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话关中地区春节送灯笼习俗

樱园

<p class="ql-block"> 灯笼是起源于中国的一种汉族传统民俗工艺品 ,在古代,其主要作用是照明,由纸或者绢作为灯笼的外皮,骨架通常使用竹或木条制作,中间放上蜡烛或者灯泡,成为照明工具。</p><p class="ql-block"> 每年春节期间,色彩斑斓的灯笼成为大街小巷一道亮丽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据有关史籍记载,关于元宵节挂灯的缘由有两种说法:一是“祭太一神”;一是“燃灯礼佛”。</p><p class="ql-block"> 太一神是天神中最尊贵的神,其地位在五帝之上。汉武帝非常相信神仙,当亳人谬忌建议祭祀太一神时,汉武帝欣然应诺。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汉武帝下令在长安城东南建了一座太一坛,以祭祀太一神。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他又在甘泉宫修建了太一祠坛,并把祭祀太一神的时间定于正月十五日晚。这晚以通宵达旦的灯火渲染热烈气氛,形式多样的灯笼把太一祠坛映照得既明亮又神秘。汉武帝则率领文武百官连连跪拜,虔诚祈祷,以求太一神降福人间。宫廷每年如此大张旗鼓地祭祀,便在宫廷形成了正月十五张灯结彩的惯例。这种惯例流传到民间,便逐渐形成了正月十五挂灯的习俗。</p><p class="ql-block"> “燃灯礼佛”开始于东汉明帝(刘庄)永平年间(公元58年——75年)。据《西域记》记载,正月十五,印度僧徒俗众云集,观佛舍利放光雨花,认为此时是上元天官赐福的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晚在宫廷和寺院燃灯礼佛。这个习俗经官方的倡导,逐渐开始在民间流行。于是,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卒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到处一片灯火辉煌。而民间传说中点灯笼的来历则与史籍完全不同。传说在很久以前,世间的凶禽猛兽很多,到处伤害人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消灭它们。天上有一只神鸟因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地被一位不知情的猎人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下令天兵于正月十五到人间放火,要把人间的人畜和财物通通烧掉。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受难,就冒着生命危险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提前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如雷轰顶,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这时,有位老人想出了一个避难的办法。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家家户户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以来,天帝就以为天兵已经在人间放了火,也就不再追究了。”人们按照这位老人的主张去做,果然就平安无事了。如此这般,便逐渐形成了正月这三天挂灯的习俗。</p><p class="ql-block"> 南宋大词人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给我们展现了上元节的夜晚,满城灯火,众人狂欢的景象:“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可见正月十五赏玩花灯的习俗由来已久。