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画而来的乡绪

平一

<p class="ql-block">  离开故乡四十多年了,不时的仍会怀念那里的生活,怀念伙伴们。</p><p class="ql-block"> 大年刚完的午后,家人们仍到各处景点赶热闹,自己一时没这心情,就留在家里弄弄兰花,然后喝茶翻书,享受初春这段慵懒的时光。</p><p class="ql-block"> 过一会觉得有些无聊,索性起身到席涛那里。</p><p class="ql-block"> 见到我来他很高兴,随口提到了我的《读画小记》,接着说了他与孙太仁先生的一段交往,快乐地回顾起当年的许多趣事。茶间,就读画方法,请他指点迷津。新知识常意味着新的快乐。</p><p class="ql-block"> 他听了,斜着眼露出了老虎咬刺猬,又无从下口的为难神色。但凭着对我的了解,他很快说道:"如专业读画,所涉甚繁,性情中人,性情中读即可"。此话言之有理。这时有人在门外叫他,他匆匆塞了本书给我,便忙出去了。</p><p class="ql-block"> 这是本给诗配图的旧书,富有情趣。翻看中,突然想起了不久前他传的一个帖,该帖就草亭景观作了简单的论述。</p><p class="ql-block"> 帖上说,草亭是人与自然的互动点。由此可联想杜甫草堂,或孤独寂寥中的思念,再或源于岁月的伤感等等。</p><p class="ql-block"> 画的情思因作者而异。同是一些山谷与草亭的画作,有的草亭仅露一角,似有若无。似乎在说:观景台虽小且僻静,也能欣赏到大自然的美,你只要莫负了好时光就行。</p><p class="ql-block"> 有的很直白,把草亭放在远山与近林的中间位置,即简且孤,正虚以待客。有无客来另说,但这孤寂虚幻的景观,似有些无奈的感受。在生活中景美无人顾,花开少蝶来的情形比比皆是,但它比荒岛皆顽石,岁岁无鸥燕强多了。因为这里还有爱。</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爱是生命的花朵,它真诚地面对天地及匆匆过客,那么蜂蝶们则爱花儿的美丽,欣赏它为感恩大地所做的奉献。没有爱和欣赏的地方,找不到生命的迹象。</p><p class="ql-block"> 除去情感的纷扰,宁静的草亭,其实还是城市人神往的地方。站在画前,身心若寄于亭中,久违了的安然自在就会不请自来。</p><p class="ql-block"> 你看,此画说来就来了:草亭周围山壑寂静万木峥嵘,鸟语花香溪流潺潺。春风里佳人几位在旁抚扇远观。她们薄衣飘袖风姿绰约婉如天仙。在闭月羞花般的俏丽玉容上,欣喜的美眸在相互顾盼中,荡漾着勾魂夺魄的妖冶柔波,直令撞见的鱼雁之辈们非沉即落,无不着慌了。</p><p class="ql-block"> 身旁的男士们,人人醉目圆睁高谈阔论。从相互吹嘘又不忘拿捏取笑的热闹场景中,竟然找不见书斋里磨墨拈香时,那种斯文的半点影子。露相了,原是假斯文?也不是。这无外乎是美景与老友,好酒与女人的缘故。</p><p class="ql-block"> 草亭外,有三两牧童对弈于巨石之上,更远处,白鹤几只闲眠于浅滩,飘浮的云带仍执拗地锁着远山里所有的宁静。</p><p class="ql-block"> 好一个草亭逸人们聚会的景象!</p><p class="ql-block"> 此画中宁静的环境让百物呈祥,喜乐倍增。如果套用扬育富的语气,就是:"什么现实中的轻重缓急与取舍得失,什么世间里的爱恨情仇与生死祸福等等,等等,通统通统都随天风远去了。"</p><p class="ql-block"> 暮色降临时,还见一位老翁痴立在此画前,怡然自得,千催不辞。 唉,是画勾起了他的青春往事嘛?竟然如此眷恋!</p><p class="ql-block"> 心的天堂,是随"清心寡欲"而来的宁静。它舒服自在。持之半刻,身心便似轻燕入云,乐得半时自由。若能持之半天,定能做十二小时的神仙,逍遥终日,不重那些个尘世的人间五味。人一生若这样,半日里淡泊自处成了神仙,半日里不避烦难重务,得失中只尽心力做个随缘俗人,最终仙凡归一,诸任自然,必定是不亦乐 乎 哉!若如此天地皆不作难,岂不是讨得了人神愤妒的大好光阴。</p><p class="ql-block"> 故善待自己,非宁静莫属。既便身处惊涛骇浪,也当借空稍息片刻,容宁静安抚疲惫不堪的心身。放心吧,片刻间船不会倾覆,船真会倾覆,你极尽所能也是没用。风浪会过去,不要让健康也随波远去便是明智。可是执拗的人啊,往往把自己折腾废了,仍不愿放弃那些个冠冕堂皇的理由。</p><p class="ql-block"> 想到此渐明白: 书画乃作者艺术人生的展示和追求。孤傲一得,或附庸风雅,便近时尚了。