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二十四节气简介

笑傲江湖

<p class="ql-block">  二十四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蕴含着时间里的中国智慧。</p> <p class="ql-block">  立春,全年第一个节气,又名岁首、立春节、正月节。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立春有的是年底立春,有的是年头立春,有的是年头年尾都有的“两头春”,有的是年头年尾都没有的“无春年”。</p> <p class="ql-block">  春,代表活泼泼的生命。萌动、催动是春的核心内涵,柳叶刚刚萌发,像美女的眯眯细眼,叫“春眼”;枝条新生的末端,叫“春梢”。春天是繁衍的季节,这种萌动与繁衍、生机勃勃、瓜瓞绵绵联系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立春习俗:拜神祭祖、祈岁纳福、迎新春、鞭春牛、吃春卷;春盘,主要是取生菜瓜果饼糖放盘中馈赠亲友或自食,取迎春之意;戴春胜,春胜是古代女子头上的一种首饰。</p> <p class="ql-block">  雨水,全年第二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雨水时节,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p> <p class="ql-block">  雨水第一候“獭祭鱼”:水獭开始捕鱼,将鱼摆在岸边,如同先祭后食的样子。第二候“鸿雁来”: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第三候“草木萌动”:草木随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p> <p class="ql-block">  雨水习俗:拉保保。保保指干爹。以前民间有为女儿求神问卦的习俗,看女儿命相如何。为了让孩子顺利成长,于是流行“找干爹”,希望借助干爹的福气将孩子带大。接寿。女婿给岳父岳母送节,礼品通常是两把藤椅,上面缠着一丈二尺长的红带,祝岳父岳母长命百岁。回娘家。出嫁的女儿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p> <p class="ql-block">  惊蛰,全年第三个节气。蛰,《说文解字》解释为“藏也”,就是虫子藏在地下不吃不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春雷惊动了沉睡的虫子,浓缩成“惊蛰”两个字。</p> <p class="ql-block">  惊蛰第一候“桃始华”:桃花开始吐出芳华。第二候“仓庚鸣”:仓庚—黄莺鸣叫。第三候“鹰化为鸠(jiū)”:春天万物生发,鹰不再杀生,像鸠一样温和,等到秋天捕食越冬,又恢复凶猛的本性。</p> <p class="ql-block">  惊蛰习俗:吃梨。“梨”与“离”同音,据说 ,惊蛰吃梨可以让虫害远离庄稼,可保全年收成好。</p> <p class="ql-block">  春分,全年第四个节气。“分”,《说文解字》解释为“别也”,就是用刀把东西切成两半。《春秋繁露》:“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春分平分了春季,前后各一半;平分了昼夜,白天和黑夜长度相等;平分了寒暑,实现了冷和热的平衡。</p> <p class="ql-block">  春分第一候“玄鸟至”:燕子归来。第二候“雷乃发声”:惊蛰时候稀稀拉拉的雷声现在密集了。第三候“始电”,开始有闪电。</p> <p class="ql-block">  春分习俗:放风筝、竖蛋、挖野菜。</p> <p class="ql-block">  清明,全年第五个节气。“明”,《说文解字》解释为“照也。从月从囧”,就是推开窗户、朗月当空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p> <p class="ql-block">  清明第一候“桐始华”:桐树开始开花。第二候“田鼠化为鴽”:鴽是鹌鹑一类的小鸟,此时阳气上升,属于阴性的田鼠少了。第三候“虹始见”: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p> <p class="ql-block">  清明习俗:扫墓祭祖、踏青、荡秋千、放风筝和吃青团等。