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李德群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吕向宇

<h1> <b style="font-size: 22px;">讣告 </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我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宣告:我们亲爱的妈妈李徳群于2023年1月24日19时10分驾鹤仙去永远离开了我们,享年九十六岁。</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李徳群是我们是我们敬爱的妈妈,是我们至亲至爱的人。尽管我们已有思想准备,但是面对妈妈李德群的离去我们还是感到悲痛难抑,特别是2023年1月6日我们刚刚失去敬爱的父亲吕鸣亚,在18天的时间里我们痛失双亲,更让我们悲痛难抑。但是让我们十分安慰的是,父母都是好人,所以父母走得都十分安详和平静。我们的妈妈李徳群以96高寿谢世,实属不易。她病重期间正值新冠疫情,我们刻意尽量少打扰大家,一是不希望在来往不便的环境下大家心挂不安,二是我们希望大家永远记住的是她最好的音容笑貌。</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李徳群一生简朴、默默无闻、乐善好施、仁慈厚道。按照她生前的愿望及目前的疫情形势,我们兄妹三人决定李徳群的丧事从简,家里不设灵堂不举行追悼会,我们只是告知大家一下,也不再惊动大家了,大家在心里默默祈祷我们的妈妈李德群一路走好就足矣了。这符合李德群的平时的为人处世风格,我们让她有尊严地、安详地进入天堂。我们衷心感谢亲朋好友长期以来对我们母亲李徳群的关心和爱护。你们对她老人家的爱,她都感受到了,她是带着大家的深情厚爱离开人世的,妈妈去找爸爸了。</b></h1><div><br></div><h1><b> </b><b style="font-size: 22px;">子:吕向宇 吕向宁 女:吕向平 泣叩</b></h1><div><b style="font-size: 22px;"> 2023年1月24日于南京</b></div><h1><br></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为了纪念妈妈李徳群,也为了将妈妈的后事办得圆满,我们兄妹三人决定要倾情为妈妈逝世制作一个纪念美篇,我们要以这种方式寄托我们的哀思。我们也将这个纪念美篇分享给各位,让大家对我们妈妈李徳群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其实这就是大家对我们妈妈李徳群的最好的怀念。我们特地整理了一些妈妈的老照片,放在这个纪念美篇上面作为永久的纪念了,其实妈妈的音容相貌,一举一动,早已印刻在我们的脑海之中了,妈妈永远会和我们在一起。</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我们特地将李德群长子向宇执笔,在2016年妈妈李徳群九十华诞之际,专门为妈妈写的一篇文章《我们的母亲李德群》,经过修改之后再次发布。之所以选用这篇文章,关键是这篇文章我们的妈妈本人亲自看过,她比较满意,较好的总结了妈妈的一生,同时也反映了我们的心声。我们这次不专门为妈妈写悼词了,谨以《我们的母亲李德群》作为妈妈的生平介绍和悼词,让大家和我们一起再次缅怀我们的妈妈李徳群平凡而伟大的一生。</b></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b style="font-size: 22px;">我们的母亲李德群</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我们的母亲李德群生于1927年9月22日,出生在南京。今年我们的母亲就是96岁了,按照虚岁算就是97岁了。</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我们的外婆家境殷实,住在南京鼓楼黄泥岗,是大户人家。我们的外公是河北人,勤劳勇敢,17岁只身一人去俄国伐木淘金,去南京第一个合资企业和记洋行工作,靠自己的努力跌打滚爬积累了一定的家产。在我们外婆23岁,我们的外公41岁的时候生下了我的母亲。我们外婆外公结婚时就已经在南京富民坊建有4进的民国住宅房子,十分漂亮,是富足之家。我们的母亲李德群就是诞生在这样一个家庭和这个房子里,我们也曾在这个房子度过童年,所以记忆深刻。妈妈李徳群是李家的第一个孩子,一生下来就被她的父母捧为掌上明珠,度过了美好和幸福的童年。</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本侵华日军以攻破南京作为标志性的胜利,所以大举侵犯。住在南京城里的母亲一家早就感到了形势的危机,在日本人即将攻破南京之际,外公外婆请人挑着全部家里值钱的东西向江宁陆郎桥逃难,在逃难的过程中其中一个挑夫摸清了大概的财产情况,他判断出这户人家是一个殷实户,所以他把情况报告了土匪。一天晚上土匪包围了外公外婆一家,他们拿着火把,阵势吓人,他们熟门熟路抢走了所有的东西,就连我外公身上穿的皮袄也不能幸免。我们妈妈那时只有10岁,她和她8岁的弟弟李德明蜷缩在一床棉被之下,土匪一把掀起被子,我们的母亲和我舅舅突然坐了起来,把土匪吓了一跳,土匪随即要将被子抢走,还是一个有点良心的土匪说了一声:他们还是孩子呢。就这样除了这条被子,其余财产全部抢光。这是我们外婆家遭受的一次大劫难,从此家境一落千丈。但是不管怎么说,我们母亲家人都没有生命之灾,躲过了1937年12月13日本侵华日军在南京制造的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在逃难之前,我们的外公曾经留了一个心眼,将一坛金银首饰埋在一个逃难路过村庄的熟人家中,并且委托熟人代为看管,只是没有告诉他具体位置。家中一贫如洗之后,我外公趁着天黑冒着大雪摸到这个人家,只见这个人家在房子里外都已经挖的不像样子了,显然他们是起了歹意在刻意寻找这坛宝贝,我外公怕节外生枝,赶紧悄没声息潜伏进他家菜地,在粪坑旁边挖出了自己埋的宝贝,赶紧跑了。