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何应钦</p><p class="ql-block">何应钦(1890年4月2日-1987年10月21日),字敬之,贵州兴义人,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辛亥革命爆发后,回国参加沪军。抗日战争时期,任第四战区司令长官、中国远征军总司令、中国战区中国陆军总司令。1949年8月去台湾历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p><p class="ql-block">1945年9月,何应钦在南京代表中国政府接受日本政府投降。</p><p class="ql-block">基本信息</p> <p class="ql-block">基本信息</p><p class="ql-block">中文名</p><p class="ql-block">何应钦</p><p class="ql-block">出生地</p><p class="ql-block">贵州兴义</p><p class="ql-block">外文名</p><p class="ql-block">He Yingqin</p><p class="ql-block">毕业院校</p><p class="ql-block">日本陆军士官学校</p><p class="ql-block">别名</p><p class="ql-block">何敬之</p><p class="ql-block">国籍</p><p class="ql-block">中国</p><p class="ql-block">民族</p><p class="ql-block">汉族</p><p class="ql-block">出生日期</p><p class="ql-block">1890年4月2日(庚寅年)</p><p class="ql-block">逝世日期</p><p class="ql-block">1987年10月21日(丁卯年)</p><p class="ql-block">字号</p><p class="ql-block">字敬之</p><p class="ql-block">主要成就</p><p class="ql-block">参与筹建黄埔军校</p><p class="ql-block">平定商团叛乱、刘杨叛乱</p><p class="ql-block">东征陈炯明</p><p class="ql-block">指挥长衡会战和湘西反攻战</p><p class="ql-block">祖籍</p><p class="ql-block">江西抚州市临川县</p><p class="ql-block">政党</p><p class="ql-block">中国国民党</p><p class="ql-block">参与战役</p><p class="ql-block">北伐战争、芷江战役、国共内战</p><p class="ql-block">逝世地点</p><p class="ql-block">台北市</p><p class="ql-block">勋章</p><p class="ql-block">青天白日勋章、总统自由勋章</p><p class="ql-block">信仰</p><p class="ql-block">三民主义</p><p class="ql-block">军衔</p><p class="ql-block">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p><p class="ql-block">职业</p><p class="ql-block">政治家、军事家</p><p class="ql-block">星座</p><p class="ql-block">白羊座</p> <p class="ql-block">1</p><p class="ql-block">人物档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何应钦</p><p class="ql-block">1909年加入同盟会。</p><p class="ql-block">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在黔军历任营长、团长、旅长、军参谋长等职。</p><p class="ql-block">1922年夏任云南讲武堂教务长。</p><p class="ql-block">1924年春任广州孙中山元帅府参谋。不久,任黄埔军校少将总教官,后兼教导一团团长,成为蒋介石的亲信。</p><p class="ql-block">1925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长,参加平定商团叛乱、刘杨叛乱和两次东征陈炯明。</p><p class="ql-block">1926年任第一军军长兼黄埔军校教育长。