</p> <p class="ql-block">  谷雨,全年第六个节气。“谷”,《说文解字》解释为“百谷之总名也”,就是粮食作物的总称。谷雨,通常解释为“雨生百谷”。《月令七十二候解》则解释为播种谷物的意思:“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上而下也”。关于谷雨,还有一个传说,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因为文字,人类走出鸿蒙,踏上了一个全新的但也前途莫测的征途,上苍下起粟雨来庆祝,鬼神悲伤地哭泣。</p> <p class="ql-block">  谷雨第一候“萍始生”:浮萍开始生长。第二候“鸣鸠拂其羽”:布谷鸟开始抖动羽毛,放声鸣叫,提醒人们抓紧播种。第三候“戴胜降于桑”:戴胜鸟飞临桑树枝头。</p> <p class="ql-block">  谷雨习俗:赏牡丹、喝谷雨茶、食香椿、祭拜仓颉等。</p> <p class="ql-block">  立夏,全年第七个节气。据《历书》记载:“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时至立夏,日照增加,气温骤暖,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茁壮成长阶段。</p> <p class="ql-block">  立夏第一候“蝼蝈鸣”:土狗子叫了。第二候“蚯蚓出”:蚯蚓掘土而出。第三候“王瓜生”:王瓜(一种多年生藤本植物)开始生长。</p> <p class="ql-block">  立夏习俗:斗蛋,把煮熟的鸡蛋,尖头碰尖头,碰破的认输;“称夏”,在男女老少的围观中,壮汉拎起一杆秤,小孩子轮流站到箩筐里,称重量。</p> <p class="ql-block">  小满,全年第八个节气。“满”,《说文解字》解释为“盈溢也”,意思是水满了。“小满”有两种解释,一为降雨多,江河渐满;一为小麦之类谷物开始灌浆。</p> <p class="ql-block">  小满第一候“苦菜秀”:苦菜抽穗开花。第二候“靡草死”:靡草(一种纤细柔弱、随风倒伏的草)枯萎死去。第三候“麦秋至”:麦子成熟了。“秋”是“禾谷熟也”,成熟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  芒种,全年第九个节气。《周礼》记载:“泽草所生,种之忙种。”这个节气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适宜谷类作物种植。</p> <p class="ql-block">  芒种第一候“螳螂生”:螳螂破卵而出。第二候“鵙(jú)始鸣”:喜阴的伯劳鸟开始叫了。第三候“反舌无声”:反舌鸟因阴气不叫了。据说这种鸟舌头很灵活,能反转过来模仿其他鸟的鸣叫,所以又叫“百舌鸟”。</p> <p class="ql-block">  忙种习俗:送花神等。</p> <p class="ql-block">  夏至,全年第十个节气。“夏”,长大的意思。“至”,本义指鸟从天空飞到地面,引申为事物发展到极致,相当于“最”。《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夏至……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夏至,不是夏天到了,是最夏天的意思。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p> <p class="ql-block">  夏至第一候“鹿角解”:古人认为鹿角属于阳性,夏至阳气到了极致,阴气开始滋生,鹿角感受到阴气到来而开始脱落。第二候“蜩(tiáo)始鸣”:蜩就是蝉,在盛阳之际感阴而鸣。第三候“半夏生”:半夏是一种中药,居夏之半而生。</p> <p class="ql-block">  小暑,全年第十一个节气。“暑”,《说文解字》解释为“热也”。但暑和热还是有区别的。古人总结道:“暑近湿如蒸,热近燥如烘。”大意就是,热是干热,暑是湿热。小暑的热气还比较小。</p> <p class="ql-block">  小暑第一候“温风至”:温风,就是热风;“至”是极致的意思,热风到了极致。第二候“蟋蟀居壁”:蟋蟀已经感受到自然的肃杀之气,蛰伏在洞穴的墙壁上,为七月飞赴田野做准备。第三候“鹰始击”:苍鹰开始练习搏击。</p> <p class="ql-block">  大暑,全年第十二个节气。这是农历上半年最后一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大暑,常常温度最高,是体感上的最夏天。