以后多少年,家里一旦困难就靠变卖这些金银和首饰勉强度日。在这些年里,外公外婆勤俭持家,始终都让我们的母亲和其他孩子都能够上学,当时家里开了黄包车行,每天放学我们的妈妈都要帮助她的父母料理事物,记账,甚至还要和我们的外婆一起补黄包车的车胎。我们妈妈李徳群过早的就体验了人间的酸甜苦辣。</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我们妈妈聪明能干,在学校一直品学兼优,在上学期间一直是尖子生,后来考上了美国人在南京办的教会学校----南京汇文女中,这在当时是南京的一所名校。从这个学校毕业的学生基本上都能够考上大学,品学兼优的学生还可以保送到美国的教会大学继续深造。根据我们妈妈的当时情况,她完全有机会上大学和去美国留学,生活那时向她展开了绚丽的画卷,她有着光明的前途。我们的二舅舅李德仁在我父母钻石婚庆典说到:“我大姐完全有机会上大学和去美国留学”。很多人可能以为是开玩笑或者是赶时髦,那个时候怎么去留学呢,其实这件事是真实的发生过。如果当时我们母亲选择继续深造上了大学或去了美国留学,那么我母亲的人生历史将会改写。</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当时已经抗战8年了,所有的中国人都在苦苦支撑。我们母亲的家境也在此时彻底破落了。妈妈有她的父母还有弟妹5人,我妈妈是老大,当时正常的生活已经难以为继了,就在这个时候,我们妈妈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放弃上大学和留学深造,1946年高中毕业之后就参加工作,勇敢的挑起了家庭责任的重担,让弟弟妹妹们都有书读。这在当时对于一个十八九岁的孩子,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决心呀,同时妈妈李德群的决定给我们的外公外婆多么大的安慰和支撑呀。每当我们想到这里的时候我们总是对母亲李德群充满了敬意。</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我们妈妈高中毕业之后的举动,汇文女中的老师和美国传教士都为她感到惋惜,学校为了照顾她,先安排她在汇文中学附小(富民坊小学)当临时老师,妈妈就一边教书一边就开始找工作,当时在南京高中毕业生也算是高学历了,另外我妈妈长相甜美,又是出生在南京并在南京大城市长大的姑娘,当时南京是国民党首都,所以找工作比较容易。她看到国民党励志社招秘书,速记员和会计,她就报名去励志社当会计,面试居然就录取了,后来她听到别人说励志社是个特务机关,她害怕了,考虑到这个工作有一定的风险就没有去了。我妈妈还好没去,这并不是她当时知道什么革命或反革命,而是希望能有个安稳的工作好帮助家里。妈妈如果去了,因为是国民党的保密单位都要迁移台湾,家里又失去顶梁柱了,另外从此我们的舅舅姨妈终身都要受政治牵连。</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后来我们的妈妈经过反复思考,决定要找一个离家近一点的,稳定一点的,工资高一点的工作,选来选去最后还是觉得当老师比较稳定,此时南京汇文女中附属小学(南京市估衣廊小学)正需要一名能够独当一面的正式老师,这样她的老师又推荐了她,这样我们妈妈李徳群就去了南京汇文女中附小估衣廊小学当老师,她从1946年开始就走进了她从事一生的教师生涯。我们的妈妈是为了家庭而选择的这样一份工作,当她拿到第一个月的工资时候,就原封不动的交给我们的外公作为大家庭的支出,可以想象到当我们的外公外婆拿到我母亲的第一份工作报酬的时候的那份激动和高兴,从此这个家庭有了固定的经济来源了。这个背后有我们妈妈的默默的付出和无私的奉献。</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那时我们的母亲毕竟是妙龄青年,正是花季。我们的外公决定每个月从我们母亲的工资里拿出一元钱给我们母亲作为一个月的零用钱,就是这区区的1元钱,我们的妈妈也舍不得用,把它积攒起来,过了几个月也就是积攒了几元钱了,就扯上几尺花布,为自己做一件新衣服,那是她最高兴的事情了。后来这种勤俭克己,吃苦耐劳的精神伴随她的一身,这是这个阶段给她留下的深刻烙印。</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1949年解放军进入南京,国民党败逃台湾,改朝换代。我们的母亲作为新青年积极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去,南京是1949年4月23日解放的,妈妈也是欢迎大军中的一位,那是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的妈妈也是热血青年。1949年6月,妈妈满腔热情报考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也是一考就中,部队特别需要她这样有高中学历的女知识青年,部队已经通知她去报到了。这个时候这个家庭的大问题和老问题又摆在面前了,我们的妈妈如果一走,这个家顿时会失去唯一的经济来源,外婆整天以泪洗面,外公整天唉声叹气不知如何是好,这时我们伟大的母亲为了家庭又一次的做出了自己的牺牲,不去军政大学上学了,继续当小学老师以支撑这个家庭,这在当时母亲自毁前程需要多么大的决心呀。在1949年妈妈送走了自己的大弟弟李德明参军,在1950年妈妈又送走了自己的大妹妹李秀珍去参加解放军,大妹妹参军时只有16岁,刚到部队不习惯,又是我们的妈妈亲自去部队做妹妹李秀珍的思想工作,让她安心在部队。我们现在无法想象妈妈当时的心境,如果妈妈在1949年6月去了解放军军政大学,妈妈的个人命运将会改写,前途不可限量,后来至少也是响当当的离休老干部。这是妈妈为家庭做出的又一次牺牲。</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妈妈在1950年的时候还有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她被国家纺织印染工业部正式录取为工作人员,这意味着她将要离开南京去北京工作了,考虑到大弟弟,大妹妹刚刚去部队,家里父母年岁渐大,弟弟妹妹还小,特别是最小的弟弟李德宏才3岁,家里事情一大堆实在走不开,所以又忍痛放弃了。