同年7月率第一军参加北伐。</p><p class="ql-block">1929年任国民党海陆空司令部参谋长。在国民党三大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p><p class="ql-block">1930年任国民政府军政部长。后任剿共军前线指挥。参与对中央苏区的一、二、四次军事“围剿”。</p><p class="ql-block">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主张对日本帝国主义妥协投降,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特别事务委员会委员。</p><p class="ql-block">1933年任北平军分会代理委员长,与日本签订出卖国家主权的《溏沽协定》、《何梅协定》。</p><p class="ql-block">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后,暂代总司令职,主张“武力讨伐”张杨。</p><p class="ql-block">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四战区司令长官。</p><p class="ql-block">1938年任军事委员会参谋长,负责战时的军制、计划和指挥。</p><p class="ql-block">1944年任中国陆军总司令,指挥了长衡会战和湘西反攻战。</p><p class="ql-block">1945年代表中国政府接受日本投降。[1]</p><p class="ql-block">1946年任重庆行营主任,后赴美任联合国军事参谋委员会中国政府代表。</p><p class="ql-block">1948年回国,支持蒋介石抗战中共,任“国防部长”。</p><p class="ql-block">1949年初,蒋介石“下野”时,一度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旋即辞职。后去台湾。</p><p class="ql-block">1950年任蒋介石战略顾问委员会主席,兼任国民党中央咨询委员会委员等职。</p><p class="ql-block">1987年10月21日上午,终因心脏衰竭而停止了呼吸,享年98 岁。</p><p class="ql-block">2</p><p class="ql-block">人物经历</p><p class="ql-block">东洋留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何应钦</p><p class="ql-block">何应钦生于1890年4月2日(农历庚寅年闰二月十三日,清光绪十六年)。其祖辈于清朝中期由江西临川随军出镇贵州,后移居兴义,由行伍转为经商兼事农耕,先后落点于黄草坝、捧乍,最后定居泥凼的风波湾。</p><p class="ql-block">生于农村大山深处的何应钦,自幼身体强健,7岁发蒙就读于泥凼私塾,勤奋好学。1905年16岁时,一天下午放学回家,见家中无人,于是在楼上玩其父的毛瑟枪,不慎走火,打穿屋顶。他怕父亲责骂,急忙跑到附近亲戚家躲避。次日一早,一个人单独跑到县城,适逢县里高等小学堂招生,他竟一下子考起了。入学之初,城中士绅子弟见其身穿土布青衣,赤脚草鞋,举止随便,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娃娃,于是称其为“乡巴佬”。何性格倔强,根本不把这蔑称放在眼里,只一个劲刻苦学习,暗中与这些城里士绅子弟比个高低。同时,锻炼身体风雨无阻,因之教师们对其印象很好。</p><p class="ql-block">1907年冬,正值贵阳陆军小学在全省征选学生,何与同班同学鲁屯人李毓华、则戎新场人李儒清等同到贵阳,考起该校。1908年,他又与二李一起被选送到武昌陆军第三中学;次年秋,清政府陆军部招考留日学生,何又以第一名的好成绩应选,入日本振武学校。昔日的“乡巴佬”,成了东洋的留学生。</p><p class="ql-block">被逐昆明</p><p class="ql-block">何应钦在日本振武学校读书时,蒋介石以“蒋志清”之名就读于该校,只比何高一级。何在学习期间。一面接受军事教育,一面留心日本文化,并开始接触到反清革命思想。当时留日学生中,加入孙中山创办的“同盟会”者达数百人,何也加入了这一革命组织。</p><p class="ql-block">1911年武昌起义胜利的消息传到日本后,何与其他同盟会员回国,与蒋介石同在驻节上海的陈英士(陈其美)的沪军都督府任职,先后任科员、连长、营长。讨袁失败后,何再次东渡日本,继续学习。结业后转入日本士官学校27期步科。</p><p class="ql-block">1916年秋,何应钦在士官学校毕业后,正逢贵州督军刘显世创办讲武学堂,刘电嘱其子刘燧昌(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聘任何等数人回贵阳,为刘训练新军。