</p> <p class="ql-block">  大暑第一候“腐草为萤”:从腐草里面开始生出萤火虫,一直到初秋达到高潮。第二候“土润溽(rù)”:土壤的水分,经高温而蒸成了湿气。“溽”是“湿”的意思。第三候“大雨时行”:春雨柔,夏雨急,秋雨凉,冬雨寒。真正的急雨、暴雨、狂风骤雨,多出现在夏季。大暑的雨来时汹汹,去时忽忽。</p> <p class="ql-block">  立秋,全年第十三个节气。从立秋开始,农历进入了下半年。“秋”,《说文解字》解释:“禾谷熟也”,农作物成熟了。立,“建始”,是能让人清楚地看得见的开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并称“四立”,都是季节的开启,是二十四节气中的转折点。</p> <p class="ql-block">  立秋第一候“凉风至”:立秋之后虽还有秋老虎,但早晚的凉风已经悄悄地来了。第二候“白露降”:白露就是夜空中出现的白茫茫的云气。第三候“寒蝉鸣”:寒蝉,一种体形较小的蝉,夏末秋初鸣叫。</p> <p class="ql-block">  处暑,全年第十四个节气。处(chǔ),《说文解字》解释:“止也”。暑,热的意思,尤其是湿热。《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暑气至此而止矣。”“暑”和“寒”相对,是气温的两极。</p> <p class="ql-block">  处暑第一候“鹰乃祭鸟”:鹰感受到大自然的肃杀之气,开始大规模地捕捉飞鸟补充能量。鹰在捕杀之后把猎物整整齐齐放在前面,仿佛先要祭祀一番。第二候“天地始肃”:阴气上升,天地开始肃杀起来。第三候“禾乃登”:禾是农作物的统称,“登”是成熟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  处暑习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如吃鸭子、放河灯、开渔节、煎药茶和拜土地公等。</p> <p class="ql-block">  白露,全年第十五个节气。四季阴阳轮回,从夏至开始,阳气开始减弱,昼夜温差逐渐变大,草木上已经有“露”水,原本潜藏的阴气也占了上风,已经“露”了出来。</p> <p class="ql-block">  白露第一候“鸿雁来”:鸿雁南迁,鸿、雁是两种鸟,鸿大而雁小。第二候“玄鸟归”:燕子南归。鸿雁和燕子都从北往南飞,但鸿雁的故乡在北方,所以只是“来”;而燕子的故乡在南方,所以它是“归”。第三候“群鸟养羞”:羞,通“馐”,意为“食物”。到了白露,鸟也要储存过冬的食物,这就是“养羞”。</p> <p class="ql-block">  白露习俗:收清露、饮白露茶等。</p> <p class="ql-block">  秋分,全年第十六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正阴阳适中,故昼夜无长短。”在二十四节气中,春分、秋分是一对,都是太阳直射赤道。这两个节气都平分了季节,平分了阴阳,平分了昼夜,平分了寒暑。</p> <p class="ql-block">  秋分第一候“雷始收声”:雷在春分节气感阳气发声,到秋分节气感阴气收声。第二候“蛰虫坯(pēi)户”:虫子开始用细泥在地底下提前筑巢过冬。第三候“水始涸”:降雨减少,小型河道开始干涸。</p> <p class="ql-block">  秋分前后,有一个重要的节日——重阳节。中国人认为,“九”是最大的阳数,“九月初九”是两个阳数,就是重阳。重阳有登高、赏菊、插茱萸的习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0, 251, 252); font-size:18px; color:rgb(51, 51, 51);">  寒露,全年第十七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是从凉到寒的转换。</span></p> <p class="ql-block">  寒露第一候“鸿雁来宾”:鸿雁大举南迁,鸿雁的故乡在北方,到南方属于“宾”。“第二候“雀入大水为蛤”:雀鸟不见了,海边出现很多蛤蜊,它条纹、颜色与雀鸟相似,古人便以为是雀鸟变的。第三候“菊有黄华”:此时菊花已经开放。</p> <p class="ql-block">  寒露习俗:赏枫叶、赏菊花、吃螃蟹、吃芝麻和饮秋茶等。</p> <p class="ql-block">  霜降,全年第十八个节气。随着气温的下降,空气中无形无色的水汽,先是凝结成肉眼可见的白露,继而变成肉体可感的寒露,终于化为叫“霜”的白色结晶体。