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童年时代过年记忆最深刻的,当是初二跟着爹娘到舅婆家拜年。</p><p class="ql-block"> 舅婆家就在邻村,只有一华里多的路程。大年初二早晨起来,母亲帮我穿戴整齐,简单吃个早饭,趁着上冻的土路,便一起赶往舅婆家。走出村口,父亲牵着我的手翻过村东的石拱桥,沿着河边的羊肠小道向南步行。一眼望去,路上回娘家拜年的行人像穿了线的珍珠似的络绎不绝,特别是孩子们都兴奋地走在前头,蹦蹦跳跳开心欢乐。上冻的泥路硬梆梆的且又坑洼不平,有些洼地还能看到冰块,稍不留神,一旦踢上高地脚生疼生疼的。好在路近,不一会儿就进了村,再拐个弯就到了舅婆家,父亲说过年第一次来要从正南门进家。听到声音,舅舅已迎出门来,喊过人互相问好就进得家门。</p><p class="ql-block">跨进门槛,就是一个小的天井明堂,穿过天井便是正屋,再拐进另一间的后面就是厨房。因为回娘家拜年的女儿女婿外甥多,舅母特地改期回娘家来协助舅婆准备中午饭菜。此刻舅婆和舅母正围着灶上灶下忙着。见过喊过后,母亲也加入到灶房做事,舅舅则陪着父亲在堂屋吃茶聊天。不多一会儿,舅母端上新年的水铺蛋给我们吃,喜庆又吉祥。又过了一会儿,另外的两个姨妈带着家人前后到来,一番寒暄后,两个姨妈又加入到灶房,姨夫们则在八仙桌旁坐下,一起海阔天空聊着,抽着烟嗑着瓜子。表兄弟表姊妹们则围着一起嗨玩,家里太拥挤,便走到门口玩,旁边就是一条大河,河中央没有上冻,沿河岸的薄冰也正在融化。大家顺着码头下到水边,拣起瓦片打水漂,比谁打起的水花多,娘舅则在门口喊着要注意安全。玩的正起劲时,舅母喊吃饭啦,于是大家停下手上的活计鱼贯而入,舅婆递上热水的脸盆叫大家把手洗干净。</p><p class="ql-block">堂屋八仙桌上的菜已摆满,自家酿的米酒也已热好,八仙桌旁紧靠天井还有一小桌,菜也已上好。娘舅招呼大家坐下,大人坐大桌,小孩坐小桌。大桌的男宾先喝米酒,那时候还没有饮料,其他人则以水代酒,孩子们则直接吃菜。那时候大人有交代,红烧肉和肉圆只能各吃一个,鱼不能随便动,其他菜可适应放开。所以荤菜大多是大人捡给你的才能吃,素菜可以自己动筷捡。见到舅婆家如此丰富的午餐,表兄弟表姊妹们十分开心,按着礼数尽情地吃着,差不多时,就上饭了。舅婆单独喊我到灶房来吃,递上满满的一碗饭,浇上一些蔬菜粉丝汤,让我坐在后东门的小板凳上吃。吃着吃着,发现碗底还埋着一颗肉圆,惊喜意外,又看了看还在灶台上忙碌着的舅婆,心底泛起无限温暖。</p><p class="ql-block">饭吃完后,桌上只剩还在喝酒的几个大男人。酒过三巡,大多脸已通红,说话的声音也大了许多,激情澎湃不甘落后。此时菜已上完,舅婆舅母才匆匆盛上一碗饭坐到桌上,陪他们吃些剩菜,舅婆还不时提醒他不要喝多了。于是乎他们也上饭吃结束午餐。</p><p class="ql-block">饭毕后,女人们忙着收拾洗净,男人们则继续吃茶聊天。稍歇一会儿,点心餐的准备又开始了。点心餐吃馄饨,舅婆带领女人们分工协作,檊面皮、拌馅料、包馄饨几乎是一气呵成。孩子们又是聚在一起吵吵闹闹玩些小把戏。</p><p class="ql-block">大概下午三点左右,舅婆就招呼着开始下馄饨,一大锅煮熟浮起的馄饨霎时好看,用漏勺盛起,一碗碗端上桌子。其实肚子刚吃得饱饱的,但经不住美食诱惑,端起吃下,那喷香的油渣青菜馅和柔软的面皮又让人胃口大开。</p><p class="ql-block">点心餐吃完后,舅婆给每个孩子准备了一些瓜子花生、炒米糖和水果糖等,然后给每个孩子用红纸包两角钱的压岁钱,照例又单独拉我到一边,给我一张红纸包的崭新的五角钱。然后大家开始返程,并商量着后面轮流到那家吃。</p><p class="ql-block">回家时,上冻的泥路已完全化开,小道泥泞不堪,父亲换上胶底套鞋,背上我披着西下的夕阳小心翼翼地走回。</p><p class="ql-block">幼时家贫,舅婆格外照顾我这个外孙。童年时最暖的记忆大多是舅婆给我留下的,如今每每想起,依然会泪水盈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