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与遗憾---春晚40年之感慨

蓝天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作者:张连臣(蓝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创意:张连臣(蓝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图片:网络 致谢原创</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难忘与遗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春晚四十年之感慨</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难忘今宵</p><p class="ql-block"> 难忘今宵</p><p class="ql-block"> 不论天涯与海角</p><p class="ql-block"> 神州万里同怀抱</p><p class="ql-block"> 共祝愿 祖国好 祖国好……</p><p class="ql-block"> 春晚,自1983年正式开播,至今已有40个年头。而《难忘今宵》这首歌,一上春晚,就让观众“难忘”了38年!今年的春晚,由于缺少了李谷一老师现身领唱,令人颇感遗憾!好在节目并没有被砍掉,使得观众在“遗憾”中又找回了些许“难忘”。由此想到,在与李谷一老师“明年春来再相邀”的同时,也希望她及早培养接班人,并拉出来,在今后的春晚中练练兵,以避免今后的遗憾。其实,“难忘”与“遗憾”的存在,不只是一首歌,40年春晚同样如此!</p><p class="ql-block"> 《难忘今宵》这首歌,所以能够唱红春晚,唱遍神州,唱到14亿人的心底深处,以至于成为春晚的一个符号,似乎旧岁的结束和新年的开始都必须以此歌的唱响为标志,究其原因至少有三:一是创作了一首好歌曲,这就相当于一出戏有了好剧本。二是选择了一位恰当的歌者李谷一老师,她的嗓音和演唱风格给这首歌赋予了不朽的灵魂。三是这首歌的演唱采取了领唱与合唱相结合的方式,把情感和氛围烘托到了极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回顾40年春晚,大凡难忘的精彩节目,都如同《难忘今宵》,莫能例外。1984年春晚马季的单口相声《宇宙牌香烟》,所以至今难忘,百看不厌,除了马季老师的高超演艺,从根本上讲,也是事先创作了一个好本子。马季老师为把这个相声写好,曾几易其稿,反复修改,由推销火柴改为推销香烟,由对口相声改为单口相声,最终选择了一个最为恰当的表现形式。因为是讽刺性的作品,为了避免对号入座,还在工商总局查实确无“宇宙”牌这种香烟,这才终审定稿。这次晚会的小品《吃面条》,还有后来的一些小品,《羊肉串》、《卖车》、《不差钱》等,也都是在本子和表演等方面经过千锤百炼才上春晚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早期的春晚,不像现在,愈来愈多地采用数码科技制作的虚拟场景,而是现场感极强的实际场景,且观众离演员的距离很近,多是围桌而坐,互动频繁,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轻松而欢快的气氛。简单的场景、真实的场面、融洽的氛围似乎比现在加入VR三维影像绘制等数码科技场景更容易引起屏前观众的共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综观近年来的春晚,随着数码科技的迅速发展,在不断地追求创新突破,看上去令人每每产生场面宏大、虚实相映、五光十色、欢天喜地、一派繁盛之感!然而,看完之后,除了《难忘今宵》的难忘之处,似乎很少有可以记住的节目。一首好诗,其中的警句大多都有令人过目不忘的魅力,如唐诗《上堂开示颂》中的“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一场晚会,亦不例外。1984年春晚,除了前面曾提到的马季的单口相声《宇宙牌香烟》,陈佩斯、朱时茂的小品《吃面条》,李谷一的歌曲《难忘今宵》外,还有奚秀兰的《阿里山的姑娘》,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外婆的澎湖湾》,朱明瑛的《大海啊故乡》等歌曲,一经播出,就成了人人传唱的歌谣,成为一代人的记忆!有这么多“过目不忘”的“警句”,那台春晚应该无愧一首里程碑式的“好诗”!相反,一台晚会,无论如何花哨,如果没有几个令人“过目不忘”的“警句”,又怎么能算得上一首“好诗”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台春晚,千好万好,根本是节目好,而节目好的关键是本子好。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其它再好也是白费。就拿近几年的相声与小品来说,大多空洞无物,缺乏故事情节,只是一味地空磨嘴皮子,甚至靠相互调侃取悦观众。未免使人感到贫气、俗气、浮气,都到了教人不想再看下去的地步了!究其原因,最根本的就是没有在本子上下功夫。有人说,现在缺少像侯宝林、马季、赵本山、陈佩斯那样大师级的演艺人才,这固然是一个原因,但在这种情况下,越发需要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的好本子。更何况,人才在于培养和发现,在于伯乐的眼光和视野。