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满江红》之我见

高艺丹

<p class="ql-block">  今天怀着忐忑之心去看了《满江红》,看完激情澎湃,让好几年不愿碰文字的我很想写点什么。说忐忑,一是因为期待已久,但又怕张艺谋和一众演员让人失望,怕它一不小心又成了第二部《三枪》,高开低走!想当年,《三枪》可是被骂得惨绝人寰!犹记得洪晃这种“文化精英”都气得爆粗口。(喜欢《三枪》的别喷哈,不喜欢纯属个人观感);二是看宣传把影片类型定义为:悬疑/喜剧/剧情。心里就在怀疑,这三种类型,每一个单拉出来,要做好做到极致都很困难,更何况合三为一!不过好在,越看越喜欢,看得又笑又哭,看完还想再看,深觉值得看,值得反复刷,不负期待,让人震撼!这部剧,无疑是成功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首先,从类型定义的三方面来说。</p><p class="ql-block"> 一、悬疑,做到了!而且是贯穿全片。金国礼仪官到底是谁杀死的?整件事到底是谁策划的?到底有多少人参与了此事?张大孙均武义淳他们到底是不是同伙?桃丫头手里的樱桃是谁给的?刘喜到底招了没招?桃丫头到底死没死?……相信观众们心中都有无数个疑问。不负宣传片所说“悬疑管够”!</p><p class="ql-block"> 随着疑问一个个被解开,第二点,剧情,也就拉满了!整部剧,剧情是紧凑的,而且不断地有戏剧冲突,有冲突才有张力嘛。剧情也在不断地反转,从剧一开始一个个小反转就开始了!剧情开始时张大(沈腾饰)的生死和他与孙均的真实关系就让剧情在生生死死中反复;在你以为张大只是一个倒霉的被卷进这个案子的小效用兵,可能要无辜惨死时,突然发现他是孙均的亲外甥,以为孙均会一直护着他时,怎么又被拎出来要砍脑袋?以为他马上要找到密信时,发现原来他居然和车夫刘喜是同伙,他居然是刺杀计划的一员;在你以为烟花升空后何立(张译饰)倒在座椅上应该死翘翘了时,却发现刘喜才是失败者;在你以为被骗进来的张大、孙均和武义淳是同伙时,他们三个却都在极力为自己辩解脱身,还不惜互相陷害!就在你以为武义淳肯定跟这件事没关系时,他却狸猫换太子,换了瑶琴,将她保护起来……(更大的反转还在后面,我就不剧透了,怕被还没看的友友骂,哈哈😃)总之,剧情一再反转不到最后一刻不落点,有些你可能猜得出来,猜个大概,但反转太多,我不信你都能猜得出来哦👀所谓“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就应该如此!编剧也是用心了!当然,也有人质疑有些剧情的合理性,说最后秦桧的替身纯属多此一举,很生硬!但我不这么看,正是因为有了替身这个设置,才让前面秦桧激情澎湃地背诵《满江红·怒发冲冠》有了合理的解释,才能让秦桧“狡诈多疑又怕死”的性格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 第三、喜剧效果。影片宣传报上写着“笑到最后”,的确如此!全片笑点多且不低俗!且有很多地方是笑着笑着就哭了,哭着哭着突然被逗笑了!(就不剧透了,自己去看吧。看过有同感的可以交流。)一直以来,我觉得自己的笑点很高,也不是很喜欢喜剧,而且还挑剔,但是这部片子里的笑点大部分逗笑我了,而且也觉得很合理。</p> <p class="ql-block">  其次,从演员的选择、演员们的演技来看。以喜剧人著称的沈腾、小岳岳,亦庄亦谐的张译、雷佳音、郭京飞等人和一脸正气的易烊千玺组成了这部剧的豪华明星阵容。看之前,很多观众可能也会有跟我一样的担忧:怕看着沈腾和小岳岳出戏;怕长相憨厚的雷佳音演不活秦桧;怕年轻的千玺演技不过关……但这些担忧都在看剧的过程中被无形消弭!千玺的演技进步很大,完全演出了那股狠劲儿,那股杀伐果决,尤其是踹沈腾和杀人时。雷佳音看着一脸无害,可不动声色中就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生死。他看似是个孱弱的老人,满嘴的“心不在庙堂”,实则心狠手辣、狡诈多疑,将人命、庙堂、国家玩弄于股掌之间!谁说奸臣的脑袋上就得写着奸臣二字?