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以色列/约旦纪行—历史文化名胜之旅(三)—寻访Safed犹太教密宗/基布茨/戈兰高地

韦子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昨日<span style="font-size: 18px;">特拉维夫-雅法城市游后,</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路北上,游览了地中海沿岸的凯撒利亚国家公园,加利利湖畔的八福山,迦百农,之后</span>我们入住在加利利湖边的提比里亚<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Tiberias)。</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8px;">根据1906年《犹太百科全书》的记载,</span>提比里亚是犹太教的四大圣城之一;其它三个是耶路撒冷(Jerusalem)、希伯仑(Hebron)、和采法特(Safed, 或者 <span style="font-size: 18px;">Tzfat)</span>。这四大圣城,耶路撒冷一直是犹太人的至圣之城,也是犹太教的精神中心;希伯仑是犹太人先祖们亚伯拉罕、撒拉、以撒、利百加、雅各、利亚埋葬的地方;采法特是15世纪后犹太人的精神灵修地;而提比里亚是犹太教拉比聚集的犹太文化中心。犹太传统认为,救赎会将临于提比里亚,犹太公会也会在此重建,而弥赛亚将在提比里亚的湖中崛起,并在采法特的高山之巔加冕为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提比里亚是我们的据点,住两晚上,没有特别的tour安排。今天,我们将从提比里亚出发,继续北上,造访另一座圣城采法特,了解<span style="font-size: 18px;">犹太教密宗卡巴拉(Kabbalah);接着参观以色列的人民公社基布茨(kibbutz)并在公社的大食堂吃午餐;驰车游览以色列约旦河西岸最险要军事阵地戈兰(Golan)高地;之后体验戈兰高地酒庄的美酒。</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又将是收获满满的一天。</p><p class="ql-block"><br></p> 采法特—犹太密宗卡巴拉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采法特成为圣城,与十五世纪<span style="font-size: 18px;">收纳了大量从西方涌来的西班牙犹太人有关。</span>公元1492年,完成收复失地运动之后的西班牙帝国颁布驱逐犹太人的阿兰布拉宫诏书,流离失所的犹太人们回到了采法特,采法特因此成为犹太人的神圣之城。这些流亡者中,不乏研习卡巴拉教义的学者和神秘主义者。与这些人一并到来的,还有他们对传教的热情。灵修之法在这里发展成熟,获得了蓬勃的生命力,培养出了一种留存至今的采法特诡异特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孤陋寡闻的我是第一次听到卡巴拉(Kabbalah)这个词。导游Ohad以他自己的理解解释了很久,<span style="font-size: 18px;">非常高深莫测的感觉!细细琢磨,也许,它跟道家或禅宗有异曲同工的地方?都是在寻找“我是我而又我非我”“万物即我而万物非我”的最朴素而深刻的宇宙本源?卡巴拉选择在采法特灵修,冥想打坐,实现与上帝这个宇宙本源的沟通;道家则是在山中修行,在清心寡欲中悟“道”。卡巴拉肯定没有这么简单,但确实,哲学或宗教到了顶流,其实质就是相通的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据说,采法特附近有密宗派鼻祖</span>Rabbi Shimon Bar Yochai的坟墓,公元一世纪他的书“The Zohar”奠定了密宗派的基础; <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上个世纪70年代末,美国画家</span>Dovid Friedman在此灵修,并将卡巴拉融进他的绘画里,形成一种独特的画风。为此也吸引了一大批艺术家奔赴采法特,用各种艺术方式诠释自己对卡巴拉的理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5px;">(想了解更多艺术与卡巴拉,可以参考链接的文章https://www.the-art-world.com/blog/2022/01/11/who-are-safeds-greatest-kabbalah-artists/)</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The Orchard of the Torah by Dovid Friedman</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为在一些旅游网站看到过对采法特脏乱差的诟病,心里已有准备。但当汽车真的进入采法特,还是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它坐落在一个小山峰上。一副破落又凌乱的样子,完全不是心目中优雅知性的灵修圣城市模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尽管细雨中,鲜花和“乐器手们”列队欢迎着我们。</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路遇的每一个人的确都有一种采法特诡秘独特气质。后来在BBC Travel看到一篇Eric Winey于2015年写的游记,他说采法特是“thin place”(稀薄之地),在这里,传统古板的事物可以与滑稽古怪的事物快乐地共生共长。定居于此的都是那些精神上与喧嚣世界格格不入的人,他们既无法忍受正统派耶路撒冷的桎梏束缚,也看不惯世俗特拉维夫的随心所欲。这听起来算是一个很不错的诠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沿坡而上,在进入采法特著名的艺术画廊 Soul Art Gallery 之前,我们看到了一组充满震撼力的雕塑作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犹太著名艺术家Nicky Imber的犹太人纪念雕塑,包括“大流散”“我爱Torah”及“希望”等。Nicky Imber从纳粹集中营死里逃生。他的雕塑充满悲悯,充满坚定,充满希望。还有就是对采法特这稀薄之地的向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里有很多艺术画廊,但是都不刻意追求雅致。换句话说,采法特就是随性的代名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画廊都不让细拍,只好走马观花的橱窗随拍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巷子深处,有一个非常小的犹太会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导游Ohad到了这里,如同到了他的灵修之地。