</p> <p class="ql-block">  关中一带,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自周秦以来,虽历经千年社会更迭,但崇尚礼仪、博爱仁义等优秀中华文明却从未间断。送灯笼,既是长辈关爱晚辈的朴素之举,更是关中人对中华民族礼尚往来、尊老爱幼等文化精髓的传承与发展。</p><p class="ql-block"> 关中,素有八百里平川之称,渭河自西向东纵贯其中,自古以农垦为主,因此关中一带的灯笼样式也带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形状、颜色多以当地物产为原型,丰富多彩。从外形上来看,主要有火蛋柿子形,八棱形,花瓶形,莲花形,还有模仿鸡、鱼、兔子等动物形状的灯笼;从颜色上看,主要以红色、黄色、绿色为主色调,再配以花鸟鱼虫或二十四孝故事为主题的图案,寓意来年五谷丰登,期盼新春阖家幸福。</p><p class="ql-block"> 关中地区灯笼的选材,以秦岭山麓出产的毛竹为基础,以当地麦秸制成的纸张为敷料,其制作过程是相当的复杂与繁琐。每年一入冬,制作灯笼的手工艺人,便进入了一年中最繁忙的时节。先将干透的竹子破成不到一毫米厚、两三毫米宽的竹篾,再将竹篾打磨光滑,按照预设的形状系扎成形,然后糊上或彩色,或手工绘制有图案的灯笼纸,安上底座和手提,整个制作才算完成。全部制作过程仅靠两只手来完成,寒冬腊月里,干透的竹篾锋利无比,一不留神,就会刺破双手,鲜血直流,艺人们的手上常常是伤痕累累,一只只喜庆的灯笼里,不知凝结了艺人们多少心血。</p><p class="ql-block"> 关中人讲究 送灯的含义主要有三点: </p><p class="ql-block"> 1、送希望:灯代表光明,寓意前途一片光明,送灯就是照亮你的前程。</p><p class="ql-block"> 2、代表关心:灯代表温暖,柔和温暖的灯光代表你对对方的关心或者呵护。</p><p class="ql-block"> 3、安全感:灯光可以驱散黑暗,给人带来安全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女儿结婚第一年送“大灯”》</p><p class="ql-block"> 送灯笼 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陕西长安县(今属西安)。女儿出嫁后,每年夏历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娘家要给女儿家送灯笼。头一年须送大宫灯一对,四面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如果女儿怀孕了,除送一对大宫灯外,还要送一对至两对小灯笼。每对灯都要配上蜡烛,要点多少天,就送多少蜡烛。送宫灯和玻璃灯是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幸福美满;送小灯笼是祝愿女儿孕期平安。</p><p class="ql-block"> 女儿出嫁头一年,娘家送灯颇为讲究。首先,在送灯的时间上,要挑选初六、初八、初九这样的好日子。</p><p class="ql-block"> 再者送灯的数量上讲究要成双成对至少四对八个灯,有莲花灯、宫灯、绸子灯、玻璃灯;还有送六对八对灯的人家,有大碌碡灯、花篮灯……</p><p class="ql-block"> 送灯时娘家参与送灯的人数规模上,也有讲究,一般要去三辈人。送灯时,要先在婆家村口或巷口点一对大灯,挂在大门上。</p><p class="ql-block"> 婆家要郑重地接待送灯人,上午一定要吃顿喜面(臊子面,当地传统的礼俗面食),下午要七碟子八碗吃一顿酒菜席面。(当地传统为一日二餐),以后每年送灯则只吃一顿喜面。女子出嫁的第一年,娘家人要为其“送大灯”,也称“追灯”。</p><p class="ql-block"> 所谓的“送大灯”一般要凑够八个灯,其中有一对代表性的玻璃灯、一对四明灯、一对莲花灯和一对普通实用灯,莲花灯内往往还要放一对童男女,寓意自家的女子早生多生贵子。而玻璃灯上面则绘有代表吉祥、美好的图案和花纹,加上灯下角的穗子,挑起来足有一米五高呢,气派极了!</p><p class="ql-block"> 早先人们“送大灯”时,是拿竹竿子挑着送灯,现在由于竹竿子难找且不环保,换成了长长的干蔗,其作用与寓意是一致的都是企盼女儿的生活像竹子一样节节高升,像甘蔗一样甜甜蜜蜜!