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 追思

海有多深

从此世间再无父亲 <p class="ql-block">  父亲离开我们已经一个多月了,按照习俗,今天是他老人家的“五七”,我们姐弟五人再次来到坟头祭拜。跪在坟前,我机械的做着摆放贡品、磕头献花等动作,心里却像过电影一样回忆着父亲离世时的画面,悲从心头涌,眼泪止不住……</p> <p class="ql-block">  2022年12月26日凌晨1:05,父亲与世长辞,撒手人寰,父子情缘就此中断,世间再无父亲,想叫一声“父亲”,永远不会有回应了,痛心疾首,肝肠寸断!</p> <p class="ql-block">  父亲对我而言,是精神上的灯塔、行动上的指南、成就上的丰碑。这些天来,我的心里总是空落落的,不时回想父亲的音容笑貌、谆谆教诲,怎么我的父亲突然就没了?</p> <p class="ql-block">  84岁,很多人说是寿终正寝,是喜丧了,但作为儿子对父亲突然离世的那种撕心裂肺、魂牵梦绕,别人无法体会。唯一安慰自己和家人的是,父亲走的安详、平静、有尊严。虽然没有来的及送医抢救,但根据CT结果,“大白肺”症状明显,加上原来的基础疾病,在这波疫情中抢救成功的概率极低,反倒是没有遭受插管等创伤和痛苦,算是真正的善终了。</p> <p class="ql-block">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我与父亲双手紧握,拉住了他的手,却没有留住他的命,随着他脉搏停止、体温变凉,内心深处的遗憾和自责愈发加重。</p><p class="ql-block"> 遗憾为父亲“做”的太少了,历历往事越想越对“父爱”的伟大而碎心。在平时看似严苛的背后,父亲为儿女们想到了很多,付出了更多,他的生命已经进入倒计时了,还在为我的小家庭操心。</p><p class="ql-block"> 自责在父母最需要我保护时,我却因为“阳性”中招隔离在家,没能让本属于高危人群(年龄大,有基础疾病)的父亲躲过这波疫情的感染。</p><p class="ql-block"> 自责对病毒危害的认识和准备太不到位了,总想着新冠转阴后,他的病情就可以减轻了,没有做最坏的打算,如果家里备上呼吸机和氧气,他老人家的生命一定可以延长。</p><p class="ql-block"> 自责对他肺部“间质纤维化”的病情太过乐观了,总觉得先后在北京朝阳医院、太原白求恩医院和市一院诊疗,大夫说的3—5年才刚刚不到11个月,严重低估了病毒对基础疾病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只能把对父亲的这种愧疚,加倍的在母亲身上补偿吧!</p> <p class="ql-block">  儿时的记忆中,父亲高大伟岸,身手干练,睿智健谈,最深的印象是“忙碌”,没有他干不了的“营生”。周末从县城骑自行车回村种庄稼、刨药材、割荆条、编窄筐,袁家峪修家打地基、挖窑洞、凿水窖能自己干的都是自己动手干。</p><p class="ql-block"> 父亲的节俭令我记忆深刻,家庭经济困难时为省2角钱步行十里路,经济条件好点后还是几年不买一件衣服、一瓢水循环用三次:淘米,洗涮,冲马桶。与自己生活上的极度节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对曾经帮过自己的人或亲朋邻友遇到困难时的慷慨,一次成百上千的给,对方不要还不行,三番五次的给,直到收下为止。</p> <p class="ql-block">  在村子里居住时,遇到下雨天或冬天的晚上,父亲会把我们姐弟几个聚在炕上,给我们讲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以及唯物辩证法,这些当时听不太懂,日后很有用的知识。随着我们姐弟几个相继成家立业,父亲又把下一代的教育放在心上,2012年搜集整理编制《人生正道》学习资料,组织家庭成员定期开展学习讨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处世观。他要用自己一生的经历和经验为儿孙的成长导航:不走错路,少走弯路,正道直行。</p><p class="ql-block"> 父亲遇事沉着冷静,处事果敢坚毅,谋事细微周全,具体的事例很多很多,我到现在也做不到,今后还要继续学习参照。</p> <p class="ql-block">  我是家中五个子女中的老幺,父亲虽然在40岁时才有的我,但对我这个最小的孩子却没有丝毫的“惯着”,溺爱更是谈不上。在我幼小心灵的记忆深处,对父爱的定格画面仅仅是睡梦中父亲在我的额头摸几下、亲几下。上学时遇到下大雨,很多同学的父母来送伞,而我却要淋着雨回家。因为碗里几粒没有吃完的米粒,就会遭到一顿训斥。吃饭挑食,喝酒抽烟,偷懒无礼,说谎无信,对我们家的孩子来说都是绝对不允许的。我对这些严格的要求,也曾有过逆反心理,但随着年龄的增大,越发觉得受益良多。这些逐渐形成的家教、家风让大家庭的每一位成员受益非浅。</p> <p class="ql-block">  父亲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更是传奇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童年家境贫寒,吃糠咽菜,没有上过一天学。十二岁得到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找人教会念熟后,白天放牛在山上用白矸石往青石上写,晚上用食指往肚皮上写,自定任务,每天都要背会十个字。 </p><p class="ql-block"> 成年后,积极报名参军,在军营的6年多时间里,学习、训练都特别积极,只要不吹息灯号,就是父亲的自学时间,当兵8个月就进入军士教导营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担任岩会公社武装部长,到自来水公司党支部书记岗位上退休,41年工作经历,无论在哪个岗位,他都是干干净净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善于处理各种矛盾纠纷,走到哪里都有非常好的群众基础。</p><p class="ql-block"> 父亲退休后,老而不衰,67岁接触到《本草纲目》及相关医书,持续自学数年后,给家人和亲友开方治病,效果非常好。父母平时风寒感冒、身体调养,都是自己开方煎药,儿女们省心不少。</p><p class="ql-block"> 严于律己,不怒自威;关心时政,注重家教;主持公道,关爱弱者;知恩必报,敬祖孝宗。父亲身上的这些正能量形成了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对照梁晓声关于 "文化"的表述(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父亲真的是一位没有上过学的“文化人”。</p> <p class="ql-block">  70多岁,父亲组织族人捐款五万多元(他一人出资7000元)竖起老祖碑和碑楼,序修《王氏族谱》,为整个家族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受到王氏老五股家族众多族人的肯定和赞许。</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父亲发起并坚持了十几年的周六扑克聚会,家人们围坐在一起,以陪父母打扑克的形式,交流思想,增进感情,其乐融融。父亲的晚年生活,既是丰富多彩、忙碌充实的,又是儿孙满堂、幸福快乐的。</p> <p class="ql-block">  这些年来,我们这个28口人的大家庭,和睦融洽,相亲相爱,令人羡慕,父亲的突然离世让全家人悲痛无比。“子欲养而亲不待”是此刻我最深的感受,正如歌中所唱: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人间的甘甜有十分,你只尝了三分,生活的苦涩有三分,你却吃了十分,这辈子做您的儿女,我们没有做够,央求您呀下辈子还做我的父亲!</p> <p class="ql-block">  纸短情长,笔拙意远,父亲一生信仰坚定、好学钻研、俭朴纯粹、刚正不阿,这些宝贵的精神遗产会让儿子受用一生。斯人已誓,精神永存,今生为有这样伟大的父亲而自豪。万千泪水难报养育之恩,惟有继承遗志,传承家风,身体力行,教育好下一代,不辜负老父亲的期望。永别了,亲爱的父亲!来世还做您的儿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