让长相憨厚之人演大奸大恶之人,这种视觉上的反差才会更让人内心震撼!当然也是对演员演技的挑战,张艺谋和雷佳音,一个敢选,一个敢演,想必内心一定有着莫大的自信!</p><p class="ql-block"> 最让我惊喜的是沈腾,个人觉得他简直演技炸裂!全片最大的笑点和泪点都集中在他一人身上(不剧透了)。今年的最佳影帝我先押沈腾了。</p><p class="ql-block"> 除了这些老熟人们,张艺谋启用了5位新人女演员,演技都可圈可点,尤其是饰演瑶琴的王佳怡,集风情万种与不让须眉于一身,当真可歌可泣!</p> <p class="ql-block">  第三、家国情怀。一部影片的成功,不是只有角色和剧情就够了。它还需要主题才能升华!这就好比我们写作文,编故事,你有鲜活的人物,跌宕起伏的情节固然重要,可更重要的是你想通过它们表达什么?这部剧,不光是在呈现这些人物怎么为了活下去而绞尽脑汁、斗智斗勇斗狠,不光是在查案子,不光拘泥于甥舅之情、兄弟之义、男女之爱这些小情小爱,里面所有的矛盾冲突,所有的情感羁绊的背后都有一个更沉重、更让人内心激昂的主题——家国情怀!如果没有当年的风波亭事件,怎会有张大等那么多的死士为破坏南宋和金国议和而前赴后继?如果不是为了武穆遗言,不是为了将“精忠报国”的精神传承下去,刘喜怎么会舍弃可爱的女儿去刺杀何立?瑶琴怎么会舍弃拉她出苦海的张大去刺杀秦桧?张大又怎会忍气吞声多年,舍弃男女之爱、甥舅之情送死?孙均怎会隐忍至不顾自己与亲外甥之性命,也要接近秦桧刺杀他?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们看得清楚,他们的小家,要有一个稳定强大的国家保护才能安宁!“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没有国,哪有家”?尤其是当“全军复诵”《满江红·怒发冲冠》时,全片的情感输出和观众的情绪都达到了一个爆发点,不止全军在复诵,全场观众都在复诵!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是那个剧中人!很多观众表示,他看完《满江红》后,才第一次领会这首词的深刻内涵,才第一次会背诵这首词!不会背的很多观众也表示回去要好好把它背下来。是的,“靖康之耻”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耻辱!最大的意难平!岳飞之死也是多少代中国人的意难平!一曲《满江红·怒发冲冠》成功地让这么厚重的意难平喷薄而出!成功地让主流价值观“润物细无声”!我想这也就引出了此片另一个成功的原因——小人物视角。</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第四、小人物视角。一般表现家国情怀的影视作品难免会给人严肃、刻板的印象。还有那种宏大的叙事总给人高高在上、不可触及之感!可这部剧的角色大都是小人物。效用兵、打更兵、车夫、舞姬……谁说爱国只是大人物们的事?谁说报效国家、收复中原只是岳飞、韩世忠他们的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打更兵和车夫也可以为了民族大义舍弃生死。“位卑未敢忘忧国”,舞姬们也可以为了家仇国恨设局杀死金人!不得不说小人物的视角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也更真实。也有人质疑里面每个人都有“软肋”的设计,说怎么好好的舍生取义的男儿就因为一个小小的软肋而人设顷刻崩塌呢?刘喜的软肋是桃丫头,为此他“招了”!瑶琴的软肋是张大,为此原本可以逃离活下去的她回来甘愿赴死!张大的软肋是瑶琴,为此他也“招了”!但你不觉得,这样才更真实吗?谁不怕死?谁不想活着与亲人共享天伦?可是都去享受生活了,被蒙蔽的武穆遗言怎么办?被打压、沉寂无声的“精忠报国”精神怎么流传?失去的故国如何收复?所以,“软肋”的设计,让这些无名英雄有了选择,选择之间更显大义!!</p><p class="ql-block"> 其实近些年中国的作家和编剧、导演们探讨、尝试从小人物的视角切入叙述历史的作品并不少!