他有如一位犹太拉比,深入浅出,给我们讲述了犹太圣经“Torah”的前世今生,作为犹太人的自豪感不由自主地出现在话语里。款款而谈近1个小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诵经的犹太会堂守门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Torah</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会堂里的世界时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一家住户的大型壁画</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总有一些城市让人不能一口断定其城市功能,采法特便是其中之一。这座高高耸立在加利利海(Sea of Galilee)上的以色列小城,已在神圣之地与世俗之所中间徘徊摇摆了数百年。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采法特:特拉维夫居民的避暑胜地,赌徒和妓女的梦想天堂,艺术家们的聚集地,沉静的阿拉伯村庄,一座战场。尽管如此,在整个历史变迁的过程中,采法特始终是一个“稀薄之地”(thin place)。”—Eric Winey</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参考资料:中文link: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vert_tra/2015/11/151106_vert_tra_a-city-that-will-teach-you-to-be-at-peace.amp</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英文link:https://www.bbc.com/travel/article/20151019-a-city-that-will-teach-you-to-be-at-peace</span></p> 基布茨—以色列的人民公社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这个旅游团的人差不多每个人记忆里都有人民公社的烙印。</p><p class="ql-block"> 基布茨就是以色列的一种人民公社(集体社区),它的目标是混合共产主义和锡安主义的思想建立乌托邦社区,社区里的人没有私有财产,工作没有工资,衣食住行教育医疗都是免费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过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现在也从事工业和高科技产业。</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参观基布茨是大家非常感兴趣的共同愿望。</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来到的是一个紧靠戈兰高地的基布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接待我们的是一位60岁左右的中年人,一口标准的美式英语。一问才知道,他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40多年前从</span>美国波士顿来的,从一个毛头小伙到如今两鬓斑白,他的大半辈子都在基布茨里度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非常简明扼要地给我们介绍了他所在基布茨的基本情况。共有402名定居者,200多名会员,100多个孩子,还有40个长期租客和数名Airbnb短期租客。采用非常民主的管理方式。他特别强调2009年部分私有化以后,基布茨按照收入渐次提高税率,降低贫富差距,实现社区和谐共处;较之私有化前,如今富有的会员虽然缴纳的税多,可能房子会稍大一点,但其它待遇都会一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我们问到,以色列的基布茨从1909年开始,如今从戈兰高地到红海,仍然有300多家基布茨社区,<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是什么原因让它具有这么强的生命力</span>?回答非常简单干脆——“因为大家都是自愿参加,来去自由”。而吸引大家参加的,是基布茨给居民们带来的高质量的孩子养育,邻里守望的社区安全,以及人与人之间信赖互助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也提到,私有化后,进入基布茨的门槛越来越高,能买得起那起价至少30万美元的房屋是先决条件。即便如此,申请加入者络绎不绝。也许随着高科技逐渐代替农业/手工业,基布兹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集体农庄”,而成为时尚词语,新生出所谓的“城市基布兹”、“宗教基布兹”等,变成了志同道合者的一种聚居方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基布茨的住户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集体工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现代基布茨的特点—农用物资出租</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个基布茨定居点与黎巴嫩接壤,对方狙击手的子弹可以射入社区的每个角落。食堂下面有一个大大的Bomb Shelter(防空洞)。<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过去战争的阴影仍笼罩在居民的心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刘嫄老师与我们的接待在Dining Hall聊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基布茨食堂的自助中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食堂的装饰画是多幅黑白的农业生产的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食堂服务员告诉我, 一顿中餐平均30新谢克尔,相当于9美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与一位在食堂帮工的基布茨居民聊了聊。这位中年爸爸从南方的城市来到这农村,开始时不太适应这种集体生活,但现在已完全适应。他有4个孩子,他认为基布茨的环境对孩子的养育太好了。他可能代表了很多基布茨居民选择过集体生活的初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基布茨的生活方式还能维持多久?我们不知道。近百年来,它一直<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与时俱进</span>在慢慢衍变和调整。