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里的流金岁月

说迟不迟

<h3><strong>献礼母校120周年<br></br>征文选登</strong></h3></br><h3><strong>编者按</strong></h3></br><h3>南大镇江校友会为迎接母校120周年华诞,围绕“镇江人的南大缘”、“南大人的镇江情”这两大主题,成功举行征文活动,将收到的稿件汇编成《初心》一书,向母校南京大学献上了一份特殊的礼物。</h3></br><h3>《初心》汇聚了南大镇江校友记忆中一个个令人难忘的故事,倾诉了广大校友对母校的真实情感,记录了校友之间的真挚交往和互助友爱,展现了南大人奋发进取的豪情壮志。</h3></br><h3>经研究,我会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陆续刊登精彩征文,分享给广大校友,并在文末开启赞赏窗口,所有赞赏收入,将作为南大镇江校友会的收益,服务于以后的各类校友活动。</h3></br><h3>欢迎大家阅读征文,参与“赞赏”,发表您的感受和评价。</h3></br><h3>镜头里的流金岁月</h3></br><h3>南京大学、镇江四中1980校友   <br></br>沈迟</h3></br><h3>年前,镇江的校友和我约稿,以镇江籍校友的视角写一写南大情,为纪念南大120周年校庆。母校犹如故乡,总有说不尽的故事,可是要提笔写下来似乎又太散不知从何处落笔。于是我找来当年的老照片,希望从中缕出头绪。看着照片,想着如果当年没有拍下来这些照片,现在不知道要有多遗憾。因此现在想起来真为当时自己从家里给我的生活费里省出钱来买了一台照相机而感到庆幸。</h3></br><h3>我是镇江四中1980届毕业并考取南京大学的。我小学是在丹徒县大港中学小学部念的(当时我家下放),初中以后就一直在镇江四中。这是我初中毕业的照片,你们还能从后面照片猜出哪个是我吗?<br></br></h3></br><h3> <h3>当年我们四中被南京大学录取的有7位,分别在物理系2位(程甦、万季春)、数学系1位(苏萌)、计算机系1位(孙敏)、生物系1位(陈军杰)、气象系1位(张强)和地理系的我。就我们班而言,也还有北大、复旦、上海交大、浙大、南工(现在的东南大学)、南航、同济等许多著名大学,但南大是最多的,可见南大是我们镇江人的最爱。</h3></br><h3>上了南大,心里免不了美滋滋的,到了学校一般都会在大门口拍照留念,记得入学后我们四中的同学约好了在南大门口一起拍了张照片,77级至80级就有十几位。<br></br></h3></br><h3> <h3>照片上的同学已经不能全叫出名字了,许多也不知他们现在何方。<br></br></h3></br><h3> <h3>当然在北大楼前面留影也是保留项目。从左到右:沈迟、程甦、万季春</h3></br><h3>我们镇江四中到南京上大学的同学也搞过几次聚会,幸亏还拍了几张照片,否则真不记得了。<br></br></h3></br><h3> <h3>从中学到大学一个最大的区别是从家里到学校过起了集体生活。当时8个人一个宿舍倒没觉得怎么委屈,反倒是同宿舍4年加深了同学情谊。</h3></br><h3>到大学以后,首先是熟悉食堂,我们都会买搪瓷碗用一个布袋子装起来放在食堂的碗架子上,这样下课以后就不用回宿舍直接去食堂吃饭了。我还花一毛钱在碗上刻上自己的名字,以免被人拿错。和南工比起来,南大的食堂实在是太好了,这是我们在两所学校的四中同学互相吃过对方食堂得出的一致结论。南大食堂物美价廉,如一个狮子头下面有足够的青菜也就两毛五,一个现炒的里脊肉才三毛五。课间一般10点来钟北园门口还有我们镇江的蟹黄包子卖,而南园门口一家混沌店,买一碗混沌总要问一句“阿要辣油啊?”勾起了多少人的美好回忆?我和不少校友说过,爱母校就从舌尖上开始吧。</h3></br><h3>到学校全系第一次集体活动是登紫金山,当时同学还都不太熟悉,全班大部分同学第一次合影。<br></br></h3></br><h3> <h3>八十年代正是拨乱反正、思想解放的年代,学校办了一个刊物叫《谷风》,至今我还收留了一本。