</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在多次面临的人生抉择上面,我们的妈妈都是将大家庭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抛弃个人的前途,这样的人在这个时代已经不多见了,甚至已经不被别人所理解了,但是在我们看来妈妈的每次抉择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她尽到了一个家庭老大所尽到的责任,她给了父母极大的安慰,她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孝女,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伟大的。</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我们的妈妈在城市长大,又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性格随和,长相甜美,身边从来不乏追求者。但是我妈妈有一个愿望就是迟一点恋爱和结婚,多帮助一下家庭。等到后来妈妈年龄着实不小了,她的父母也为她着急了,恋爱结婚才开始提上议事日程。我们的妈妈有个先决的条件,就是男方一定要工作稳定,不能够在外地或结婚后可能去外地,二是自己家庭负担重,结婚之后还要将自己的工资继续交给家里,这个不近情理的要求不知道吓退了多少追求者。直到在1956年遇到了我们的父亲吕鸣亚,妈妈提出这个要求之后,父亲居然答应了。妈妈日后告诉我们,其实我们那时并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决定和你爸爸结婚时他的这个做法是我最满意的。于是我们的父亲母亲在1956年的6月30日在南京结婚了。妈妈那年已经29岁了,无论当时还是现在来看都是标准的大龄青年了,在这个大龄青年的称号背后有我们的妈妈多少的牺牲和无奈呀。于是在南京出现了这样一个家庭,女主人经常因为上班方便住在父母家,经常是星期天小夫妻才团聚,女主人的工资继续交给父母。所以当今社会的时髦词汇:留学,AA制,在我们母亲的身上,并早在40年代和50年代都真实的发生过。</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我们的妈妈在1957年怀上了老大向宇,向宇是在1957年12月出生的。在向宇出生之前,外公召集家庭开会,他对大家说,你们的大姐已经负担家里很长时间了,马上你们大姐就要生孩子了,家里再也不能让你们大姐继续负担了,这样妈妈的弟弟妹妹相继开始负担家里了。直到这时,妈妈才真正拿到了她自己的工资用于小家庭。向宇出生之后就在外婆外公家抚养,向宇是李家的第一个第三代的孩子,又是大姐的孩子,所以向宇一生下来就子凭母贵,外婆外公对向宇宠爱有加。我们现在才理解,其实我们的外公外婆将他们对大女儿的爱和愧疚,全部释放和转移在大女儿的孩子的身上,我们也是沾了我们妈妈的光,令人终身难忘。</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爸爸妈妈在有了向宇之后,又相继有了向宁和向平,家里人口增加,开支也在增加。当时我们父亲的月工资是87元,我们母亲的月工资是67元,这在当时都是属于高工资,如果他们将工资全部用于自己的家庭,那是绰绰有余的,但是爸爸家在农村,又有奶奶要赡养,家里经济负担极重。所以在我们的记忆中,我们家一直不富裕,总是入不敷出,我们的父母都是为了各自的家庭做出了很大的牺牲和贡献。顺便说一下,我们妈妈1946年参加工作,由于是在教会学校教书的,所以工龄不算,一律从1952年教会学校改为公立学校算起,自从52年评定工资起我妈妈的工资是67元一个月,一直到了她退休她的工资还是67元一个月,没有涨过一分钱。真正涨工资还都是她退休以后才有的事。</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妈妈后来从南京估衣廊小学调到了鼓楼区的水佐岗小学幼儿园部做园主任,后来又到水佐岗小学当老师,这离开我们南师附中的家属宿舍也有很远的距离,但是总比在新街口要近了。所以我们的印象中,我的妈妈几乎天天起早摸黑,早出晚归辛苦异常,向宇还曾经在水佐岗小学上过一年学,那时向宇小,早上跟着妈妈去水佐岗小学,向宇再也跟不上她的急促步伐,就是跑也跟不上,她拉着向宇的小手,走了2,3步就要把向宇一拎悬空落在前面。那时候向宁丢在镇江路南师附中托儿所照顾,她实在忙不过来还将向平寄托在山西路一户人家,每星期接回来1次。这也让我们经常想起我们的母亲那时的辛苦,天天起早摸黑早出晚归。直到最后她才调到家附近的察哈尔路小学当老师,这才离家近了。</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妈妈在大家庭的时候,她的父母心疼她不让她做家务,就是中午的饭菜也是由外公外婆精心烹调,然后让我们的小姨娘李德泉从三元巷的家里送到她在长江路附近的估衣廊小学给她吃。这样我们的妈妈成立小家庭之后也不善于治家,做饭做菜她也不擅长,我们后来才理解了妈妈当时已经完全手足无措了,超出了她的生活能力,完全是一边学一边干,勉为其难。也正是她的这种歪打正着的培养,养成了我们兄妹三人的艰苦奋斗的作风。</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外公去世之后,外婆在家,所以我们的妈妈经常在星期天带着我们去外婆家,那是我们最快活的时刻。现在我们知道其实是我们妈妈的孝心,她要给她的母亲更大的慰藉。记得1964年我们的大舅舅李德明在武汉生病病危,她们姊妹商量对外婆保密,直到后来大舅舅病情继续加重已经开始准备后事了,我们的外婆也一定感觉到了,那天妈妈在和外婆讲大舅舅的情况,外婆大颗大颗的眼泪掉下来,外婆内心的悲伤至极。妈妈事后告诉我们,这段时间是外婆的特别时期,我要住在外婆家陪外婆,你们自己照顾自己。我们的妈妈陪着外婆度过了她最困难的时期。老天有眼,大舅舅后来也转危为安了。