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家》

太阳海(金讯波)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选自散文集《天露》作者 金讯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年过完了,初七就要回去上班,一想起马上就要离家,说不出来的一股惆怅,立刻把心里填得满满的。</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为什么工作的地方和家不能在一起呢?是啊,为什么不能在一起呢?</p><p class="ql-block"> 我羡慕那些从小到大,在大城市里长大的人,从小在城里上学,学校就在家门口,考大学,家门口也有,只要努力,只要想考,或能考上,不必非要考外地大学。</p><p class="ql-block"> 考上了,就在家门口上,考不上,就自己干,只要自己喜欢,干什么都行,守着家比什么都好。</p><p class="ql-block"> 熟悉的城市,熟悉的生活,熟识的朋友,父母也在身边,想回家看看,天天回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农村的孩子就不行,家门口没有大学,甚至连中学都没有。村里只有小学,或是几个村联合起来才有一所小学。考大学就意味着离家,离开养育自己的家乡。</p><p class="ql-block"> 农村是个广阔天地,但天地里的学校不咋地,偏远不说,其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没法和城市比。方圆几百里,学校的数量少不说,像样的大学更是寥寥无几,知名大学都在大城市里。</p><p class="ql-block"> 还好,眼下的高考还算公平,穷地方有穷地方的录取分数,只要你努力了,好孬有个学上,但上学就要离开家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离家,自从上学那天起,就被灌输外面的世界多么美好。</p><p class="ql-block"> 村里说县城里好,县城里说城市里好,城市里说省城里好,省城里说大城市里好,还有的人直接或间接地跑到了国外。</p><p class="ql-block"> 应该说,飞得高看得远,看得远就知道的事情多,如果努力奋斗,自然而然就能在那里自食其力。不管在哪一个落脚点,能待得下,能获得自己满意,那就是成功。</p><p class="ql-block"> 理想,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有高有低,有人喜欢在国外,有人喜欢在国内,有人活得艰辛,有人安逸无虑,但在年少时,为了理想,谁都奋斗过。至于在哪工作好,在哪生活好,那是因人而异,自己感觉哪好,那就好,自己满意就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翻开历史,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有抱负的人说,忠孝不能两全。这里的忠指的是事业,这里的孝就是孝敬父母。</p><p class="ql-block"> 如果一个人没有事业,那还是守在父母身边为好;如果一个人既没有孝心,又没有事业心,那他周游四方也好,在家乡发展也罢,在哪都一样。</p><p class="ql-block"> 我羡慕那些该闯荡的时候闯荡,该落根的时候落根的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果家里还有父母,能带着成就回到父母身边,或有能力一直带着父母,在身边生活,那是人生最大的成功,也是最大的幸福,至少我是这么认为。</p><p class="ql-block"> 家不能选择,远方可以不那么远,行吗?除非你堪当大任了,那真是忠孝不能两全。</p><p class="ql-block"> 平常,我们普通百姓,尽量不要飞得太远,尤其是女儿。</p><p class="ql-block"> 有句成语,女儿不远嫁,男儿不远游。前半句话,我想,也许只有远家的女儿才有资格诉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就出生在当年没有大学的烟台,一段时间,在市区上幼儿园,一段时间,在郊区福山上小学,一段时间,在乡下公社上初中,后又到县城上高中。</p><p class="ql-block"> 那时烟台有个大专学校,叫烟台师专,恢复高考后,升为烟台师范学院,后来又升级了。</p><p class="ql-block"> 上大学是一种奢望,在那个时候,就是这么个认知。</p><p class="ql-block"> 记得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山东境内,综合型大学,就山东大学一所高校,而专业系统的大学则有几家,但基本上都集中在省会济南和海滨城市青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时,大学少,要上大学,肯定是要远离家乡,现在尽管好一点,大学多了几所,但好大学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讲,还是那么遥远。</p><p class="ql-block"> 恢复高考第一年,我考上了青岛医学院,那是第一次离家。</p><p class="ql-block"> 上了五年学,守在父母身边的时间更少了,尽管每年能放两次假,可怜的是,每次在家只能待那么几天。</p><p class="ql-block"> 有的孩子不恋家,有的孩子离不开家,每逢离家,我的心情都惆怅极至,伤感满怀。</p><p class="ql-block"> 父母也是这样,至今,我还能清楚的记得,离家时父母的留恋神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大学的时候,我不能领会,为什么班级里有那么多高考高分的同学,报志愿时不选择外地同类的大学。