随着科技化进程,人类终将摆脱土地的束缚,这样一种基于土地的平等合作,互利互惠的有温度的乌托邦社群会不会超逾土地而<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成为人们安放心灵的基布茨,在Meta年代绽放出更强的生命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参考阅读: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F%BA%E5%B8%83%E5%85%B9/7277812</span></p> 戈兰高地—梦靥一样的回忆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戈兰高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它易守难攻,并且蕴藏丰富水资源与风能资源。自1948年以色列建国以来,以色列与叙利亚就戈兰高地归属权多次发生冲突。其中爆发于1948年,1953年,1967年,1973年四次中东战争以及半个世纪以来陆陆续续近百次武装冲突,让戈兰高地一直是世界瞩目的焦点,国际新闻的头条。</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参考阅读:http://inews.ifeng.com/yidian/58596894/news.shtml?ch=ref_zbs_ydzx_news</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有记忆开始,就不停地从广播,电视,报纸听到有关戈兰高地的报道。对戈兰高地可谓是如雷贯耳。这次能来戈兰高地,真的特别兴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汽车载着我们的兴奋和好奇奔驰在戈兰高地的这块神奇而又灾难深重的土地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路上可见一些军营状房屋,Ohad说那是叙利亚曾经的军营。有些地方用黄色小旗子围住,那是此地埋有地雷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8px;">跨过戈兰高地的约旦河(Jordan River)</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导游Ohad一路上讲述戈兰高地的形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从地理位置的险要性,详细地给我们讲解了为什么戈兰高地那么重要。守住了戈兰高地,就是守住了以色列北部(粮仓),就是守住了以色列的命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来到戈兰高地的一个参观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沿途,一些栩栩如生的动物造型吸引住了我们的目光。细细看去,它们全部是用铁皮和子弹做成。所有发生在这里的故事顿时无声地由动物们讲述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戈兰高地上的坐标,指向全世界各重要地标。最先去找的居然是Beijing。</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以色列与叙利亚的边境线。中间的峡谷就是著名的泪谷。</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Ohad给我们讲述第四次中东战争(又称赎罪日战争,斋月战争,十月战争)。当时,以色列政府完全没有防备,匆忙迎战。紧急动员在家过节的军人归队。在戈兰高地,以色列军以2个装甲旅和11个火炮连的兵力,抵挡叙利亚5个师与188个连的入侵。其中一辆坦克在等候救援时,为了不给对手留下无兵驻守的事实,在黑夜里来回奔波,凭一己之力牵制了叙利亚的速战速决,为以色列赢得了宝贵的时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曾在部队作为坦克兵服役三年的Ohad,此时眼睛发红,眼眶湿润。他有点哽咽地说到,没有了戈兰高地,以色列人就没有了家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个故事就是电视剧“泪之谷”的原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战壕里的铁皮人战士</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战壕边的这个老树见证了这里曾经发生过的一切。</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白色风车处是以色列建造的中东最大的风力发电机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以叙边境分界线附近,远处路边的白色小房是联合国维和组织所在地。</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我们准备离开时,忽然发现有两位穆斯林打扮的男士正从车里拿出垫子,面朝叙利亚方向祷告。原来到了穆斯林一天中的第三次祷告时间(穆斯林一天祷告5次)。他们祷告的方向正对着麦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这样一个朗朗晴日里,若不是那四通八达的战壕,坦克模型及铁皮军人雕塑,人们很难想象这里发生过血雨腥风的战事,以及泪谷里尸横遍野的悲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凭吊在战争逝去的无数的生命,也祈祷人类能及早找到一条彼此尊重和包容,相亲相爱的共荣之路。</p><p class="ql-block"><br></p> 戈兰高地的美酒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接下来是一天里最开心的时光。到戈兰高地的一家酒庄品酒。</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把快乐的时光制成了一个短视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家都小酌了几杯。站在这中东的火药坑里,抚今追昔,不甚唏嘘!也罢,也罢!在微醺里踏着夕阳归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弥补在提比里亚“过家门而不入”的遗憾,吃过晚餐后,一众人散步到加利利湖边,在有着加利利湖形状并注明海拔负210.375米(-210.375m)的提比里亚船埠处打卡留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弥赛亚在提比里亚的湖中崛起的时候,我们一定会庆幸我们也曾来过这里;当他在<span style="font-size: 18px;">采法特高山之巅</span>加冕为王时,那个数百年挣扎在神圣之地与世俗之所的“Thin Place”圣城,会不会抹去所有的脏乱记忆,在我们脑海里仅留下犹太小伙子Ohad在那里声情并茂地讲述“Torah”的情景?</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