<br></br></h3></br><h3> <h3>这个刊物老师学生都可以投稿,这一期就有我们镇江四中在南大的校友张迅的译作《他为什么迟了》。张迅现在在哈佛医学院麻省总医院任教授,当时在生物系生物化学专业学习。</h3></br><h3> <h3>每到新年,学校也有照片印制的书签,我的《谷风》里还夹了几张,很有南大特色。<br></br></h3></br><h3> <h3>我虽然买了相机,也没有想起来随时记录下大学生活的点点滴滴,只是有聚会活动或者在外面实习时会拍一些。毕竟摄影还是一个烧钱的爱好,买交卷、冲洗相片还需要花钱。每拍一张照片都要目测距离对好焦,然后根据光线强弱设定光圈速度,屏住呼吸按下快门,先保证拍出来的照片清晰吧,而一卷拍下来总有没有拍好的。</h3></br><h3>我们地理系是有实习传统的,从大二上学期一开学,一直到毕业每年暑假回校都立即外出实习,因此新生也没有老生接。</h3></br><h3>大学二年级一开学是地质实习,地点是南京附近的湖山等地(距离汤山不远),因为那里地质剖面、褶皱和各个地质年代的地层都比较全。学校发了地质包、榔头、放大镜、指南针、军用水壶和一双大皮鞋等野外用品,老师要我们上山背馒头下山背石头。我觉得地质实习很有意思,不仅是学着认了山上的各种岩石,而且有机会自己挖、敲到了化石。<br></br></h3></br><h3> <h3>大三上学期我们全系都去庐山实习。虽然当时电影《庐山恋》已经上映2年了,但热度未减,我们也因此向往已久。在庐山实习期间,我们男生是住在一个大礼堂里面,两张长椅子拼成一张床,女生好像是住在舞台上。在庐山我的相机发挥了最大作用,留下了许多美好记忆,很难想象要是没有我的相机,有多少光影再无处寻觅了。<br></br></h3></br><h3> <h3>庐山瀑布<br></br></h3></br><h3> <h3>庐山含鄱口<br></br>(总有人念成han fan kou)</h3></br><h3> <h3>庐山三叠泉<br></br></h3></br><h3> <h3>庐山锦绣谷</h3></br><h3>大四上学期我们在浙江湖州,跟着老师几个月完成了湖州市总体规划的编制。我们也去工地,戴着安全帽留影。<br></br></h3></br><h3> <h3>也去南湖,瞻仰红船。但是那条红船可没有现在这么豪华漂亮,也不知哪样更接近历史原貌。拍这张照片时从未想到自己会作为党代表参加全国代表大会,不过有机会我还要去在原来的位置和原来的姿势再拍一张的。<br></br></h3></br><h3> <h3>摄于1983年<br></br></h3></br><h3> <h3>党史展览馆里的红船</h3></br><h3>我们毕业论文是结合宜昌地区国土规划做的,完成宜昌地区某一个系统国土规划章节或者某个县的国土规划。一去两个多月,其间我们乘船往返奉节,在长江三峡,畅想着未来也是意气风发。<br></br></h3></br><h3> <h3>工作以后,由于在国家部委所属的事业单位,全国各地到处跑,很快就走遍了除台湾外的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手上总拿着相机,也留下了不少值得回忆的瞬间,并且也得过部委一些业余摄影比赛的奖。后来傻瓜相机普及,数码相机普及,手机上的相机性能也越来越高了,人们随时很方便地记录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但是我始终难忘在南大摄影的起步,家里至今还保留着那台红梅牌相机,觉得最珍贵的还是当年留下的这些历史光影。</h3></br><h3>写于2022年2月</h3></br><h3>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x2C3wKsLeE0lsIeZWYM-zw"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校友

镇江

四中

照片

南大

庐山

母校

实习

我们

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