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无形”与太极拳的理和技

一陈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仅在此所想要分享的关于太极拳的体会,包括在很多领域,未经实践的理论或者借由别人的经验提纯的理论,与自己的认知、认可、接受其实都相距甚远,只是在未经真正实践之前不觉知罢了。因此凡是学习,体证为第一考量方式。做不到,就去检查还有哪里是不知道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故以下仅为体会,绝不会自认为对,只是引发或己或他的思考、或大家对思考产生兴趣而已,据此:</p> <p class="ql-block">太极拳这个名称,既可点出太极拳由两部分组成。“太极”为无形之理;“拳”为有相之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将太极的义理与思想融汇在拳的态势中,并且在每一个招式中都将二者并存融合而不是分离,将无形呈现为有形,用有样貌的具体拳架传递无形相的抽象义理,这时习练的才是太极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太极拳内涵的理解,影响到行拳的状态;而只有通过扎实的习练,体证其中的虚实与轻重缓急,才能做到准确地将理解传递出来。其中前者犹如天空,高远无垠;后者如大地,承载且厚重。这理与技二者,正如天地的清浊之象,既分离又一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样呈现出来的太极拳,既不会被其它取代其本质,变成操、舞,也不是一个固化不能变更的易碎品。它能保持在自己独有的风范中,不与其它形式混淆、模糊面目;又能与万事万物来往通畅,不受束缚。</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适举一例:最近在与拳友研习“进步栽锤”这个动作时,大家反复揣摩后梳理了几点体会:</p><p class="ql-block">❶动作要由身体带动、由腰发力;</p><p class="ql-block">❷出拳的方向有下扎之势;</p><p class="ql-block">❸<span style="font-size: 18px;">出拳落点适度,有所把控非任由惯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❹先缓后疾,将力度推送出去。</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从第一点开始详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身体是一个整体,要由一种全局的意识观照才不会顾此失彼,如果过多注意某个部分,整体的协作势必会因此而有所偏废。所以我们说“眼观鼻鼻观心…”,用“观”并不用“看”。看是动作,观是意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自腰发力,是将着力点明确出来,主次分明又兼顾全局。这其实练的不是动作,而是觉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第二个要点扣合“栽锤”的要领。“栽”有向下之势,不是为了猛悍,而是为了扎根。出去的拳不是一味夺势,而要有笃定的稳妥。下去之前目标明确,出拳时心内才没有犹豫。这既是动作要求,也取决于个人气质。是果断还是犹豫?是莽撞还是信心不足?是明确还是盲目?一个动作一目了然。</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第三个要点要求的是分寸感。每个人身体结构不同,力量条件不同,出拳出到什么位置搂住为最佳?同样的位置,也许有些人觉得不够,有些觉得过了,之前的文章谈过“平衡”。这其中不是找到一个物理位置的点就算是平衡,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感受,揣摩最切合自身所能和状态最恰如其分的那个瞬间。这完成的其实是自我能力感受与外境要求的对话。有些人会为了达成外部要求割舍自己的感受,而有些人又过多执着于自己的感受,丢失了本来可以延展深入的空间。一个动作,演绎出境由心生的照见。</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先急后缓和先缓后疾,一个需要将力量逐渐回收,一个是将力量逐渐送出,截然不同。这在拳架中处处可见,此可引申出“先轻后重或先重后轻、先紧后松还是先松后紧”等等。太极拳是非常讲究气韵之美的运动,气韵体现在呼吸,势必会有节奏。动作有大小,肯定分起伏。所以太极拳体现的韵律,小处由动作的起承转合构成,大处由整套拳的起始、延展、高峰、趋缓、收回展现。所以对一个拳出势快慢的揣摩,其实是对整套拳开合起伏做到心中有数的一个缩影。</p> <p class="ql-block">太极拳就是这样一种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运动形式,它是中国古人将所知所感落于实处的自由意志的显现。这种想象力不是凭空的幻想,也不是个人的情怀气质。而是建立在可以追根溯源的修为之上。大结构的拳架,就如同大篇章的乐曲、诗词,或展开的水墨长卷,让人在其间往来身心,忘失主客,或亦主亦客……能获取多少空间得以遨游,全凭借自己有多少传统文化的功底和熏养。</p><p class="ql-block">我无意将对太极拳的阐述写成一篇富于渲染色彩的散文。事实上,太极拳既扎根于实处又洒脱于性情。所以我说:一套打得好的太极拳里,一定既有儒家的君子轨礼之道,亦有道家的超然出世之风。有唐诗的开合气象,有宋词的细致入微。有筋骨载以气力,有感受透出飘逸。(<span style="font-size: 18px;">若无感受或缺乏感受,太极拳的行拳会实多虚少,灵动的部分便难现其神;如果虚多实少,遐思过多而缺乏实练,行拳则会身姿散漫,难以内外统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以上只是极宽泛而谈,因此不能一概而论。例如太极拳有雄浑却无悲壮。因为雄浑为格局的张力,悲壮却如同雨雪冰霜中同样是水汽的冰雹,为郁结突兀之气,自然摒之。因此常年习练太极拳,人的心胸会逐渐开阔。如果格局不增,行拳的形态上则不会呈现出飘逸和舒展,因相由心生之故。</p><p class="ql-block">也因此我们知道太极之理是向上抽离至精神而不是下达到情感情绪。将这两个层面分开,我们也能顺便理解文学艺术作品各自的去处,这是题外话。</p><p class="ql-block">因此太极拳练的是身姿,调的是心态。心不健康,什么运动也不会养生。这是古人的洞察与智慧,供后人揣摩。</p> <p class="ql-block">回到我借用“大象无形“来阐释太极拳的义理,首先就是因为太极拳与别的拳架不同,是以“太极”这个内涵来统摄其精神的。太极这个义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我以为它是这支文明的精魂所在,之所以说是文明而不是文化,因为它无意于地域和民族,超越物种,直指宇宙万物的真谛。</p><p class="ql-block">且不说那么遥远广阔,仅仅从字面来讲:大象,如果有边界和圈限,就不能称其为终极的大。所以最大化的“象”,一定无形。</p><p class="ql-block">太极如果有圈限,那就会有其不能通达之处,有越其意涵所诠之外的其他,而这与太极这个义理的穷尽并不相符。所以太极的呈现,不应该是被限定在范围之内的。</p><p class="ql-block">如果一套太极拳变成一个固化的容器,只能装一种东西,只能是一种样貌,那么这套拳即便体现出太极的内涵,那么也是局部的内涵,于是有了门派。</p><p class="ql-block">各路门派风格,很明显是“技”的部分使“理”在表现形式上分离。各有所长、各有侧重。但这些都是载体,所载的核心所在,是“太极”的内涵。</p><p class="ql-block">所以无论学哪家套路,除了扎实拳架,对太极义理的研习格外重要。不然体证的“证“字,无踏实的落脚处。</p> <p class="ql-block">义理的学习,除了与所学各路传承相关的部分,还应该广泛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才能让自己所学的拳架渊源不会成为无根之水。</p> <p class="ql-block">确切地说:太极拳,是用拳这个语言来描述太极的可能性,但如果想要用拳来塑造“太极”的形象,那就是执一粟而言沧海了。</p> <p class="ql-block">所以这或许是我理想中的太极,也是我曾经极其偶然地一个体会:太极是一切,太极什么都不是。它可以呈现为任何形相,而无特别圈定固化。但如果你说太极就是虚无,不能将其应化为形,那么这个“虚无”,也不过是你固化的一个执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