何经刘显世和任黔军总司令的王文华(电轮)的保荐,任黔军第一师第四团团长兼学生营营长。何回黔后不久,即取得王文华信任,引入心腹。其原因是王之妹王文湘尚未与人订婚。王氏家人原属意于李毓华,但何与刘显世亲侄、王文华之妻弟刘悫昌关系很好,又是少年时同学,因之刘悫昌于王文华之母(刘悫昌之姑母)前,经常说何好话,使之一家对何有好感;再加上何在王文华麾下办事勤谨,无烟、酒、赌博及女色之爱好,家庭也是有根基人家,遂决意与何议婚。何应钦因此遂与刘显世之甥女、王文华之胞妹王文湘于1917年4月在贵阳结婚。在当时兴义系军阀内部,以王文华为首的“新派”与刘显世为首的“旧派”内讧中,何成了“新派”的骨干。当时贵州政局中,由于王掌握了军队,实力雄厚,何在短短的近两年时间里先后当上了贵州讲武学校校长、省会警察厅厅长、全省警务处处长、第五混成旅旅长等要职。何善抓机遇,在“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中,他组织了“少年贵州会”宣传民主与科学;“五四”运动爆发后,他又发起召开贵州国民大会,支持学生爱国运动,抵制日货,反对巴黎和会及北洋卖国政府。</p><p class="ql-block">1920年11月,何参与和直接指挥了“民九事变”,与王文华一起迫使刘显世交出了贵州大权。1921年3月,王文华在上海被仇家刺杀身亡,黔军5个旅长各自为政,何旅兵弱,遂被二旅旅长、安顺人谷正伦、警卫团团长、兴义人孙剑锋逐出贵州,于1921年底奔赴昆明,滇军总司令顾品珍聘何为高等军事顾问。因刘显世被逐出贵阳,对何异常寒心,在昆明嘱其子侄收买刺客用枪将何应钦胸部和腿部打伤,何随身副官救护入法国人办的医院抢救脱险,休养半年后离云南赴上海,在其内兄王伯群(王文华之兄)家中继续养伤、赋闲。</p><p class="ql-block">黄埔教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何应钦</p><p class="ql-block">1922年夏,任云南讲武堂教务长。</p><p class="ql-block">1924年1月,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孙中山命廖仲恺、蒋介石等筹办黄埔军校,四处延揽人才。何应钦赴广州,在孙的元帅府任参议。何因与蒋介石既有“同学”、“同事”的关系,又在贵州办讲武学校颇有名气,于是被蒋看中,参与军校筹建工作。黄埔军校成立,何被孙中山授予少将军衔,任黄埔军校副总教官。</p><p class="ql-block">何任教官时,参与讨平广州商团叛乱。9月初,军校学生编为两个教导团,蒋委托何兼该校第1教导团团长。廖仲恺、蒋介石又任命何为军校教务处代理处长。广东军阀陈炯明叛乱,蒋介石率两个教导团讨伐。何带的第1团连战皆捷。后两个团合编为第1旅,何升任旅长。7月,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何任军事委员会委员。军委会将所属军队编成国民革命军,黄埔学生军编入第1军,蒋介石任军长,何应钦任师长(周恩来为该师党代表),9月,陈炯明再次兵变时,国民政府派兵第2次东征。蒋为总指挥,后分三路,何应钦、李济琛、程潜分任各路指挥。何部多有建树,深受国民政府赞赏。何于11月5日出任潮汕善后督办;升任第1军军长兼潮梅绥靖委员、军校潮梅分校校长。“中山舰事件”后,又出任黄埔军校教育长。</p><p class="ql-block">1925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长,参加平定商团叛乱、刘杨叛乱和两次东征陈炯明。</p><p class="ql-block">1926年7月,北伐战争时期,何任第1军军长,何的一部保广东根据地,大部分兵力向闽浙攻击。9月,北伐军全力在湖南初战告捷,东向长江下游5省。10月,福建都督周荫人倾巢西移,企图窜犯潮梅,何乘机率部袭击周总部驻地永定,取得全胜后挥师绕道,兵分5路,在松口攻周军主力,俘敌师长以下4000余人,蒋去电嘉勉,电汇银元2万犒劳将士,升何为国民革命军东路总指挥。12月占福州,进闽北,控制福建全省,何任该省临时政治会议主席,又乘胜进军浙江,攻克杭州,后在南京外围迂回作战,等到2、6军去强攻南京后开入城内,抢占有利地势。</p> <p class="ql-block">内战</p><p class="ql-block">1927年4月2日在东路军指挥部召开剿共会议,研究剿共方案。何在会上极力支持主张剿灭。1927年4月9日,何在南京直接调兵解除了林祖涵(林伯渠)所率的第6军3个主力团武装,包围江苏省党部和省总工会,逮捕了部分革命者。次日何又令军警解散南京共产党支部,逮捕全体共产党干部。何的东路军26军在上海对工人纠察队进行突袭,大规模剿杀了共产党员,这就是著名的“四一二”惨案。这年5月,继续北伐,由蒋和李宗仁、何应钦分任各路部队指挥官。