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煤矿沉浮记

曹正刚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天府煤矿沉浮记</span></p> <p class="ql-block">刘家漕后峰岩地区</p> <p class="ql-block">天府煤矿后峰岩一九九零年后的中心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刘家漕的变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刘家漕在华蓥山余脉,重庆城西,邻合川和北碚之间,向西南延伸。过北碚附近嘉陵江中的沥鼻峡、温塘峡、观音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华蓥山脉内含丰富的煤炭资源,刘家漕段属华蓥山煤田的主要组成部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凡世居在北碚天府镇文代地区的人,都能背诵这首代代相传民间的囗头禅,“有女不嫁刘家漕,包谷羹羹篙红苕”。因刘家漕山地多,田土少,让人感觉有穷山恶水的贫瘠。世居者主要以种植包谷和红苕作为赖以生存的主粮 。当然,也就道出了这种不着边际的原因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刘家漕(天府地区)的地表形态为山地类型的低山区,海拔高度在400-750米左右,最高为后峰山海拔773米,北高南低。山峰林立,沟谷交错,是典型的“一山三岭两漕”分布的地貌特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山岭漕的延伸方向为北北东-南南西,北西翼代家沟-后峰岩-水岚垭漕谷称“前漕”,东南翼的叫“后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刘家漕源自刘氏宗族发祥地,椐考证,刘氏是明朝晚期,从渝西双山冷水垭,迁入重庆北部天池漕(今北碚天府文星场)。刘氏繁衍昌盛,天池漕渐渐被刘家漕取而代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地名是时代的标志,是历史的见证。地名不仅能反映当地的地理环境,更能反映古代民族迁移或征战的痕迹,是文化遗产,有似化石,有文化层的指标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笔者近年研究了川渝明末清初“湖广填川”部分姓氏的谱书记载。明清之际,整个四川因战乱造成土著川人有“生民百余一、白骨露于野”。土著川人仅余十之一二之说。由于人囗急剧减少,甚至整乡整村地消失,一些乡村地名,也随之荡然无存。</span></p> <p class="ql-block">文星场民国时的老房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后来的“湖广填四川”移民浪潮中,必然会产生大量新的地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如:“王家漕:清初,王家迁此漕内定居,故名”。这些地名反映了明清移民情况,也成为“湖广填四川”的历史见证。刘家漕系川东平行岭谷区,华蓥山脉的支脉中梁山脉的东北段,观音峡背斜中上部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漕上分上、中、下漕。中间“土地垭”地势稍高以北为上漕,以南为中漕,中漕最宽且较平坦。“枧漕沟”以下为下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刘家漕从北向南还有很多小地名。上漕东面主要有大田坎、龙塘、大岩湾、三才生、戴家沟。西面为金剑山、河西洞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漕东面有土地垭、老龙洞、郑家湾、深基坡、大屋嘴、井沟湾、碾子堡、后丰岩、王家嘴、沙沟、文星场等。西面有斗碗寨、西山坡、梨子湾、张家湾、天福寨、凤凰湾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下漕东面有枧漕沟、干河沟、万家湾、新湾、麻柳湾、中心、水岚垭、白庙子、干洞子、西面有兔儿寨、五井堰、冷水湾、拱桥、园通寺、邓家堡、张湾、冯家湾、牛角庙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随着历史的变迁和人口增加,地域的管辖行政划分及地域名也在变。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刘家漕划归文昌宫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民国1913年改建江北县文昌宫改名为文星场。1923年改场为乡。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划江北、壁山、巴县的两镇三乡,成立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区,文星乡划归该区,后为重庆北碚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刘家漕的行政区划,分合多次,如下漕有过白庙乡、麻柳乡,中漕文星乡。上漕有过大田乡、代家乡、龙塘乡。</span></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建筑原文星场乡公所大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8年中下漕改为文星公社,上漕改为代家公社,1984年又改为乡。