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知靑岁月~故事集之二

广阔天地2707428

<p class="ql-block">  一、落户农场</p><p class="ql-block"> 汽车经过近5个小时的颠簸终于到达了易家岭。易家岭本来只有一户人家,由此得名“:一家岭”,因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农场总部建在此处,故更名为“易家岭”。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形成一个集市。它的中心点是一个十字路口,老汉宜公路穿集而过,道路两旁沿路而建的低矮的平房将集市幅射向东、南、西、北各个方向,除南向是碾米厂外,其它三个方向街长不足百米,最显眼而高大的建筑应是长途汽车站后面的粮食加工厂了。副食、农资、五金、土产、日杂、百货商店毗邻相连,店名招牌几乎全是在白底的木板上用红漆书写,十分简陋,这就是总场的商埠集市。往北就是总场机关,医院及农场高中。我们沿着这条路继续前行。……</p><p class="ql-block"> 坐在车上,看着街景,内心充满了失落,沮丧极了,这反差大得超出了我心中的想象。不说与普通县城相比,连一般经济稍发达的乡镇也比不上。 </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里,整个市场冷冷清清,更不用谈购物环境,商店内光线昏暗,商品也不丰富,逛商店的人并不多,公路上方相距不远就悬挂着一条条欢迎知青到来的红色条幅,路旁的一棵孤兀的杨树上拴着几匹马儿,一边摇尾驱赶着蝇虫一边啃食着路边青草,路面偶尔可见几堆还未被拾粪人拾走的马粪,空气中不时的飘来一股难闻的六六粉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们未作停歇,汽车拐弯后继续赶路,不停的上坡、下坡、拐弯,大约又走了30~40分钟,来到了一个名叫陈冲的生产队,我所乘坐的这辆汽车在路边停了下来,而同行的车辆还在继续前行,在我的记忆里,那辆车上好象还有我们六排两位女同学</p><p class="ql-block"> 有群人在路边迎接我们,后来才知道这群人就是与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带队干部们。同学们起身活动了一下有些麻木的双脚开始下车,我下车后没有急于拿行李,而是开始环视周边的环境。……</p><p class="ql-block"> 原来我们落户的地方是五三农场畜牧分场陈冲生产队,它距总场约有6~7公里,据带队干部介绍,畜牧分场、园艺分场、蔡垱分场是在地理上离易家岭靠得最近的三个分场,而陈冲生产队距易家岭距离适中,休息日去易家岭购物玩耍走个把多小时就到了。……</p> <p class="ql-block">  陈冲是一片丘陵地区,方位在易家岭正北面。这里地形起伏,山冲较多,(沟壑)丘岗连绵不绝,蜿蜒走蛇,海拔约在100米左右,山峦翠碧,山上的植物以松树居多。远处的太子山是最高山峰,一片墨绿,朦朦胧胧。因是春季,下车就感觉被包裹在绿色中,满目春色,感受到大自然的勃勃生机,网格式的水田中,早稻秧苗有的刚刚返青,一条仅有两辆汽车宽的土褐色沙土公路从村子旁擦肩而过,而路旁的大队部及食堂则全是土坯垒成,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土坯屋,屋顶是黛色的青瓦,人在屋中从瓦的缝隙可看到天空,天气晴好时,阳光从屋顶的缝隙中透射下来,在屋中形成条条光柱。虽然经济欠发达,但自然环境还不算恶劣,这对我多少有点心灵慰藉。……</p> <p class="ql-block">  简单的吃完转换身份后第一顿中餐,(由学生转变为知识青年)我们就开始安顿行李,因知青点未建好,农场就过渡安置我们,并承诺一旦知青点建成后,我们将全部搬进新家。而后来的事实真相是: 国家的安置费到位了,安置点也建成了,但全变成了农工的宿舍,与知青无关了。(这是后话)</p><p class="ql-block"> 这次落户五三农场的男女知青共有60~70余人,分置在林业大队和陈冲大队,林业队去了三分之一,其他都在陈冲。全是母校~省实验中学的同学,除了69届高中生,其余都是我们这届的初中生,男生略多于女生,具体男女生各有多少人?事隔这多年确实记不清了。</p> <p class="ql-block">  安置女知青既重视又简单,就住在路边食堂的隔壁的房间,五、六个人一间,自由组合,方便她们生活,更重要的是环境比较安全。</p><p class="ql-block"> 而男知青则安排在距离食堂近300米处一个山坡上的粮食仓库里。这个仓库很大很长,它孤立的矗立山坡上,四周没有一幢民宅或其它建筑,是临时腾挪的。仓库与民宅不同,其窗户都很高,且封闭,采光全靠大门进来的光线,好在大门很宽,(可进汽车)所以总的来讲,白天室内光线也不算太好。一条一尺来宽的蜿蜒田埂小道就是往返食堂的必经之路,(而走大路要多花五分钟的时间)在后来近一年的时间里,我们穿行在这条田埂小道上,睹秧苗返青,闻田间稻香。就这样我们省城来的二十几个男知青和七、八个当地带队男干部同住在了一个屋檐下,尽管生活习惯上差异性很大。……</p> <p class="ql-block">  我们开始安顿行李,我与我的街坊、二排的陈蜀胜俩人床对着床,两床之间距离大约宽1.3米左右,大多数同学都是如此布置,个别同学也有例外。我们用竹杆挂起蚊帐,将俩人的木箱在床头靠墙处用红砖垫支了起来,权当我们的书桌,床就是坐椅,形成了一个小小的私密空间,整个空间不足3平方米,床外就是大伙的公共空间,也是我们休息、娱乐、开会、学习的场所。我们在箱子上摆上煤油灯,放上碗筷,床尾牵上绳子,搭上毛巾,床下摆放着脸盆和鞋,我们的寒窑陋室由此垒建而成,这就是我们离开父母落户农场后的第一个家,新的生活从此开启,那年,我仅十六岁过半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