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年

海边人

<p class="ql-block">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祖活动,蕴含着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之意。在漫长的岁月更迭中,春节,已经成为了中国人的一部史书、一卷档案,细细正视中国的年文化,记录着中国人的沧桑岁月,延续着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那古朴而又熟悉的味道,悠长而值得久久回味!</p> <p class="ql-block">中国人确实是把春节的隆重气息,推到了极致。从腊月初一开始,一直要延续到出了正月,除夕和春节是节日中的高潮部分。事无巨细的吃食准备,是对劳作了一年,幸喜五谷丰登的犒赏;祭神祭祖是对来年的展望,是对好运的祈求,更是对幸福的祝愿;走亲戚、访朋友、拜新年,既合家团聚,增进了亲情,也密切了上上下下、远远近近的人际关系,人心和和美美了,前程才有奔头啊!</p> <p class="ql-block">春节的伟大之处,在于一个国家,能不分天寒地冻与春暖花开的地域,居然这么自然、情愿真心实意地加入,如此重大的盛典,还是每年一次,从不间断,它的凝聚力到底在哪里呢?这就是家庭中亲情的力量,让中国人能够自觉地遵循着人伦的大道,它大于宗教,大于政治,大于金钱,不管家在穷乡僻壤,还是在灯红酒绿的都市,都要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往家奔,谁也阻挡不住中国人回家过年的脚步!</p> <p class="ql-block">习俗的认同,是生活状态的一致性体现,长久生活状态的融合势,必形成共同的集体人格,从而构筑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这个文化的主脉,就是以家为核心,衍生出的亲情之线。一个人即便走到天涯海角,心中都扯着一根无形的线。有多少中国人,就有多少条线,这些线织在一起,就是中国人用情感编织的血脉之网。这种巨大的凝聚力历久不衰,任皇权更迭、王旗易帜,中国人回家过年去滋润亲情的初心始终不改。“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就是中国人对宗族血脉的寻根问祖!</p> <p class="ql-block">有人曾经担忧过域外的圣诞节、情人节之类的节日,会淡化中国人对自己传统节日的固守。当人们在春运的当口,在车站、码头、机场看看那些奔家去的人流,你就知道,心之所向,是怎样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就算把全世界的节日,都写在日历上,也撼动不了对中国春节的想往。一个融化在文化基因中的传统节日,对这个民族有如此强大的整合能力,多么令人惊叹。我们的春节,是我们对文化的认同、是对文化的自信,是文化自觉汇聚成的民俗、民心、民意。我们的春节,是全世界华人热爱生活看重亲情的最好体现。伟大的民族必然诞生伟大的文化,伟大的文化必将凝聚伟大的民族。伟大不是吹出来的,是庞大的族群,经过几千年的磨难锤炼而根植血脉的认同,这就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魅力所在!</p> <p class="ql-block">我们父辈人小时候过大年的情景,他们的记忆更多的是与饥饿有关。他们热烈虔诚地期盼过年,只是为了有机会穿新衣、戴新帽、吃白面、挣压岁钱、放鞭炮。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人们把春节过得简单而又直白。后来到了我们这一辈人,赶上了改革开放,物质生活的变化日新月异,各式价值观泥沙俱下,让人眼花缭乱。每个人都在为过上更好的生活而上下奔波。春节,这一古老的中华民族传统佳节,虽然依旧隆重,但形式之累已经远远大于内涵之美了。消费社会遵循利益驱动原则,利益和金钱似乎一时间成为了衡量一切的准绳,通讯工具的多元并没有真正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提防、质疑成为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常态,更多的人为了金钱、地位、欲望,背井离乡,不择手段,在占有权利和财富的路上狂奔。春节造就了中国的春运,可其实,我们的悲欢早已不再相通!</p> <p class="ql-block">也许在我的潜意识里,传统是与乡土家园连在一起的!村舍间红色的桃符与响亮的鞭炮交织出的洋洋喜气,才是中国式的生活感受;方言乡音里流淌着的朴素情感,才是中国式的悲欢离合。被钢筋水泥混凝土解构的人情味道,在乡风乡土中才能得以还原;迷失的价值取向,也许只有在对传统的回望中,才能渐渐变得清晰鲜明;做人的骨架,也许只有在对人生价值和道路的重新审视中,才能得以重建!</p> <p class="ql-block">无论如何,春节都是能把中华儿女的心,一颗颗连串起来的神圣日子。不论时代如何变迁,不论时光如何流转,家、故乡永远是每一个中国人最后的情感归宿。春节文化,归根到底就是家的文化,有中国人的家的地方,就有春节。春节其实更像是一种岁月,从分离流向团聚,从理性流向感性,从等待流向希望,从一种幸福流向另一种幸福,其实春节它打破了黑暗中的宁静,将自己最美的地方展现给所有人,变得光彩夺目!</p> <p class="ql-block">编辑、整理、文字、制作:海边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