何北渡长江,遭到张宗昌、孙传芳直鲁联军反攻,何、李遵蒋之命,退到长江沿线。</p><p class="ql-block">蒋何矛盾</p><p class="ql-block">武汉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于通电反共反蒋。以李宗仁、白崇禧为首的桂系、冯玉祥为首的西北军和阎锡山为首的晋系与蒋有矛盾,公开逼蒋下野。何应钦此时判断失误,以为蒋树敌太多,已四面楚歌,必败无疑。于是暗中支持桂系逼宫。这样,蒋只好下野。当白崇禧在会上要蒋离职时,蒋回顾何,而何一声不吭,蒋伤心异常,拂袖而走。蒋事后说:“当时只要他何应钦一句话,我是可以不走的”。这是蒋、何的第一次矛盾。</p><p class="ql-block">蒋下野后,由何、李、白组成军事常务委员会,对国民革命军实行集体领导。何、李击退孙传芳、唐生智等对南京的进攻。</p><p class="ql-block">1927年11月10日,蒋由日本回上海。12月10日,国民党第二届四中全会预会通过决议,敦请蒋复职。蒋复职后,于1928年2月,不与何应钦打招呼,乘何去南京,蒋直接去何的第一路军徐州总指挥部,撤消了何的本兼各职,将军队编为4个集团军,蒋自任总司令。后又经别人圆场,蒋才又委何为北伐军总司令部参谋长。</p><p class="ql-block">重新启用</p><p class="ql-block">1928年10 月,任训练总监,下月又被调为裁军委员会主持工作。在国民党三次全国代表会议上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会委员,旋被任命为陆海空军总司令部参谋长,后又出任开封、郑州、武汉行营主任。他主持军队工作时,利用编遣、整军之法,忠心地为蒋兼并异己,扩充嫡系,南征北伐,马不停蹄。</p><p class="ql-block">1929年,任国民党海陆空司令部参谋长。在国民党“三大”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其父何明伦去世,此时正逢蒋冯阎中原大战,何一直在前线督军,无暇回兴义奔丧,蒋深为感动,亲往设在南京的何父灵堂祭吊,并亲笔写了赞辞,使何深受感动。</p><p class="ql-block">1930年,任国民政府军政部长,后任“剿共”军前线指挥,参与对中央苏区的一、二、四次军事“围剿”。3月10日,何当上了蒋的军政部长。6月,李宗仁攻长江,何坐镇武汉指挥,将李击退;朱德、彭德怀乘蒋桂战争之机率部攻长沙,也遭到何部镇压。</p><p class="ql-block">1931年2月,任南昌行营主任,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特别事务委员会委员。指挥部队对湘赣地区共产党及其武装力量进行第二次围剿。但红军在15天里连打5个胜仗,打垮了他的15个师。当时蒋刚当上国民政府主席,心绪颇佳,不仅未责备何,反而任其为前线总指挥,兼国民党空军司令,蒋亲自出马任第三次围剿红军总指挥,但最后仍惨遭失败。</p><p class="ql-block">1932年春,任湘赣粤闽边区“剿共”总司令。但因日军进逼华北,蒋认为何与日本关系素来较好,能调和日本人口味,于是命何去职北上,出任中央政治会议特别事务委员会委员。</p><p class="ql-block">1933年的长城战役,日本侵略军兵临北平城下,国民党当局在华北的主要负责人黄郛、何应钦已准备放弃北平。</p><p class="ql-block">1935年初,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委员长期间,曾遭到过日本人精心策划的两次暗杀。</p><p class="ql-block">1935年5月,梅津向国民党北平军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提出“驱逐东北系及中央势力出华北”的无理要求。</p><p class="ql-block">1935年6月,何应钦尽管痛恨日本关东军对他策划的暗杀阴谋,但迫于日军的淫威,又顾及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与日本华北驻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秘密签订了《何梅协定》。</p><p class="ql-block">此后,何遂回南京行使军政部长之权。1936年6月,“两广事件”发生,粤桂军阀以抗日为由逼蒋下台,由于何应钦等施加压力,事件平息。9月,何以军政部长身份兼广州行营主任。</p><p class="ql-block">1936年10月31日是蒋介石50大寿寿辰。这时,蒋介石正积极充实军备,修筑国防工事,陈果夫想出了一个发动全国各界人土向蒋介石献机祝寿的主意。他的这个建议是向何应钦提出的,理由是:“委座生日,最好发动由各方面捐献飞机,作为寿礼,可固国防。”