</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在文革期间,妈妈把外婆接到家里来照顾。我们和外婆住在一起,我们清楚的记得,每天早上都是我们的妈妈在外婆还没有起床的时候,就为她泡好一杯茶,并且为她烧好早饭才去上班,从未间断。外婆有哮喘病,身体日益虚弱,在1971年的冬天,那天很冷,外婆情况不好,那时根本没有救护车,有病都是自己送医院。妈妈和向宇一起借来了板车,将外婆放在上面,向宇在前面拉起板车,妈妈在后面推着板车,她们从南京的察哈尔路三牌楼一直步行拉到了南京鼓楼医院,妈妈忙前忙后挂号看病,医生一诊断当即开了病危通知书,就这样我们的外婆这一次再也没有走出医院。妈妈在外婆生病住院期间,特别是知道外婆时日不多的时候,就一直陪伴在外婆身边。外婆去世之后在清凉山火葬场火化,追悼会那天李家大小姐——我们的妈妈失态的撕心裂肺嚎啕大哭,几乎昏厥。我们那时还不是太理解,等到后来我们才理解,我们的母亲是她的父母最疼爱的女儿,她和父母有着很深很深的感情,从此她就再也见不到她的父母了,这种绝望的情感,只有爱到一定的深度才能够表达出来。妈妈也完成了女儿的责任,送走了她亲爱的父母。</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外婆去世时,我们最小的舅舅李德宏还没有结婚,也是我妈妈出面写信给她的弟弟妹妹们,希望大家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大家齐心协力将小舅舅的婚事办掉了。我们妈妈李徳群为了大家庭付出了极大的心血。</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70年代后期,我们的大舅舅李德明所在的部队驻扎在湖北襄樊的农村,孩子的教育成了大问题,于是我们的妈妈毅然决定将他的儿子李宇东接到我们家中寄宿,在她工作的学校察哈尔路小学上学,李宇东是四年级的时候独自一个人乘船从武汉来到南京的。我们的二姨娘李秀珍当时在空军也驻扎在江苏盐城的农村,孩子上学面临同样问题,于是我们的妈妈又将二姨娘的儿子王正航接到南京上学,这样我们家连同我们三个孩子就是同时5个孩子了,那时房子只有2房间,小孩子就都住在一间,上下铺,挤了满满一屋子,那时公安半夜来查户口,一进来看到这么多人头都吓了一跳。</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那是什么都是要票的年代,就是有钱也买不到东西,他们可以带来全国粮票,而其它的副食供应就成了大问题,那个时候买肉要肉票,南京户口一人一个月半斤猪肉供应,那我们家那么多人一个月2斤半猪肉怎么够呢,更何况孩子都是长身体的时候,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于是我妈妈想办法找卖肉的学生家长,有的时候能够买个2毛钱的计划外猪肉(当时猪肉7毛多钱一斤)就高兴的不得了了,另外,那个时候买熟菜猪头肉可以拿票多买一倍,也就是半斤肉票可以买1斤猪头肉,我们就去察哈尔路路口买猪头肉,回家来和白菜烩一烩。那个时候不是有钱就可以买东西的,很多东西都需要票,买豆腐也要豆腐票,买糖也需要糖票,我们家人多票少,那真是一个物质匮乏的年代。</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妈妈为了这么多孩子真是吃了好多苦,这在现在物质丰富的时代,去看这些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都无法理解,但是在当时那个困难的年代,这一切都真实的发生过。可以说妈妈为了我们的成长付出了她的心血,我们很感激她。</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妈妈对我们的培养教育也是身教重于言教,要担负起责任。妈妈李德群在她的大家庭里的老大当得无话可说,老大就是责任就是奉献。妈妈要求我们兄妹三人及所有的家庭成员都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她教育我们要做诚实和正直的人。</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到了80年代我们兄妹3人相继上大学又相继毕业了,家庭状况有了根本性的好转。妈妈也在这段时间退休了。她也开始享受到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好处。我们尽量为父母创造好的条件,觉得她几乎操劳了一辈子,也该享享福了。</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在我们兄妹3人面临人生抉择的时候,她也总是坚定的支持我们,做我们的坚强后盾,从来没有拖过我们的后腿。其实我妈妈对我们的教育没有停留在知识的层面,更多的是她精神方面。她教育我们吃亏是福,告诉我们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更让我们知道好人有好报。在我们父母钻石婚庆典上,二舅舅李德仁代表李氏家族对我妈妈的深情表达,她非常感动,听到这些她很高兴,觉得这么多年她所做的一切得到了弟弟妹妹们及大家的认可,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了。</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父母的晚年基本是靠他们自力更生,也就是后来觉得实在力不从心了,才请了住家保姆,父母什么事情都是自己去做,特别是母亲整天忙个不停,从来不愿意麻烦子女,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我们有时打电话回去问候,他们也总是说一切都好,让我们放心。妈妈还是社区老年合唱团最老的团员,她在家也经常弹奏钢琴,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条。</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爸爸妈妈几乎都是独自处理家庭事情,遇到什么事情都是靠自己解决,就是遇到病痛等折磨也是自己扛下来,尽量不让儿女操心。