1988年文星、代家合并为镇。因天府矿务局所在该辖区,故为北碚区天府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刘家漕非贫瘠,地下蕴藏丰富的煤炭资源,是西南有名的天府煤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清朝中后期,漕上就有从事煤窑开采的职业了,刘家漕当然也随该产业极盛而商业也为之发展。这期间刘氏家族也成了旺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清同治八年1869年,刘家在文星场下场囗菜市坝,修建了一座光亮雄伟、古风威严的石牌坊。牌坊制作精巧,高约三十余米,中间一个大门洞,两边各一个小门洞,大门洞上方有四层屋檐,屋檐中间有精雕细刻的“圣旨”两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牌坊由大青石制作,光洁细腻,缝接严密,选用了刘家漕枧漕沟后山的上等石料。它耸立在南来北往的大路中,路人都要从它下面经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牌坊是中国封建社会为表章功勋、科弟、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之建筑物,然,该牌坊就是皇帝降旨,清政府为刘氏之妻颜安人建造的。这是刘氏家族,乃至刘家漕这个地方来说都是一种至高无上,无与伦比的殊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二、刘家漕煤炭厂的变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刘家漕早期煤炭开采,当时主要是挖上山的草皮煤。大约到了明末清初年代,采矿的规模有了扩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据清朝江北厅志记载,清嘉庆12年(1807年),刘氏入天池漕第七代孙刘家辅,因母子弟兄负债难偿,经兄弟商议,情愿将祖父及三叔国琳,遗留下来的牛滚凼山下的煤井、洞口及炭坪一并卖给刘汝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又据清嘉庆14年(1809年)江北厅刘家漕刘国雄,因缺少用费,情愿将祖父遗产牛滚凼大独连煤炭窑子一连,连带炭坪厂基一并在内。</span></p> <p class="ql-block">刘家漕的早上</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到清嘉庆20年(1815年)江北厅刘家漕的邹三礼,也将牛滚凼的一连臭炭出卖给王新威、杨正刚名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至清嘉庆23年(1818年)江北厅刘家槽刘家禹、刘家登、刘家厚兄弟三人,愿将先父所买刘汝发名下地名牛滚凼香樟沟大独连炭一连,凭中证看明,出卖与杨正刚、王盛芳二人名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到清道光3年(1825年)江北厅巴兴社人僧儒像,暨徒孙僧云钊、僧云峰、僧云真等,又将嘉庆21年所得到的普照寺庙宇的田土、炭洞,出卖与感应山主持僧弘宽名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清道光5年(1827年)刘家漕的刘嘉虎,将牛滚凼大独连底板炭出山一连,连同码门厂坪地基窑叶悉行在内,又出卖给王德泰名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清道光9年(1831年)后还有刘家漕肖奇英铁厂沟田土全份、堰水全股、煤炭内外大小各连等,出卖与万光昱、万光虞、万光芳名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随后廖两仪、左茂松二人愿将之前所购傅义顺、朱长发等人之白岩洞炭山贰段、熟土贰幅、乾田三丘、毛叶柴山贰幅,出卖与江吉昌、万光昱、魏安富三人名下蒋长春愿将先父买得烂泥沟大连子煤炭一连,出卖与冯兴泰名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另有李黄氏、李将父亲遗留下来的大寺湾屋基窝以及矿洞、炭洞、出卖与胡三合名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到清朝光绪25年(1899年)王序九、刘文章创办之老龙洞福和煤厂凿通内大连,平洞坑长330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清宣统元年(1909年)文化成、赵资生创办之芦梯沟天泰煤厂动工开凿,于1913年(民国二年)凿通内连煤层,煤巷长1800余米,原采内外连,后只采内大连,日产煤约30吨左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清宣统2年(1910年)李雨生、蒲丕成合办之麻柳湾公和煤厂动工开凿,于1913年(民国2年)凿通内连煤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时至民国3年(1914年)文化成、赵资生合办之后峰岩和泰煤厂动工开凿,于1920年(民国9年)凿通至内大连,门洞全长425米。沿各煤层开南北平巷,大连煤巷长380米,外石天平煤巷长260米。日产煤100吨至150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民国10年(1921年)陈永怡、王序九合办之枧槽沟同兴煤厂凿通,平洞坑长380米,煤巷长310米,单采大连子煤层,日产煤80至100吨。