何应钦表示赞成。</p><p class="ql-block">1936年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杨虎城拘捕了正在西安督师的蒋介石,发动“西安事变”。蒋介石被扣押后的第二天,何应钦亲率数十万大军逼近陕西潼关,扬言要“血洗长安”,营救蒋介石。 [8] 以何应钦为首的亲日派坚决主张用武力讨伐平息事变。</p><p class="ql-block">12月17日,在何应钦通电就职“讨逆总司令”之时,国民党军机对陕西三原、渭南和赤水车站等地的大肆轰炸已进入第二天,数百居民死伤。</p><p class="ql-block">1937年“7.7”事变发生时,何在四川主持整军会议,即被蒋召回南京,商讨抗日大计,并出任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在讨论南京战役计划时,何等多数将领主张用20个团左右兵力,以歼日军有生力量。但蒋未采纳,结果大败,造成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p><p class="ql-block">1938年1月,何任军事委员会参谋长,负责战时军制计划和参与各个战役的指挥,对抗日战争作了一些努力。</p><p class="ql-block">1940年10月19日,何应钦、白崇禧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名义,强令黄河以南的新四军、八路军在一个月内全部撤到江北。中国共产党从维护抗战大局出发,答应调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滇缅作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何应钦</p><p class="ql-block">1943年2月7日,何以参谋总长的身份,偕同史迪威等飞赴印度检阅中国远征军,3月3日返抵重庆。何此行奠定了中国军队驻印训练及远涉缅甸丛林配合英美盟军作战的基础。1944年11月20日,何担任了近14年的军政部长职务,被蒋介石的另一亲信陈诚夺去。</p><p class="ql-block">1944年12月2日,日军窜犯黔南,到达独山,准备进犯四川。当天,何由重庆飞抵贵阳,与谷正纲、张道藩等一起召开贵州军政会议,研究对策,一方面准备省府各机关后撤至毕节,一方面配合美军在贵阳又来一次“焦土抗战”。但侵黔日军只有3000余人,只是一次演习。所以3天后即撤,何令中国军队追击,失地全部恢复。25 日,何在昆明就任中国战区中国陆军总司令,统一负责西南各战区部队作战、指挥及训练,兼指导贵州全省党政事宜。</p><p class="ql-block">何在昆明训练由美国提供装备的36个陆军师,再次受蒋委托指挥中央军。昆明练兵集中了国民党中央军大部主力,是蒋的王牌。1945年1月底,中国远征军攻克缅北重镇苗斯,与滇西的中国军队在滇缅公路会师。何于2月初飞赴该地,主持升旗仪式,后参与指挥了中国远征军的第二次入缅作战。3月7日克腊戍,30日与英美盟军胜利会师,第二次缅甸战役胜利结束。</p><p class="ql-block">何回昆明后,与中国陆军总司令部美军参谋长麦克鲁少将等由昆明经兴义到贵阳,在兴义停留5天,这是他离开兴义到贵阳陆军小学以后,近40年时间第一次回到故乡,也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回故乡。</p><p class="ql-block">主持降礼</p><p class="ql-block">1945年9月9日,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在南京向“中华民国政府”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呈交投降书,标志着中国14年抗日战争以中国取得胜利而正式结束。[1]</p><p class="ql-block">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冈村宁次在对华投降书上签字,并向中方交出他的随身佩刀,以表示侵华日军正式向中国缴械投降。[2]</p><p class="ql-block">因病去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何应钦</p><p class="ql-block">1946年5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改成国防部,何受陈诚等排挤,失去了参谋总长陆军总司令两个重要职务,而由陈诚和白崇禧分任参谋总长和国防部长,何仅任小小的重庆行营主任一职。