另外我们的妈妈还是一个极能隐忍的人,她多次骨折,就是在88岁的时候还换胯关节,在生病住院期间,我们为她请了护工,她能够自己做的尽量自己做,不麻烦护工,妈妈这样发自内心善良的病人受到了鼓楼医院护工的一致好评和尊敬。她乐观的对待这一切,一切随缘,她更在乎于生命的质量,她有多少次转危为安,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使她的寿命不断延续,终于活到了96岁的高龄,我们专门问过妈妈的河北老家,老家人也认定我妈妈是李氏家族中和老家最长寿的人,她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我们想这一定是她平时积德行善的福报,也是我们的外公外婆在保佑她。</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我们的妈妈李徳群虽然离开了我们,我们有太多的不舍,但是生老病死都是自然规律,她将进入天堂,那里没有病痛,那里有她挚爱的父母和妹妹,她不会感到孤单和害怕,她人生的九十六年是奉献的九十六年。她很平凡,做了很多平凡的小事,积少成多,滴水穿石,平凡变成了伟大。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我们的母亲所释放的大爱,一定会让很多人都有感受,这也是我们永远的精神财富。我们一定会像妈妈那样做事和做人。我相信我母亲所走过的路,所做过的好事,一定会激励更多的人,让爱不断的延伸和发展。</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吕向宇 吕向宁 吕向平</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2023年1月24日修改定稿</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2016年9月11日我们兄妹三人及三家在南京金陵饭店为我们的父亲吕鸣亚和母亲李德群举办隆重的钻石婚庆典,感谢他们的养育之恩。同时也热烈庆祝我们的妈妈九十华诞,那天妈妈身体不适,但是还是坚持坐着轮椅参加,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在2016年父母的钻石婚和我们妈妈九十华诞的庆典上,我的二舅舅李德仁还上台发言,他代表我们妈妈的所有弟弟妹妹向他们的大姐,也就是我们的妈妈李徳群,表达了他们的感激和崇敬心情。</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我 们 的 大 姐</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今天是我大姐和大姐夫六十周年钻石婚纪念日,又是我们大姐李徳群九十大寿,在这喜庆的日子里,我代表我的兄弟姐妹们向大姐说一说心里话。</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我们兄弟姐妹六人,老大就是大姐李德群。大姐解放前就读于南京汇文女中,解放前的汇文女中可是南京著名的教会学校,我大姐是该校品学兼优的优等生,按现在的说法就是尖子生,考大学是不成问题的,甚至出国到美国深造也是极有可能的。但是由于日本侵华战争的爆发,日军攻占了南京,我们李家遭到劫难、家道日趋衰落,到一九四六年已近贫困的状况。为了家庭的生活,为了弟弟妹妹们的读书上学,大姐毫不犹豫地毅然抛弃了上大学或出国深造的机会,高中毕业就立即参加工作,担当起家庭的重任。更值得敬仰的是,我大姐自工作的第一天起数十年如一日,总是一领到工资就将全部工资一分不留地交给了我的父亲以维持家用。大姐这种勇于担当、甘愿奉献、勤劳节俭、任劳任怨、不怕牺牲的精神,我们历历在目、铭刻在心。</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大姐这种高尚的品质和崇高的精神,不仅表现在对我们兄弟姐妹身上,而且还惠及到我们的下一代。在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中,全国到处“打砸抢”一片混乱,大姐考虑到弟妹们的孩子大多在外地,尤其是在部队生活的孩子们,三天两天随部队调防,没有固定的学校,整天在外游荡。看到这种情景,大姐随即作出了一个伟大而英明的决策:“快把孩子们叫到南京寄居在我家中,好好上学读书”。这事只有我们的大姐能够想到做到。第一,在政治上当时的社会是“读书无用”“知识越多越反动”,是批透批臭“臭老九”的疯狂年代,大姐的这一举动是逆当时社会潮流的。其次在生活上,当时大姐家住房十分紧张,七八个人挤在南师附中宿舍镇江路31号2间木板房中,住不下就搭双层床,一个挨一个拥挤不堪。物资上更是十分匮乏,什么都要票,无票寸步难行,外地小孩哪有南京什么票啊!可想而知,当时的生活是何等的困难!就是这样,我大姐硬是迎难而上、不怕吃苦、克勤克俭地挺了过来。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恢复高考的时候,在大姐家就读的孩子们个个都考上了大学或中专。要知道在千军万马争渡独木桥的那个时候,全都能考上学校是个多么大的奇迹啊!</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回首大姐对我们的帮助及孩子们今天能有这样的成就和前程,我感慨万分。在此,我由衷地对大姐道一声“大姐,你辛苦了!我们谢谢你!”</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最后,祝大姐和大姐夫健康长寿、幸福安康!再过十年,待大姐百年华诞,大姐、大姐夫七十周年铂金婚之际,我们大家再欢聚一堂!</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二弟:李德仁</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2016年9月11日晚于金陵饭店</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每逢妈妈的生日,我们都会为她隆重庆祝,因为我们知道这样的机会有一次就少一次了,2019年9月22日我们聚集大家庭成员为我们的妈妈李徳群隆重庆祝她的九十三华诞,李氏家族成员更是悉数到场。