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幸福年 阖家共团圆——关于春节习俗的美篇

南和区北幼缪运枝

<p class="ql-block">  春节,即中国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都属于春节期间,每一天都有不同的含义,不同的习俗。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地方特色。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驱邪攘灾、拜神祭祖、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髓。</p> <p class="ql-block">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春节是农历新年的开始。春节的习俗从腊八就开始了,一直到正月十五结束。在此期间,民间有扫房子、蒸馒头、做肉食、熬大年、扭秧歌、走亲戚、赏花灯等习俗。千百年来,春节是一代代中华儿女祈福辟邪、欢聚团圆、共享美食的集体欢庆活动,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p> <p class="ql-block">二十三,糖瓜粘。</p><p class="ql-block">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因此要祭灶神。民谣有“二十三,糖瓜粘”,每年的小年为喜庆的春节拉开了序幕的习俗之一。寓意“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是劳动人民的一种美好愿望。中国幅员辽阔,各地风俗有很大的差异,由于各地风俗不同,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中国南方大多数地区以腊月二十四为“小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二十四,扫房日。</p><p class="ql-block">腊月二十四大扫除寓意有: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寄托了中华民族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扫尘既有驱除病疫、祈求新年安康的意思,也有除“陈”(尘)布新的情感愿望,此习俗向人们传递着过年忙碌气氛的信号。</p> <p class="ql-block">二十五,磨豆腐。</p><p class="ql-block">“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也是准备春节期间必备“年货”的开始。豆腐的“腐”与幸福的“福”谐音,因此豆腐代表着祈“福”。</p> <p class="ql-block">二十六,去买肉。</p><p class="ql-block">腊月二十六是中国农历年十二月(又称腊月)二十六的俗称、春节习俗之一。这一天要杀猪割年肉,开始置办年货。</p> <p class="ql-block">二十七,宰公鸡。</p><p class="ql-block">俗话说:“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大集”,所以腊月二十七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在家宰杀一只公鸡,等过年的时候吃,寓意:大吉大利。</p> <p class="ql-block">二十八,把面发。</p><p class="ql-block">腊月二十八的中国民谣有“腊月二十八,把面发”,中国民间风俗传统到了农历的腊月二十八无论是发面还是做馍,各家各户要开始准备主食过年。腊月二十八,在当地人们有“蒸枣花”预备除夕祭礼祖宗作供品的习俗,还要“贴花花”也就是贴年画、贴春联和贴窗花等。</p> <p class="ql-block">二十九,蒸馒头。</p><p class="ql-block">腊月二十八做好了发面,二十九就要开始蒸馒头了,人们尽情发挥想象,把馒头做成各种造型,寄托着对传统节日的美好祝愿。</p><p class="ql-block">当地还有“二十九,摔黄酒”的习俗,是过去的老黄历,在缺衣少穿的旧年代,在物质匮乏的年月里,劳碌了一年的人们,在张罗好春节的物品之后,终于可以喘一口气了,一家老小来开会,亲朋好友来聚会;一桌菜喷香甜美,胜于佳肴美味;一盅美酒举杯邀明月,兄弟好友一家亲。</p> <p class="ql-block">三十晚上熬一宿。</p><p class="ql-block">除夕是十二月最后一天,腊月二十九或三十。除:本意是去,夕:本意是日暮/夜晚故除夕之夜,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之意。除夕吃团圆饭,晚上叫年夜饭,主要吃饺子、看春晚、放烟花爆竹、给压岁钱守岁步入新一年。除夕,在中国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这个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远的游子也是要赶着回家去和家人团聚,在爆竹声中辞旧岁,烟花满天迎新春。</p> <p class="ql-block">正月初一,闹新春。</p><p class="ql-block">拜年走亲访友,这一天是聚财的日子,不能动用扫帚,不能往外泼水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等。</p> <p class="ql-block">正月初二,回娘家。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及儿女回娘家拜年。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p> <p class="ql-block">  我国过年历史悠久,在传承发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如买年货、扫尘、贴对联、吃年夜饭、守岁、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祈福攘灾、游神、庙会、赏花灯等。传统的节日仪式与相关习俗活动,是节日元素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  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符”演变而来的。朱元璋曾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需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此后,春联得以推广。</p><p class="ql-block"> 父母可带着孩子去选购春联,让孩子得到诗文雅兴的熏陶,感受中华文明的高妙,也可以和孩子一起欣赏现场写春联,让他们体会到汉字的工整与字词的构成奥妙。</p> <p class="ql-block">  过年用剪纸制作灯花、挂彩纸、剪年福(符)、贴窗花的形式,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感受,对未来生活寄托的美好希望。</p> <p class="ql-block">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中国民间吃食,吃饺子也是国人在春节时特有的民俗传统。因为取“更岁交子”之意,所以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佳肴。在许多汉族地区民俗中的,除夕守岁吃“饺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无法替代的重头大宴。</p> <p class="ql-block">  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享团圆饭。借全家聚会的机会,可以将平时很少见面的亲戚介绍给孩子认识,让孩子感受合家团圆的气氛,同时熟悉家里的亲戚朋友。</p> <p class="ql-block">  “换新衣”有除旧迎新之意,快到年末了,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添置新衣服,以备新年之用。新衣服一般都在新年初一迎新年时穿。拜年走亲戚,穿着新衣服,增添了气质和自信。 </p><p class="ql-block">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网络拜年等。</p> <p class="ql-block">  压岁钱最常见的就是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赠予,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悄悄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p><p class="ql-block"> 在过年时,家长应坚持给压岁钱的传统,并且将孩子的压岁钱存在一个专属他的账户里,告诉孩子这是他的,爸爸妈妈代为保管,存起来会有利息,以后需要用钱时可以从这里支取,让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和金钱观。</p> <p class="ql-block">  春节燃放爆竹之俗始于汉代。古时放爆竹,是用竹子放进火内燃烧,由于竹内空气受热膨胀,便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以此辟邪驱鬼,企盼来年吉祥幸福。到了唐宋以后,则有了用火药制成的鞭炮。</p><p class="ql-block"> 除夕夜,可以带着孩子到空旷的地方,让孩子燃放安全的小烟花,在五光十色中一起感受春节的乐趣。还可以教孩子烟火产生的原理以及安全用火的常识。</p> <p class="ql-block">  喜迎幸福年,阖家共团圆。虽说春节的习俗各地各有差异,但都是我国各地非常重视的节日,以不同的方式迎接新春,表达对来年的希望。</p><p class="ql-block">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在这辞旧迎新之际,祝愿大朋友小朋友万事如意,健康快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