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园情怀】新年愿望:期待老房子成为向世界讲述上海故事的会客厅

佳柠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期待老房子成为“世界会客厅”</span></p> <p class="ql-block"><i>俞佳柠是“80后”上海人,在张园出生并长大,家中三代人在张园居住长达70多年,这里的石库门承载着她最深刻的“城市乡愁”。2018年春,根据长辈的提议,她开始对大外公</i>(指外公表姐夫)<i>俞佐廷生平进行历史挖掘和文献整理工作。春节前夕,俞佳柠来到张园参加“晨报拍大片”,也有了一番别样的感受。</i></p> <p class="ql-block">我是张园的第三代“原住民”,我家就是在今天张园北区的那幢门头写着“紫气东来”的石库门老房子。上世纪30年代,我外公跟着我的大外公来上海学生意,我的大外公就是宁波旅沪绅商俞佐廷。当年大外公在沪担任上海市商会主席期间,积极投身上海金融和实业建设,参与城市发展。我的外婆家在张园,我从小在张园长大,可以说,张园承载着我的大外公、外公、母亲和我的历史记忆。</p> <p class="ql-block">我出生在改革开放初期,长于城市的快速发展期,我这个“早期80后”,如今已是人到中年。说起过年,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画面,便是小时候石库门里家家户户忙过年的场景。印象最深的是灶披间(沪语:厨房)里家家户户备年货,楼上大妈妈(沪语:指年龄比妈妈略大的女性)在做蛋饺,客堂里挂着宁波人自己做的鱼鲞。</p> <p class="ql-block">我家的祖辈来自宁波,鳗鲞是年夜饭餐桌上必备的,也是客堂里必挂的;住在对面的阿婆是广东人,于是腊肉香肠在客堂里拥有了一席之地,还有风鸡、酱鸭、青鱼干……那些年里,家庭主妇们在厨房里几乎都有“两把刷子”,家传的手艺堪比如今的专业南货店。</p><p class="ql-block">客堂间也是年味最集中的地方。上世纪80年代中期,冰箱仍是稀罕的物品,为了防鼠患,几乎每家每户都会把珍贵的食品用绳子悬挂在高处。而腊月的客堂间里,不仅有鸡蛋,客堂、天井的防雨背阴处,也常常挂满各种各样的传统年货,空气当中飘散着一股肉香。</p> <p class="ql-block">2018年张园动迁后,我一直没有“切断”自己与张园的联系,经常会回来看看。2022年9月,茂名北路限时步行街开通之后,我就来过好几次。</p><p class="ql-block">张园41号也就是今天张园威海路入口处走进来能看到的第一栋房子,当年曾经是里弄生产组所在,也是我母亲年轻时工作过的地方,我小时候“蹲”过的托儿所就在修德里1号,就在张园41号旁边。我期待住过的老房子在经过修缮之后,能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并成为“世界会客厅”,为他们讲述上海百年的发展历史和当年闯荡上海滩的“沪飘”在大上海打拼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摘自《新闻晨报》2023年1月20日2-3版</p>

张园

外公

客堂

老房子

石库门

会客厅

上海

俞佐廷

园号

年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