妈妈那时候的身体状况还好,在生日宴会上,她还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她兴高采烈唱了歌,这是妈妈李徳群人生的高光时刻。</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在2019年妈妈徳群的九十三华诞之际,我们兄妹三人为妈妈准备了生日蛋糕,并共同敬献上去,我们和妈妈一起切生日蛋糕。此情此景令人终身难忘。</b></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2020年9月22日,我们在家隆重为妈妈李德群庆祝94岁生日,那天妈妈很开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2021年9月22日,妈妈是在病床上过她的95岁生日的。那天我们都回去了,我们不知道这会不会是妈妈的最后一个生日了。我们都知道妈妈是在与死神抗争,正是她的良好心态及顽强的生命力不断创造生命的奇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br></b></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妈妈和爸爸养育了我们,我们在一天天长大,他们也在一天天变老,这些珍贵的全家福,是我们永远的传家宝。这张照片大约拍摄与1963年,妈妈李徳群36岁,向宇6岁,向宁3岁,向平才只有几个月大。</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这张照片拍摄于1965年。妈妈李徳群38岁,向宇8岁,向宁5岁,向平2岁。这应该是妈妈最好的年华,但同时又是她最辛苦的年代,上有老下有小,她含辛茹苦,默默奉献。</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这张照片摄于1974年,妈妈李徳群47岁。向宇17岁,向宁14岁,向平11岁。这时候还处在文革年代,也是我们成长的关键时期,妈妈对我们的教育更多的是身教重于言教。</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这张照片摄于1978年,妈妈李徳群51岁,向宇21岁,向宁18岁,向平15岁。向宇从工厂,向宁从农村又都进入大学深造,向平读初中了,这时候妈妈愁眉舒展,重新焕发了生活的活力。也就是从这一年起,我们赶上了国家改革开放的这班车,家庭发展也进入了快车道。</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2019年9月22日是我们的妈妈李徳群九十三岁生日。我们隆重为妈妈庆祝93岁生日。从上面的黑白照片一家五口的合影,一直到彩色照片的全家合影,时间跨越了60多年。</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我们妈妈李徳群过完93岁生日之后,身体就在走下坡路了,这样每年在外面为妈妈庆祝生日,变得不现实了,但是我们每年妈妈的生日还是爸爸的生日,我们都到父母家里为他们祝寿,从不间断。</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2019年11月6日我们在父母家为爸爸吕鸣亚过93岁生日时,我们全家的合影,这样的5人合影照一张就少一张了。</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这张我们的合影照片是2022年春节在向平家拍摄的,这年妈妈李徳群95岁,向宇65岁,向宁62岁,向平59岁,我们也到了退休年龄了,我们在这个年龄还有妈妈爸爸在,实在是我们天大的福气。这是我们兄妹三人与妈妈的最后一张合影照片。世界很大,幸福很小,我们实现了 “妈妈把我们养大,我们陪妈妈变老”的夙愿。妈妈养育了我们3个儿女,我们没有辜负妈妈的期望,都成为了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们各自成家立业,风生水起,妈妈李徳群的两个孙女吕寅佳、吕思佳都在澳洲安居乐业,妈妈也有4个重孙和重孙女了,正在健康成长,妈妈四代同堂,共计有16口人的其乐融融的大家庭了。从后代兴旺发达这个意义上来说,妈妈李徳群树大根深,枝繁叶茂,妈妈也算是做到功德圆满了。</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这是2020年春节我们的妈妈李徳群和爸爸吕鸣亚与他们的大孙女吕寅佳一家的合影照片,他们的大孙女吕寅佳一家目前生活工作在澳大利亚。</b></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这是我们的妈妈李德群和爸爸吕鸣亚与小孙女吕思佳一家人的合照。他们的小孙女吕思佳一家目前也生活工作在澳大利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br></b></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2021年重阳节,我们觉得妈妈李徳群身体每况愈下,我们要尽可能多的回家看望和陪伴妈妈。那时候我们趁着妈妈有时候身体和精神稍微好一些的时候,帮助妈妈李徳群拍照片留念,因为我们拍的每一张照片,都有可能是我们的妈妈的最后一张照片了,我们要记录下妈妈在人世间的最后一段时光了,我们在照片上特地都标明了日期,我们要将这些照片保留下来作为留念了。</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这是我们的妈妈李徳群在这个世界上过的难忘的一个母亲节,她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我们妈妈李徳群平时爱照相,所以一旦我们为她照相时,她都会强打精神,露出最美的笑容。妈妈的笑容是我们今生最大的眷念。