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生辰考

屈鹏程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屈 鹏 程&nbsp;</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湖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 湖南长沙 410000)</p><p class="ql-block"><b> 内容提要:</b>由于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没有记述屈原的出生年月,引起学术界较大的争论。司马迁为什么没有记述屈原的生辰呢?也许是因为屈原在《离骚》里对自己的生辰情况作了交代,司马迁不想再重复表述之缘故吧。因此,要破解屈原的生辰之谜,我们还是需要从《离骚》文本入手。与此同时,我们充分利用天干地支原理及现代科技手段,综合推算,以准确无误地判断屈原的生辰。</p><p class="ql-block"><b> 关键词:</b>离骚经、天干地支、科技、生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Qu Yuanchen Examination</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Qu Pengcheng</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Hunan Yanhuang Cultural Research Association Changsha, Hunan 410000)</span></p><p class="ql-block"><b> Abstract: </b>Since Sima Qian did not record Qu Yuan's date of birth in the Biography of Qu Yuan, it caused a lot of debate in academia. Why didn't Sima Qian describe Qu Yuan's birthday? Maybe it's because Qu Yuan explained his birthday in Li Sao, and Sima Qian didn't want to repeat it again. Therefore, to solve the mystery of Qu Yuan's birthday, we still need to start with the text of Li Sao. At the same time, we make full use of the principle of heaven and earth support and moder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means to comprehensively calculate to accurately judge Qu Yuan's birthday.</p><p class="ql-block"><b> Keywords: </b>Li Saojing, Heavenly Gandi Branc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irthday</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一、对《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的再认识</b></p><p class="ql-block"> 《离骚》曰:“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这句话是屈原交代自己的生辰。我们从句子里提炼了三个关键词,即摄提、孟陬、庚寅。</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一)摄提</b></p><p class="ql-block"> 摄提是天皇时代(严格说来是中天皇时代)创制的纪元法中的太岁称谓。</p><p class="ql-block"> 上古时期,中国经历了三皇时代,即前天皇、中天皇、后天皇;三皇又分为天皇、地皇、人皇;共九皇。</p><p class="ql-block"> 《潜夫论·五德志》:我闻古有天皇、地皇、人皇,以为或及此谓,亦不敢明。</p><p class="ql-block"> 《路史》:有初三皇君,三皇射,而二灵作。