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我敬爱的父亲

大明宫辞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是除夕,农历2022年的最后一天,距父亲因新冠猝然离世已经21天了,我时常觉得父亲还没走,也常会不自禁的陷入哀伤的情绪,我想父亲的在天之灵一定不愿意看到这样的我,他始终希望他的爱女用笑容面对人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要告别的,再伤痛,再不舍,都要经历这个过程,那么就在这个辞旧迎新的时刻,为父亲写点东西,算是女儿为父亲最后能做的事情,也作为告别的一个仪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以为作为儿女是了解父亲的,但在整理父亲遗物的过程中,那些我从未读过的日记,未曾留意的笔记以及收藏在箱柜中的奖状、证书、剪报等等像一块块拼图,为我呈现了一个立体多元的父亲,让我看到父亲是如何通过勤奋努力的一生,完美履行好社会和家庭角色的责任,成为一个不负社会,不负家庭、令人尊重的人。</p><p class="ql-block"><br></p> 大山里走出的白衣天使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亲1938年10月出生于陕西安康郑家营,那是秦岭山区、汉江之滨的一个小山村。一岁多时父亲患肺炎高烧惊厥,家人以为父亲死了,就打算第二天埋了他,当时正是冬夜非常寒冷,父亲的“尸体”被搁在家里冰冷的地上,没想到一夜过去,竟然误打误撞的降温退烧,又活了过来,从此,顽强不屈的生命力成为父亲一生的标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解放后,11岁的父亲终于有机会读书上学了。从小在田间耕作吃苦的父亲非常珍惜读书的机会,勤奋学习,只用了3年半的时间就读完了小学课程,1952年考入了当时陕西七大重点中学之一的安康中学。中学期间,他品学兼优,初一入团,初三任团支部书记、班长,直至高中毕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8年高考前夕,父亲因给大炼钢铁烧伤的工人病人自愿献血过多,影响了健康,生病修养了一段时间,因此延迟一年参加高考,于1959年考上了延安大学医疗系。父亲,这个山村长大的贫农孩子走出大山,走入大学,成为延安大学医疗系建系的“黄埔一期”学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4年大学毕业时,父亲被分配到陕西省建工局下属的基层卫生所,1968年任卫生所所长。1970年,我国的航空基地——西安市阎良区筹建区人民医院,急需业务骨干,父亲调入医院外科。在工作中,父亲爱岗敬业,钻研业务,埋头苦干,一直是外科的顶梁柱,后任外科主任直至1998年退休。随后,父亲又受邀为西安市未央区人民医院创办了泌尿外科专科,继续服务于基层人民,直到2005年底,67岁的父亲才真正退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亲一生工作兢兢业业,以救死扶伤为己任,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安全行医40载,从未出过医疗事故,是渭北地区人人称道的好医生,当地人称“郑一刀”。2000年入选国家人事部主编的《国家名医大辞典》,并作为地方名人记入《陕西省卫生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家中有一本剪报集,贴着从报纸上剪下来的对父亲的诸多报道,或是争分夺秒、从死神手中抢夺生命,或是医术精湛、完成了高难度手术,或是攻坚克难、取得医疗救治的新突破等等;家中还有很多患者赠送的锦旗和牌匾,上面那些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华佗再世,妙手仁心、杏林圣手的赞誉就是对一位医者最大的褒奖。父亲曾经开玩笑说,自己有很多孙子孙女,那是父亲用泌尿外科专长治愈了许多不孕不育患者,当患者带着孩子来看父亲,让孩子叫父亲“爷爷”时,“送子观音”的父亲一定是非常的开心和满足。