</p><p class="ql-block"> 关中地区还有正月十五元宵佳节,将女儿由娘家兄弟接回娘家“躲灯”的习俗讲究。</p> <p class="ql-block">《关中地区送灯必备礼馍——鹣(jⅰαn)儿馍》</p><p class="ql-block"> 鹣(jⅰαn)儿馍,也写作茧儿馍,一种形似老鼠的蒸制礼馍。陕西关中的民间,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有一种用小麦面蒸制的锥巴馍,用来祭祀祖先和供献给家宅诸神,也是可供吃用的食物。用小麦面蒸制,其形状长圆有尾,前边粘两个黑豆做眼睛。为了好吃起见,生活殷实之家,在馍内包些用肉末和葱花做成的馅儿,一般家庭不包馅儿蒸成锥巴馍就成。</p><p class="ql-block"> 过去人由于粮食紧缺,平时很少能吃上白面蒸馍,这种叫鹣(jⅰαn)的花馍在平时更是少见,它是过去人春节送灯时必不可少的礼品搭头,通常是成双成对随灯笼送去女儿或外甥家的。由于生活水平的改善和会制作这种礼馍的人越来越少。现在几乎很少能见到送灯时还有送鹣jiαn馍的了。</p><p class="ql-block"> 送灯时不光是单纯的送灯还要配上搭头包括:过去讲究要配上粽子、油炸麻花、元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送灯的搭头也逐渐变成了时鲜水果、糖果,以及核桃、柿饼、红枣等各种干果,旺旺雪饼、特仑苏牛奶等礼品了。</p> <p class="ql-block">  《俗话说,“外甥打灯笼——照旧(舅)”》。</p><p class="ql-block"> 字面意思是外甥打的灯笼是舅家送的,后引申意思为办事还是按原来的步骤。</p><p class="ql-block"> 陕西关中地区“送灯”,讲究正月初五(正月初二到正月初四,是晚辈给长辈拜年的日子)正月十四前,娘家人要给在此之前新婚的女儿或者未满十二岁的外甥、外女“送灯”,即送灯笼。灯笼有吉祥光明的寓意,祝福新婚的女儿或外甥、外甥女前途光明、幸福安康。</p><p class="ql-block"> 给外甥、外甥女“送灯”,主要是外婆外爷、舅舅、姨姨等亲戚。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也只是送能挑着玩的灯笼,个头相对于新婚女儿的灯笼要小一些,常见的样式有富贵、火罐、西瓜、石榴、白马、公鸡等。那时候的灯笼样式简单,用的蜡烛叫“火竹”,就是一个大拇指长短的红蜡头插在一根筷子长的竹棍上。挑起灯笼前,还需要大人切一个萝卜头,将“火竹”插在里面,灯笼下端用扎丝固定住,萝卜头起到平衡“火竹”的作用。灯笼口两端再用扎丝挽成一个小环,找来扫帚,抽出一根半米长短的竹棍,穿进小环拧紧,灯笼就安装妥了。</p><p class="ql-block"> 从收到舅家送来灯笼的当天晚到正月十六晚上,未满十二岁的儿童会挑上舅家送来的灯笼,与满村的孩子开灯笼会。一轮明月冉冉升起,由远及近的各式灯笼忽明忽暗,映衬着孩子们的笑脸。“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灭了回家睡……”孩子们唱着流传下来的儿歌,动听的歌声回荡在童年的村庄。当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舅家给外甥、外甥女“送灯”也升级了。后来的灯笼样式更多,开始流行装电池带音乐的电灯笼,随灯笼也会送一些玩具、学习用品、自行车甚至平板电脑等。</p><p class="ql-block"> 关中习俗讲究姑家不“送灯”,即姑奶、姑妈不给娘家的侄子、侄女“送灯”。“送灯”用的蜡烛,必须是红颜色的;“送灯”时间讲究双日子,大年初一至初五家家忙着拜年,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在初六或初八,这两个日子是“六六顺,八八发”的谐音,寓意更好。</p> <p class="ql-block">  《关中地区孩子十二岁“完灯习俗探源》</p><p class="ql-block"> 关中地区讲究等到孩子年满12岁,孩子的舅家会给孩子“完灯”也叫“全灯”。</p><p class="ql-block"> 日子多选在正月初六、初八这两天,表示舅家最后一次给外甥、外甥女“送灯”,预示着孩子已经长大。