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庙,是纪念祭祀我国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建筑。在历代王朝更迭中又被称作文庙、夫子庙、至圣庙、先师庙、先圣庙、文宣王庙,尤以文庙之名最为普遍。</p> <p class="ql-block">都江堰市现在的文庙,位于灌口街道文庙街与书院街交汇处,占地47亩。背靠玉垒山,前望岷江,左邻文笔山(又称金龟山),右靠小擂鼓坪,是历代奉祀孔子及儒门贤哲的祠庙,也是学宫和儒学教官衙署之所在。</p> <p class="ql-block">都江堰文庙始建于五代(907~960年)时期,明洪武初年,庙址迁于城东宣化门内古泮池,正德(1506~1521年)中,提学佥事刘节、知县胡光培修,明末毁于火。</p> <p class="ql-block">清康熙元年(1662年),知县马矶修复正殿。二十五年(1687年),知县黄俞鼎修建戟门和围墙。二十七年(1688年),灌县知县聂有吾将文庙迁至现址,修建了大成殿,规模初就。雍正四年(1726年),知县谭琏增建东西庑、崇圣祠、明伦两斋堂、官宦祠、乡贤祠、圣域贤关门、金声玉振坊,并配庙门、戟门及其匾额。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知县孙天宁捐奉重修“大成殿”,并扩建庙宇,庙制更加恢廓。同治二年知县李天植,奉绅筹款移向新建,迄光绪七年(1881年)始行完工,共有大成殿五间,周围走廊,崇圣祠三间,东西庑各七间,戟门五间,棂星门三间,殿左祭器库,连下排楼与金声亭各一,右尊经阁连下排楼与玉振亭各一,以及露台宫墙,圣域、贤关二门、泮池均依制建修完备。至此,文庙所有建筑工程基本完成。</p> <p class="ql-block">一走进都江堰文庙,映入眼帘的即是万仞宫墙,有一种古朴的文化神秘感,让人忍不住想要入园小探。园内红墙碧瓦、古木参天、花草满园,有着园林式景观的建筑,亲临这里犹如置身古老圣地,赏心悦目的同时,又不由自主产生一种敬畏之情。</p> <p class="ql-block">都江堰文庙具有文庙之共性,更具地域人文风水之个性,固而在全国文庙之林中,独具风韵。 所谓文庙之共性,就是“文庙”的建筑规制是严格遵循着中国儒家学说,以及由此而生的儒学的审美价值观。在整体布局中是严肃有序的中轴线构建,中轴红线一以贯之,殿宇左右对称分列,层次递进。供奉“孔子牌位”的大成殿位于中轴线的最顶端。这种布局经营,体现的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不偏不倚。苍松古柏,郁郁青青,又明显地流露出老庄超逸有仙气的哲理氛围。两者的融合正是文庙意美的内涵。</p> <p class="ql-block">文庙的风水布局甲冠川西。山环水抱则灵气生焉。文庙坐靠着玉垒圣山,脉气源于内江之入口宝瓶口。在风水学上宝瓶口是“狮象把水口”的风水要塞,水龙之气,一以贯之。玉垒山的脉系之延续则城郊金凤山的脉络,按地脉龙神之威。文庙有一股生生不息的龙凤呈祥的氤氲回荡着。国学大师、风水泰斗李启明先生如是说:“灌县”(都江堰市之前称)文庙的风水布局甲冠川西。山环水抱则灵气生焉。</p> <p class="ql-block">文庙旁边附归的山丘,古称金龟山,山上有一座风水塔叫“金龟塔”。风水学上北方为玄武之地,玄武是龟蛇的称谓,玄武帝掌控着风调雨顺,国富民强的国运。城内有一座宝塔叫做奎光塔,又叫文昌塔,是招致文运之灵塔。若将金龟塔与奎光塔在空间上连接起来,所形成的意线,则恰好与天上的北斗七星相呼应。</p> <p class="ql-block">其实,每一座孔庙本身就是一座博物馆,都江堰文庙更是一块代表儒家文化的活化石,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不断积累着宝贵的传统文化,弘扬着儒家文化艺术,其建筑、碑刻、礼器、乐器以及祭祀礼仪、音乐、舞蹈等都是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四川自古人才济济,文风鼎盛,唐宋八大家,蜀人占据半壁江山。灌县历来是四川的经济文化重镇,而今的“三遗名城”都江堰,除了有世界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更有幽静秀美的青城山,山水美景加上蜀地人温和淳朴的性格、踏实勤劳的干劲,经过22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一定可以成为未来传统中国文化研究与教育的重镇,更可以壮大发展成为浸润一个礼乐文明的西蜀小城。</p> <p class="ql-block">启明先生评价都江堰文庙说:“这里印证了一句话:人杰地灵,龙光射牛斗之墟。”抽象万物的象,是无物之象,此为意象,象者所以有意,得意而忘象。有着生命意味,因此意韵激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