</p><p class="ql-block"> 《路史》引《三皇经》曰:天皇地皇人皇开治各二万八千岁。</p><p class="ql-block"> 历史记载毕竟有限,具体经历了多少岁月,多少朝代,国家如何治理,均无法考证。唯有三皇的名字天皇、地皇、人皇,一直流传至今。</p><p class="ql-block"> 史书上说,中天皇有兄弟十三人,名号天灵,起入天灵山。其中一人发明了数字,接着发明了天干、地支,因为贡献大,被尊为天皇,以祖地为国。其他兄弟十二人带领部落人员各占一方,立皇开国。</p><p class="ql-block"> 天皇发明的数字、天干、地支如下:</p><p class="ql-block"> 数字为零、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廿、卅、卌、百、千、万。</p><p class="ql-block"> 天干为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称十干。</p><p class="ql-block"> 地支为困顿、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称十二支。</p><p class="ql-block"> 关于天干、地支名字的详细情况,明代徐道在《历代神仙通鉴》里载:“天皇既老,闻西南岷山有后土夫人,生子十一人,以地为姓,长曰地铿,兄弟俱少有圣德。天皇召之与语,果系不群。地铿之弟,一曰困敦,二曰赤奋若,三曰摄提格,四曰单阏,五曰执徐,六曰大荒落,七曰敦牂,八曰协洽,九曰涒滩,十曰作噩。天皇乃以己之少弟阉茂、大溯献,配于地氏之下,曰十二支,以阏达下诸弟,曰十天干。”</p><p class="ql-block"> 天干、地支最初是人名,后世尊他们为神仙,每个神仙轮流转,守护岁月。</p><p class="ql-block"> 天皇发明数字、天干、地支标志着最原始的历法出现了。</p><p class="ql-block"> 《尔雅·释天》曰:“大岁在甲曰阏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强圉,在戊曰著雍,在己曰屠维,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黓,在癸曰昭阳。”又曰“岁阳,大岁在寅曰摄提格,在卯曰单阏,在辰曰执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在未曰协洽,在申曰涒滩,在酉曰作噩,在戌曰阉茂,在亥曰大渊献,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奋若。”</p><p class="ql-block"> “大岁在寅曰摄提格”,即轮到摄提格神仙守护的年岁称寅年。故屈原自称生年“摄提”即寅年。</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二)孟陬</b></p><p class="ql-block"> 孟陬是夏历正月的别称。</p><p class="ql-block"> 孟:初、始。《广雅》:“孟,始也”</p><p class="ql-block"> 陬:正月。《康熙字典》释“正月为陬”。</p><p class="ql-block"> 孟陬:正月(建寅月)。</p><p class="ql-block"> 《史记·历书》:“而闰馀乖次,孟陬殄灭…。”句中的孟陬,为夏历正月的别称。</p><p class="ql-block"> 《史记·历书》:“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盖三王之正若循环然,穷则反本。”此文释义为,古历有“三建”,即周朝为“建子”、商朝为“建丑”、夏朝为“建寅”。“三建”又称“三正”。由此可知,夏历的建寅月为正月。</p><p class="ql-block"> 《尔雅·释天》:“月阳,正月为陬,二月为如,三月为寎,四月为余,五月为皋,六月为且,七月为相,八月为壮,九月为玄,十月为阳,十一月为辜,十二月为涂。”</p><p class="ql-block"> 周代是中国一个大分裂时期,诸侯林立,各国都有自己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因此,周代的诸侯各国,并不都用周历。比如秦国用的是颛顼历,楚国用的是夏历。不过,从现有的文献资料中了解到,古时的春夏秋冬四季的分化,都是以夏历为基础。</p><p class="ql-block"> 夏历,属于阴阳历(将朔望月与回归年结合),它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一个月叫做“朔望月”。每月初一为朔日,十五为望日,“朔望月”是月相盈亏的平均周期。