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烙画艺术名家 于顺生作品欣赏收藏

陈晓林

<p class="ql-block">推荐名家于顺生独特的宣纸烙画作品几千年的民间烙画技艺与岭南水墨同宣纸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新韵的中国画。</p> <p class="ql-block">烙画</p><p class="ql-block">中国传统艺术珍品</p><p class="ql-block"> 烙画又称火笔画,中国传统艺术珍品,用火烧热烙铁在物体上熨出烙痕作画。烙画创作在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时,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p><p class="ql-block"> 烙画不仅有中国画的勾、勒、点、染、擦、白 描等手法,还可以烫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具有较强的立体感,酷似棕色素描和石版画。因此,烙画既能保持传统绘画的民族风格,又可达到西洋画严谨的写实效果。烙画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因而给人以古朴典雅、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p><p class="ql-block"> 2021年,南阳烙画入选2021(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编号Ⅶ-125。</p><p class="ql-block">火烧热烙铁在物体上熨出烙痕作画</p><p class="ql-block">非遗等级,国家级。唯美淡雅,古色古香。</p><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烙画源于西汉、盛于东汉,后由于连年灾荒战乱,曾一度失传,直到清光绪三年,才被河南南阳的一名叫“赵星”的民间艺人重新发现整理,后经辗传,逐渐形成以河南、河北等地为代表地几大派系。 </p><p class="ql-block"> 烙画以前仅限于在木质材料上烙绘,如:木板、树皮、葫芦等。画面上自然产生不平地肌理变化,具有一定地浮雕效果,色彩呈深、浅褐色乃至黑色。烙画用一种特制的铁笔,在扇骨、梳篦、木制家具以及纸绢等上面烙制成的工艺画。现代大胆采用宣纸、丝绢等材质,从而丰富了烙画这一门艺术形式。河南、广东、浙江、江苏和安徽等地都有生产。</p><p class="ql-block"> 烙画以黑、棕、茶、黄、白五色为主要色调,线条粗细不一、简洁明快。完成一幅烙画作品需经过设计、构图、选料、拓稿、熨烙、修整、平磨、抛光、设色、装裱等步骤,要求创作者了解宣纸、绢、布、亚麻等材料的特征,根据构图需要掌握烙具的速度、控制烙具的温度、把握烙具的角度和压力,使用落、起、止、走、住、叠、圆、回、藏的运烙技巧进行创作。</p><p class="ql-block"> 烙画包括点烫、立体烫、工笔白描烫、面烫、线烫、冷烫、烘烫、间隔烫、特技烫、混烫等多种技法。</p><p class="ql-block"> 烙画相传起源于秦朝,但并无可考证据和史料。据民间传说,始见于西汉末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传说那时南阳城里有一姓李名文的烙花工匠,是远近闻名的烙花高手,无论是尺子、筷子,还是手杖、扇坠,经他一烙烫,各式各样的人物、花鸟、山水、走兽,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精美绝伦,巧夺天工,人称烙花王。</p><p class="ql-block"> 他为人忠厚,心地善良,在城内开了个门面,方圆百里人皆知之,知名度颇高。传说当年“王莽撵刘秀”(南阳民间传说),李文曾救过刘秀并送一只烙花葫芦给他作盘缠,刘秀不盛感激,此后历经千辛万苦,也不曾将那只烙花葫芦卖掉。公元25年刘秀称帝后,仍不忘烙花王的救命之恩,查访到他后即宣进京,赐银千俩,加封“烙画王”,并把南阳烙画列为贡品,供宫廷御用。从此,南阳烙画文化便蓬勃发展,名扬四海。</p><p class="ql-block"> “烙花王”的故事也流传至今。关于南阳烙花起源的故事民间传说很多,此处只举其一。</p><p class="ql-block">南阳烙画:据志书记载,清光绪三年(公元一八七七年),擅长绘画的南阳人赵星三在一次吸食鸦片时,烟瘾过后,顿生画兴,以烧红的烟扦代笔在烟杆上信手烙烫作画,得一小品,喜出望外,继而又在其它木玩上施艺,均获成功,随潜心研究,久而久之,就逐磨出一整套烙画工艺。他的烙画作品也逐渐成为达官贵族之间礼尚往来馈赠之佳品,以至作为南阳的贡品进入清宫,一些烙画上品颇受皇亲国戚的青睐。