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河往事

夜雪巩梅春

<p class="ql-block">施行了有些年头的烟花爆竹“禁放令”,今年临近年关突然解禁,看着街头售卖鞭炮的摊位上花花绿绿种类繁多的鞭炮,我就想好好写一下我外爷家和鞭炮的故事。上年纪的老巩义人,或许还会有人记得曾经行销一时价廉物美的本土品牌“白河闪光快引鞭炮”,那就是我外爷家那个村生产的,而最初做鞭炮的人就是我的曾外祖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曾外祖父叫刘忠义,清末1898年前后出生,今河南省巩义市北山口镇白河村人。我母亲回忆,曾外祖父出身贫寒,最早有(编)做鞋的手艺,民国后期河南水患饥荒战乱等等天灾人祸不断,大批人都奔陕西西安一带谋生(我的爷爷一家也是如此)。我的曾外祖父下力肯干,热心助人,应该是在陕西时学得了做鞭炮的技术配方和手艺,领着几位同样在陕西逃难的巩义老乡做鞭炮谋生。</p><p class="ql-block">至我的曾外祖母,我母亲也没见过,说是在陕西逃难时跟别人走了。给曾外祖父留下两个儿子,长子刘诗俊(我的外爷),次子刘诗英(我的二外爷)。</p><p class="ql-block">我的外婆生下我母亲未满月贫病交加而亡,我母亲嗷嗷待哺难以存活,给她找的奶娘就是和曾祖父一起做活的巩义老乡家属。(我在《俺婆》一文中有详细记述)。</p> <p class="ql-block">我的外爷刘诗俊(俗名刘桃)很早参加革命,剿匪反霸、土改时就任村干部,平时根本顾不上家里。我的母亲小时候更多是和我的二外爷刘诗英一家相依为命,我常说的外爷其实就是我母亲的叔叔刘诗英(俗名刘楼)。我的曾外祖父在村里辛勤务农,思想上积极进步,人缘好,被推举为贫农代表。我母亲高小毕业后在村小学任民办教师,就一直和她的爷爷也就是我的曾外祖父一起生活,祖孙俩感情很深。</p><p class="ql-block">我母亲无数次回忆:不干炮房(即鞭炮厂)之前的那段日子,她上学教书,她的爷爷种地,闲了有点手艺帮衬乡亲,那是她和她爷爷最舒坦幸福的生活时光。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政策允许生产队搞副业,在村干部的多次上门做工作央求下,我曾外祖父为了给生产队做贡献,为群众谋福利,不顾我母亲反对,重新拾起他的技术,和我二外爷刘诗英一起带着村民干起了鞭炮厂,村里称为“炮房”。众所周知的原因,鞭炮行业是高危特种行业,事故频发。干了没几年,大约1969年初冬,炮房出事(爆炸),我的曾外祖父因公牺牲,并被追认为烈士。第二年(1970年),巩义(当时还叫巩县)新建化肥厂招工,我母亲作为烈士家属被照顾进厂当了工人,这是后话。</p><p class="ql-block">我母亲常年听不得放鞭炮和喜庆节日擂大鼓的声音,一听见就止不住落泪,应该和我曾祖父的死有关。我母亲说,曾外祖父身体极好,要不是去干炮房出了事,能活一百岁。</p> <p class="ql-block">我的外爷刘诗俊革命一生,一直在大队当干部,后来得了严重的肺结核和肺气肿,常年咳嗽,1984年前后,五十七岁就去世了。因为他的病具有传染性,我基本没见过他,对他也没啥印象,唯一朦胧的记忆是他身材高大,好像我六七岁时在他家小住过几天,给我做了一身地道农村丫头的衣服,花布上衣和条绒裤子,是村供销社代销点能买到的最好面料。</p><p class="ql-block">曾外祖父去世后,鞭炮厂还在做,我的二外爷刘诗英继承衣钵在村里的领导下带着群众继续干。</p><p class="ql-block">为写这篇文章,我在网上居然还搜到了“白河鞭炮厂”的注册信息,日期是1984年,集体所有制,我三姨说上面显示的法人就是跟着我二外爷学配药技术的村干部兼技术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二外爷有四女二男,他把鞭炮技术也传给了他的女儿,后来除了在村鞭炮厂做,也在家自己“偷偷”加工,至少我的三姨四姨五姨,都会做鞭炮,我母亲也在厂里帮着销售鞭炮,过年时厂里的工友同事来我家买我们的白河鞭炮。</p><p class="ql-block">我见过五姨做鞭炮,用印刷厂的废纸卷入配好的火药,搓成很细很紧实的长条,再切小段成为,逐个用细长钢针插入引信,最后在一条长凳上固定一根长绳,把一个个小纸鞭带着鞭捻编成长条的鞭,白净俊俏的五姨做鞭炮时手都被染得乌黑,还不让孩子们靠近,怕不安全。