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古知今看世俗——读《老残游记》有感

春华秋实

老残,姓铁,单名一个英字,别号补残。因其人不甚讨人厌,人们尊敬地称他为老残。这老残便是《老残游记》主人公,一个走街窜巷摇幡挂铃的江湖郎中。虽是江湖郎中,医术却是极好的,为人也颇有豪迈之气,故上能交达官显贵,下能体察民情。甚至遇见不平事,也能伸出援手,解救风尘女子出火坑。但其更多地,是冷情看世态炎凉,置身于事外,寄情山水。 《老残游记》作者刘鄂,被后人冠名为晚清四大讽刺小说之一。小说中的主人公老残实为作者自己的替身。作品大多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创作素材,向世人描绘了晚清官场及人情世故的样子,有世事棋局,但已残缺不全之意。以作者一样的晚清知识分子,有意补残,但却无力回天,只能有穷途哭号,长歌当泣了。 <p class="ql-block">读《老残游记》,犹如置身于晚清山东省,穿行于各郡州府。我们跟随老残游览泉城济南秀美风光,聆听黑白两妞举城欢喜的高超的说书艺术。最引人入胜的用老残的热心冷眼,游历曹州府耳闻目睹了被人称能的“玉贤”的“清官”、“好官”,在治下是如何滥施淫威、草菅人命的;还是到齐州府老残介入桩神奇的案子,又向我们引出了所谓“能吏”的刚弼,他自命清高、刚腹自用,自以得计就逼无辜百姓于死地。小说以现实主义写法,用心刻画了晚清所谓官场上的能人干吏的真实嘴脸,以引出“官愈大,害愈甚,守一府则一府伤,抚一省则一省残,宰天下则天下死”的至论。在老残的眼中,当官是不能太有本事的,不如做一个庸官。一个有本事的官,就愈想出成绩,而且快出成绩。只要能博得一个好官声,什么冤假错案,百姓死活都可以不顾的,甚至视百姓为娄蚁,是可以任意蹂躏的。</p> 小说中的宫保大人好像是个正面人物形象,他爱惜人才、礼贤下士。在齐东村大案中,若不是得到宫保大人的及时回信,那一对无辜父女必惨死于“清官”刚弼的酷刑之下。但是,宫保大人才是真正的社会真凶,杀人于无形才是真的可怕。小说里插叙了翠环的遭遇,原本一个大户人家的闺秀,就因宫保的昏馈自私和听信迂腐之论,任由黄河之水遗祸数十万沿河百姓。可怜十多万户百姓身家与财产一朝一夕之间毁于一场洪水。还有那两个给百姓带来深重苦难的所谓“清官“好官”,其实都是宫保大人的杰作。 《老残游记》这部小说虽成书于清末,今天读之也觉得亲切。原因无它,古今社会虽社会制度不同,但人情世故还是皆然。小说写得最多的还是官场生态,所刻画的官吏嘴脸,在当今社会一样可以见到,有能干的、有圆滑的、有占位不干活的、有欺上压下的,也有沽名钓誉的。总之,刘鄂真是位了不起的小说家,学识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写人写事细致入微,娓娓道来,值得大家细细品读他的作品。 <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