</p><p class="ql-block"> 现在我明白了,离家是苦涩的,是伤感的,在家门口就有个大学,为什么还要跑到外地去上呢?除非是清华北大之类的名校。农村的孩子哪懂得这些道理。</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个原因,那时毕业是统一分配,青岛的学生愿意留青岛,自然也就不愿意往外地跑了。</p><p class="ql-block"> 事实也确实是这样,同类大学,校址很重要,只要自己的学习成绩优秀,留校留附院都有很大优势。</p><p class="ql-block"> 青岛人<span style="font-size: 18px;">真聪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任齐国丞相40多年,帮助齐桓公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进行改革,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p><p class="ql-block"> 他的人才观是:“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见,<span style="font-size: 18px;">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span>真可谓,十年育树,百年育人,也就是说,一棵大树的长成,仅仅需要十年的时间,而人才的培养,却困难得多。</p><p class="ql-block"> 清代平民教育家<span style="font-size: 18px;">武 训(1838~1896),倾家荡产沿街乞讨,一心一意兴办义学,光绪十四年(1888),花钱4000余吊,在</span>堂邑县柳林镇东门外建立起了第一所义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到了光绪十六年,武训有了创办第二所义学的想法,就与寺院进行合作,在馆陶县杨二庄兴办了第二所义学。</p><p class="ql-block"> 光绪二十二年,武训又靠着自己的乞讨钱财和临清县官绅的帮助下,在临清县御史巷创办了第三所义学。</p><p class="ql-block"> 到了这个时候,武训已经整整乞讨了三十八年,为了学生们上学方便,他在三个不同地方,他用了整整三十八年的时间,来实现了这一伟大目标,这一远大理想。</p><p class="ql-block"> 武训为免妻室之累,一生不娶妻、不置家,最后通过乞讨为生,维持着学校运转。</p><p class="ql-block"> 古代,一个乞丐就能如此重视教育,而今天的人呢?</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人,要想把教育办好,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解决学生入校偏远的问题。其实要想解决,一是增加学校数量,二是不忘提高教学质量就可以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奇怪的是,现在各个方面的条件较以前好多了,为什么不能补上那些该建的大学呢? </p><p class="ql-block"> 仿佛有些地方,每届每届的当地官员,重视教育不是他们份内的事。他们的升迁,好像与增加学校的数量与质量无关。</p><p class="ql-block"> 这也难怪他们了,他们的任期是四到五年一届,能干满就不错了,哪有心事去增建学校。</p><p class="ql-block"> 教育是百年大计,需要每届的政府都要重视才行。遗憾的是,有些地方官员,像走马灯似的,哪有心思,哪有能力,哪有时间去重视教育。</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失误就是没有抓好教育,这是邓小平讲的一番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们重视教育不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85年5月19日,邓小平出席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并讲话。他指出: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如果只抓经济,不抓教育,那里的工作重点就是没转移好,或者说转移得不完全。</p><p class="ql-block"> “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各级领导要像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p><p class="ql-block"> 邓小平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教育工作不仅要抓,并且要抓紧、抓好,严格要求,少讲空话,多干实事。</p><p class="ql-block"> 邓小平之所以对教育这么重视,主要是他发现了我们国家改革发展中存在着问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现在,我国的高中录取率仅为50%。以2019年为例,我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00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1.6%。</p><p class="ql-block"> 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688所,比上年增加25所,增长0.94%。其中,本科院校1265所,比上年增加20所。</p><p class="ql-block"> 按照这个速度,何时才能够轮到偏远山区?