在“全灯”这天,亲朋好友都会去随礼祝贺,主家也会热情招待。</p><p class="ql-block"> 下面一起探究当下的关中“完灯”民俗的渊源。在渭南地区洛河以西“完灯”民俗盛行,而河东的澄城、大荔、韩城等地则近乎神奇的无此风俗。</p><p class="ql-block"> 这就需要我们再把目光回溯到贯穿秦晋(魏)相争和秦国崛起的五次“河西大战”,我们重点描述前三次。三家分晋之后,魏国继承晋国的衣钵,又诞生了魏文侯和魏武侯两代明君,加上吴起等人才的辅佐,魏国在战国初期可谓立于不败之地;而秦自穆公以称霸西戎之威,灭芮拓土,其后100年间,秦康公、秦共公(《吕氏春秋》所谓“秦三公”)及至秦桓公、秦景公不断试图将势力推向中原,但此后秦君失政,内乱频仍,历经哀公、悼公、躁公、历公、灵公等,国力日渐衰微,特别是在与魏国河西之地的争夺上,魏国一度碾压了秦国。</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419年,秦灵公未能正视自身实力,将国都由雍城迁至泾阳,剑指河西。魏国则争锋相对,先是在河西少梁地区修筑城池,以此建立攻打秦国河西之地的根据地。公元前412年,魏文侯指派太子率领军队攻克了繁庞(今韩城东南),对秦国河西之地形成了巨大战略压力。公元前409年至前408年,魏文侯以吴起为大将,率兵攻打秦国,夺取了临晋(今陕西省大荔县东南)、元里(今陕西省澄城县南)、洛阴(今陕西省大荔县西南)、郃阳(今陕西省合阳县东南)等五城,长躯直入至郑(今陕西省华县)。而秦国只能退守至洛水,沿河修建防御工事,并筑重泉城(今陕西蒲城县东南)加以防守。魏国占有全部的河西地区,并在此设立西河郡,由吴起担任西河郡守。</p><p class="ql-block">  对于秦国来说,失去河西之地,自身的安全受到魏国的直接威胁,公元前389年,秦国和魏国展开了第二次河西之战。这一次,秦国拼凑了50万大军,当然,不少士兵是仓促调集,缺乏作战素养。面对数秦国大军,魏国吴起调集精锐的魏武卒进行反击,以少胜多,保卫了河西战略要地。</p><p class="ql-block">  经过前两次河西大战我们发现,此时秦魏势力是以洛河为界,而此时沿重泉(蒲城)、下邽(渭南)、郑(华州)、蓝田(公元前379年置县)一线是秦国对魏作战的最前沿。公元前384年,秦献公即位,次年,将战时国都由泾阳迁至栎阳(今西安市阎良区),并在秦国国内进行改革,其中包括废止人殉、扩大商业活动、编制户籍和推广县制,国力渐强。公元前366年,魏国在武城(今陕西华县东)筑城,为秦所败。接着秦在洛阴打败了魏、韩联军。前364年,秦将章蟜领军越过黄河,攻入魏的河东,在石门(今山西运城县西南)大败魏军,公元前362年,秦乘魏军在浍水(今山西省翼城县南)北岸与韩、赵联军大战之机攻魏,在少梁(今陕西省韩城市南)大败魏援军,俘其主将公孙痤,占领繁庞(今陕西省韩城市东南),同年,秦献公去世。此时,魏以庞涓为主将率军反攻秦地,庞涓用“攻其必救”之策,一举突破秦河西防线,威胁秦都栎阳,秦被迫将都城迁回泾阳。</p><p class="ql-block">  经过以上对前三次河西之战(公元前419年--公元前361年)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在此期间,洛水以西的重泉、渭南、华县、蓝田一线,是秦国对魏作战的前线,也是秦国主要的兵源地,二次河西之战,秦国就拼凑了号称50万大军,而此时秦国总人口据推算不超过200万,由此战丁征召的压力可见一斑,公元前373年,秦献公推出颁布户籍制度,五户为一伍,农忙时互相帮助种地,农闲时军事训练,有人违法就实行连坐,而在征兵政策上,地处前线的重泉、渭南、华县、蓝田沿线男丁的起征点则为满12岁即须入伍征战,这种情况在该区域延续达半个世纪之久,遂成为该地区男丁特殊的“成人礼”得以延承。及至100年后秦昭襄王期间灭国级的“长平之战”,秦国动员全国超过60万大军参战,也是征召全国15岁以上男丁入伍。</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见,关中“完灯”习俗是秦魏河西大战的战争遗存,是重泉、渭南、华县(武城)、蓝田一带未成年儿童束发上阵的惨烈历史记忆。延至今日,关中西部地区事实上东部地区的韩城、潼关、大荔、澄城等地几无“完灯”习俗,关中西部的广大地区,“完灯”习俗也渐次淡薄。抚今追古,令人扼腕。