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被“艇仔”暖了一下胃

虽远

<p class="ql-block">  闻道今春雁,南归自广州。阔别四年,我又回来了,这里的粥、早茶、阳光、木棉花都在等着我呢……</p><p class="ql-block"> 如果你要问我“花城”最吸引我的是什么?我不加思索的会回答:粥。岭南的粥品种上千种,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做不成。皮蛋瘦肉粥、艇仔粥、猪肝粥、鱼片粥、生滚粥……随便一个小店,就能做出几十种粥。如果要说我的最爱,还是——艇仔粥。艇仔粥原来是以小船为“卖场”,以白粥为基础,粥里面添加了花生米、鱼片、叉烧、鱿鱼须、浮皮、海蜇、鸡蛋丝、薄脆、葱花、姜丝等10几种辅材的大融合,类似于家乡做烩菜的程序。“零距离”端上来的一碗热气腾腾的经过“混搭”的艇仔粥,顿觉食欲大开。几口下去,被酒精曾经“摧残”的胃,顿时温暖了许多许多。一碗热粥慢慢喝下去,浑身微微发汗,随即达到了养生的最高境界——“软饱儿”。我对艇仔粥的偏爱真是达到“喝你千碗不厌倦”的地步。岭南的粥之所以对我的胃口:其一,“包容性”极强。什么食材都可以和白粥“混搭”,无论是鱼片、猪肝、腰花、海鲜、皮蛋…食材包罗万象,配上千熬万滚的白粥。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做不到。艇仔粥就是岭南粥品的“杰出代表”。其二,煲粥者具有工匠般精神耐住性子的“熬”。一大桶白粥从凌晨“熬”到子夜,熬的上下翻滚,熬到晶莹剔透,熬到入口即化…再加上多元化的辅材,做到了“统筹兼顾”。再想想我的家乡的粥就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粥,而是处于“稀饭”那个层次。无论是红薯稀饭、小米稀饭、还是大米稀饭都“保守”的很,锅滚就算“中了”,有点“应付”肚皮的意味。这几年尽管还算有所改良,粥里面还添加了山药、枸杞、红枣…但比起岭南的粥,口味还是“寡”,远远不能提起味蕾。</p><p class="ql-block"> 一碗粥不但反应出南北生活习惯的差异,同时一个地方的饮食习惯更能折射出当地民众的特质——敢于创新、善于融合、苦于坚守,这就是为什么岭南人可以通江达海、先行一步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用生活治愈生活。一碗热腾腾的艇仔粥不仅仅暖了我的胃,抚慰了我的焦虑,还提醒了我——活好了当下,也就赢了生活。</p><p class="ql-block"> “久别的人盼重逢,重逢又怕日匆匆”。假期转瞬即逝,温情的木棉花和暖胃的艇仔粥——只有期待来日再方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