夏历以春一月为正月,相当于在干支历建寅之月,故孟陬为夏历正月,又称寅月。</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三)庚寅</b></p><p class="ql-block"> 庚寅是干支纪日,为干支历法中第二十七天。干支纪日法是通过天干地支排序,得出具体纪日。“干支纪日法”是中国古代历法中一颗辉煌璀璨的明珠,也是现今已知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的纪日法。据天文学者考证,干支纪日从春秋时期至今天2600多年中从未间断和错乱过。</p><p class="ql-block"> <b>以上所表述的便是“摄提”、“孟陬”、“庚寅”三个关键词的前世今生。</b></p><p class="ql-block"> 另外,“摄提贞于孟陬兮”里的“贞”,为形容词,即正或刚好。王逸在《楚辞章句》里释:“贞,正也。”《易·乾卦》:“元亨利贞。疏:贞,正也。”《书·太甲》:“一人元良,万邦以贞。疏:天子有大善,则天下得其正。”</p><p class="ql-block"> 加注:(1)“摄提”是“摄提格”的简化。《后汉书·张纯传》:“摄提之岁,苍龙甲寅。”又《淮南子·修务训》曰:“摄提、镇星、日月东行,而人谓星辰日月西行者,以大氐为本。”高诱对“摄提”的注释:“岁星在寅曰摄提。”这些句子里的“摄提”即“摄提格”。(2)“大岁”即“太岁”。“大”在古代同“太”。上古没有“太”字,只有“大”字。《广雅·释诂一》:“太,大也。”</p><p class="ql-block"> 经过以上表述,我们对屈原《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有了准确的理解。即:太岁在寅,正值建寅月,又逢庚寅日,我降生了。</p><p class="ql-block"> 摄提、孟陬、庚寅都是古代历法里的专用术语,分别代表某年某月某日。那么,问题来了,摄提、孟陬、庚寅到底是何年何月何日呢?</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二、利用干支原理,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推算《离骚》中的摄提、孟陬、庚寅所对应的公元年、纪月、纪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一)我们先来认真学习部分学者关于屈原生辰的论述</b></p><p class="ql-block"> 关于屈原的生辰考,由于学者们所依据的资料和推算的方法迥异,其结果也是五花八门。如:</p><p class="ql-block"> 清代学者刘梦鹏《屈子纪略》推定为公元前355年正月。</p><p class="ql-block"> 清代学者曹耀湘《屈子编码编年》推定为公元前355年正月。</p><p class="ql-block"> 清代学者邹汉勋《敩艺斋文存·屈子生卒年月考》釆用殷历推算为公元前343年正月二十日,即楚宣王二十七年正月二十日。</p><p class="ql-block"> 清代学者陈旸《屈子生卒年月日考》用夏历推算,与邹汉勋结果一致。</p><p class="ql-block"> 刘师培《左历管窥》(1911年《国粹学报》)用夏历推算,结果比邹、陈二人推算的多一天,即楚宣王二十七年正月二十一日。</p><p class="ql-block"> 浦江清《浦江清文录·屈原生年月日的推算问题》采用木星周天密率倍数的方法推算为楚威王元年(公元前339)正月十四日。</p><p class="ql-block"> 胡念贻《屈原生年新考(《文史》第五辑)》采用浦氏的方法推算为楚宣王十七年(公元前353)正月二十三日。</p><p class="ql-block"> 聂石樵《屈原论稿》推为公元前339年旧历正月十四日。</p><p class="ql-block"> 林庚则《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根据朱熹的说法,以日本新城藏博士《战国秦汉长历图》,推为楚威王五年(公元前335)正月七日。</p><p class="ql-block"> 张闻玉《屈原生年新考志疑》(《重庆师院学报1985年第2期》)推为公元前343年正月二十一日,并称是用司马迁保存的《历术甲子篇》推算出来的,是重复诗人的结论。</p><p class="ql-block"> 汤炳正在其所著的《历史文物的新出土与屈原生年月日的再探讨》(《四川师院学报》1978年第4期)中云:“木星于楚宣王二十八年,即公元前342年夏历正月晨出东方,屈原即生于是月二十六日。”</p><p class="ql-block"> 陈久金《屈原生年考》(《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第2期)推为公元前341年周历正月庚寅日。