</p> <p class="ql-block"> 如果女儿家或外甥家今年新盖了房子或喜迁新居,女儿的娘家外甥的舅舅家在当年也会为其送去一对大红灯笼,以示祝贺,企盼女儿或外甥家今后的日子红红火火,蒸蒸日上!</p> <p class="ql-block"> 《“灯笼会”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灭了回家睡”的童谣相信是很多人脑海深处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打灯笼的热闹场面从收到外婆或舅舅送来的灯笼后的当天晚上开始,每天晚上轰轰烈烈的一直持续到十五晚上,家长们也任凭孩子们尽情玩乐,哪怕是下雪天,孩子们依旧是打着灯笼串门子,约好三朋四友满大街的嬉嬉闹闹,给停止了农活的寂静春节增添着欢闹的气氛,得到夜深时分,相继回家的孩子们带走了欢腾,静谧的夜晚才得以重现。</p><p class="ql-block"> 孩子们热衷于打灯笼的时代,单调的生活,源于缺少娱乐的年代,靠挑着灯笼,挑战早春傍晚的寒冷;客观上,家家户户的孩子们多,哥哥弟弟姐姐妹妹一大帮,出门就是一大片,没有人顾及孩子们是每户人家的共同特点;既就是大家嗨到深夜,都没有半分钱毛病的;天马行空自由自在的孩子们充当了当年打灯笼,热热闹闹、红红火火的场面。</p><p class="ql-block"> 关中农村曾经有着正月十六“碰灯笼”的说法,十六晚上,长命富贵、八籽儿灯笼,因为有着内在的竹篾骨架,往往是“常胜将军”,那些虽然风光一时亮堂堂、红彤彤的“牛粪普塔”灯笼,是那样的不堪一击;虽然大家都舍不得自己的灯笼被碰灭,或者被碰得变了形状,以至于燃烧为一片灰烬;老人们辈辈相传,灯笼必须在十六晚上碰坏、烧掉,因为旧灯笼留下来“害眼”(关中老人方言——患眼病)呢,老人们都这样说,也没有人保留的,再漂亮的灯笼,再结实的灯笼哪怕是被用脚踩破烧掉,都不能留到第二年的。</p><p class="ql-block"> 民间传统的灯笼节,保留千百年,就有他存在的道理,尽管今年抗御新冠没有进行,但民族传统不能忘记的!</p><p class="ql-block"> 传统的灯笼节,舅舅家仍然继续追节,淳朴的民俗,我们薪火相传的民族文化,红红火火“照旧(舅)”的美好寓意不能忘记!!</p> <p class="ql-block">  《古城西安有个灯笼村——三兆村》</p><p class="ql-block"> 在西安的曲江池畔,有一个村子,叫三兆村。传说,当年唐朝每年上元节的时候,长安城里灯火辉煌的夜晚,有一大半的灯笼都是这个村子里扎成的。</p><p class="ql-block"> 要说起三兆的灯笼,那可有来头儿了。据说公元前 65 年,汉宣帝刘询将现在西安市曲江池东南的一块地选定为自己的陵墓,并迁移了一大批倡优杂伎住在这里,这就是三兆村最初的雏形,这些人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成为了汉宣帝杜陵的守陵人。</p><p class="ql-block"> 在寂寞无聊的守陵生活中,守陵人开始以制作灯笼打发时光。这些灯笼不仅为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些生气与灵动,同时,他们还把这些灯笼挂在陵墓前,风吹动着灯笼摇曳的火光,不知道吓跑了多少企图盗墓的人。</p><p class="ql-block"> 到了隋唐时期,三兆村的花灯大都供给了皇宫以及曲江池畔的离宫别馆。所以说那个时候一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曲江池畔灯光通明,而其中有一大部分的彩灯便是出自三兆人之手。</p><p class="ql-block"> 当然这都是民间传说,三兆的灯笼究竟做了多少年,至今仍是个很难考证的事情。但这个村子里的村民祖祖辈辈靠做灯笼为生倒是个不争的事实。</p><p class="ql-block"> 三兆村口的红灯笼</p><p class="ql-block"> 走进这个村子,随便问一个手里摆弄着灯笼的手艺人,无论是满头银发的老人,还是年轻力壮的青年,都会告诉你说,他这手艺是打他还是个娃娃的时候就跟着爸爸学来的,爸爸跟着爷爷学,爷爷跟着爷爷的爸爸学,就这样一代一代传下来,三兆人都成了做灯笼的手艺人。