</p><p class="ql-block">制作鞭炮的每一步都完全依赖人工,因为自己加工自己销售,购买者大都是乡亲熟客,我们做的鞭炮是没有商标外包装的,白河鞭炮在当地也算历史悠久,有群众口碑,加上价廉物美,销量一直不错。根据购买对象的不同需求(小城镇消费水平低),做的鞭有二百、五百、一千、两千、五千响不等,如需一万响等更大的需要提前定制,同时也兼做一些摔炮和简单的小烟花,我记得买一千响的比较多,买五百响的也不少。</p> <p class="ql-block">三姨说制作鞭炮火药成分主要是氯酸钾和雄黄(现代制作鞭炮都用其他更安全的成分代替了),加了银粉有闪光效果,故名“白河闪光快引鞭炮”。</p><p class="ql-block">我母亲有时候脾气暴躁,说话嗓门高亮,我父亲戏称其为“一点就响”的“白河闪光快引鞭炮”,并说,“炮房家的闺女惹不起”。</p> <p class="ql-block">我通常意义所说的外婆家,就是我的二外爷家,他家就在白河村口,门朝南,位置极好,几步就上了大公路(310国道),隔着马路斜对面就是公共汽车站牌、村委会和供销社代销点,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家背后紧挨着坐西向东的白河小学(我母亲无论小时候上学还是后来当民办教师,抄近路翻墙头是家常便饭)。</p><p class="ql-block">外婆家东边不远就是白河,我那早年因病耽误治疗而憨憨的二舅,每天去河里担水(是在一个固定地方担水,那里有泉眼),夏天把河水担回来放在房顶上,晒得热热的晚上洗澡用。我站在房顶能听见河里人洗衣嬉戏的喧闹声和说话声,还能从大树缝隙间隐隐看见白河流淌,看着白河在村口转了弯,由东南向北流去。</p> <p class="ql-block">这里还要专门介绍一下白河,白河即是发源于巩义南部大峪沟镇新山、民权一带深山的西泗河,由南向北注入黄河的重要支流伊洛河,全长约20公里,历史时期流域面积约57平方公里。上游一段因隋唐时期盛产白瓷而得名白河,流到下游叫黄冶河,因为那一段的河两岸盛产黄绿褐三色为主的唐三彩,河边的小黄冶村就是我的祖父祖籍。</p><p class="ql-block">父母两家不同镇不同村,却饮同一条河水,这条河两岸不仅哺育了我的祖辈和父母辈,更是大名鼎鼎世人皆知的巩义窑产地!唐白瓷、唐三彩、唐青花,是巩义窑的无上荣耀。</p><p class="ql-block">巩义窑盛极一时绵延河两岸的“十里窑厂”刚好就是白河村我外婆家到小黄冶村我祖父家这一段,围绕巩义窑的所有考古工作无一例外都集中在这两个村子范围,这样的家世地理渊源加上我后来所学的考古专业和一直从事的文博工作,真是天缘凑巧。</p><p class="ql-block">我曾经想把白河鞭炮的制作技艺和历史与巩义窑生产、以及周边高岭土矿、煤矿开采爆破联系在一起,却因我的姨们说曾外祖父的鞭炮技术来自陕西而无法证实,其他了解曾外祖父鞭炮技艺的人也都早已作古,是为遗憾。</p> <p class="ql-block">最后还说回我二外爷刘诗英,二外爷应该是读过些书,谈吐举止和普通农民不一样。我记忆里他瘦瘦的,个子不高,经常穿着一件旧旧的深蓝色中山装,常年戴一副酒瓶底样的高度近视镜。他常年领着村民做鞭炮,少不了大大小小也出过事故,最后我的姨们坚决不让他干了,二外爷在家寿终正寝。</p><p class="ql-block">如果只有一个人让我母亲深深佩服和由衷怀念,那个人一定是她的爷爷,也就是我的曾外祖父刘忠义。我的曾外祖父和中国千千万万普普通通的劳动人民一样在时代的洪流里顺从命运,辛勤劳作,坚毅生存。他是贫下中农代表,他的儿子是最早参加革命的基层村干部,说明了他们作为农民所具有的宝贵的觉悟性和先进性。作为他的后辈的我的母亲和舅们姨们,以及我和我的表姐妹表兄弟们,都传承淳朴踏实勤劳善良的家风,跨越了我的曾外祖父和外祖父都没有到过的新世纪,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认真生活甚至小有成就,均承蒙先人赐福庇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慎终追远,明德归厚”,在农历新年即将到来时,耳边零零星星响起的鞭炮声把我带进了尘封的记忆,白河村随着城镇化建设变得旧影难觅,谨奉上《白河往事》,作为纪念,更虔诚祈愿三年疫情肆虐神州之后的2023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3年元月二十日深夜</p><p class="ql-block"> 农历腊月二十九,大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