</p><p class="ql-block"> 郭沫若1942年在《屈原研究》文章里,采用太岁超辰法(即“岁星纪年”),推算出屈原生辰,即楚宣王三十年、周显王二十九年(公元前340年)正月初七日。</p><p class="ql-block"> 上述学者对屈原生辰的推算,概括起来,两个结论:<span style="font-size: 18px;">(1)</span>生月达成共识,一致认为是正月;(2)生年在公元前335年~356年之间。</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二)我们利用干支原理及现代科技手段推算屈原的生辰</b></p><p class="ql-block"> 屈原的生月不论是文献记载还是学者推算,为正月,无疑。下面我们重点解决屈原的生年及生日问题。</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1.生年</b></p><p class="ql-block"> 从上述学者们的推论中可见,屈原的生年基本上定格在公元前335年~356年之间。</p><p class="ql-block"> 《尔雅·释天》曰“太岁在寅曰摄提格”。那么我们就在公元前335年~356年之间寻找寅年。</p><p class="ql-block"> 战国时期,使用“太岁纪年法”。屈原在《离骚》曰“摄提、孟陬、庚寅”,就是“太岁纪年法”的表达方式。</p><p class="ql-block"> “星岁纪年法”、“太岁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没有本质区别,只是叫法不同而已。</p><p class="ql-block"> 干支中的人属于天神天官,每个神仙对应一颗星座,这种古老历法称为“星岁纪年法”,后来发展为“太岁纪年法”。太岁是古人纪年的名称,是和岁星相应的一个假象天体。岁星即木星。木星绕太阳一周约12年(实际为11.8622年,之间存在差额,怎么办呢?古人采用“超辰”的办法来平账,85.1254年超一次)。木星一年移一宫(星座),当移入摄提宫时,称“太岁在寅”。</p> <p class="ql-block">  无论怎么超辰,一年四季,周而复始,如期更替,不会改变。</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深入了解古人这些干支原理后,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对于干支年与公元年的对应确立并不难。经过计算,公元前335年~公元前356年里有2个寅年:一是公元前343年,为戊寅年,称著雍摄提格;二是公元前355年,为丙寅年,称柔兆摄提格。</p><p class="ql-block"> 终于,屈原的生年可以二选一了。</p><p class="ql-block"> 在选项之前,我们来看看和屈原有关的一些事件。</p><p class="ql-block"> 屈原是楚怀王熊槐在东宫做太子时的侍读,公元前328年熊槐登位之时,屈原作为楚怀王熊槐的文学侍臣进入楚王宫。(楚怀王生于公元前355年,卒于公元前296年,享年五十九岁。他于公元前328年登上楚王之位,在位三十年。)</p><p class="ql-block"> 如果依郭氏“屈原生年为公元前340年”之说,或者生年为戊寅年(公元前343年),那么楚太子熊槐的侍读可是个十岁左右的小朋友哟;同理,屈原随楚怀王入宫任文学侍臣时为12岁或15岁。</p><p class="ql-block"> 楚怀王五年(公元前324年),屈原由文学侍臣晋升为左徒。</p><p class="ql-block"> 如果依郭氏“屈原生年为公元前340年”之说,屈原拜左徒时为16岁;如果屈原生年为戊寅年(公元前343年),拜左徒时为19岁。16岁或19岁拜相,均属未成年拜相。</p><p class="ql-block"> 屈原在未成年之时入仕拜相,既无史料详记,也不符合常礼常规。</p><p class="ql-block"> 始于战国,成书于秦汉的《礼记·曲礼上第一》曰:“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这是战国时期的男人在各个年龄段修身处事的基本准则。比方:根据这一准则,各国都制定了一项的礼仪,叫做“行冠礼”;(如司马迁在《史记·赵世家》中载道:“及赵武冠,为成人,程婴乃辞诸大夫。”)王公贵族男人在二十岁举行冠礼,即成人,或入仕,或婚配;只有秦国的男子行冠礼为二十二岁,秦王嬴政就是二十二岁行的冠礼;当然,如遇特殊情况(继位),年龄未到,行冠礼则提前举行。</p><p class="ql-block"> 在弱年或幼年时登上帝王之位,往往都是无奈之举。而古代官场,基本上不会出现这种“无奈之举”的情况。