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明天晚上你陪我去看我姐姐,王姐。不对啊姓不对啊?表姐他一本正经地回答。王姐当时可是轰动全国。她的散文《圆明园》获大奖。电影剧本《李清照》已经发表,听说马上要开拍。<br>李银穿着衣服,坐在床上,被子上放着一叠新稿纸。点上一根烟,他说:明天早上一首伟大的诗歌就写出来了。<br><br> 王姐住在钟楼对面的单位宿舍,房间朝北很小,四个平方,一张小床,没书桌。王姐个不高,很精神。她当时是个建筑单位的工人,业余时间竟然写出好几篇散文和《李清照》很难想象她付出的努力。<br>《李清照》公开放映在长江剧院。我坐在王姐旁边,当晚去了些省市文联的。她给我介绍,我只记得一个人《渡江侦查记》的作者。<br><br> 有天晚上,李银气呼呼地来了。他的散文《烧虫》获青年作者一等奖。颁奖通知寄给单位,单位领导说,未经领导同意,怎么能给他一等奖?把通知扣了,开完会才给他。我劝了他。过会,他得意洋洋地说,你猜我到哪去了。<br>原来有个女工程师看了他的散文,给他写了一封信。他竟然到外地去见她。他当年有二十七八岁,没谈过恋爱。他见了那位姑娘。说是李银的学生,路过顺便来看看。姑娘很热情,在她单身宿舍,请李银吃个午饭。李银说:我当时真想对她说,我就是李银。<br>后来那位姑娘从外地来找李银,竟然找到他的家。李银躲到别人家不出来,姑娘那天在他家门口等到很晚,痛哭一场,从此没来了。<br><br> 王姐后来写过很多散文,小说成一级作家,享受特别津贴。五四青年,一个小学生竟然考取研究所,成为美学教授,上海美院付院长。还有一个从未引起注意点S君,他每次来总是一言不发,笑眯眯听着。他比我大几岁,有时和我散步聊天。后来竟然是合肥付市长。在他当局长的时候,要调我到局里,我竟然没看上。我也许错过一次最佳选择!当年我也是个不知天高地厚轻狂的家伙!大多数后来都下海,日子过得都不错。</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