</p><p class="ql-block"><br></p>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良夫伴侣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父亲没有去世,1月10日该和母亲共渡57周年的结婚纪念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5年,父亲遇见了刚大学毕业分配到同一卫生所的母亲,与知书达礼,端庄娴静的母亲一见钟情,第二年两人就喜结连理。在事业上,父母比翼齐飞;在家庭生活中,他们相敬如宾,互相扶持;在子女教育上,他们言传身教,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亲与母亲相濡以沫,走过57年的风风雨雨,父亲从始至终对家庭尽责,对感情忠贞,对母亲呵护备至。尤其母亲患上老年痴呆症后,父亲亲力亲为照顾母亲,毫无怨言。父亲和我说过很多次:“我一个山沟沟出来的农村孩子,一穷二白无权无势,人家一个大城市的姑娘愿意嫁给我,给我一个家,为我生儿育女,为我孝敬父母,给老家寄钱从无二话,为婆婆伺疾擦屎把尿从不嫌弃。人要知道感恩,如果不照顾好她,对不起她,那是猪狗不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亲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老年痴呆初期时母亲性格改变,脾气古怪,时常为一些小事就训斥父亲,而且锲而不舍穷追猛打,父亲极少与母亲争吵,不堪其扰时就用纸团塞住耳朵。母亲记忆退化严重,经常一个问题反复问几十遍,父亲就像复读机一样,一遍遍的回答。再后来,母亲渐渐的很多人都不认识了,唯独认得父亲,见了父亲就叫“妈”,父亲将母亲像孩子一样的照顾,有专门的笔记记录每日母亲的身心状态、服药情况。再后来,发展成重度老年痴呆的母亲需要24小时的专业看护,住进了护理院,父亲为了每日能看顾到母亲,也一同住了进去,这一住就是三年多。我们兄妹很多次劝说父亲住回家里,过一点自己的生活,可以有空去护理院看望母亲,毕竟距离不远,走路三十多分钟就能到,可是父亲不愿,随时见到母亲、照顾母亲,和母亲说说话就是他最大的精神支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经常可以从护理院发送的视频中,看到老人集中活动时,父亲坐在母亲的轮椅旁,或者抬着母亲的胳膊帮母亲做操,或者为母亲按摩腿部肌肉防止萎缩。与父亲通电话时,父亲说的最多的就是母亲的状态,一旦母亲有什么新进步了,或者哪日神智清明点答复了他的什么问题,或者对他微笑了,他都像收到了宝贵的礼物一样欣喜地向我汇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于母亲缠绵病榻,几度危重,父亲曾经有严重的死亡焦虑,那时涉猎心理学的我向父亲推荐了一套有关前世今生的书籍,兄长也给父亲推荐了西藏佛教书籍,一生信奉科学的唯物论者父亲在这些书籍里找到了慰籍,死亡焦虑得到了极大的缓解。后来父亲跟我说,他曾经很多次梦见一个古代着装扎辫子的小姑娘,因无法对抗家中压力嫁与他人,婚嫁前姑娘对父亲说“大哥哥,如果有来生,我一定嫁给你”。父亲坚信那就是前世的母亲,今生来践约了。后来父亲与母亲说话就多了一个话题,父亲说:你前世答应我的今生来陪伴我,所以你要好好的活下去,不要丢下我,你也放心,我会一直陪着你走到最后,不让你孤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亲的身体很好,没有什么基础疾病,80多岁的老人精气神看起来就像60多岁。我们都以为,母亲会走在父亲前面,父亲会延续家族的长寿基因而长命百岁。然而,呼啸而来的新冠疫情洪峰吞噬了父亲,让父亲的生命定格在2022年的最后一天,再也无法看见新年的朝阳与晚霞,再无法与他执手终身的老伴说说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亲的突然离世不仅让我们兄妹难以置信、悲痛欲绝,也让母亲的亲族惋惜与哀伤不已,这么多年父亲对母亲的好她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说是就没见过哪个男人有像父亲对母亲那样好,母亲是有福气的,一致认定父亲是“中国好老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亲头七那天,我去探视因新冠尚在住院的母亲,我抓着母亲的手流泪说道“妈,我爸走了,已经7天了”,母亲看着我,没有任何表情。