当我们在《礼记》里查找古代政制对于为官者的年龄要求之线索时,不难发现,古人做官的年龄和现在做官的年龄大体上一致。如:在古代,官阶越小,退得越早。当然,在古代,弱龄拜卿的情况也出现过。如:甘罗在二十岁之前被秦王封为上卿。故甘罗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政治家。然而,“甘罗弱龄入相”毕竟是个案。</p><p class="ql-block"> 楚宣王时期和楚怀王初期的社会政治局势和现在的时局差不多,正常且稳定。试想,在国内社会政治安定时期,一个二十岁左右的人做政治局常委,你不会觉得怪怪的吗?就是四十、五十岁左右的人做政治局常委,你都会觉得不可思议。</p><p class="ql-block"> 所以,在两个寅年中,我们有充分的理由选择丙寅年,即屈原的生年为公元前355年。</p><p class="ql-block"><b> 2.生日</b></p><p class="ql-block"> 首先我们应该理解,文学家与历史学家不是全能的。他们造不出原子弹,也不懂计算机码率。屈原《离骚》中“庚寅”,是天文术语,搞文学和历史的人给天文下论,是不是“外行人说内行话”?谁也不知道,任由他们懵。例如,郭氏说屈原生日是正月初七。请问郭氏,你就肯定了初七是庚寅日吗?如果天文学家说初七不是庚寅日,怎么归圆?只能说离骚经不是屈原所作了吗?</p><p class="ql-block"> 那么,公元前355年正月的庚寅日到底是哪天呢?上文已经表述了,庚寅日是干支纪日法的第二十七天。现在,我们再用十天干与十二地支进行排序。经过计算得出:三日为丙寅,十五日为戊寅,二十七日为庚寅。由此可见,屈原在《离骚经》里所述的“庚寅”是夏历正月的二十七日。</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三、屈原生于公元前355年正月二十七日是可信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一)符合史实&nbsp;</b></p><p class="ql-block"> 《离骚》:“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其中“来吾导夫先路”之语,不能简单看作“引导之辞”。屈原被逐后,十分思念怀王,以老师之身份向怀王发出召唤。</p><p class="ql-block"> 《九章·橘颂》:“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屈原将自己比作伯夷(伯夷,帝高阳颛顼的老师)。“年岁虽少,可师长兮。”年纪虽然小,但我会尽所能辅导你,即屈原表达做好怀王之师的决心和愿望。</p><p class="ql-block"> (可以推断,《橘颂》是公元前328年熊槐登上王位,屈原由侍读晋升文学侍臣的时候所写。《橘颂》既是一篇表达忠心之文,又是一篇册命致辞之文。)</p><p class="ql-block"> 毫无疑问,屈原正是楚怀王熊槐的老师!熊槐做太子时称老师为侍读,熊槐为王时称老师为文学侍臣,而且他们年龄相仿。</p><p class="ql-block"> 楚怀王生于公元前355年,与屈原同宗,又是发少,所以他俩连枝带叶、亲密无间,从小就立志要奋发图强,共同振兴楚国。</p><p class="ql-block"> 正是因为屈原与楚怀王熊槐年龄相近,加之屈原从小就“博闻强志、娴于辞令”,故被选为东宫侍读;那时候的侍读不是单纯的陪读,也含有帝王师的意思。屈原陪伴着熊槐登上王座,仍然为师,直至拜左徒为止。</p><p class="ql-block"> 屈原与楚怀王这种特殊的君臣情感关系,是屈原一生都不会背叛楚怀王的重要原因之一。</p><p class="ql-block"> 可见,屈原是楚怀王的老师,他俩是同庚,即生年为公元前355年,完全符合史实。</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二)符合《离骚》创作的时间</b></p><p class="ql-block"> 我们来了解屈原被疏远、流放、放逐的时代背景与深刻内涵,从而判断《离骚》的创作时间,及与屈原年龄的关系。</p><p class="ql-block"><b> 1.被疏远、流放</b></p><p class="ql-block"> 本文上面讲了,楚怀王与屈原之间有一种特殊感情。屈原永远不会背叛怀王,楚怀王对屈原纵有万般恼怨,也不会抛弃屈原。</p><p class="ql-block"> 事实完全如此。</p><p class="ql-block"> 司马迁《史记·屈原列记》:“屈原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p><p class="ql-block"> 屈原第一次被疏虽然离开了楚怀王政府的决策层,但依然在岗在职。