同安金门人,原名行周,字子逊,号钟斗,因梦到自己中了榜头,改名獬。万历二十九年进士,仅17岁,授翰林庶吉士,历编修。为人气岸嶙峋,不谐俗。好读书,师事晋江李光缙,海内传诵其文曰许同安。有《八经类集》、《许鍾斗集》。)励志苦读故居。</p> <p class="ql-block"> 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万正色克复金、厦后,久经战乱及迁界摧残的金门残破不堪,百废待举,岛民流离失所,治安混乱,经济萧条。时“援剿右镇总兵官”陈龙驻金门,主动招集安抚人心惶惶的岛内百姓,同时,加强治安巡逻,严惩偷盗抢劫之人,一时间社会秩序大有好转。万正色筹善后策,将“援剿右镇总兵官”改为“金门镇总兵官”,奏自料罗乌山头至金门港须驻兵3000,于是设中、左、右3营,每营战、守兵各500人。经万正色疏清,清廷即委任陈龙为首任金门镇总兵,镇兹土。康熙卅五年(1696年)陈龙卒于金门镇总兵任上。</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金门镇清代首任总兵陈龙(1647—1696年),号鳞长,清·漳州龙溪县廿八都玉州里村人(今龙海市角美镇玉江村),</span>因时总兵署所在地金门旧城的人烟渐稀,加之福建沿海仍存明朝郑成功的势力,且金门城常被倭寇侵扰,相形之下的后浦则人气日隆,海路深隐,故而决计把金门城总兵署迁到后浦,“丛青轩”遂被改造成金门总兵署,从此“丛青轩”由私人府邸变成官方处所。</p> 据《同治金门志》记载:金门总兵署“中建正堂,东西夹二室。西藏王命、书籍等项,东贮饷库。翼以将裨官厅,而即案牍祠;下辟甬道,两廊列吏、户、礼、兵、刑、工及本稿诸房。仪门外为土地祠、材官厅。大门外为旗厅,左右盖鼓吹亭。南开辕门,环以木栏。辕门之外,西为左营防汛厅、东为右营防汛厅。暖阁后为穿堂、为内署,耳房不计。最后绕以周垣,有旷地可辟为圃;中有啸月轩(黄梦琳题「啸月轩赠蓝总戎诗」二首),东为东花厅,群房为箭道。总兵李芳园勒汰营弊,立石碑于此。马房丽之西,有通衖。越衖为西园幕厅,间架宽敝,前辟露庭;再西又有屋宇,已圯。其南数宇,嘉庆间总兵林孙重修,署曰「棠花阁」”。形制极为完整。 <div><br></div> 因这府邸宽敞适中,清朝及以后民国之后的1915年,曾为县公署,1949年金防部、福建省政府暨1957年金门战地政务委员会等众多官衙均曾用作办公场所。民国八十四年,最后使用的县警察局和临时县议会迁出之后,开始进行规划整修,使得这座台闽地区格局保存最完善的总兵衙署,原貌得以修复。 1970年,总兵署在整修之后以史料馆的形式对外开放。现今供人参观的总兵署,是一处四进两廊式的闽南四合院建筑,以保留前清衙门形制取胜。包括气势宏伟的头门,以及大堂、川堂、内署、内宅、厢房等。前方有个宽敞的广场,民间称之为“衙门口”。院内榕树遮荫,庭院深邃,虽已非衙门,却仍有昔日署那股肃气,后院那棵参天的木棉古树,树龄已逾数百每届春末夏初,满树鲜艳的木棉花若落英缤纷,远近可见。 总兵署现已改设史料馆,庭院内红砖铺地,宫灯摇曳,衬着宏伟的古建筑,显得格外宁静肃穆。大堂、内署明间、内宅明间以蜡像的形式,栩栩如生再现了前清的万般景象,其余各室规划为总兵署相关资料展,展出内容包括金门历史源流与古代防务、金门籍武将事略、金门文物、民间新房文物、清代兵制、旗帜、战船、兵器、官服等展示,重现清代正二品武将威仪。 <p class="ql-block"> 清金门镇总兵署是台湾所辖台闽地区唯一现存的清朝官署,因其特殊的历史意义, 公告列为县定古迹,为台湾国家三级古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文:同安庄国庆</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