《满江红》如此,马伯庸的《长安十二时辰》、《长安的荔枝》如此!我这几天看的易中天老先生的《曹操》也是如此!从社会反响来看,这种探索,这种视角是成功的。因为它缩小了艺术与生活的距离,打磨了历史的厚重感,更能让读者和观众有代入感,更容易与人物共情,从而引发共鸣!</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第五、细节满满、匠心独具的电影配乐。</p><p class="ql-block"> 很多观众吐槽里面的插曲都是什么玩意儿,听也听不懂,还很突然,动不动吓人一跳。我看的时候虽然知道它们的作用肯定是推动剧情发展,有转场作用,但也有很多疑惑,因为一句都没听懂,感觉像京剧,又不像。看完之后查了一下,才知道是加了摇滚元素的豫剧,才恍然大悟,为什么是豫剧而不是京剧?一则故国北宋的首都是河南开封府!二则岳飞和岳家军大部分人都是河南人(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县)。而且所选豫剧的片段有《穆桂英挂帅》、《五世请缨》、《王强点兵》、《包公探阴山》等,据戏曲迷们的科普得知,这些选段都跟杀奸臣有关,而且唱词都可以剧透后面的剧情反转。真是细节满满,匠心独具啊!可惜理解门槛太高,大部分人听不懂,如果能加上字幕可能会好懂很多!</p><p class="ql-block"> 除了豫剧选段之外,片尾曲《望》也是余味悠长,让人潸然泪下。但遗憾的的是,很多人在片尾曲响起的时候就起身离开了,坐着听完的人寥寥无几。初听居然没听出来是韩红演唱,下来之后一查,韩红居然一个人包揽了作词作曲演唱,而且说这首歌是韩红第一次作曲!等等,有点不对哎,旋律怎么那么熟悉???再听一遍,发现90%以上与《假如爱有天意》相似,韩大姐呀,真为你捏把汗,怕你吃官司啊!!!不过,歌词也是很喜欢,有点方文山的味道!有古诗的韵味,也能从小人物的角度作为片尾的点题。</p> <p class="ql-block">  还有一处看似瑕疵看似不合理的地方,张大和瑶琴在生死之际所唱的歌词选自南宋·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附全词如下:</p><p class="ql-block">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p><p class="ql-block">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p><p class="ql-block"> 蒋捷是南宋末年的词人,这首词写于南宋消亡之初,元十三年(1276年)春,元军破临安,在此之后,词人开始流浪,流浪途中,舟行经吴江县的吴淞江时,为了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和伤国的无奈而写。</p><p class="ql-block"> 而本片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岳飞死(1142年,绍兴十一年)后的第四年,绍兴年间,也就是1146年。编剧和导演将130年之后的词拿来用在这里,似乎极为不妥,但细想之下,也就自洽了。张大和瑶琴,一对相爱的夫妻,因为张大岳家军旧部的身份和他们还未完成的使命不能相认,眼见着“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时间一年年过去,他们连“何日归家洗客袍”这样朴素的愿望都不能实现。不光他们,还有刘喜一家也是如此!普天之下,有多少人和他们一样,思念故国而不能回?这股浓烈的思乡怀国之情不仅是张大瑶琴的,是刘喜的、是孙均的、是岳飞的、是蒋捷的,也是整个南宋人民的!所以,即便是提前了130年,词中表达的情感却是很有代表性。很贴合人物心理和时代大背景!</p><p class="ql-block"> 总之,《满江红》虽有瑕疵,但非常值得去看。以上观点仅代表我个人,不喜欢勿喷,欢迎留言区友好交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