此时刘家漕煤炭产业已形成了规模化开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随着刘家漕煤炭工业的兴起,江北、合川周边的资本也开始加入了该地区的发展。如江北县静观场人,胡中行在戴家沟设窑采煤,因缺乏资金,无力继续开采,由黄锡滋出银1000两接办,胡只占人力股,亏损不由他负责,定名为三才生煤矿。该矿成立后,在戴家沟新开矿洞,直到1925年始正式出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近一百多年来,刘家漕南北方向十几公里,原小煤厂三十多家,基本以煤为产业。早期的煤窑多为私产,技术落后,生产力低下,运输全靠挑煤工人力运输,翻山越岭,走古煤道,运送至黄桷树、干洞子河边码头。由嘉陵江上运至合川、南充、射洪,下至江北、重庆等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由于煤炭产量大幅度增长,靠原始的肩挑背磨的运输已不能满足生产力的发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为此,到民国14年(1925年)年初,煤业主唐建章联络江北、合川士绅唐凤来、张艺耘、李云根等倡议沿西山煤厂修筑一条轻便铁路,用火车运输代替人力挑运,以促进煤炭生产进一步发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同时在重庆千斯门行街培厚里江合公司召开的筹备会上,确立了修筑一条自江北嘉陵江小三峡北岸的黄桷镇,沿西山山脉,直达合川境内的渠河东岸的运煤铁路,全长约90华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因铁路原计划跨江北、合川两县所辖地区,又为两县士绅所发起,故取两</span></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三十年代童工小挑夫正在挑煤</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县各一字,定名为“北川铁路”,随即着手筹建“北川矿业轻便铁路公司”。预计需银24.5万两,但因当时各矿窑的财力有限,最后终因资金不足等原因仅建成数公里路基,宣告失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由李云根开办的三汇木洞矿煤井的投产,日产煤200吨以上。煤炭运输又提上了议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民国16年(1927年)由民生公司、益泰公司两单位和以卢作孚、唐建章、何鹿嵩、贺容巨、李云根、罗希孔、黄云龙等7人为常务委员的32名筹备委员,作为修筑北川铁路的发起人,在北碚峡防局开会磋商,决定重组“北川民业铁路股份有限公司”重新倡议修筑北川铁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民国17年(1928年)1月,为了确保北川铁路得以顺利进行,北川铁路公司筹备处派李云根,黄云龙去上海,聘请原胶济铁路总工程师守尔慈(丹麦人,铁路设计专家)为北川铁路总工程师,唐瑞五为副总工程师,负责铁路的勘察测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经过9个月重新反复勘察测量,守尔慈提出了修建北川铁路的预算,最多30万元即可建成。于是,召开筹备发起人会议,通过了《北川民业铁路股份有限公司投股简章》,宣称“本铁路迭经聘中外工程师一再测量,路线已经勘定,计算亦极精详,已由发起人一致赞同由筹备时期趋入建筑时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为投股便利起见,确定由重庆、合川两处的发起人,分三期各负责投足15万元,并对愿在第一期缴足者,以98元作100元,以示优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北川铁路奉国民政府交通部批示暂准立案,同年11月6日北川铁路破土动工兴建。整个工程分三期进行,边建成一段边通车一段。一期工程由水岚垭至土地垭段,全长8.7公里,于1929年(民国18年)建成并通车。</span></p> <p class="ql-block">天府北川铁路老龍洞车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二期工程由水岚垭至白庙子和土地垭至戴家沟段,共长4公里,分别于1930年(民国19年)年初和年底开工,于1931年(民国20年)6月同时竣工通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于1933年(民国22年)6月20日起,续建戴家沟至大田坎一段,全长3.1公里,分四段开工,与此同时增建白庙子码头下河放煤车道,均于1934年3月先后竣工。至此,南起白庙子嘉陵江边,北止大田坎,全长16.8公里的北川铁路——四川省第一条铁路正式全线通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民国18年(1929年)3月20日,北川铁路修至王家咀,要开凿一石头,由于缺少勾通并与刘姓族人发生了纠纷。当然对刘家方面对此事的认为,此举是破坏了他家风水,为此阻止施工。后由峡防局卢子英带兵弹压,裁定路基照常开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三、天府煤矿的由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天府煤矿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33.6—1938.4)民国22年(1933年)5月24日。