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因为疫情防控,我们旅行的脚步被迫中断了两年,疫情稍缓,又正值寒假,我们迫不及待就出发了,太喜欢在路上的感觉了。2023年的第一站,我们选择了泉州。</h3> <h3>泉州历史悠久,古迹众多。它不仅是联合国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首批国家历史名城,更在2021年申遗成功,正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完全称得上文化灿烂,底蕴深厚。喜欢它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这里比较纯朴低调,商业气息没有那么浓重。</h3> <h3>我们之所以选择泉州,很大的原因就是冲着开元寺来的,这座始建于唐代的古寺庙,是世界文化遗产,实在是鼎鼎有名。寺内东西两座石塔更是镇寺之宝,镇国塔和仁寿塔,也称东塔西塔,建于南宋时期,如今已是八百岁的高龄。寺庙就坐落在热闹繁华的闹市区西街,在街头就能看到镇国塔,远远看着塔身那色泽那纹理,我们一致认定它就是木质的。进得寺庙后零距离仔细观察,才发现它们是如假包换的石塔,难怪说是仿木阁楼式石塔。塔身五层八面,每一层每一面都有两座栩栩如生的石刻雕像,内容不尽相同,古朴之极,厚重之极,更是精美之极。</h3> <h3>因为石塔太过沉重,两个雕像之间都有着一个拱形的壁龛,错落有致,既美观又减重。更神奇的是,据说当年建塔过程中没有使用一根钉子,全部都是榫卯结构,历经八百年的风雨沧桑,依然雄伟壮观,完好无损,我国古代工匠的智慧和造诣,不禁令人叹为观止。这两座石塔,也是我国现存最高的一对宋代石塔,如今成了泉州的地标,也是泉州最著名最亮丽的名片之一,更是泉州人的骄傲。</h3> <h3>洛阳桥,也是泉州的名胜古迹之一。它有着海内第一桥的美誉,是古代四大名桥之-,与赵州桥卢沟桥齐名,桥长八百多米,它是我国古代第一座跨海大石桥,建筑于宋代,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古人为了加固桥身,采用了植牡固基的方法,利用牡蛎无孔不入的繁殖,把分散的石块股固成整体,作为桥的基础,我们仔细观察了一下,现在桥墩上和桥下的滩涂上养殖的还是密密麻麻的牡蛎。</h3> <h3>桥墩也很有些特色,靠近大海的那一边桥墩是向外突出的尖尖的船头形,我想应该是这种设计能减少海水倒灌时对桥身的压力吧。用于桥面的大石条并不是整齐划一的,最长的目测有八九米长,据说是工匠们经过精细的计算,这就是石条长度的极限,再长就容易断裂了。洛阳桥的兴建,堪称是宋元时代的世界级工程。我们漫步在这条历经千年沧桑的石桥上,看着守护在桥头两侧也有近千年历史的石将军们,深深的被古代工匠智慧所折服。</h3> <h3>这是女主人在处理牡蛎,洛阳桥这边靠近大海,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女人在门口处理整袋整袋的牡蛎,迎面而来的海风中夹杂着一种咸腥的气息,形成一道特殊的风景线。</h3> <h3>泉州不愧是号称宗教博物馆,泉南佛国,它汇聚多元宗教,开放而包容。这里寺庙和祠堂果然很多,街头巷尾随时可以遇到一座寺庙,虽然大部分寺庙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造型大多华丽而精美,而且很多颇有来头,香火也都很旺。</h3> <h3>泉州少林寺,南北两座少林寺之一的南少林,是中国南方武术之发源地,相传是救了唐王李世民的十三棍僧之一的智空入闽所建。</h3> <h3>崇武古城,明朝重要的海防军事基地,戚继光曾在这里痛击倭寇,东海南海气象分界线也在这里,海岸线很美丽,两个女娃在海边玩沙子,不亦乐乎。虽然今天的天气不给力,天空不够蓝,海水也不够蓝。古城里有大型石雕园,各种主题的精美石雕随处可见,别有一番意趣。</h3> <h3>旅途中经常会碰到意外的人或事,让我们的旅途会有不一样的收获。我们在开元寺,碰到了一个老人,面前摊着很多速写,题材都是泉州的街景街貌或名胜古迹,画得栩栩如生,丫头是学美术的,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我们驻足听老人讲解,老人是兴趣使然自学成才,他现场分享作画的心得和技巧,丫头听得津津有味,还买了好几张他的作品,后来仔细看看,这些画不是老人说的速写,而是复印品,我感觉上当了,丫头却坦然而言:不算上当啊,听他一席话,让我对速写有了不一样的理解,还可以帮助到老人的经济,这不是一举两得嘛。丫头一番话,让我刮目相看。</h3> <h3>第二天晚上我们又去西街玩的时候,我突然看到一家铺子门口有个小小的黑影在蠕动,我以为是一只小狗,对两个丫头随口一说,她们定睛一看,说是这是一个人呢,赶忙跑了过去,原来真的是位以乞讨为生的重度残疾人,只有畸形的上半身,坐在一个简陋的架子上,面前摆着二维码,丫头们赶紧扫钱给他,并蹲下来和他聊天。他轻松自在的和两个丫头聊着天,开开心心地合影,一点也没有怨天尤人,没有自怜自艾,让人感觉他就是个各方面都健全的正常人。我很少碰到这种深陷悲苦人生的泥潭里,却又如此豁达乐观的人,忍不住肃然起敬。</h3> <h3>泉州的各色小吃丰富多样,更适合我们南方人的口味。白天我们的任务是各处逛,晚上的任务就是体验各种美食,三天的泉州行转眼就结束了,回程的路上,两个丫头依依不舍地在朋友圈写下了"可爱的泉州,再见啦!"</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