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中国 走进青海解说词(一)

梅子

<p class="ql-block">青海省 地处青藏高原北部,南部三江源,长江、黄河和澜沧江在这里诞生,西部是干旱的柴达木盆地,东部连接着黄土高原。青海的旅程从一片大湖开始,沿着一条小河看见大湖的前世今生;溯河而上,追随一群励志小鱼的冒险之旅;最后,去草原追忆那遥远的地方。</p><p class="ql-block">这条裂缝只有两米宽,却打算撕开超过4000平方公里的辽阔冰层。青海湖一年有3个多月处在这样的冰封状态,只要这条裂缝出现,就预示着它将重回人们熟悉的样子。</p><p class="ql-block">青海省以湖为名。曾经的青海湖会沿着这条河道向东流入黄河,13万年前,湖东的山脉开始隆起,最终挡住了河流去路,不得已,河流倒淌,重回青海湖。从此,青海湖只有流入不再流出,这座淡水湖变成了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p><p class="ql-block">湖中鱼类大多被淘汰,只有一种鱼顽强地适应了下来。青海湖湟鱼原本是一种黄河鲤鱼,在上万年的进化中褪去鳞片,让体内的盐和碱不受阻挡地排出体外。虽然生活在盐水中,但它们仍有淡水鱼的习性,所以产卵还需回到河流的上游,它们的出生地(布哈河)。</p><p class="ql-block">又是一场淘汰之旅。只有体重超过150克的湟鱼才敢逆流而上,青海湖地处高原,要长到这个重量最短需要四年。只是夏季河水涨落快,激流变浅滩,有时只是一瞬间</p><p class="ql-block">当地人看见河床落差太大,为了让湟鱼顺利通过,将高台延伸成一起一级台阶。但一群机智的棕头鸥也发现了这里,夏季是它们最佳的觅食期,湟鱼必须出其不意,稍有迟疑就会成为棕头鸥过冬的能量,只有最优秀的湟鱼才能完成这场生命的延续。</p><p class="ql-block">每年青海湖辽阔的水域都会吸引来一群飞翔的客人,它们有些甚至刚刚翻越喜马拉雅山。鸬鹚父母可不好当,有的孩子还是一颗蛋,有的已快和自己一样高,叽叽喳喳的小鸟个个都是大胃王,不过不用着急,这里食物充足,一个一个来都能吃饱。不要误会,张开双臂的鸬鹚并不是想讨一个拥抱,它们的黑色外衣其实是套潜水服,能在水中更快穿梭,但就是得花点时间把衣服晾干。</p><p class="ql-block">每年来青海湖度假的水鸟至少有30万只,这得益于附近人们的保护。这条被淹没的公路曾经通往鸟岛景区,为了不打扰候鸟繁衍,人们将景区关闭。后来,人类活动的痕迹逐渐被自然取代,人们以自己的离开表达着对这些生灵的尊重。</p><p class="ql-block">青海湖畔土地辽阔,1958年,北岸迎来了大批定居者,他们的任务是研制原子弹。人们将一些车间建成掩体,表面再铺上草皮,这样就能骗过当时最先进的间谍卫星。妻子给丈夫写信,需要由北京的地址转寄,丈夫收到北京的来信,却不知自己与妻子仅仅一墙之隔,无数人隐姓埋名的努力,换来了1964年的一声巨响。</p><p class="ql-block">“公元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发出惊天动地的巨响”</p><p class="ql-block">他们当中有一些响亮的名字,还有上万名普通人,在自己正青春的年纪奔向这荒无人烟的青海湖畔,再回故乡时,大多已两鬓斑白。那番宏伟的事业,成就于无数平凡人的聚合。</p><p class="ql-block">接下来的旅程,我们将看到一条大江的诞生,沿江而下,看山谷中一座城市的新生,最后共赴高原人的欢乐节日。</p><p class="ql-block">至少从2000多年前开始,中国人就一直在寻找长江的源头,直到1978年1月13日,长江水利委员会才最终确定长江发源于眼前的这座雪山——各拉丹冬。</p><p class="ql-block">面对一条大江,中国人一直知道它东流入海,也一直想看见它最初的样子。各拉丹冬西南有一处山谷,海拔降低,气温变化使平整的冰川也泛出奔涌的纹理,海拔再降低,没法继续坚持的冰川在尽头处让出点点水光,这也许就是长江第一滴水的模样。(姜根迪如冰川)</p><p class="ql-block">亿万年来,这些冰雪融水就这样源源不断地在高原上蜿蜒、相遇、再相遇,最终一条大江就此诞生,开始了它的万里征程。每年5月至9月,南亚季风会为唐古拉山北麓的这片区域带来丰沛降水,这些降水一些去往长江,一些去往澜沧江。</p><p class="ql-block">湿润的高原暗藏生机,刚刚下过雪的草地上一只猫科动物出现在我们眼前,这只雪豹可能是刚刚吃了一顿大餐,正在阳光下舒展它懒洋洋的身体。雪豹,高原上远离人类的神秘物种,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人们很难见到这种位居食物链顶端的猎食者,但2022年这个区域最新监测到的雪豹数量是101只,说明这里的生态系统非常稳定,这样的改变得益于三江源国家公园的设立。</p><p class="ql-block">对人类来说这里危险而陌生,但对野生动物来讲,在这片约19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它们能像自己的祖先一样自由生存、物竞天择。