霜,有肃杀之意。</p> <p class="ql-block">  霜降第一候“豺祭兽”:豺狼大量捕获猎物,吃不完的放在那里,就像在“祭兽”。第二候“草木黄落”:草木枯黄,纷纷凋落。第三候“蛰虫咸俯”:蛰伏在土里面的虫子趴下不再进食。</p> <p class="ql-block">  霜降习俗:赏菊、吃柿子、登高望远和进补等。</p> <p class="ql-block">  立冬,全年第十九个节气。立,建始也,即像建筑物露出地表,让人看得见了;冬,《说文解字》解释为“四时尽也”。从立冬开始,一年要结束了。</p> <p class="ql-block">  立冬第一候“水始冰”:水刚刚结成薄冰。第二候“地始冻”:中原大地开始受冻了。第三候“雉入大水为蜃”:雉是野鸡,蜃是大蛤蜊。野鸡怎么能变成水里面的大蛤蜊?古人善于观察世界,一定有着我们不曾明了的逻辑。</p> <p class="ql-block">  立冬习俗:祭祖、宴饮等。</p> <p class="ql-block">  小雪,全年第二十个节气。雨为寒气所逼,变成雪,还不够盛大,所以是小雪。</p> <p class="ql-block">  小雪第一候“虹藏不见(xiàn)”:古人认为,虹是阴阳二气相交且阳气占据上风的时候才会出现,所以在季春(农历三月)产生,到孟冬(农历十月)消失。第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天空中的阳气上升、地中的阴气下降,导致天地不通、阴阳不交,万物失去生机。第三候“闭塞而成冬”:阳气和阴气不相交,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寒的冬天。</p> <p class="ql-block">  大雪,全年第二十一个节气。继小雪节气之后,天气进一步寒冷,于是雪变大了。</p> <p class="ql-block">  大雪第一候“鹖鴠(hédàn)不鸣”:鹖鴠,就是传说中的寒号鸟,因为阴冷而不叫了。第二候“虎始交”:大雪节气,阴气接近到了极致,但盛极而衰,阳气也在悄悄地萌发,老虎感受到这些微阳气而开始交配,启动了生命的历程。第三候“荔挺出”:马兰花冒出新芽。荔,学名马蔺,俗称马兰花。</p> <p class="ql-block">  冬至,全年第二十二个节气,也是最早发现的节气。它的意思不是“冬天到来”,而是“最冬天”。“最”是指太阳高度,冬至是太阳高度最低、影子最长的那天。</p> <p class="ql-block">  冬至第一候“蚯蚓结”:地底下僵死般的蚯蚓感受到阳气的滋生,抬头向上,互相缠绕。第二候“麋角解”:麋属阴性,在阳气滋生的冬至,麋角脱落。第三候“水泉动”:来自地下的泉水开始微微流动。</p> <p class="ql-block">  冬至习俗:北方吃饺子,南方吃汤圆、祭祖和宴饮等。</p> <p class="ql-block">  小寒,全年第二十三个节气。<span style="font-size:18px;">《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释:“月初寒尚小,故云(小寒),月半则大矣。”</span>“寒”是一种感觉,看不见、摸不着,为了表达出这种感觉,古人造字时煞费苦心:上面是“宀”(mián),表示“房屋”;中间是蜷缩的“人”;人的左右两边是四个“草”,表示盖上很多的草;下面是水。这一堆符号相叠加,抽象的寒冷顿时具象化了。</p> <p class="ql-block">  小寒第一候“雁北乡”:大雁回到遥远的西伯利亚,在那里交配、生育。“第二候“鹊始巢”:喜鹊开始筑巢。第三候“雉雊(gòu)”。雉,野鸡。“雊,雌雄之同鸣也。”雌雄和鸣,结成夫妇。这也是春天来临的信号。</p> <p class="ql-block">  小寒习俗:写春联、剪窗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0, 251, 252); font-size:18px; color:rgb(51, 51, 51);">  大寒,全年第二十四个节气。是天气冷到极点的意思。</span></p> <p class="ql-block">  大寒第一候“鸡乳育也”:鸡这时候开始孵育小鸡。第二候“征鸟厉疾”:鹰隼之类杀伐的猛禽,这时候捕杀猎物特别迅猛、凌厉。第三候“水泽腹坚”:湖泊里的水冻得很结实。</p> <p class="ql-block">  大寒习俗:除旧布新、制作腊味和尾牙祭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