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布艺生活《五》

梦雨心竹

<p class="ql-block">兔子是我最早爱怜的动物,若是变换成现在的话说,是我儿时的宠物。然而,那时的乡下没有宠物的概念。每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是为了索取口中食,就是为了换得身上衣,谁也不愿意招惹累赘。我是个例外,依稀记得跟着父亲去他的一个同事家看见了兔子。洁白的绒毛白得像雪,亮红的眼球红得像是琉璃球。雪是我的最爱,每逢下雪我都会扑进雪中,与雪花共舞。甚至瞎想不堆雪人,坐在院子里让雪花落满全身,让自个儿变成雪人。初见兔子,尽管阿姨热情地告我这是兔子,我却直叫雪兔。雪兔再加上红琉璃球一般的眼睛,爱得我一分一秒都不想离开,那日端着饭碗都趴在兔窝上观看。看得马上就要日落西山了,我还不想回家。真感谢那位阿姨,竟然投我所好,送给一对小雪兔,我喜气洋洋抱回家里。从此,喂兔子成为我的幼儿作业,喂萝卜叶、白菜叶,时常还跑出村子到小溪旁拔些鲜嫩滴水的青草,送到小生灵的嘴边。兔子很快把我当成最好的朋友,每逢我出现在窝口,都会同时起立,翘起前腿向我“敬礼”。</p> <p class="ql-block">不知不觉小雪兔长成了大雪兔,还有一只肚子明显圆鼓鼓的。有一天,鼓圆肚子的那只居然干出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张嘴一口一口拔掉肚子下的绒毛,撮成一团。这是干啥?第二天看时,我感动得差点流泪,兔子用绒毛做了一个窝中窝。窝里躺着六只肉红的小不点儿,原来拔毛是为了温暖自己的小娇儿!我伸手去揪一根手上细得几乎看不见的汗毛,还疼得差点掉眼泪,兔子该有多疼呀!那一刻我更加喜欢兔子了。我喜欢兔子的长相,更喜欢兔子的爱心。</p> <p class="ql-block">现在回味,这可能是我人之初最早付出的爱心,而且尽心尽力,不掺染一丁点功利杂念。养兔不为卖钱,更不为吃肉,就是为了养一份喜欢和可爱。如果要用歌声表达,决不能唱“月亮代表我的心”,而要唱“太阳代表我的心”。试想,月亮有时圆,有时缺,如何能够代表我的心?我的心只能像太阳那样永远圆圆的,热热的。</p> <p class="ql-block">兔子身上的醒世故事</p><p class="ql-block">上下五千年,一部中华文明史首先是一部思想史。思想史不一定要高深,却一定要走心。往往是那些承载着思想活色的故事,会改变人的思想情感,改变人的行为轨迹。我童年告别三分钟热度的学习方式,就得益于读了《龟兔赛跑》的故事。故事浅显易懂,却警策我力戒浮躁,奋力前行。乌龟和兔子赛跑,乌龟的实力根本无法与兔子比较。万米长跑、百米冲刺,兔子都堪称健将。乌龟是两栖动物,在水中游动是强项,在陆上行走是短板,那跑,顶多算是爬行。以短板爬行,对应跑步健将,只能毫无悬念地惨败。然而,拿到金杯的不是健将兔子,而是缓慢爬动的乌龟。兔子用力一蹿就到了百米开外,回头看乌龟刚刚离开起跑线,一得意躺平睡了大觉。蓦然醒来,乌龟已经接近终点,再拼命追赶为时已晚。这个胜在起点、输在终点的故事说明,不只聪明反被聪明误,而且优势易被优势误,千万不要骄傲。为了启迪世人,可爱的兔子甘心扮演反面教员。</p> <p class="ql-block">龟兔赛跑,不是兔子最早的登台表演,最早使之启迪世人的恐怕是《韩非子·五蠹》。其中写道:“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故事简短好笑,宋国农夫种地,突然跑来一只兔子,撞死在身边的树上。农夫不再种地,坐等兔子再来,不劳而获。结果兔子没有再来,农田荒芜了。韩非子讲这个故事,当然不是无事生非,而是提醒君王,世道变化,“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p> <p class="ql-block">兔子再出场滋生了“狡兔三窟”这个成语。预备三个洞窟是兔子的生存之道,弱势者总是变着招数确保不成为强者的美食。