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散文:霉豆腐与豆腐乳

江东文化

<p class="ql-block">​每到小年夜,母亲都要亲手浸泡一桶黄豆子,腊月二十五清晨起来,那豆子便已经颗颗粒粒都涨得鲜亮起来了,喝足了武昌湖的湖水,饱满晶莹,一颗颗挤在一起,等待着母亲再亲手把它们磨成浆沫。</p> <p class="ql-block">​“二十五,做豆腐”,这是年复一年都要经历的仪式,也是乡下人最为期待和享受的光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乡下,过年是从腊八节开始的。所以,童谣起始是从腊八开唱: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再唱到: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p> <p class="ql-block">​然后,到了正月十五,四乡八村的放了灯,这个年才算是过完了整个的程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然,我不是要说过年的事,只是想截取其中做豆腐之后,除了新鲜的豆腐之外,母亲还要去做豆腐乳。对的,就是豆腐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百度搜一搜,会告诉我们,豆腐乳是一种将豆腐利用霉菌发酵、腌制,二次加工的豆制食品,是中国人的常见佐菜,甚至还被誉为“东方奶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番解释,一下子提升了豆腐乳的格局,上升到了东西方文化对比和美食媲美,煞是惊人。然而,在现实中很多人是嗤之以鼻的,什么狗屁奶酪,不就是臭豆腐吗?</p> <p class="ql-block">​也对,但不全对!都是豆腐,不过已经不是纯粹的豆腐了,更不是所谓的臭豆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初有本《仙神隐书》,就记录了豆腐乳的制作方法,说明其在民间已经盛行,并且到清朝时南北各地都已经是家家制作,户户佐餐。而且,由于制作方式方法和成品颜色的不同,腐乳分成红腐乳、白腐乳、青腐乳(臭豆腐)、酱腐乳等等几类,还有所谓的花色腐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更有记载和品评说,苏南人做的豆腐乳大多呈黄白色,口味极为细腻;北京人做的豆腐乳,则呈红色,味道还偏甜;四川有些种类的腐乳,比较辣等等,不一而足。</p> <p class="ql-block">​而在我,记得的是安徽的豆腐乳和江西的霉豆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生长于八百里皖江头上的鱼米之乡,童年却未曾感受到丰美与富饶,作为盛产稻米的主产区,连米饭都不够吃,更奢谈其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鱼要腌制一部分起来,肉也要腌制风干,作为缺粮少菜时节的餐桌主力,可以待客、佐餐、下饭和补充营养。连盖菜、缸豆、萝卜、大椒都要腌制许多,为的都是备荒、备无、备不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以豆腐作为原材料的试验,先人们摸索将其切块间隔放入铺沾有稻壳的稻草上,再盖上层层稻草,大概一周左右豆腐身体发出霉色,又取出,有的用调料粉混匀,再用白酒倒入,继续发酵五六天左右即可,如此浸入油中,四时取食,称为美味。</p> <p class="ql-block">​很多人是不喜欢豆腐乳的,因为其型不算是美,切不均匀,霉得不透,颜色自然会差许多,色不鲜亮,如何称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有的油浇不够,暴露在瓶外的时间稍长,颜色还会干黑,起了濛(土话音),长了渍,味道也就变了,手艺好的还马马虎虎,做得差的就差强人意,会有微微臭的气味,难免为人诟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腐乳佐餐下饭是最主要的,也可以烧菜、拌面、摊鸡蛋。据说腐乳富含氨基酸、烟酸、钙等矿物质,具有活血化淤、健脾消食等作用;不过,因为是腌制霉变制作,故多含亚硝酸盐等成分,有高血压、心血管病、痛风、肾病患者以及胃肠道溃疡患者要少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过也有的说每天吃一点还能培养肠道菌群,改善肠胃环境。这些,我都只是听一听,不去想更多,因为听人说太多,往往就没了自己,人们可能是对的,但不适用于我,我的经验也不见得适用于他人,如此而已。</p> <p class="ql-block">​更多时候去想起来,对于我们,豆腐乳已经不是一道菜的事情,而是整段人生起始的斑斓记忆和所谓的乡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且不说年少时天天吃、家家有,就是在初中时,也是一瓶一瓶地带着,每周日傍晚把从家里带的大米交到学校食堂,每餐打一大碗的米饭之外,下饭的大多都是靠着豆腐乳颜色鲜亮,金黄黄的,自然是诱人和下饭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谁家带出来的颜色不正,味道飘逸过来是异常的,大抵是要躲着人吃的,不然会被同学们嘲讽,黑耳朵的会谄谄不语,心理素质好的会辩解:我还是喜欢带点味道的,要不然不下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于是,大家都哄笑起来,一顿饭的过程也就这样轻快了许多,而年少求学的时光也都是在豆腐乳的味道中飞速流逝而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至于霉豆腐,则是萍乡人的叫法,做法与安徽大同小异,但就是这两个叫法则体现了认知上的不同。</p> <p class="ql-block">​我的理解是,霉豆腐其本质上还是豆腐,不过是制作上强调了霉的方式和过程。而豆腐乳则已经从豆腐衍生变化,有了乳的实质。两者制作方式大同,风味也存有小异,霉豆腐型多不散,味多偏辣偏淡;豆腐乳则多汁味咸,吃到半瓶,往往混浊一起,筷子上已经挑不出块状的实质了,而味道却更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于此,餐桌上就有了豆腐乳和霉豆腐,一边是母亲做的,一边是丈母娘做的,都是纯手工,都是足足用心用时,并且带着家的温情,在后备箱里颠簸十多个时辰(堵车闹的),再登堂入室,上了餐桌,有时与鱼虾蟹同食,有时和鸡鸭肉佐餐,再也不是下饭的主力了,充其量就是个轻骑兵,过河卒子,半是点缀,半是记忆。</p> <p class="ql-block">​人都是味蕾的信徒,他们并不一定屈从于肠胃的召唤,往往都败在味蕾的记忆顽固,难以自拔。味蕾的记忆,则是经年累月,重复了千百次的强化,渐渐固定成型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弥合融入在其中,参杂了风土人情的诸多因素,是家的方向,人的温情,和岁月的洗礼,还有时代的雕琢。在于人,只能是一时的、一世的,和一个方位的,如果不能确定其本质属性,可以看一看下饭的菜,就能辨别出真不真诚、热不热烈。</p>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j-C6FwyqUhZkxN5utrzIZg"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