我知道,母亲早已认不得我,所以我是谁我爸是谁和她没有关系。我说“老郑,你的老郑走了,你再也见不到了”,母亲突然睁大眼睛,舌头在口腔中蠕动,好似想说话。那时我才意识到,母亲仍对父亲有意识,那是她人世唯一的记忆所系。离世的父亲让人可惜,而在世的母亲让人可怜。对于母亲而言,做儿女的谁也取代不了父亲。而我们能做的只是尽己所能,在物质上提供尽可能好的条件,让母亲弥留人间的最后时日尽可能少些痛苦,让父亲少些牵挂,走的安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父亲用一生践行了他的诺言。</p><p class="ql-block"><br></p> 爱如山海的慈父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常说“严父慈母”,可是在我眼里心里,父亲一直是慈父。他从未打骂过我,记忆中唯一的一次对我黑脸,是我放学后玩的太投入不记得回家吃饭,父亲拎着一根细细的竹棍找来,远远的向我挥了挥手中的棍子,吓得我狂奔回家,一边乖乖的狼吞虎咽吃饭,一边偷偷的一会瞟一眼父亲,一会看一下搁在桌腿旁的竹棍,那次父亲没说一句话,但一根竹棍的震慑力就已足够,其实那餐饭吃到最后,看到我胆战心惊的小模样,父亲已经在暗暗的强忍笑意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记忆中印象最多的是父亲对我的笑脸,那些疼爱的、欢喜的、欣赏的、骄傲的笑脸。父亲去世的这些时日,很多久远的记忆浮现在我脑海:是第一次坐长途火车晕车呕吐的我,被父亲抱在温暖的怀抱里,手握银针为我针灸止吐的情景;是5岁第一次随父亲回老家,走在归乡的路上,兴奋的我一路蹦蹦跳跳,身旁溪水潺潺鸟叫虫鸣,年轻俊朗的父亲微笑着低头,伸手来牵我;是在厨房里拉着风箱烧火做饭,看见我来就翘起二郎腿,让我当跷跷板玩耍的父亲;是对考了好成绩、拿了奖状回家的我不吝赞扬的父亲;是学期终作为优秀学生家长上台交流,准备发言稿时不掩饰骄傲神情的父亲;是我难过委屈时,摸着我的头发拍着我的背,安慰我的父亲……直到学习心理学后,我才知道,父亲所给予我的有多宝贵,这些点点滴滴形成了我的核心信念——我是可爱的,我是好的,我是有价值的!这些信念支撑起强大的自我,无论工作生活中遇到什么挫折和坎坷,都不会妄自菲薄,而是笑对人生,一往无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亲教我很多为人处世的原则:要正直,不要溜须拍马,阳奉阴违;要善良,多雪中送炭,少锦上添花;要认真工作,凭本事吃饭;不要有傲气,但要有傲骨;要实诚,不说假话大话空话;要坦荡,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父亲的言传身教塑造着我,也指引着我一路前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望前半生,父爱如山如海,伟大包容,又如火如灯,为我点燃希望,照亮前路。</p><p class="ql-block"><br></p> 最后的相聚时光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永远无法预测,明天和意外哪个先到。你也无法知道,与父母的哪次见面就是永别,父母说的哪句话就是遗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亲去世以后,我常想,如果去年11月我没有排除万难回家探亲,与父亲共渡了三天美好的相聚时光,那人生该有更多的遗憾。那次,我从护理院接父亲回家,父亲一进家门就说:“这么好的房子,可惜没人住。”我说:“是你要陪着我妈,不愿意回来住啊!”那房子是我专门为父母养老购置的新房,可惜父母只住进去了三个多月,就去了护理院,一住三年多。那时我还在劝说父亲离开护理院回家住,父亲说回了家,一封控就不能去探视母亲,每天见不到母亲说不了话不习惯。那次,我与父亲详谈了母亲去世后对他的安排,他也同意随我到深圳居住。那次,西安因疫情静默餐馆不开,兄嫂和我陪父亲晚上在家中聚餐,喝点小酒聊聊天,父亲特别开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还记得那晚,我教父亲使用“西安一码通”和“电子医保卡”微信小程序,第二天早起,父亲兴奋地告诉我,他凌晨五点睡醒后,每个小程序复习了两遍,里面的功能都记住了。早餐后,我陪父亲外出检验学习成果,我们先是在小区做核酸检测,父亲第一次自己完成亮码刷码;我们又到药店买药,父亲第一次自己用电子社保卡完成支付。