北川铁路沿线“麻柳湾公和厂、芦梯沟天泰厂、枧槽沟同兴厂、后峰岩和泰厂老龙洞福和厂、石笋沟又新厂”六煤厂达成协议,与北川民业铁路公司、民生实业公司联合组成新的企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成立的大会上,以四川有“天府之国”的美誉,确定新的企业名称为“天府煤矿股份有限公司”。同时通过了公司组织章程,选出了第一届董、监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其成员是:董事为卢作孚、郑东琴、李云根、唐建章、唐瑞五、文化成、赵资生、王序九、谭采臣9人,监察为刘文章、李雨生2人。公推卢作孚为董事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公司资本定额为法币24万元,分为2400股,每股100元。其中,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煤厂按资产折价为12万元,北川公司投资2万元,民生公司投资10万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根据董事长卢作孚提出新天府要闯出一条“自产、自运、自销”的自营道路的授意,拟出了一个具体改革方案。其核心是提出必须首先改变以往各煤厂封建性的经营方式和原始落后的手工生产的种种弊端,关键是实现原煤生产的机械化和发展炼焦生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民国25年(1936年)是年春,黄炎培教授入川考察,参观了北川铁路后,盛赞卢作孚在北碚峡区建设之成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民国27年(1938年)3月初旬,董事长卢作孚与河南中福公司总经理孙越崎在汉口翁文灝寓所相遇洽谈,同意中福与天府两公司合并。与中福、北川另组新公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三、天府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时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民国27年(1938年)天府矿业股份有限公司举行成立,确定名称为“天府矿业股份有限公司”,选出卢作孚、杜扶东(中福公司经理)、李云根、文化成、张艺耘、贝力干、贝安澜、周树声、胡石青等9人为董事;张丽门公司监察、、赵资生、唐建章等3人为监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推选卢作孚为董事长,经卢提出聘请孙越崎为总经理。“天府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对老天府开始进行改革。即“边建设边生产”的方针指导下,首先将中福公司投入的机械器材的大部,择定煤质较优、地位居中的峰厂(后峰岩煤厂)先动工建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开挖一电厂循环水池3座,储水量3万吨。自建电厂发电。并相继建成机器房、铁工房、翻砂房各幢及30米高的砖烟囱一座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期间三才生煤矿公司,开工兴建由戴家沟至黄桷树段轻便铁路,于1942年5月筑成,全长15公里。通车之后因坡度与弯度多不符合要求,发生不少翻车</span></p> <p class="ql-block">天府煤矿一电厂水池和烟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事故,塌方亦多,一再返工修改。同时原计划用汽车改装机头牵引,并购买雪佛兰车引擎两部,绘图改装,经多次试车,不是大小车轮不能配合,就是牵引不动,终于未能成功,仍以人力推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四、天府煤矿时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1年4月,天府煤矿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改为公私合营。由西南煤管局领导。所属三矿先后由政府派出干部直接管理。各矿编入工业部代号系统(天府煤矿改为405煤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9月,原天府枧厂改为一井,峰厂改为二井,龙、笋厂合并改为三井。 1952年将一、二井合并为一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3年4月,全矿除大连子煤层仍用手镐掘进外,开拓巷道全部使用风钻打眼,主要半煤巷掘进采用风镐掏槽风钻打眼。用硝铵炸药电雷管分次爆破,代替黑火药明线爆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4年1月,405矿恢复天府煤矿名称。至1959年1月1日,文星场至代家沟公路竣工通车,全长约5公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4年9月17日,经市煤管局、财政局核准,拆除代(代家沟)白(白庙子)铁路代后(峰岩)段,并于1965年3月同意拆除后(后峰岩)白(白庙子)段铁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大批的内迁工厂相继离川,煤炭的需求量也日益减少;1952年,由于代家沟以上的小煤厂失去了开采的价值,相继关闭。