把兔子的生存之道,大化为人的生存之道是冯谖的智慧。李白有诗写道:“孟尝习狡兔,三窟赖冯谖。”听起来有点奇葩,可冯谖就是东周列国史上的一个奇葩。这个奇葩去孟尝君那里当门客时一贫如洗,还自称没啥本事。所幸孟尝君不嫌弃,收留了这个谦称无能的人。《战国策》记载,没几天冯谖竟然“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他嫌没有鱼吃要走,孟尝君得知即供他鱼吃。他又说出入没有车,孟尝君给他车坐。他接着说无法养家,真是得寸进尺呀!孟尝君给他钱奉养老母,他才安心住下。孟尝君每年都要派人去所封的薛地收债,这年冯谖自愿前去办理。办理的结果是将所有的债据付之一炬,获得“民称万岁”。回来复命说买了个仁义,孟尝君很不高兴。哪知时日不长,孟尝君被罢相,只能回归薛地。民众闻知,扶老携幼,夹道欢迎,孟尝君这才明白仁义比金钱宝贵,对冯谖大为赏识。</p> <p class="ql-block">冯谖则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狡兔三窟”的成语就出自这里。冯谖继续成全孟尝君,游走梁国,说动梁王遣使者携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为上将军。而他则告诉孟尝君,不要前往梁国赴任。齐王得到这消息,甚觉慢待了孟尝君,再度重用他。冯谖告给孟尝君:“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兔子的智慧启迪了冯谖的智慧,冯谖的智慧让孟尝君荣华富贵,高枕无忧。兔子在史书上留下了光彩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兔子与我们的家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兔子不吃窝边草”,是一句常常听见的俗话。这话却是兔子真实的生存之道。我家乡的田埂上,时不时就可以找到兔子窝。兔子窝不会像喜鹊窝、燕子窝挂在明面上,而是隐藏在草丛中,不留心是看不到的。夏天的青草,冬日的枯蒿都是兔子窝的掩体。这掩体无论是青草,还是枯蒿,都是兔子的美食。可是,兔子即使再饥饿都不会吃掉,那草丛往往都完好无损。</p> <p class="ql-block">“兔子不吃窝边草”与狡兔三窟都是兔子的本能。冯谖看中、光大的是后者,我则更认可前者。曾经觉得这“不吃窝边草”,只是兔子要保护家园。如今完全应该从形而下提升到形而上的层面认识。形而下是具有实用性的生存之道,形而上的哲理层面则是,若无远虑、必有近忧的超前意识。人是灵长类动物,兔子似乎无法与人相比。然而在这一点上,人却应该恭恭敬敬向兔子学习。我居住的地方离黄河不远,曾以为母亲河一直是黄的,后来读书方才晓得东汉之前黄河不黄,叫作大河。那为啥大河会变黄呢?考古学家的一句话令我茅塞顿开:哪里文明开化得早,哪里的水土就流失得早。原因不讲自明,人们在住地周边刀耕火种、砍树盖房,严重破坏了自然的绿水青山。覆盖保护黄土的植被掀掉了,水土大量流失,大河变成了黄河。黄河之黄,仅是自然环境损坏的预警。土地沙漠化,河水遭污染,大气质量下降,地球气温变暖,一系列现象都在向人类发出警示。这警示最通俗的话语就是:兔子不吃窝边草。如今这俗话已变为中华儿女的自觉行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已摆在建设美丽家园的高度。几经奋斗,荒山秃岭正在变作葱茏青山,浑浊河流正在变作洁净绿水。我们的家园越来越宜居,越来越美好。</p> <p class="ql-block">  兔年光临,我们应该继续光大“兔子不吃窝边草”的超前意识,把握今天,为明天创造更好的生态环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兔年光临,我们应该继续光大兔子温瑞善良的美德,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