</p><p class="ql-block"> 有人为了求学,真是背井离乡,也有些农村的孩子,为了更好的生活,向往着外面的世界。</p><p class="ql-block"> 好像外面的人生活都是自由自在,远离了父母的唠唠叨叨就是成熟的表现,认为只要有双手,就可以鞠一族天上的云朵在怀里,只要迈开脚步,从此天涯处处皆可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是的,大地方确实找工作的机会多,但每个职位的要求,也是不一样,必须是能胜任的人才能去担当。</p><p class="ql-block"> 城市比农村,大地方比小地方,确实越往高处走,见识越广。大城市,马路足宽广,汽车密密麻麻,<span style="font-size: 18px;">楼房高耸入云,鳞次栉比。如果是沿海城市,大海是那么广阔,沙滩是那么温软,棕树是那么迎风招展,海风带着大海的气息徐徐拂来,让人留恋。</span></p><p class="ql-block"> 如果一个人,能在自己所向往的地方生存下去,则实属不易。不管他从事什么行业,有幸福,肯定也必有心酸。</p><p class="ql-block"> 他们不是生来就愿意吃苦,是没有办法,要想幸福,就必须奋斗,要想获取就必须舍得放弃。</p><p class="ql-block"> 离家,就是无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离家,只要离过家的人,心中都会有些感伤,那根藏在深处的弦,总在不经意间拨动,留下一声哀怨,感伤却又显得那么绵长。</p><p class="ql-block"> 离别是痛苦的,因为它有情<span style="font-size: 18px;">感</span>,有回忆,有牵挂。</p><p class="ql-block"> 我有一个朋友说,他最受不了的是离家。每次真的要离家了,他就会感到无比的伤感,不是怕离开而远行,而放不下的是对家的思念和对父母的牵挂。</p><p class="ql-block"> 其实,古往今来,离家是一个永恒的伤感情节,有许许多多故事,有许许多多诗文,无不浸透着依依不舍的思念和惆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城市,是农村年轻人的向往,求学也好,打工也好,农村人肯出苦力,而城市人又向往国外,深造也好,镀金也好,能留下就留下,在那里有他们找到的工作,有他们想要的生活,奋斗就应该获得收获。</p><p class="ql-block"> 我想,不管是以什么理由离开的家乡,离开了他所熟悉的家,离家的时刻或回忆起来,都会有酸楚,都会有回忆。</p><p class="ql-block"> 思乡的情结,像长在心中的藤蔓,时间越久越茂密。他们能做的就是为家乡建设出力出钱。有的人年老了以后,不惜一切代价,为家乡捐款捐物,也有兴建学校的。</p><p class="ql-block"> 游子之心,杜鹃啼血,无不让人感动。</p><p class="ql-block"> 他们都曾有过一颗思念家乡,忧国忧民,惆怅恨然的心情,有的人现在还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饯别王十一南游》</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唐·刘长卿</span></p><p class="ql-block">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p><p class="ql-block">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p><p class="ql-block">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p><p class="ql-block">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p><p class="ql-block"> 刘长卿不愧为是五言长城,他的诗,经过了一千年岁月的洗礼,仍旧有着质朴的魅力,字字句句渗透着离别之情,这就是文学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看起来平淡却浑厚,不在江边生活的人,可能体会不深水上离别时的感受。其实,烟水阔,原本就是离人泪。</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离家,流传下来的诗句很多,这首“江上秋风送雁声,天南地北任飘零,一轮明月千年照,万里长空满是情”。描写的也是离别之情。</p><p class="ql-block"> 唐代诗人,许浑的诗《谢亭送别》,留给人的是擦不干的“泪沾巾”:</p><p class="ql-block">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p><p class="ql-block">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好了,说了这么多离家的感受,明天是初七,今天必须离家了。再多的惆怅,再深的伤感也要忍住,不能流露在父母面前。</p><p class="ql-block"> 父母在,家就在,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p><p class="ql-block"> 作为儿女,应该常回家看看,可为了工作,又不得不离家。</p><p class="ql-block"> 文章就写到这里,也许,当您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可能您已经乘上了飞机,或动车,或客轮,或自家开车已走在离家的路上。</p><p class="ql-block"> 离家是伤感的,自己选择的路,主动的也好,被动的也罢,只能自己走,祝您一路顺利!</p><p class="ql-block"> 再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