因此,北川铁路代家沟以上的铁路(代家沟至大田坎段)予以拆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因天府矿区的上山煤层采尽,继而转向下山煤层的开采,并在磨心坡、刘家沟矿区凿出了新矿并。随着矿井的转移,1964年9月17日,经重庆市煤管局、财政局核准,拆除代(代家沟)白(白庙子)铁路代后(峰岩)段,并于1965年3月同意</span></p> <p class="ql-block">北川铁路水岚垭火车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拆除后(后峰岩)白(白庙子)段铁路。至此,北川铁路不辱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随着时代的变迁及国家对煤炭的需求,天府煤矿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有了更大发展,刘家漕煤田上水平确实耗尽,然下水平已经做好了生产的准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8年建成了磨心坡井,1967年建成了刘家沟井,1974年建成了杨柳坝井。这段时期应是以天府煤矿为名称的发展盛期。其后,1979年6月18日,原天府煤矿与原华莹山南段建设指挥部,合并成立了天府矿务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为此,天府煤业扩大了规模,提高了产能,使天府煤矿的历史使命得到升华,成为由煤炭部直管的国家大型企业。随后2000年原天府煤矿的刘家沟,杨柳坝矿因资源枯竭被关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时间来到2021年,磨心坡煤矿因全市安全原因彻底关闭。同时成立矿务局合并过来的三汇一,二,三矿。以及2000年以后开发的盐井一二矿被关闭,这就标志了曾经辉煌发展的百年老矿彻底地完成了历史使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四、刘家漕人文典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刘家漕物华天宝,创建了天府煤炭工业这样大型企业,正所谓华蓥山脉镶嵌的一颗明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里更是人杰地灵。刘氏家族清朝近两百年里,人才倍出。据刘氏民国家谱曰:刘元仲,字善长,入天池漕四代者,康熙巴邑拔贡生,进士,任资州教谕。乃刘春之后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刘廷颺,清道光二十三年举人,官至知县。《江北厅土志》载:刘氏受姓陶氏派衍彭城国,初迁本境,历十五代,有刘廷颺,以举人官知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刘中乙,刘彝,均以举人官至儒学,族尚繁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又曰:王家嘴之刘姓大院,刘迋玠,字奎生,清嘉庆二十三年,时生文星场沙沟大院。大清咸丰二年之举人,知县,诰封朝议大夫,时之四品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后峰岩刘家祠堂,始建于大清同治年间,奎生助之创修,捐金六百余,广置祭田。奎生与迋颺同属刘家东孙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据刘家漕,民国时期刘氏族谱记载,大清前后时段,功名者还有刘中乙,清嘉庆二十四年举人。刘彝,字叙伦,光绪辛卯举人,知县。刘兴树,光绪年间,贵州婺川、普定两县知县。刘一德,五品都司。刘一勋,光绪授花林五品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些刘氏优秀人物,主要出至刘家东之玄孙辈。</span></p> <p class="ql-block">王家嘴刘家大院朝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刘家东乃刘文魁继子,文魁授征林郎,六品衔。配颜氏,颜氏授安人。颜安人无子,文栋之子过继承祧。安人之德,积厚流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文星场,清同治八年(1869)年,为家东继母,立节孝牌坊。[坤维正气],然文革中被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民国期间,北川铁路建成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政界的孔祥熙、冯玉祥、翁文灏、居正、刘湘、知识界的黄炎培、章友三、张洪源等名人都来过刘家漕视察和参观天府煤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期间还有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使团和国內外报社记者来考察。有参观者曾留下这样的诗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自铸火车惯运煤,山中十里走轻雷。专家心血工人汗,此是渝郊第一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新中国成立前后,党内外很多历史名人参与了天府煤炭工业的建设和指导工作。