10月18日,被蒋派往美国,担任联合国安理会军事参谋团中国代表团团长,一年多后,因国内反共战场吃紧,何奉召回国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1948年5月31日,又改任行政院政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强大攻势打击下,以翁文灏为首的国民政府内阁总辞职,何抱着“大厦将倾,独木难支”的痛苦心情,不顾蒋和黄埔系的挽留,住到上海江湾陆军医院割痔疮去了。</p><p class="ql-block">1948年底到1949年初,人民解放军组织的三大战役胜利结束后直逼南京。蒋介石宣布“引退”,由李宗仁任代总统。何考虑到如跟李在南京,势必引起蒋的疑虑,遂以“避寿”为名去杭州。蒋深为感动,于3月12日何60岁生日前夕,派亲信张群,携其亲手题写的“安危同仗,甘苦共尝”寿轴,及一封情辞恳切的亲笔信交何,要何出任李宗仁政府行政院长,以便牵掣桂系。何感激涕零,明知临危受命组阁无异于跳火坑,但为报蒋“知遇之恩”,于3月23日当上了行政院长兼国防部长。</p><p class="ql-block">何当上行政院长后,提出了先签停战协定再行和谈的主张,以便依托长江天堑隔江而治,保持江南半壁河山苟延残喘。由于蒋暗中操纵,李宗仁政府没有和谈诚意,致使国共和谈破裂。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了国民党政府的灭亡。5月13日,何应钦内阁在广州集体辞职,把烂摊子甩给了阎锡山的“战时内阁”,他自己则先到香港,后到台湾。</p><p class="ql-block">晚年冷落</p><p class="ql-block">何随国民党残兵败将逃到中国台湾后,寓居台北牯岭街,自称“闭门思过”,不闻政事。1950年3月1日,蒋介石又当上了“总统”。何备受冷落,被排出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只任一席中央评议委员;军队中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主任── 一顶大而空的高帽子。</p><p class="ql-block">官场失意,但他仍以“民间”方式继续为蒋效力。他发起组织了“中日文化经济协会”,当了几年常委,便一直任会长;他又恢复了“中国童子军”总会,一直挂副会长头衔(会长为蒋介石);他又是台湾“道德重整会”会长,前后十次出国进行“国民外交”。八十年代后,他还当上了“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大同盟主任委员。</p><p class="ql-block">何晚年的“公事”无非是开会应景,发表讲话,参加证婚、剪彩、葬礼等。其余大部分时间是打桥牌、打猎、打高尔夫球、栽花种树等。随着年迈体衰,特别是“”的希望破灭,何的注意力也逐渐从军事转移到台湾经济文化建设上,提出不少建议,对台湾经济文化繁荣非常关心。</p><p class="ql-block">何比其他去台湾的国民党元老们好的地方是生活不愁、家景不错、心情乐观豁达。他一生无子女,只过继其弟何辑五之女丽珠为后。他的夫人王文湘,1917年在贵阳与其成婚后,双方感情一直不错。王于1952年被医生诊断患有乳癌,发现时已属晚期,病情恶化,无法进行手术治疗,每年求医都奔赴日本,直到1978年4月病逝。</p><p class="ql-block">1986年4月,何应钦中风,被送进医院。1987年10月21日上午,向有“福将”之称的何应钦,得以寿终正寝,时年97岁。</p> <p class="ql-block">3</p><p class="ql-block">家族关系</p><p class="ql-block">2009年7月20日下午,贵州省台办主任王登齐会见并宴请了何应钦侄儿何绍葊、何绍牧及何家在海外的第三代、第四代共16人。</p><p class="ql-block">何绍葊及其亲属,是续2006年首次回家乡祭祖、探亲之后,第二次回家乡。此次行程是从7月16日-22日,先后游览贵阳市的甲秀楼、花溪、天河潭、青岩古镇、黔灵山公园,安顺市的黄果树大瀑布、天星桥、龙宫,黔西南州的马岭河峡谷、万峰林、万峰湖等。</p><p class="ql-block">7月18日到泥凼祭扫祖墓、参观祖居。何绍葊先生对省台办的接待和宴请非常高兴,他说:这是第二次回来,家乡变化很大,建设发展很快。贵州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潜力大,要加大宣传力度,要让世界上更多的人知道贵州、了解贵州。</p><p class="ql-block">何先生表示,将组织在海外的何家后代,常回家乡看看,也会邀请海外朋友到贵州来度假、观光旅游。</p><p class="ql-block">家族关系</p><p class="ql-block">熊宗仁先生在《敬公传记》中也如是写道:“由于蒋介石最忌讳别人在他周围培植自己的羽翼,故何应钦在军中尚少留意自己家族世系的源流,更不敢轻易接纳族戚入仕。