</p><p class="ql-block"> 凡集大成者,不倦于书画精华,亦顺应时代诉求,在合理定位中走自己的艺术人生之路。值此,有《文房四宝》小诗为证:</p><p class="ql-block">砚吞胸中丘壑 笔吐心底云川</p><p class="ql-block">墨传古今风流 纸承天地江山</p><p class="ql-block"> 席涛回来了。他拿一本寇子皓的画册给我看,顺便说了句:"他的画取正取大,气象宏阔,意境深远。"</p><p class="ql-block"> 翻开画册果如斯言。</p><p class="ql-block"> 大厅正面挂着幅雪山的巨画。这是一座气势恢宏的雪山景象。在这样的冰雪世界里,唯勇者才敢前往,唯智者才能适应,唯勤奋与坚忍者才能快乐地生存!简言之:这里需要勇气,智慧和勤奋且顽强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当然也可理解为祖国山川壮美,气势磅礴,每一个华夏儿女当怀此雄山之气概,巨谷之胸怀,不畏风雪,阔步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等等。</p><p class="ql-block"> 但当看到下面的小字(汤丹之雪),又细看图,我立刻吃了一惊,按奈不住激动的说道:</p><p class="ql-block"> "这真是东川汤丹的雪景。你看,它顶端旁那个山峰就是白石岩,它下面有妖精塘,再下去就是滥泥坪了,真没想到!"</p><p class="ql-block"> 席涛听了笑着说:"寇老师是云南省的画家,有传承有创新。每次看到他的画,内心里就有种莫名的激动。画册里还有一副《小江源流》的画,也是东川的。"</p><p class="ql-block"> 听他这一说,再翻画册,果然找到了此画。后来听说他还有副《乌蒙烟云》的名画,其素材或许也是取自东川吧。</p><p class="ql-block"> 回到家里,看着(汤丹之雪)图片里的白石岩,往事又浮现眼前。</p><p class="ql-block"> 少年时期,登白石岩是我和小伙伴们的心愿。虽然多次在它脚下的妖精塘游玩,可谁也不敢提仪登上它的顶峰。工作后,在一个初秋周末的中午,我决心独自尝试登顶。</p><p class="ql-block"> 在荒野的山间匆忙的行进了两个多小时,我终于登上顶峰。放眼四顾,阴云密布。天际下远近众峰若浪,横空激荡欲憾苍穹。</p><p class="ql-block"> 立身处及整个青白石岩上,石硬棱利,沟槽纵横,到处是风抽雨琢留下了的鞭痕刀迹。目之所及寸草不生,浩风无穷。</p><p class="ql-block"> 忽悟道:此峰孤傲群岭,风劲终年,土粒难存,加之高处不胜寒,自然就绝了树草之依,以致成为了光秃秃的白石岩。以此观天下雪岭之秃峰,缘故大都相同吧。</p><p class="ql-block"> 后邀伙伴们又登了一次顶峰。因有同伴,加上动身去的时间也早,所以在上面呆的时间较长,还顺便在岩脚裸石上摘了不少雪茶回来。所谓雪茶,是雪峰根脚处石上的苔藓中的异化生长物,形似干萝卜丝。茶汁色微绿味略苦,功用清热润喉。</p><p class="ql-block"> 但更多的回顾是少年时光。 那时常与伙伴们相约去爬山,目的地便是以白石岩为限的一片山区,包括兴隆坪在内。</p><p class="ql-block"> 去的理由很多,每年都去重复野外的快乐时光。比如打柴捕鸟挖药狩猎下鸟扣子,以及采花找野菜在妖精塘溜冰等等。在路上若碰到野草梅锁梅等野果成熟,自然要饱食一番才肯罢休。</p><p class="ql-block"> 说起采野菜,四、五月间有岩韭菜和岩蒜等。岩韭菜只长在峰岩间石缝处,肉质口味都不好。岩蒜生长在山坡灌木丛里,质嫩味美,与腊肉合炒,香气四溢特别开胃。在那个季节里,喜食它的人都会相约前往采摘。</p><p class="ql-block"> 除了采野菜,去兴隆坪玩是件乐事。小柱(谢长杉),李才孝,楊明全,朱玉科等我们常去。杨育富邓习奇我们也去过。</p><p class="ql-block"> 除了公路,整个兴隆坪没几尺平地,记得全班同学也去过一次,那里有许多美丽的自然景观。</p><p class="ql-block"> 比如公路从巨石中穿过的老鹰岩。春天里,远近陡峭的山坡处杜鹃花盛开。再过去一二里是公路的终点。在那里可看到不远处似巨浪连涌的几座小山峰,上面林木翠丽,景观迷人。</p><p class="ql-block"> 再沿小路前行,不远便到大滴水和小滴水。大滴水常碰到黑色的不知名水鸟,个小身灵鸣声清脆,见到人来就急飞到高崖处躲藏。冬天,小滴水的岩壁与路成了壮观的冰瀑。行至此处,路人莫不心生恐惧,小心翼翼前行,以免滑落进深沟里。</p><p class="ql-block"> 再往前就开始爬山了。