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行天下 身边楷模

河洛之光

<p class="ql-block">最早刊发何红涛孝道的报纸</p> <p class="ql-block">央视《开学第一课》视频</p> <p class="ql-block">2022年元月,何红涛的新身份</p> <p class="ql-block">附近村庄的宣传版面</p> <p class="ql-block">2014年与道德模范合影</p> <p class="ql-block">  在我们洛阳市,有一位“孝行天下”的名人,曾经和父亲一道,受邀进了央视演播室,通过《开学第一课》,讲述他载父出游,“尽孝需趁早”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他,叫何红涛,洛龙区人。</p><p class="ql-block"> 父亲节前夕,记者走进何红涛的家中,只见他的卧室中,满墙都是他当年载父出游的照片。何红涛说,这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大部分照片都还在相机(存储卡)内,没有冲洗打印出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2年元月,何红涛被河南孝行中原孝道文化研究会吸收为会员(孝道使者)。他将继续为宣传孝道文化尽心尽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孝善门风</p><p class="ql-block"> 在伊滨区的相公庄,大宋时出了一位寒窑苦读的状元郎,后来成为一代名相的吕蒙正。他的励志故事,被编成地方戏,广为传颂。</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何红涛就经常往这里跑,因为这是他的外婆家。村里的黄氏家庙,是他舅家先祖建的,他外婆又是吕氏后人,所以这村,他可没少去玩。那里的“家风家训",对他影响很大。</p><p class="ql-block"> “舅姓黄,外婆姓吕。小时候外婆没少讲她吕蒙正的寒窑:他过他的年,咱纺咱的棉,有朝一日及了第(中状元),咱一天一个年!当时吕蒙正家里穷,过年时眼气(羡慕)别人,他娘说他。这句记的清,因为我外婆在俺向阳村住了很长时间,照顾我们家人、兄弟妹4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外婆是个小脚老太太,在舅舅12岁,母亲9岁时,外爷就去世了。但外婆没有走,全心操持这个家。</p><p class="ql-block"> 何红涛小时候,逢年过节,都是父亲用架子车拉着一群家里的小孩去外婆家。那时候觉得路也远,路也不好走。</p><p class="ql-block"> 他母亲的善行也不少,其中有一件事,还上过洛阳晚报。当年,她听说伊川葛寨一老太太收养着十几个流浪儿童后,就自己捐些衣物和粮食,让何红涛送到伊川去帮助那个老太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善念常存</p><p class="ql-block"> 战国时,李楼镇的地界上出了一位名相:苏秦,他身佩六国相印(官印),在六国中自由游走,口才、智谋非常了得,连横合纵,破秦有功。在苏秦故里西侧,不远就是向阳村。何红涛就住在这里。</p><p class="ql-block"> 何红涛所在的村子,是洛阳市著名的蔬菜之乡。走出校门的时候,就从种菜卖菜开始,骑着自行车,后边挎两个铁筐子,天不亮就匆匆往市区赶。除了自家种的菜,他也会去批发些耐贮存的菜,比如蒜、姜之类的。别人卖菜爱洒水(保鲜的同时,也压秤、不耐存放),他不洒;别人卖菜不让顾客挑挑拣拣,他让人挑拣;在最后剩的菜,就直接搭配送给老年人了。在菜市场时间久了,他也会看到一些“三只手“,卖菜期间就配合反扒队抓住了好几个。以至于跟反扒队员都成了好友。</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在卖菜返回时要经过洛阳桥。桥头的一溜儿旧书摊,他也经常驻足去浏览旧书。《赖宁》丶《文天祥》、《李时珍》、《毕昇》等名人小丛书,还有《河南党史资料汇编》,他都喜欢看,后来还把这些书又捐献给了山区小学。</p><p class="ql-block"> 卖菜骑自行车,太累了。他渴望能有一辆摩托车骑着去卖菜。每次路过摩托车店都拐进去看几眼。摸摸这个,看看这个,再看看标价牌,总是失望中离开。</p><p class="ql-block"> 经过几年卖菜,跟家人又借了些,狠狠心,终于在老城买回了一辆摩托车!</p><p class="ql-block"> 菜地越来越少了,卖菜利润又小。他决定去打工。当地一家企业正处于发展期,又适合他的爱好,于是他就去这家企业打工了。他干过机加岗位,也干过试车岗位。</p><p class="ql-block"> 在试车岗位,他经常在河堤小道上试车。他在河堤上,看见有人“放荒",及时上前扑救;路遇外地货车司机,“钱包丢了”,他掏出了身上仅有的现金。别人说小心被人骗了。他却说,万一人家真没钱呢?还有一次,路遇货车车轮冒烟,他跑过去又返回,用自己车上的水帮助灭火,对方特别感动……</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有了摩托车,就想出去兜风。当时单位都是只有星期天休息一天。这一天时间,玩的地方就有限。但何红涛有办法,他把一周的工件加工量计划好。周五晚上,提前把一周的工件干完,摆放到下一工序处,完成生产任务。自己周六早上就骑车出游了。他用这个办法,挤出了不少“两日游”,附近的县区,他转了不少。</p><p class="ql-block"> 他的父亲,干了一辈子庄稼。哪也没出去过。虽然生活条件好了,可是晕车的毛病却限制了他,不能外出。自从他母亲离世后,父亲的心情变得特别低沉。</p><p class="ql-block"> 何红涛有了摩托车,毕竟是花了“巨款",为了显示摩托车的“必需"和好处,也为了带父亲到外面散散心,他决定带上父亲去一趟西安。首先是走亲戚,见见多年不见的姑姑。</p><p class="ql-block"> 这一趟回来,他父亲可开心了。