</p><p class="ql-block"> 三兆村里的花灯笼</p><p class="ql-block"> 老点儿的西安人,提起花灯,没有不想到三兆村的。三兆灯笼因为花样繁多,品种丰富且工艺精湛,一度几乎垄断了西安乃至关中的灯笼市场,据说曾经市面上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灯笼,都是出自三兆的。</p><p class="ql-block"> 形态各异的三兆灯笼</p><p class="ql-block"> 莲花灯</p><p class="ql-block"> 三兆的灯笼好,好在它的样式上,很有关中特点,大气,富贵,而且寓意美好。就拿这莲花灯来说吧,是三兆灯笼里面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类,至今可考的三兆灯笼史里可以看到,清代的时候村里就有人能制作出非常精美的莲花灯来了。</p><p class="ql-block"> 莲花灯</p><p class="ql-block"> 在关中,有送灯的风俗,在女儿出嫁以后的第一个春节,娘家人是一定要到婆家去送灯的,也有些地方把这个风俗叫作「追灯」的。</p><p class="ql-block"> 送灯的时间一般都选在正月初六这一天,娘家兄弟要用一根竹杆把灯挑起来,一路由娘家挑到婆家去。当然,这挑灯的竹竿选得也是有讲究的,要又粗又长,竹面光滑,有着希望女儿在婆家日子过得一节更比一节高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通常情况下,娘家送的灯至少有四对,当然也有六对八对的,灯送得越多越来气派,女儿在婆家也就越有面子。而这莲花灯,就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对。</p><p class="ql-block"> 「莲」在关中是个非常美好的字,「莲子」就是「连子」,寓意着「莲」生贵子。所以在给刚出嫁的女儿追灯时,送一对莲花灯,当然是希望女儿早点开花结果喜得贵子了。</p><p class="ql-block"> 这种莲花灯的样子鲜亮艳丽,寓意美好,但制作工艺却非常复杂。因为每一道工序都是手工做成的,所以制作起来就非常费工时。</p><p class="ql-block"> 传统的莲花灯都是用竹篾做骨架,从修整竹篾,到催纸(把纸做成褶皱状),到造型,到做灯架,再到最后做成一盏漂亮的莲花灯,前前后后需要二十多道工序,这种纯手工的传统制作工艺目前在市面上已经很难见到了,现在即使是三兆村里,可以见到的也已经寥寥无几。</p><p class="ql-block"> 花篮灯</p><p class="ql-block"> 花篮灯是三兆传统花灯中最具代表的一类灯,顾名思义,灯的造型好像一只装满了鲜花的大花篮,底座小,肚儿大,篮口儿敞开,插满着各种色彩鲜艳的花朵,看起来色彩艳丽,花团锦簇,是真正的花开富贵灯。</p><p class="ql-block"> 花篮灯的制作工艺比之于莲花灯更为复杂,如今能做这种传统花灯的人已经越来越少,市场上根本找不到这种花灯了。花篮灯只能成为三兆灯笼的一种记忆,偶尔,若是能从一些关中老照片中见到它的影子,那便是一件很幸运的事了。</p><p class="ql-block"> 火葫芦灯</p><p class="ql-block"> 关中的孩子,几乎都是挑着火葫芦长大的。圆圆的小红灯笼,象征着大人们希望孩子长命富贵的美好心愿,所以也被称作长命灯。关中风俗里,舅舅给外甥送的灯,都是这种火葫芦。</p><p class="ql-block"> 红红火火的火葫芦</p><p class="ql-block"> 在关中,娘家人只在女儿出嫁的头一年给女儿送灯。到女儿生了孩子,娘家人便开始给孩子送灯了。有外公的便是外公送,没有外公的便是亲娘舅送,从孩子出生那年一直送到孩子满十二岁。</p><p class="ql-block"> 舅舅送灯就送火葫芦,图了一个平安富贵的意思。年年如此,直到孩子长到十二岁那年。十二岁的灯要送的格外隆重,因为这一年以后,舅舅再也不会来送灯了,所以十二岁这一年送的灯,又叫作「完灯」。除了火葫芦以外,还要再送一对大红宫灯,特别地讲究,有些地方还要为孩子举办隆重的完灯礼,意味着孩子已经长大了。