我们也有一个不曾商量的约定,我们不是单纯在为妈妈拍照片,我们关键是想要留下她光彩照人的形象。</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这是2021年9月22日妈妈过95岁生日的照片,她神采奕奕,是生病多时日以来精神最好的一天,我们也为能够帮助妈妈过了95岁生日而感到无比欣慰。95岁对于一般人来说,是很难跨越的一个长寿高峰了。</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从照片上可以略微看出妈妈的病容,但是最难能可贵的是妈妈发自内心的笑容,这种笑容给了我们很大的鼓舞。我们也只是将妈妈这样的照片转发给亲朋好友看看,感谢大家对她的关心。</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这是我们推着妈妈出家门去呼吸新鲜空气,享受阳光的时候拍摄的,妈妈笑容很自然,很甜美。来来往往的熟悉人纷纷赞扬妈妈良好的精神状态和顽强的生命力。</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这是2021年12月12日,是向宇的64岁生日,他选择和妈妈一起过生日,在这个年龄还有妈妈在,向宇感到无比幸福。孩子的生日就是妈妈的受难日,我们时刻牢记妈妈的养育之恩。</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时间终于进入2022年了,妈妈真是不简单,又迈进了新的一年,这时候妈妈每向前迈进一步都是生命的奇迹,妈妈顽强的生命力实在令人赞叹。</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每当我们将妈妈在病床上展现笑容的照片发给亲朋好友分享的时候,他们再也想象不出来,平时卧床不起的妈妈,怎么一下子返老还童,在照片上妈妈与他们看到的病床上的妈妈判若两人,这其实就是精神的力量。我们也是想尽量把妈妈最美好的一面留给大家,我们的妈妈李德群平时那么爱美爱笑,她也一定不愿意我们将她病重的状态去打扰大家。</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妈妈终于迎来了2022年春节,与现在整整相隔1年时间,从中国阴历上算,也是进入2022年了,春节过后她老人家就是96岁高龄了,妈妈再攀长寿高峰,又创造了生命的奇迹。</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2022年3月8日是三八妇女节,我们特地为她拍了一张照片,我们妈妈李徳群算得上是巾帼英雄。我们将照片发到妈妈退休前的学校南京察哈尔路小学退休老师微信群中,妈妈的老同事们一片赞叹声。</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随着时间的推移,妈妈昏睡的时间越来越多了,我们觉得只要妈妈没有感觉到痛苦,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了吧。拍这张照片时,是妈妈在昏睡中醒来,突然两眼放光,我们赶紧拍下来。</b></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妈妈生病期间,我们不约而同的自觉留在南京,向宇,向宁也取消了去澳大利亚墨尔本探望孩子的计划,从而由各自的爱人代表前往,向平和爱人自从香港回来之后,就一直没有回去。我们只是希望陪着妈妈走完人生的最后一段里程,以报答她老人家的养育之恩。我们觉得我们的这份赤子之心,我们的妈妈李徳群一定会感受得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br></b></p> <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b><span style="font-size: 22px;"><b>2022年4月8日,这一天我们的妈妈的状况比起前一个阶段有很大的好转,意识也清醒,我们赶紧趁这个机会帮她拍一张照片,照片拍好之后给她看,她还说“拍得很好!”</b></span></p><p class="ql-block"><b></b><br></p></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进入2022年5月之后,妈妈李徳群的的身体每况愈下,连我们都不清楚,我们拍的妈妈的肖像照片会不会成为妈妈生前最后一张照片,因为妈妈如果没有神情兼备,我们就是拍再多的照片也是毫无意义,宁缺毋滥。在2022年5月妈妈因为肠绞痛被紧急送往南京鼓楼医院306病房住院治疗,经过10天住院治疗回家休养,随后又出现便血,2022年7月又出现肠梗阻急症进了南京市中医院住院治疗,2022年8月妈妈再次被送往医院抢救并装了肠支架。2022年9月22日妈妈96岁生日当天由于胃瘘管脱落又在鼓楼医院紧急手术。妈妈的病情反反复复,身体越来越衰弱,情况一天不如一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这是我们在2022年12月12日为妈妈拍的最后一张照片,她以顽强的生命力又到了2022年年底了,这对于她是多么的不易呀。12月12日是老大向宇的生日,其实我们兄妹3人的生日都是我们应该牢记母亲恩情的日子。为什么说这张照片是最后一张照片了呢,理智和情感都告诉我们后面实在不忍心拍她日益衰弱的形象了,我们要为她保持尊严。这段时间她与疾病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她很坚强。我们知道我们的妈妈李徳群生命进入倒计时了,我们只希望妈妈在最后的阶段能够减少痛苦,平静,安详,我们要给予妈妈最好的关怀和照顾,让她走完最后的人生里程。</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我们真的没有想到我们的妈妈李德群还能过上96岁的正生日。2022年9月22日是妈妈96岁的生日,我们为她送上生日蛋糕为她祝福,妈妈以顽强的生命力闯过了一道道险关,我们能够在这一天吃上妈妈的生日蛋糕实在是我们莫大的幸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在妈妈96岁生日这天,我们特地为她献上一大束玫瑰花。