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

太行险峰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民间习俗祭灶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人们历来对这一节日非常重视,把他看作是新年的“前奏曲”,俗称“小年”。</p><p class="ql-block"> 民间有一首民谣说:“二十三祭罢灶,小孩儿拍手哈哈笑,再过六、七天,新年就来到,穿新衣戴新帽,烘正火放鞭炮,红红火火真热闹。”充分表达了人们对祈盼过年的喜悦心情。</p><p class="ql-block"> 腊月二十三祭灶有哪些民俗风情?晋城人又是如何过这个节日的?常言说:“五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音。”一个地方一种风俗,风俗不同,各有特色。</p><p class="ql-block"> 腊月二十三祭灶习俗的由来。</p><p class="ql-block"> 腊月二十三祭灶活动历史悠久,我国古代早就有了祭灶的习俗记载。在秦朝时将祭灶神作为“五祀”之一,汉代在《风俗通.祀典.灶神》的《周礼》篇中说:“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到南北朝后,对灶神的信仰已普遍成为民间的习俗了。咱们晋城的《凤台县誌》卷三 “风俗.岁时”篇,对腊月祭灶习俗也有记载:“二十四扫舍宇,暮设果耩饴糖祭灶,有用二十三日。”因此,每到这天人们就忙碌起来,紧张有序地进行着祭灶前的准备活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腊月二十三怎样祭灶神。</p><p class="ql-block"> 所谓祭灶神,就是在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王爷上天。灶王爷是玉皇大帝册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在民间把灶王爷尊为“一家之主”的百姓守护神,每家灶台上都设有灶王爷的神位。在灶台上方,用黄裱纸叠牌位形状,上写“供奉 九天东厨司命灶王爷之神位”,或者贴上一张灶王爷的年画,在神位下方钉上一块小木板放上香炉,这样,灶王爷的神位就算安置好了。</p><p class="ql-block"> 灶王爷是人间“监察神”,行使保护和监察百姓每家的安危和善恶行事。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日,(有些地方祭灶在腊月二十四日。) 每到此时,灶王爷要到天庭向玉皇大帝汇报每个家庭或每个人在一年中的表现。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进行奖善惩恶处理。因此,人们就在腊月二十三日借灶王爷上天汇报之际,供奉上烧饼、糖果之类的东西,给灶王爷些甜头,希望让他能够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说好话,并且还在灶王爷的神像两边贴上“二十三日去上天言好亊,初一五更回下界降吉祥。”等对联,以图吉利平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祭灶活动中民间有哪些讲究。</p><p class="ql-block"> 一是灶王爷的神位一定要设置好。一般都设在厨房灶台的上方,贴上牌位或画像。</p><p class="ql-block"> 二是在祭灶活动中,对于供品和祀物也是有讲究的。一般用糖火烧(烧饼)、糖瓜、芝麻糖、枣山馍、水果,晚上给灶王爷送行吃饺子。此外,在农村有庭院的,还要给灶王爷的坐骑准备些芝麻桔杆和松树枝堆放在院内,在祭灶中将锡泊纸连同秸秆树枝一同点燃,为的是让灶王爷坐骑体力充沛,确保灶王爷能如期到达天庭。</p><p class="ql-block"> 三是要知道接灶送灶的日期。腊月二十三日是送灶王爷上天的日子,到了除夕夜晚还得把灶王爷接回来。这就是所谓“二十三日去上天言好事,初一五更回下界保平”的内容涵意了。</p><p class="ql-block"> 腊月二十三祭灶神习俗,不仅是一个民俗活动,而且是中国民俗中一个重要的传统民俗文化。彰显了古代人们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希望,力求通过借助外力,来改变现实生活状况的一种朴素的精神寄托。民间有民谣说:“小年祭灶,灶王夸好,上书玉帝,赐你运道,福星高照,鸿运滔滔,身体安康,家业兴旺,招财进宝,好上加好。”由此可见祭灶的重要。传统的民俗文化,是我们的祖先在千百年生活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文化,如果把它单纯看成一项迷信活动,那就失去了作为传统民俗文化这一重要意义了。不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有了易风易俗的新观念,将会对原有的旧的风俗习惯进行改进,不断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承创新,更好的推动民俗文化继续向前健康发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收集整理:郑夫川 </p><p class="ql-block"> (太行险峰工作室)</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