出了远门,到了大城市,还见到了不常见的亲姊妹……</p><p class="ql-block"> 于是,从2009年开始,何红涛骑着摩托车,载着老父亲,利用休息时间,上山西,到北京,下江南……6年间,行程十万余公里,跑过了大半个中国。旅途中,他拍摄了一万多张照片,留住了他和父亲的旅途风光。他挑选了数百张照片冲洗出来,贴满了卧室的一道墙面。</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之后,何红涛载父远游的消息通过《东方今报》、河南电视台等广泛传播。后来就传到了央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4年,央视《开学第一课》孝道篇,何红涛和他的父亲走进了直播间。“载父出游,尽孝趁早”的理念感动了荧屏内外,轰动一时。不少中小学生在《开学第一课》观后感中,对何红涛表示敬佩,并奉之为学习的榜样。节目成功,印象深刻,教育效果明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后来出去旅行,(拿着新闻媒体报道的报纸),他的“孝行”感动了很多景区。很多景区都是给的(免费)贵宾票:包括山西的皇城相府、康百万庄园等很多知名大景区,特别是山西省最多,因为山西《黄河晨报》登过父子俩旅游的事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随后,《洛阳晚报》及省外媒体纷纷刊登长篇报道,介绍何红涛和他的孝行。李楼镇评选他为“最美李楼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4年被评为洛阳市文明市民,同年,被东方今报、阿里公益联合颁发了阿里公益正能量奖,2015年被洛龙区评为道德模范,2019年还被评定为河南省孝贤之星道德模范。</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很多文人墨客慕名而来,为他题诗留墨:</p><p class="ql-block"> 他的偏三摩托车,造型酷,每次在路上飞驰,都很拉风。有人在路边用手机拍抖音;还有人开过去了,又拐回来录视频。有次去市里玩,被一队美术写生的辅导班看中,大家围着三轮摩托车,从不同角度,画了半天。老师现场点评后,部分绘稿还送给了何红涛纪念。</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他骑着偏三摩托车,到伊滨区办事。路上见一老太太,艰难的推着电动三轮车。当时不在意,待他返回时,又看到老太太。一问,原来是电动车没电了。何红涛,从自己车里取来绳子,牵引着电动三轮车,拖至关林一处充电桩。老人回去后,特别感动。专门请人做了一面旌旗,让家人从市里送到了何红涛家。</p><p class="ql-block"> 在我国历史上,“孝”的观念源远流长,殷商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孝”字。孝道乃孝亲之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它维系家庭的每一个成员,进而影响到人们在国家和社会中的行为,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生生不息的文化标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酒器生“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何红涛,除了骑摩托带着父亲全国旅行的“孝子"标签外,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标签:民间酒器收藏家。</p><p class="ql-block"> 每次出门游玩时,不爱喝酒的父子俩会带回很多形态各异的好看的酒瓶子。从2008年开始至今,收藏了几千个好看的酒瓶子。两间屋子,除了一面墙上贴满了父子俩这些年来在全国各地旅游的照片外,全部都摆满了酒瓶。</p><p class="ql-block"> 在何红涛的家中,酒器散发出满屋子的酒香。酒不醉人人自醉,有的是他看中了酒瓶,最后连酒一起买回来收藏了。</p><p class="ql-block"> 琳琅满目的酒瓶摆的两屋满满当当,去参观的朋友眼睛都不够用。这些都是父子俩骑着摩托车从千里外捡回的特色酒瓶。既有工艺美术感,还能喝好酒。</p><p class="ql-block"> 闲时他们还去参加全国的酒器交流会,让父子俩大开眼界,全国这么多人玩瓶,玩瓶的朋友们有医生、教师,农民,企业家,一来二去,藏友们都和父子俩交上了朋友。</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为人需敬老,孝亲且趁早。</p><p class="ql-block">载父去远游,红涛做得好!</p><p class="ql-block">孝道扬天下,家乡也骄傲!</p><p class="ql-block">最美李楼人,榜样学红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字撰稿:河洛之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金土地书画院走进何红涛家中采风</p> <p class="ql-block">满满的照片墙,见证了他与父亲远行的足迹</p> <p class="ql-block">2022年2月,洛阳晚报专版</p> <p class="ql-block">何红涛收藏的马灯酒器</p> <p class="ql-block">洛阳晚报关于他骑车义务送书到山村的消息</p> <p class="ql-block">何红涛获得的证书</p> <p class="ql-block">乡风馆里的展示</p> <p class="ql-block">《世界华人》的封面人物与何红涛合影</p> <p class="ql-block">灯泡?酒瓶!</p> <p class="ql-block">脸谱酒器</p> <p class="ql-block">抗美援朝酒瓶</p> <p class="ql-block">欢迎扫码,与何红涛交流</p> <p class="ql-block">2022年6月创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