在官场中,何以‘崇法务实,公正无私’八字自箴,‘用人从才从德,不问省籍派系’。”</p><p class="ql-block">……然后是何绍周这位侄帅,稍微翻个何绍周的正经传记,就会发现,这个人也是自己苦哈哈挣上来的,日本陆军士官学校、黄埔一期、陆军大学正则班一个不落,极其科班的军人。“八一三”淞沪会战也力战过,杂牌军也铁腕整治成敢打硬拼的嫡系部队。据王光炜回忆,“虽然其叔父身居高位,但他本人做事谨慎,对部队训练要求严格。”</p><p class="ql-block">侄帅何绍周</p><p class="ql-block">那么,“何绍周这个仰仗自己叔叔是军政部长陆军总司令本人却是草包甩手掌柜甚至把松山战役指挥权慷慨交付李弥”一说,到底是从何依据呢?</p><p class="ql-block">在方知今的《血战滇缅印》中,说道“何应钦因膝下无子,便过继何绍周为子,所以这位少爷军长浑身是刺,对谁都不买账”。这个过继一说,又是从哪说起呢?敬公一生无出,却待发妻甚厚,坚决不纳妾。四弟何辑五将女儿丽珠过继给三哥膝下承欢,这个倒是有的。二哥何应禄的儿子何绍周,虽然略得叔父指点,却也没有明确过继过去吧?传记里未见有载。</p><p class="ql-block">侄孙何祖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何应钦故居</p><p class="ql-block"> 何应钦的孙子何祖光,是所罗门兄弟香港有限公司亚太地区投资银行部副总裁,在坊间被大肆炒作的,是同港星温碧霞的婚恋生活。</p><p class="ql-block">何祖光,出身名门世家,爷爷是国民党元老何应钦,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长大后,何祖光没有选择从政,而是在香港、内地经商,并兼任某跨国投资公司银行部副总裁。</p><p class="ql-block">敬公唯一的女公子何丽珠,夫蒋友光,纵有子女,也不会姓何啊。</p><p class="ql-block">难道富豪祖光是那个在解放大西南前夕远遁米国的何绍周之子?可曾经的侄帅的后人,三子德伟、德先、开基,一女德颖,哪个是这位“富豪祖光”的“曾用名”呢?</p><p class="ql-block">轶事</p><p class="ql-block">弗雷德里希教授给大陆学生讲段子,他说他父亲跟张学良是很好的朋友,大家都说张学良在台湾被软禁,其实倒没达到那个程度。他们两家还经常来往,每次张学良到何家做客,总是两辆车,前面坐着少帅,后面一辆坐着赵四小姐。张学良曾跟他说他年轻的时候曾经度过一段荒唐的岁月,吃喝嫖赌,然后说“这都是你爸教我的”。</p><p class="ql-block">注意事项:</p><p class="ql-block">如果是子辈,就是“绍”字辈,如何绍周,还有前儿刚被贵州省台办主任接见的侄辈何绍葊、何绍牧。不过,弗雷德里希教授说发生在台湾,那么就是敬公的四弟和五弟的儿子。因为只有何辑五和何纵炎是在解放前夕去了台湾的。由此,那位何祖光,亦肯定不是敬公的亲孙,而是侄孙。</p> <p class="ql-block">4</p><p class="ql-block">人物语录</p><p class="ql-block">养生语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何应钦题字</p><p class="ql-block">不正的思虑是长寿的最大敌人。要用温和、慈良、宽宏、厚重 、缄默来克服自己心中的猛厉、残忍、偏狭、轻薄、浮躁,才可能做到心直虑正。</p><p class="ql-block">5</p><p class="ql-block">人物纪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何应钦故居</p><p class="ql-block">何应钦故居地处兴义城南部45公里,位于峰林、石林之中的小集镇。兴义市何应钦故居陈列馆是兴义市最为重要的人文景点,也是了解兴义近现代历史最为重要的场所。陈列馆占地面积近4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兴义市何应钦故居陈列馆也是国内资料最为齐全的何应钦专题陈列馆。</p><p class="ql-block">2010年何应钦的女儿何丽珠参观故居,向故居陈列馆捐献出1938年何应钦写给她的6封亲笔信,目前被定为一级文物。[3]</p><p class="ql-block">6</p><p class="ql-block">影视形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何应钦</p><p class="ql-block">2009年,《建国大业》肖文阁饰 何应钦,</p><p class="ql-block">2012年,《血战长空》霍青饰 何应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