以后赵星三又收了四个徒弟,大徒弟李番之能写会画,精通各种花色,技艺娴熟,专攻人物;二徒弟邱义亭擅长博古;三徒弟杨殿奎专攻花鸟;四徒弟张西凡则独领山水之风骚。</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历</p><p class="ql-block">于顺生,笔名;埜林,法名;释行烙,中国少林第三十二代俗家弟子,少林禅烙书画创始人,出生湖南祁阳市。师承岭南画派赵少昂弟子谭圣卓老师,广州大中国画院院长周宝麟老师, 涉猎画域广泛,独钟情于烙画艺术,独创五行中国画并臻于完美地把传统民间烙画艺术同传统国画艺术与宣纸相结合,创造了一种新韵的中国画。作品山水气势磅礴,人物灵气生动,“五行相配阴阳和谐”,“上下相通,天地人和” 具有道家之仙气,为众人求福,求财,求健康,求平安,求和谐,求梦想之佳作,备受中外藏家青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秘书长, 中国少林禅宗书画研究院院长、中国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建委艺委会会员,东莞市民协理事,广东省民协会员,祁阳市美协会员,作品已成功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认证宣纸烙画传承人。</p><p class="ql-block"> 于顺生独特的宣纸烙画艺术,把中华民族几千年前的烙画技艺与传统的岭南水墨同宣纸相结合,达到了一种新韵的中国画,作品既有中国画水墨韵味又有西洋画的立体效果,既继承了中国画又发展了中国画,创造了前无古人的艺术颠峰,作品的最大特点就是无法复制,作者自己也无法做到,每幅作品都是孤品,每幅作品都是传世佳作,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p><p class="ql-block"> 联系电话 13716629715</p> <p class="ql-block">于顺生,笔名埜林,湖南祁阳市人。烙画非遗技艺传承人,现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秘书长, 中国少林禅宗书画研究院院长、中国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建委艺委会会员,东莞市民协会员,广东省民协会员,祁阳市美协会员,作品已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朮品评估委员会评估认证。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认证宣纸烙画传承人。</p> <p class="ql-block">烙画不仅有中国画的勾、勒、点、染、擦、白 描等手法,还可以烫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具有较强的立体感,酷似棕色素描和石版画,因此烙画既能保持传统绘画的民族风格,又可达到西洋画严谨的写实效果。使其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因而给人以古朴典雅、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据史料记载,烙画源于西汉、盛于东汉。后由于连年灾荒战乱,曾一度失传。直到清光绪三年,才被河南南阳的一名叫“赵星”的民间艺人重新发现整理,后经辗传,逐渐形成以河南、河北等地为代表地几大派系。</p><p class="ql-block">于顺生师承岭南画派赵少昂弟子谭圣卓老师,广州大中国画院院长周宝麟老师, 涉猎画域广泛,独钟情于烙画艺术,独创五行中国画并臻于完美地把传统民间烙画艺术同岭南水墨画艺术与宣纸相结合,创造了一种新韵的中国画。“人物画中,人的皮肤部分运用了烙画技艺完成,就是用电烙铁在宣纸上烫出素描立体效果,其余部分运用岭南水墨,它具备了五行,金,水,木,火,土,电烙铁为金,宣纸为木,水墨为水,烙铁发热为火,颜料印泥为土,这种作品具有一定的灵气,它既继承了中国画又发展了中国画,它既有传统中国画水墨的韵味,又有西洋画立体感觉,它的最大特点是无法复制,环保,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于顺生说道。</p> <p class="ql-block">在多年的烙画生涯中,于顺生在忘我无待的创作中自如挥洒,创作出了一幅又一幅精美的烙画手工艺作品,他的作品山水气势磅礴,人物灵气生动,“五行相配阴阳和谐”,“上下相通,天地人和” 具有道家之仙气,为众人求福、求财、求健康、求平安、求和谐、求梦想之佳作,备受中外收藏家的青睐!</p>

烙画

中国画

宣纸

烙花

顺生

作品

艺术

南阳

传统

水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