</p><p class="ql-block">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也是全世界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为了这座中华水塔的纯净,为了保护三江源,人们以自己的遥望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永续的绿水青山。</p><p class="ql-block">山谷中的这条裂缝有30厘米宽,长度超过700米,是地震撕裂了这片大地,也震碎了头顶的山峰。青海处在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地震频发,但青海地域辽阔,地震大多没有影响到人们的生活。</p><p class="ql-block">2010年4月14日清晨,一场7.1级的地震突然降临在玉树市区,玉树人祖祖辈辈的寻常生活被打破,每天路过的建筑大多成了眼前的样子。玉树海拔高、氧气稀薄,每年有效施工期不到半年,即便如此,重建家园的渴望还是激发出人们的斗志。</p><p class="ql-block">人们一边进行着地震救援,一边陆续展开重建工作。震后第53天,第一民族中学主体结构封顶,次年,孩子们就回到了校园。震后118天,一座现代化医院拔地而起,比之前的规模还要大。三年内,39149户玉树百姓全部住进了新的家园。完成这场奇迹的人很多并不来自高原,他们悄悄负重前行,等到城市有了新貌,他们又悄悄离去,一个高原的奇迹就这样串联起万里江河的同胞之情。</p><p class="ql-block">“好的观众们,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玉树赛马会的比赛现场,可以看到看台上已经坐满了观众,大家热情十分高涨,这是一年一度的盛会。</p><p class="ql-block">好的,比赛猝不及防地开始了,首先进行的是男子400米的牦牛骑行赛,牦牛随机性非常强,像这位白衣选手显然是没有摸准牛的脾气,被皮马甲选手轻易反超。好的,最后一个弯道,赛段的争夺非常激烈,我们看到第二梯队与第一梯队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好的,三位选手几乎是同时冲过了终点线。”</p><p class="ql-block">高原运动会只需将平日里的生产劳动带上赛场即可。所以,举重比赛根本不会举杠铃,平时干活的沙包装了两百公斤,谁举得动谁就是大力士。对于走马,速度重要,帅更重要,选手们很关心比赛前会不会下雨,因为一身泥点子可就不帅了。</p><p class="ql-block">欢乐是高原性格的自带属性,不远处,长江流出青海,离开高原,带着欢乐,带上祝福,向东奔流。</p><p class="ql-block">可可西里无人区,这里的野牦牛很强壮,藏羚羊刚刚生下小羊就要迁徙,在途中,它们要时刻提防着荒原狼。</p><p class="ql-block">可可西里有很多种颜色,蓝色的是湖泊,这片无人区是我国湖泊最密集的地方,但它们大部分是盐分很高的咸水湖,无法饮用。</p><p class="ql-block">红色的大地是可可西里形成时期沉积的铁元素,这样的土壤很贫瘠,只有到了夏季才会长出稀疏的绿色的。对于人类,这片无人区难以生存,但其他生命却有着自己的生存之路。</p><p class="ql-block">从高空看野牦牛,会感觉它很小,但实际上它的肩比一个成年男子还要高,并且力大无穷,可以轻松撞翻一辆吉普车。硕大的体格让它们在高原上几乎没有天敌,但沉重的身体就成为生存的负担。高原提供给它们的食物只有不到15厘米高的草,野牦牛想要吃饱就必须不断移动,吃完一口前进一步,去吃下一口,走得不够远肯定吃不饱。</p><p class="ql-block">为适应高原低氧,野牦牛的气管长得很粗大,这样每次吸上一大口气就足以供应身体的需要。在这片高原上生活,适应它是最重要的功课。</p><p class="ql-block">每年夏天,雌性藏羚羊会赶往卓乃湖等几个固定产羔地,产下幼崽后立刻返回数百公里外的冬季草场。荒原的捕食者很熟悉这条迁徙路线,小羊唾手可得,要想存活,小羊必须在出生10分钟之内学会站立,半个小时内学会奔跑,然后一步不落跟着妈妈长途跋涉。</p><p class="ql-block">狼是藏羚羊最主要的捕食者之一。但这头狼已被发现,劣势不可避免,藏羚羊在长年的进化中拥有了更大更强健的心脏,这让它们能以80公里的时速连续奔跑超过一个小时。这头狼已经没有机会了,它也不知道能不能撑到下一次捕猎。这片高原对所有动物都一视同仁。</p><p class="ql-block">棕熊知道自己的速度差得更远,于是它会取巧地选择小猎物,要么跳进河里去捉鱼,要么沿着草地寻找鼠兔的巢穴,虽然每一次捕食看起来都不费力,但要吃饱必须不断捕食。面对可可西里这张高难度试卷,每一种生命都有自己的解题方式。</p><p class="ql-block">柴达木盆地,在雅丹丛林中发现风的痕迹,在多彩的湖水中追溯盐的历史,在一座小镇看见石油工人曾经的生活。</p><p class="ql-block">翻滚、上涌,艾肯泉不甘藏身地下,冲出地面,睁开“恶魔之眼”。</p><p class="ql-block">8亿年前,包括柴达木盆地所在的北半球还是一片深不可测的汪洋,又过了亿万年,大地不断隆起,柴达木盆地被抬升了两千多米。“恶魔之眼”长在海来过的地方,它的瞳孔很浑浊,是因为泉水携带出地底大量的铁离子与硫元素,水分蒸干后“眼白”就变成了锈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