因为妈妈在教会学校上学时候,美国传教士为她取的英文名字是ROSE(玫瑰),美国人认为玫瑰是爱情、浪漫、和平、友谊、幸福、勇气和献身精神的化身。妈妈很喜欢她的这个英文名。玫瑰品质也完全符合我们的妈妈。妈妈李德群将会成为我们心中最美的玫瑰,以后我们看到玫瑰就会想起我们亲爱的妈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妈妈李德群凭着顽强的生命力,一直坚持着,她已经卧床多日,但是她终于等到了2022年11月6日,这天是我父亲吕鸣亚九十四岁生日,她这天的精神也格外好,可能冥冥之中知道了她的老伴过生日,坚持到父亲94岁生日对于我妈妈这样一个油灯即将耗尽的人来说太难得了,这样的机会很可能就会是最后一次了,这真是我们父母在世上最后一次在一起过生日了。我们非常珍惜这样的机会,那天小陶将我们妈妈从病床上抱来共同为我父亲庆祝生日,同时我们在一起照了一张非常难得的全家福,这也是我们家最后一张全家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2023年1月24日我们敬爱的母亲李德群终于走完了她96年的人生路,与我们永别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值此悲痛时刻,我们感谢各位亲朋好友对我们家庭及我们妈妈李徳群的长期的关心和爱护。你们的一个问候电话,一句温暖的话语,专程登门看望,送医送药,这都给了我们妈妈极大的精神鼓励。我们衷心感谢鼓楼医院的医护人员对我们妈妈的精心治疗和照顾,你们的有求必应让我们很感动。我们还要特别感谢陶友君,小陶对我们妈妈李徳群充满感情,给予了我们妈妈最好的护理。我们还要感谢汉华姐和周姐在我们妈妈病床前的守护和照顾,给了我们妈妈很大的安慰。感谢父亲学生们平时的关怀和牵挂。你们所做的一切我们除了感激,还将永远铭记在心,相信我们的妈妈李徳群在天堂里也永远会记住你们对她的好。</b></p><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我们的母亲李徳群和我们的父亲吕鸣亚已经在人世间相濡以沫67年,不离不弃同白首,相亲相爱共春秋。如今我们的母亲李徳群和我父亲吕鸣亚圆满的完成了他们在人世间的使命都离我们而去了,不过我们的父母在天堂又团聚了。我们的妈妈李徳群年轻时候读的是教会学校,她对天堂的美好和向往,比一般人要了解的更深入,妈妈和爸爸在天堂一定会生活的很好很好的,我们应该为他们祝福和高兴。</b></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我们的爸爸吕鸣亚和妈妈李徳群在生前深情的在手拉手,他们真正做到了“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我妈妈是典型的贤妻良母,是真正意义上的夫唱妇随。尽管她最后阶段意识已经不清,不知道我父亲已经先她而去了。但是突然缺少了每天父亲床前的探望,她一定是有心灵感应的。所以父亲去世后的这段时间妈妈的病情急转直下,她是想迫不及待的追随我们的父亲去了。但是我们的父母都是十分善良的人,他们也非常爱我们大家。爸爸也一定给妈妈托梦了,让妈妈陪我们过最后一个除夕和大年初一、初二,妈妈圆满完成了爸爸的嘱托。这个时候我们除了对爸爸妈妈的感恩,不能再有别的要求了。从这点上说,我们我们是愿意母亲在2023年大年初三愉快上路的。爸爸先走一步也没有闲着,一定用他的智慧和创造力把天堂的“吕宅”装修的舒适漂亮,他在盼望着妈妈, 爸爸妈妈又团聚了,再也没有病痛、烦恼、忧愁、苦难,他们这次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永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这是2021年9月22日我们妈妈李徳群在过95岁生日的时候,我们帮助她录的视频,那时候她已经卧床不起了,病痛并没有将她的意志击垮,而是以更加饱满的激情乐观的面对生活,这给我们树立了永远的榜样。大家从她的歌声里、姿态中再次感受我们妈妈李德群的音容笑貌。</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我们的妈妈李徳群走了,她很平凡、很善良、很慈爱、很无私、很温柔、很体贴。亲爱的妈妈您安息吧!不要有任何牵挂,您和爸爸在天堂过得好一些,让我们放心,你们都会永远活在我们心里。我们也会永远记住妈妈您的恩情的。</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您的身影,您的歌声</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永远印在,我们的心中</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昨天虽已消逝,分别却难相逢</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怎能忘记,您的一片深情</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我们的情爱,我们的美梦</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永远留在,您的怀中</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明天就要来临,却难得和您相逢</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只有风儿,送去我们的一片深情</b></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吕向宇 吕向宁 吕向平</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2023年1月24日</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