可喜的是,今年春晚的小品《坑》令人眼前一亮,不光是本子好,演得也很棒!但一花独放不是春,如何挽回语言类节目的颓势,仍然是摆在春晚面前的一道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说千好万好,节目好才是根本,这就涉及到春晚的方向性问题了。回首40年春晚历史,我们到底应该留住哪些,发展哪些,突破哪些?到底应该往哪走,怎样走?特别是看完今年的春晚之后,觉得是时候需要认真思考一番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40年春晚,从场面上看,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变化涉及的方面很多,但真正留在观众记忆里的是什么?是前面曾经提到的和未曾提到的一个个难以忘怀的好节目,而非其他。何为好节目?答曰:好本子+好演艺。何为好本子?答曰:思想性、艺术性、人民性完美统一,从选题开始到最终定稿,千锤百炼,精益求精。何为好演艺?答曰:用最恰当的艺术表现形式,把本子的“三性”充分表现出来,从而,引起观众的最大共鸣。只有始终不渝地瞄准这个目标,让晚会其他一切因素不断地、更好地服务于此,才是春晚唯一正确的发展方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看完今年春晚,有一种感受愈加深刻,大有不吐不快之感。作为春晚人,想通过越来越多的创新把春晚办得越来越好,对此,笔者深信不疑,但诸如数码创意、虚拟场景、舞台道具、伴舞人数真的是越多越好吗?非也!总的感觉,现在的春晚看着越来越像一部科幻大片了,或者说就像一个被放飞的气球飞得愈来愈高,离我们愈来愈远了……</p><p class="ql-block"> 我不反对春晚运用数码、网云技术,但要适当、适度。如今年春晚《一带繁华一路歌》,把一带一路沿线的著名歌唱家“一网打尽”,“集”于同一舞台演唱,体现了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这便是运用得“适当”、“适度”的典型事例。相反,一旦运用得失当、过度,就会适得其反。比如,今年作为一种探索,把微电影也搬上了春晚,这就背离了春晚作为一种晚会应有的特点了。电影化、科幻化不是“年夜大餐”的“味道”,更不该成为春晚的走向。在这方面下功夫,不如到民间、到演艺界多搞些调查研究,从而发现一些优秀的表演艺术形式和优秀的演艺人才,丰富春晚的节目种类,如早期春晚曾经给人深刻印象的默剧、双簧、评书、快板书、山东快书等等。国之大,历史之悠久,深信沉淀在民间的艺术“宝藏”灿若星辰,只要用心挖掘,就一定会使春晚节目炫丽多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台晚会,一个节目,主题是什么?重点是什么?应该怎样突出它?这是需要认真把握的。比如,一个京剧选段,演员一上舞台,观众最想欣赏的是他完整的唱腔和表演,如果过多地安排演唱者和伴舞者,甚至过多地运用三维虚拟场景,反而会喧宾夺主,令人眼花缭乱,最终是干扰观众的欣赏。姜昆曾在往年春晚相声中讽刺一种舞台现象时说:“过去是一人唱八首歌,现在是一首歌八个人唱”。依我看,宁愿看一个人唱八首歌,也不愿看八个人唱一首歌,特别是京剧选段。近些年来,春晚“一首歌八个人唱”的现象实在太多了,想看一首纯碎的独唱(包括戏曲)的机会太少了。今年春晚的节目安排,好像有两首独唱歌曲,但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独唱。整场歌舞近乎清一色的通俗歌,美声唱法的歌只一首(不包括美声与通俗混唱的),民族唱法的歌连一首也没有(不包括混唱)。春晚是中国的春晚,是全国人民的春晚,一旦丢掉了民族性,不仅不能走向世界,甚至连自己的民族也会失去!就不同群体的需求而言,应兼顾好、引导好。唯其“众口难调”,更要高度重视“口味”的调剂,不应是全场一个“味道”。中国早已进入老龄社会,试问,在确定节目种类时可曾考虑过这个庞大群体的需求?如果真正把节目作为春晚的产品对待,就不会不考虑产品的“适销对路”问题,所以,归根到底这还是个有没有把节目作为办春晚的根本来抓的大问题。人民性,是节目的重要属性,也是节目的出发点,更是使观众真正做到“难忘今宵”的不可忽视的因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出好节目,是文艺界乃至全社会的事,仅靠春晚人孤军奋战是不够的,需要春晚人主动争取各文艺协会、团体、院校的支持,在选题、脚本创作、演艺人才培养和推荐等各方面助一臂之力。解放思想,放开眼界,拓宽视野,把准方向,才能开创一个崭新的世界!</p><p class="ql-block"> 办春晚不容易,涉及的因素很多,要克服的困难也很多,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也很大。有人说“电影是遗憾的艺术”,我同意这种观点。春晚也一样,有些遗憾是正常的,没有遗憾是不可能的。但如何使其多些“难忘” ,少些“遗憾”?只要真正把节目当成春晚的核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丰富品类、打造精品服务,就一定会在观众记忆里留下更多的“难忘”!</p><p class="ql-block"> 相信,经过40年打造的春晚,一定会在春晚人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与人民走得越来越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