楚怀王十七年,屈原再次被疏,不但未停职,怀王还派他出使齐国。后来,屈原知道张仪又来楚国欺骗怀王,便赶紧回国,力劝怀王杀了张仪(怀王接受了屈原的建议,只是张仪跑得快而已);直至楚怀王去秦国前,屈原仍然在朝廷,参与朝政,力谏怀王不要去秦国。可见,在楚怀王为政的期间,屈原并未被逐出朝廷。当然,也被短暂流放过一次。即:楚怀王二十五年,怀王意欲再次背齐合秦,屈原极力反对,由此激怒怀王,随即被流放到汉北。但很快被怀王召回。</p><p class="ql-block"><b> 2.被放逐</b></p><p class="ql-block"> 《史记·太史公自序》:“屈原放逐,著《离骚》。”《史记·屈原列传》:“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p><p class="ql-block"> 楚顷襄王六年,秦王给楚顷襄王写信,指责楚国背叛秦国,要开战讨伐楚国,屈原则指责秦国是一个虎狼之国,不仁不义,扣押楚怀王,使怀王客死他乡,屈原因此惹恼了秦王,秦王令收买的楚室大臣对楚顷襄王进献谗言。又楚怀王去世后,屈原郁郁寡欢,时不时指责子兰,说子兰当时力主怀王去秦国,是不安好心,子兰一直与屈原有隙,这下更加嫉恨屈原了。终于有一天,子兰等人对楚顷襄王说:“屈原数落大王忘了秦国的仇恨,是不孝;大臣们不主张抗秦,是不忠。楚国出了这种不忠不孝的君臣,怎能不亡国呢?”楚顷襄王听后大怒,将屈原革职,放逐(迁)到南方的荒僻地区。屈原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回过郢都了。</p><p class="ql-block"> ( 由上1、2可知,流放不等同放逐,各有其含义。)</p> <p class="ql-block"><b>  3.《离骚》的创作时间与屈原年龄的关系</b></p><p class="ql-block"> <b> (1)我们根据太史公“屈原放逐,著《离骚》”这一记述并结合屈原被放逐的情况推断,《离骚》应是屈原于楚顷襄王六年(公元前293年)放逐到南方的荒僻之地(洞庭山)后所作</b></p><p class="ql-block"> 按屈原生于公元前355年推算,此时他已年逾六旬,人开始渐渐变老(古时七十为老。《礼记·曲礼上第一》:“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故他在《离骚经》中写道:“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离骚》中这些句子的语气,完全符合屈原年过六十岁龄之口吻。</p><p class="ql-block"> <b>(2)《离骚》是屈原被放逐后的悲凉之作,绝非其中年作品</b></p><p class="ql-block"> 在《离骚》中,屈原对自己过去的工作与生活作了回顾和总结,对今后的人生作了安排。如《离骚》的结尾写道:“乱曰: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译文为:算了吧!当朝既然没有人理解我,我又何必怀念故国旧居!既然不能实现美好的政治抱负,我将依照彭咸安排自己今后的生活!可见,屈原对自己今后不再涉政的思想,已表达的非常明朗。因此,我们可以肯定,《离骚》作于屈原被逐后由耆至老的年龄阶段。</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三)符合《离骚》里自叙年龄</b></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355年是摄提寅年;孟陬是正月,又称建寅月;庚寅是正月二十七日。可见,公元前355年正月二十七日,完全符合屈原在《离骚经》里的自叙年龄。</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综上所考,屈原的生辰为公元前355年(楚宣王十五年)夏历正月二十七日,即丙寅年建寅月庚寅日。</b></p> <p class="ql-block">[参考文献]</p><p class="ql-block">1.司马迁·《史记》</p><p class="ql-block">2.屈原·《楚辞》</p><p class="ql-block">3.罗泌·《路史》</p><p class="ql-block">4.王符·《潜夫论·五德志》</p><p class="ql-block">5. 佚名·《尔雅》</p><p class="ql-block">6.王逸·《楚辞章句》</p><p class="ql-block">7.戴圣·《礼记》</p><p class="ql-block">8.张正明·《楚史》</p><p class="ql-block">9.任国瑞·《屈原年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