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这里所说的老厂,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毛主席亲笔批示,周总理亲自部署的“四三方案”中成套引进的项目之一。涉及德、法、日、美等八个国家的专利技术,被人戏称为“八国联军”,而它骨子里是根正苗红的国有企业(那时叫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是1980年初,学校毕业分配到这家工厂的。由于要倒班、值班,开头好几年的春节都是在厂里过的。虽然过去了四十多年,在厂里过年时火红热烈的氛围,温馨踏实的家的感觉,毎每回味,如饮甘露如沐春风。</p> <p class="ql-block">腊八一过,发年货就拉开了过年的帷幕。从米面油,到禽蛋肉,乃至白菜大葱粉条,一应俱全。职工只需象征性地出一点钱,所有年货就OK了</p> <p class="ql-block">职工代表大会,使辞旧迎新有了庄严的仪式感。每年的职代会,总要在元旦——春节期间召开。那时的说法叫做,职工代表大会是工厂的最高权力机构。职代会要审议通过厂长工作报告,要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后来又把年终总结表彰内容也合并进来,总结经验,表彰先进,为劳模、标兵、先进工作者,颁发荣誉证书并披红挂花(那时还不兴奖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桃换旧符,把年味由里到外地蒸发出来。首先是厂大门的对联,是常年挂着的,只是每年春节前摘下来,重新刷一遍油漆,内容也是多年不变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联: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联:群策群力振兴煤化工业</p> <p class="ql-block">那时,各家的春联多是自己写的,内容丰富多彩,书风千姿百态。不像现在这样都买的现成的电脑版,就是对门,也难免撞脸。少数不想写的,可以免费到工会领,也可以自己拟内容,让工会书协的人给写。有几年,厂工会、团委与厂报社共同发起春联征集评选活动。厂大门的这副就是从征集到的春联中选出的。</p> <p class="ql-block">腊月廿七八,厂党政工团领导,要看望离退休老职工,慰问劳模军烈属,并给困难职工家属发放救济送温暖。</p> <p class="ql-block">年三十晚上,所有没回家过年的职工,在职工食堂大餐厅举行新春团拜会和会餐。届时,厂领导到场给大家敬酒。随后,厂领导和有关处室领导,兵分几路,在厂区职工食堂,带领餐车,把热腾腾的饺子送到坚守岗位的职工手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年初一早上,厂领导和有关处室领导,提前到厂前区广场,参加升国旗仪式。随即分列路边,迎接职工上班。八点半,到各分厂车间生产岗位,给职工拜年。</p> <p class="ql-block">初一到初三放假期间,在厂过年的职工,餐餐免费,吃的应该比在家要好。工会和团委每天都要组织一场迎春联欢联谊活动,以丰富大家的节日文化生活。让人切实感到了工厂大家庭的温暖。工厂为职工之家,职工则以厂为家,爱厂如家。</p> <p class="ql-block">有一年春节,正好发生了排放设备事故。已经回家过年的职工纷纷主动返厂,没明没夜地投入到抢修中。通过全厂上下的艰苦奋战,终于提前三天完成抢修,恢复生产。那时候,是没有双工资加班费这一说的。有的只是工人阶级的使命担当和主人翁责任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文为原创。网图不妥可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