使天府发展更加辉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许建业(1920年—1948年7月22日),四川省邻水县延胜乡人,革命烈士,一生从事工人运动,经历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革命斗争,红色经典小说《红岩》中主要人物之一的许云峰就是以许建业为原型创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解放后,到天府工作的老革命、老干部还有张显仪、孔勋、王公杰、樊恒才、周子成、徐荣会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3年3月,徐进任天府当时总支书记。徐进,原名徐恒蓝,194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职于天府煤矿党总支书记、矿工会主席、矿长、党委书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吴金全,1925年4月生,合江人。1955年7月入党。1952年3月参加工作。初小文化。1946年为四川天府煤矿1井推车工。1949年在原籍务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2年3月为天府煤矿1井采煤工、党支部副书记。1974年11月任天府煤矿党委副书记。曾经任四川省总工会副主任、主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9年5月-1981年2月任天府矿务局工会主席。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由于百多年煤炭的过度开采,造成了严重的采空地段。刘家漕失去了人流及商机,原矿区居民整体搬迁,原天府矿务局破产关闭。天府煤矿最终也走下了历史舞台。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北川铁路更为刘家漕人深感自豪,它的建设,给刘家漕带来了极大的发展和辉煌。由于天府煤矿的驰名,刘家漕慢慢在人们中遗忘了。地名“天府”取而代之了“刘家漕”,刘家漕日暮途远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综上所述:刘家漕天府煤矿的发展状大,从清中期到公元2021年。天府煤矿基本上是西南煤炭工业的重镇,它为国家建设和重庆工业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曹正刚 收集 整理 编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二0二三年元月三十日</span></p> <p class="ql-block">作者近照</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曹正刚 字元亨。重庆北碚人,生于公元一九五二年一月。 </p><p class="ql-block"> 教书职业,机电工程师、机电讲师、国家高级机电技师、 重庆市南岸区作家协会会员、青岛恒星科技学院姓氏文化研究员、谱谍师。</p><p class="ql-block"> 编著有专业技术教材《电工技能》、《PLC、触摸屏与变频技术》、《矿井维修电工高级技师培训及大纲》等。</p><p class="ql-block"> 编著有《中华姓氏与曹姓考略》、《中华曹姓历代家谱序言选编》姓氏文化读物书籍及期刊杂志等。 </p><p class="ql-block"> 近二十年从事姓氏文化研究,先后任职“有甫堂”曹氏宗族副会长、川渝曹氏文化研讨会副会长,兼副秘书长。 </p><p class="ql-block"> 经曹氏振铎家族委员会聘请为:续修族谱副会长、总编,《中华曹氏文化博物馆》研究员、秘书长。 </p><p class="ql-block"> 参加全国姓氏文化研讨会,第六届中华家谱展评大会《家谱文化高层论坛》,所编《曹氏族谱》获最佳编修优秀奖。 </p><p class="ql-block"> 全国曹氏通谱编委会筹备委副秘书长 。</p><p class="ql-block"> 江津文海堂《曹氏通谱》总编。主编《曹氏通谱》首卷。 </p><p class="ql-block"> 编修有甫堂《曹氏族谱》一部,撰写论文《浅谈姓氏“家谱”文化的发展与现状》、《论大数据时代编纂“家谱”“通谱”的重要意义》、《千秋家谱、恩泽子孙》、公开在百度、今日头条、美篇等官方网络平台发表文章二百篇近两百万字,拥有读者一百六十多万。为中华曹氏文化博物馆编撰了部分碑文、楹联等。 </p> <p class="ql-block">北川铁路后峰岩车站</p> <p class="ql-block">文星场兴隆湾1934年天府办公大院</p> <p class="ql-block">爱国实业家,时年天府煤矿董事长卢作孚</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天府煤矿总工程师孙越崎</p> <p class="ql-block">时年刘家漕标志性建筑,作孚搂。</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五一年后峰岩中心区</p> <p class="ql-block">天府煤矿解放台,建于上世纪五三年,由时年重庆市市长,曹荻秋提字。</p> <p class="ql-block">天府煤矿上世纪四十年代自制的火车头</p> <p class="ql-block">民国年间天府煤矿在西山坡为技术工人建造的住宅</p> <p class="ql-block">民国年间,建在桂花园,现残存的雕楼旧址,已属北碚文物保护建筑。</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八十年代,一电厂水池改为后峰湖游乐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