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2,我的影像日记</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序</p><p class="ql-block"> 2022年,农历壬寅虎年,极不平凡、无法忘却的一年。在这一年里,一支支小小的棉签落入试管,让人刻骨铭心,直至载入我们的记忆长河。</p><p class="ql-block"> 2022年,“我们被不确定的经纬牵动,而时空的交错也创造着重新连结的可能,让不可见成为可见。”《2022,我的影像日记》最终完成,其初衷就是努力地想透过一名普通摄影人的视角和表达方式,记录和见证那个我们一同走过,却挥之不去的极不平凡、足以载入史册的一段岁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 </p><p class="ql-block"><br></p> 1月3日,午间,津城天塔广场。元旦小长假最后一天,津城暖阳高照。广场大妈舞动起长长的彩带,似游龙出水,跨海穿江,舞动起阵阵中国风。 1月9日,居家社区。凌晨4时,天津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紧急通告, “自今晨7时起天津全员核酸检测”,随即津城全域大筛开始。 1月25日,农历腊月二十三,传统小年。下班途中,途经雪后的海河岸边,白皑皑的河面,一行“天津加油”大字清晰可见,看后让人为之一振。 2月9日,午间,津城六纬路。隔离酒店的门窗贴上了大大的吊钱儿,门前高高挂起了大红灯笼,成为了特定地点、特定时期,独有的标识和符号。 2月19日,下午,津城地铁三号线站台。候车乘客手中的手提纸袋上的印字,醒目耀眼,引人侧目。 2月23日,早上,津城徐州道。今日津城中小学春季开学,独具特色的座驾纷纷驶上路面。 3月3日,午间,津城海河岸边。实时气温零上1度,冬泳爱好者在海河畅游过后,在自带的淋浴装备下洗浴净身。 3月18日,农历二月十六,下午,津城海河岸边。津沽雪花纷飞,春雪弥漫。恍惚间,不知“春雪满空来”,但见“触处似花开”,市民们纷纷冒雪走出家门,尽情享受难得的春雪带来的快乐。 3月21日,下午,津城华龙道。下班途中,途经居民区周围开始架起醒目的蓝色围挡,准备实施防疫封控。 4月11日,津城大理道。近日,津城五大道海棠花开如海,老树新花斗艳,引得市民像过节一般纷纷前来打卡。游人熙熙攘攘,扶老携幼,红男绿女,拍照录像,生怕错过此时美景。 4月18日,午间,津城五大道。一家餐饮店门前的墙上书写的“我在天津很想你”几个醒目的大字,把天津人特有的那种会写、幽默的表达方式和朴素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现在这面墙已是外地朋友来五大道观光旅游必到打卡之地。 4月25日,早上,津城地铁一号线。受疫情影响,停课多日的津城中小学今日全面复课。走出家门的学生们,犹神兽归笼,喜大普奔。 5月5日,下午,津城胜利路。4月29日国家卫健委举行新闻发布会,指出“最脆弱的人群是老年人和基础病患者,最有效的保护手段是疫苗接种。”<br><br> 5月10日,午间。距单位不远处的一家云南米线小店,主人是一对外地夫妇,言语不多,一副憨厚相。我曾搭讪过男主人,男主人说的“现在的生意确实不如以前了,现在就是坚持……” 5月29日,津城中心城区——和平区实施静态管理后的早上,管控区内一位戴着口罩的女士,双手扶在封堵在路口的隔离栅栏上,朝着管控区外的远方久久地张望。 5月30日,早上,津城马场道。封控区内的一位老人在拉起隔离警示带的区域内踱步而过。 5月31日,傍晚,居家社区。排队大筛时,忽遭狂风骤雨,雨滴飞溅,给排队等待核酸检测的人们来个点猝不及防,大筛场地的遮阳伞被刮得东倒西歪。 6月10日,高考的最后一天。津城某高考考场外,一位身着红色体恤衫、手提简易红色提袋的考生母亲,默默地跟在刚刚走出考场的男孩身后。走在前边的男孩,一边走着,一边摆弄着手中母亲送上的鲜花。 6月19日,夏夜,夜晚出地摊的女孩,靠着出摊的车旁,朝着远处默默观望。 6月21日, 早上,上班途中。人们在街边大筛的点位前排起了长队。昨晚气象台发布高温橙色预警,提醒市民注意防暑。<br><br> 7月5日,早上,街边公园。老人聚在一起,仔细做着风筝放飞前的准备。 7月12日,早上,雨。送外卖小哥的小心翼翼从车架上的塑料筐里拿出外卖食品,生怕让雨淋着。 7月28日,下午近3时,海河蚌埠桥。一位年轻女子从桥上轻生跳入水中,赶来的消防战士迅速跨过护栏、奋不顾身跳入水中勇救轻生女。<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8月3日,午间,街边,暑热天气。卖拨浪鼓的大爷扭头对我说,“大哥,大热天的,买个小鼓吧,自己哄自己玩玩儿,一会儿就凉快了……”</h1> 8月8日,上班途中,津城地铁三号线车厢内。近日,总能看到臂戴红袖标,身着蓝马甲的人员,不时地穿梭于地铁车厢内,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时刻为地铁乘客出行安全保驾护航。 8月28日,早上,居家社区。官方发布消息称,“8月27日(昨天)大筛社会面有多管检测结果异常……”后传来最新安排,上午九点全市接着大筛,所在居家社区立刻进入“全域静态管理”状态,所有人员只进不出,社区里的小超市,货架上的蔬菜立马被抢购一空。 9月11日,下午。昨日,津城南开区“阳”字打头的某小区筛查发现一名阳性病例,其小区随即被列为“低风险区”,围起蓝色挡板。图为,下午值班警察正在整理小区进出大门处的警戒线。 9月16日,津城南开区某封控区,快递师傅核对过投递信息,从封闭隔离板的夹缝中,将快递物品交给主人。 9月30日,午间,九月的最后一天,津城著名的滨江道商业街。不知是不是店面的主人,其独自一人坐在店面门前,朝着空寂的远方,久久地观望…… 10月2日,午间,细雨,津城某高校围板外。外卖小哥、外卖姐姐站在高高的围板基础上,熟练地从铁丝网和护栏的缝隙中将外卖递进去。 10月10日,早上,上班途中,津城地铁一号线。一名再次复课的中学生在车厢里认真晨读。 10月26日,上午,津城南京路。一市民头上顶着一只口罩,口鼻处戴着一只口罩,骑行着电动车飞驰而过。 11月8日,早上。津城地铁一号线、三号线换乘站,每天早上,大家总会看到一位穿红马甲的大姐,向过往乘客免费发放津城为数不多的纸媒之一——《每日新报》。 11月20日,早上,居家社区,雾和霾不分的天气。人们纷纷走出家门,继续参加大筛。此次大筛是“新20条”发布后津城的又一次大筛! <br><br> 11月21日,午间,海河岸边亲水平台。几位老人在暖阳高照的阳光下,一边转着圈踢着花毽,一边说笑着。 12月3日,津城南开区某社区。今日,街头核酸检测亭陆续关停,需要做核酸的,要去医院。 12月16日,解封后有一周多的时间,终于走出家门,空寂的街道,只是偶尔有快递小哥和保洁师傅的身影划过。<br><br> 12月30日,午间,津城郑州道。回收废旧物品的一对夫妇,收拾好回收来的物品准备返程。先生小心翼翼将夫人扶上高高的三轮车,然后缓缓推动车辆,生怕坐在车上高处的夫人掉下来。<br> <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全篇结束)</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