贝母,野三七,川芎,大黄,升麻,兔丝子,秦艽,落锅底,野八角,野花椒,野百合,野牡丹,半夏,土灵芝,白芨等等中草药就生长在兴隆坪这一片山里。有两次还看见各种颜色的翠鸟,成群地欢鸣着在山间绕飞,让人惊喜不已。</p><p class="ql-block"> 山半腰有个矿洞,一股清亮的水从洞沟流出。旁有座用石块砌筑的早年间的炼铜炉。</p><p class="ql-block"> 这座小炼铜炉不高,顶端有个口,依坡而建,在乱石杂草中不起眼。</p><p class="ql-block"> 因为此前曾看过一本《东川铜矿史》的小册子,想起其中介绍的取铜渣的方法,于是想象当年炉工们在这里工作的大致情景:高温里矿石渐渐变软,接着红色的铜水渗出。待渗出结束后,便把铜水引出,再取铜渣。</p><p class="ql-block"> 如果还需加料,便留着铜水,从顶端先倒入冷水,使浮着的铜渣短时变硬,即用铁钩迅速勾起出炉。这样反复清理干净后,才开始放入矿石继续熔炼。</p><p class="ql-block"> 总之,清理熔渣时,不能在其冷却后。因为那时变坚硬了的铜渣与炉体结成了一体,既难清理,又易损伤炉体。</p><p class="ql-block"> 离开这里,沿着一条山岭间小道往回走,东川有名的石将军景点就在不远处。</p><p class="ql-block"> 石将军,乃孤石成峰,耸立于岭壁荒坡,上有几株小松,颇有些黄山松石之味。</p><p class="ql-block"> 从不同角度看,它确有为将者的铮骨傲气。俯视它,感觉它正霸蛮地仰头挥剑猛冲,天生一付攻无不克的架势。仰望它,它似在雄关俯视,自带万夫莫敌之威。平视过去,它虽孤独,依然披甲匆匆巡视,无论白天黑夜春夏秋冬,决不辱其使命。再想到千万年来,它在如此险僻之处,不畏风雪严寒,一如既往地忠于职守,不能不竖大拇指赞一句:真将军也!</p><p class="ql-block"> 当年取此名者,真是慧眼识傲石,或许自己就是个壮怀激烈的人吧。</p><p class="ql-block"> 往事如烟,此时正袅袅而来。</p><p class="ql-block"> 有年初秋,与伙伴们路过牛洞坪岔路口,被几只正练习飞行的小乌鸦吸引,一路追到了陡崖下老鸦窝的下方。因高度不够,我站在一个伙伴的背上。刚使劲踮脚拉到小乌鸦的腿,没料到小伙伴的背却被蹬歪了,失去重心的我立刻向后倒去,落在他的背和岩石之间。若稍往外一点,就会从他背上直接滚下崖去,后果不堪设想!</p><p class="ql-block"> 沿牛洞坪口右面山坡翻过岭口,我们会沿小道穿行在悬崖峭壁中。累了就在巨石上躺一会,边晒太阳边讲些生活中发生的趣事。</p><p class="ql-block"> 秋天,这条山路上常有砍柴的山民。因道窄坡陡,他们不使用背架横背山柴,而是用背板竖着柴背。杂木柴长约两米,十数棵一捆,用山藤捆绑。背板长略一尺,宽五寸许,一侧有个半圆的开口,刚好可以卡在脖后,使木板搭在两肩受力。木板两端有孔,分别穿背带绳与柴系牢。背带绳故留长一段,待调整好背板与柴的高度后,再用两手腕压住胸前此绳,使背和柴保持在一个省力的范围之内。但在上坡时,听到前面有人来了,却只能低着头,用两眼上翻来瞪清陡道,以便互相让路。</p><p class="ql-block"> 山中乐趣多。一次周末我们去查看扣子,见到一堆獐子毛,从中找到一只被野猫吃剩的獐子腿,没找到麝香,甚为可惜。</p><p class="ql-block"> 离开此地不远,碰到一个山民,他见獐子腿就问我们情况,告诉他后,他又去捜找麝香。大家都知道麝香是名贵的中药材,在当时一个就可以卖二十五元钱。差不多是一家人的月生活费了。</p><p class="ql-block"> 到了目的地,中午照常又沿"獐子小道"去取水。这条小道在一个数十米高的绝壁的半腰,宽有二尺左右,长有数十米,边有低矮的岩竹丛,很危险。特别是有一段外斜的路面,爬到此处真是心惊肉跳,生怕一不留神滑下去就没命了。</p><p class="ql-block"> 到了有水的地方好多了。那里可以几个人站,不断滴下的岩水在凹处形成个水塘。水清凉甘甜,喝够了再灌满背壸原路返回。</p><p class="ql-block"> 那时我们上山,总要备盒清凉油,有次竟然用上了。那次是碰到浓雾,坡道上七八米外就看不见人。走着走着,忽觉肚子扭痛难耐,于是捂腹蹲在道旁,忙从口袋里拿出清凉油挑了小黄豆大一点吞下,休息一会就没事了。按理说,它是不能内服的。</p><p class="ql-block"> 每想到这段岁月,仿佛又见到了伙伴们,以往的快乐又环绕在身旁!</p><p class="ql-block"> 想起去年八月探乡一事,写了《八月乡记》,并配曲成歌。