</p><p class="ql-block"> 每年的正月初五一过,天麻麻黑的时候,关中平原上的孩子们就会挑着灯笼从家里跑出来,三五成群地唱着「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灭了回家睡」穿街走巷,好不热闹。在年的夜色里,那移动的点点灯火,好像一种新的希望,点亮在浩瀚的关中平原上,是一种别样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大红宫灯</p><p class="ql-block"> 这是三兆灯笼如今唯一还在大量制作的灯笼。走进三兆村子,那挂满了村村巷巷的,都是这种大小不一的大红宫灯笼。然而与传统的三兆灯笼不同,如今的宫灯已不再使用竹篾做骨架,而是改用了钢筋骨架,外罩大红纱绸布,上有鲜黄色的云子,下有明黄的穗子。因为使用的都是半成品材料,而且钢筋的骨架可以折叠,便于运输,所以逐渐地成为了三兆灯笼的主流。</p><p class="ql-block"> 时代在变,三兆的灯笼也在变,那些曾经在关中一带盛极一时的莲花灯,生肖灯,花篮灯,甚至是火葫芦,或是因为制作工艺的繁复,或是被电光产品所取代,都在慢慢退出了灯笼制作的舞台,而唯有这大红的宫灯,还红遍在关中大地,以其庄重的外形,喜庆的颜色,成为人们心目中永远闪亮的红灯笼。</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重塑的辉煌</p><p class="ql-block"> 在三兆人的心里,先人们留下的那些传统的竹篾灯,那些飘摇在风中的莲花灯,还有那些三兆人自创的生肖灯、蚂蚱灯是他们永远无法割舍的一种情怀。至今无论哪一个村民提起这些,都会既自豪又惋惜地说,「真是好东西,但又没办法。」</p><p class="ql-block"> 传统灯笼的制作工艺繁复,成本大,利润小,面对市场的选择,三兆人不得不另辟蹊径,为他们的灯笼寻找新的出路,那便是这几年与声光科技结合的大型工艺灯。</p><p class="ql-block"> 工人们正在为狗年赶制大型工艺造型灯这些大型工艺彩灯的设计更为复杂,造型也更为多样,但因为有了现代的声光技术,却在大型庆典和重大活动中大放异彩。近些年来,每年大唐芙蓉园灯会、西安城墙灯会、大雁塔的庙会里展出的大型工艺花灯,都能看到三兆灯的影子。</p><p class="ql-block"> 在经历了时代的变迁,市场的选择以后,三兆灯笼终究还是依旧灯火辉煌。每年的正月十五,在曲江池畔,在古老的西安城内,三兆花灯依然继续着它的光彩。前些年西安的花灯要属革命公园的最好看,不过这几年被城墙夺走了光彩。每年大约正月初十一过,古老的西安城墙就开始焕发出一种亮丽的光彩,各种各样的花灯出现在青灰色的城墙上,把一座四四方方的城映得亮如白昼。远远地看,这些彩色的灯照耀在古城之上,好似一道鲜艳的彩带,在新年的夜色之中格外的璀璨夺目。</p><p class="ql-block"> 除了城墙以外,大唐芙蓉园的彩灯更值得一看。因为有了大唐的仿古建筑与一湾碧绿的湖水,大唐芙蓉园的彩灯便显得格外的复古而灵动。因为场地比起城墙来说更为开阔,所以这里彩灯的造型设计也就更为大胆夸张,有的灯甚至可比一座楼房的高度,火龙吐焰,金凤啼鸣,真是一个金壁辉煌的光彩世界。 </p><p class="ql-block"> 除此以外,汉城湖、大唐西市、西安世博园、大明宫这些地方每年也都会有各种别开生面的灯会,他们就像是约好了似的,各种各样形态各异的花灯在正月里于古城西安争奇斗艳,大放光彩,真好似天上的星河一夜就落在了人间,又好像仙娥用金丝织成的云锦,在这一晚铺就了整个西安城,那样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  “灯”与“丁”谐音,送“灯”亦就是送“丁”,也就是希望家宅平安,吉星高照,人丁兴旺,早生贵子的意思。这一古老的传统,一代接着一代,传了下来!</p><p class="ql-block"> 在我们还是个懵懂无知的童年时候,每年我都会有舅舅送的灯笼挑,等到为人父母了,我们也要当舅舅,给我的外甥送灯笼,就像接力棒,薪火相传,因为,表面上送的是灯笼,其实表达的是长辈相互扶持,互相祝福,表达自己对晚辈祈求幸福如意,岁岁平安的美好愿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樊永利:编辑整理,照片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