学习成果丰硕的父亲像孩子一样露出求表扬的神情,我自然摇身变作夸夸党猛吹一通“彩虹屁”。直到后来,我才发现,父亲那天所有的第一次竟都是他的最后一次;而那天,我挽着父亲,共浴朝阳,散步逛街,也是此生的最后一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2月中,新冠疫情席卷西安,因护理院照顾父亲的护工染疫,父亲也不幸中招开始发烧。那些天,我经常和父亲通话询问情况,父亲连烧多日,好在有兄嫂送去的布洛芬解了燃眉之急,后来父亲说咳嗽不停,咳不出痰,吃不下饭,吞咽就会呕吐,只能喝些粥,冲些我买给他的奶粉喝。再后来,父亲说他拍了CT,已是病毒性肺炎,每天打十几个小时的吊针。再后来,托人买到的阿兹夫定和呼吸机都给父亲用上了。圣诞节和父亲通话时,父亲说护理院走了几个老人了,他可能也扛不过去了,我当时还安慰父亲他一定会没事的。29号打通父亲的电话,父亲只说了一句“我正在吸氧,情况你哥知道,就不说了”,这是父亲在世时对我说的最后一句话。30号,护理院院长说父亲用药吸氧后有好转,已经能吃东西了,我们都挺欣慰。31号早晨6点,院长发微信给我,说父亲不太好,我赶紧买了10点多的机票。然而,再快的交通工具都赶不及见最后一面,父亲终是在11:11分溘然长逝,下飞机后等待我的是太平间里父亲冰凉的尸体。难以置信,痛彻心扉,都挽不回我活生生的父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些天,我一遍遍回想与父亲最后那段时日的通话,当父亲告诉我吃不下饭,吞咽就会呕吐时,声音里是透着委屈的。一向坚强什么都自己扛,怕影响我们工作,能隐瞒就绝不说的父亲那时一定是非常的难受吧。后来,护理院院长告诉我,父亲染病那段时间特别焦虑,先是担心母亲阳了扛不住,一会又担心“儿子全家阳了,儿子还有冠心病”,再过两天又焦虑“女婿阳了,我女儿也快阳了”。我亲爱的父亲在自己生病那么难受的情况下,还在为儿女操不尽的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整理父亲遗物时,读到父亲的日记,他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记下近期发生的大事。在那些文字里,父亲记录了退休后的十年间,每年和母亲做候鸟南下深圳的生活,那些我陪伴他们旅游度假,品尝美食的记录和照片中父母的笑颜一起抚慰着我伤痛的心。我终于发现:所有的尽孝最终都是为了自己,那些为父母花的每一分钱,陪伴的每一寸光阴,所尽的每一份心意,都在此时回馈与你,减轻“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和自责。</p><p class="ql-block">感谢父亲,在身后还留下文字,让女儿从那些已经模糊的旧日时光中疗愈伤痛、品味幸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父亲这世的功课已修炼圆满,踏上归途,而我还没毕业,尚在路上。此时,家家户户都在吃除夕团年饭,而我们父女,此生再不会相聚团年,那么,就此告别吧,互道珍重,各自前行;若来世有缘,我们,再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月6日后记:</p><p class="ql-block">2023年1月30日下午5点,与新冠抗争了一个多月的母亲最终追随父亲而去,在母亲弥留的最后几个小时,母亲认出了我,叫着我的名字说“你回来了”,对我的每句话都做出了应答。回光返照的最后时光,母亲见到并认出了自己的一双儿女,最终放心的去天堂与父亲团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昨天是元宵佳节,也是母亲的头七,家门口的灞河西路上挤满了人与车,西安市民聚集在这里观看大型烟花表演,我们兄妹也为父母亲烧了纸。烟花璀璨,灯月交辉,无论天堂还是人间,都在享团圆、赏美景,这一刻,算是这个艰难岁月的一点亮色,也可能是最好的安排!天堂没有病痛,祝亲爱的父母亲一路走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3月17日,父母安葬于鲸鱼沟高桥墓园,并供奉牌位于终南山下古观音禅寺,愿父母双亲在天国幸福携手,再无病痛,保佑子孙平安健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