歌词如下:</p><p class="ql-block">渊深崖危,飞雾若仙</p><p class="ql-block">只疑此身在九霄</p><p class="ql-block">才忆旧日,歌声空来</p><p class="ql-block">铃鸟唱罢落丛草</p><p class="ql-block">花儿仍开,少年已老</p><p class="ql-block">久闻山花泪多少</p><p class="ql-block">花开山岗,美丽依然</p><p class="ql-block">朵朵争艳心欢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阔别归来,世事无常</p><p class="ql-block">怎敎我心不悲伤</p><p class="ql-block">父老乡亲,坚忍担当</p><p class="ql-block">往事万千对谁讲</p><p class="ql-block">晓风残月,山色朦胧</p><p class="ql-block">野路孤行仍从容</p><p class="ql-block">登高望远,广借浩风</p><p class="ql-block">痛撒乡绪随云飘</p><p class="ql-block">(汤丹之雪)的画成了写乡绪的缘由,实始料未及。</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生活是本书,打开了是故事,合上了是回忆。”又说:"儿时的岁月,老来的故事。"真是这样的。</p> <p class="ql-block">这首歌完成后,曾请古筝培训的杨海月老师弹奏。她高兴地接受,并试弹了两次征求我的意见。我内心很感激,但在她腕疾突发后,我犹豫了。老伴说她的教学负担重,别难为她了。这话在理,再说让一位年轻的女士去弹这老年人的情怀,似乎也不太合适,事情就这样搁下来了。</p><p class="ql-block"> 上月中旬与亲友到山东老家寻根。今日在返回途中到泰山游玩,见到《青云洞》处石壁陡峭游人稀少,远处天青气朗空谷无际,有些象金沙江的乌蒙峡谷,于是决定在此放怀一唱,以了结此已旷日持久的思乡之文。</p><p class="ql-block">于是,这个小唱颤抖着出现了,我也从此轻松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3年5月11日亥时补记于山东省泰安</p> <p class="ql-block">以下补录的两照源于刊物《东川牯牛峰》,在此致谢!</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汤丹之雪》与《小江源流》的画作者寇子皓先生。</p> <p class="ql-block">会议厅的背景图为《汤丹之雪》。</p> <p class="ql-block">此图为东川《小江源流》。</p> <p class="ql-block">石将军近照,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平视里的"石将军"。</p><p class="ql-block">下面以此为始共五张照片,都引自网刊"东川牯牛峰"里《东川的冰雪妖精塘》一文,作者是林中猴,在此致谢!如有不允,请联系删除。</p> <p class="ql-block">白石岩近照。</p> <p class="ql-block">白石岩的残雪和冰封的妖精塘。</p> <p class="ql-block">妖精塘边的另一座石峰。</p> <p class="ql-block">白石岩和妖精塘,附近还有几个大小不一的塘。</p> <p class="ql-block">  八月的山花虽小,却芬芳艳丽,为高原峰间所特有。</p><p class="ql-block">"……花儿仍开,少年已老,久闻山花泪多少……“泪多少,故事就有多少!</p><p class="ql-block"> 昔日之岁月是今日之故事,那么今日之岁月,当是将来之故事。</p><p class="ql-block"> 人的故事由努力和时运说了算。正如老子对孔子所言:"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意即顺其自然不要强求。</p><p class="ql-block"> 所以余以为故事是老来的精神财富,也是心灵的殿堂。殿堂里爱情友情亲情等各种真情应有尽有,其中尤以始终如一的父母之爱为最,至今没有什么能超越得了它。</p><p class="ql-block">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他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