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书论旧拙<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span><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写楷杂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文/杨光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书法/杨光融</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楷书于我就是筑基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广义上讲,凡具有一定法度,可作为楷模的字体都可称“楷书”。清刘熙载《书概》曰:“楷无定名,不独正书当之。”汉北海敬王睦善史书,世以为楷,是大篆可谓楷也;又云“伯英下笔必为楷,则是草为楷也。”如此看来,篆书、隶书、草书、行书诸体,书得优者,有约定的法式、规矩,皆可作“楷书”理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狭义上讲,楷书是指在汉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书体之一的楷体。楷书又有“今隶”、“正书”、“真书”、“正楷”之称。不同朝代,又有唐楷、魏楷(魏碑)等称谓。楷书,它始于东汉,盛行于魏晋、南北朝、隋唐,通行至今。</p> <p class="ql-block">楷书因由隶书演变而来,当时被称作“楷隶”,后经魏钟繇、晋王羲之改变体制,创作法则,楷隶至晋完全分流,成为两体,以古法为隶,今法为楷。为区别于“古隶”,晋时亦称楷为“今隶”,实指“真书”。唐张怀瓘在《六体书论》中解释说:“字皆真正,曰真书。”历代多以钟繇、王羲之为“正书”之祖,但也有不同观点,西晋卫恒在《四体书势》中认为汉初“王次仲善隶书,始为楷法。”到底谁为“正书”之祖,已难以定论,但有一点可以确信,楷从隶来。六朝是真书的大发展时期,当时正处在隶书向楷书的过渡阶段,可谓百花齐放,姿态各异,好作品迭出,至唐已登峰造极,达到大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人学楷惯以鼎盛时期的唐楷为法,其实,楷书在不同发展阶段,其结体和用笔特点各有不同。因此,要全面了解楷书线条的变化特点和用笔,需要对不同时期、不同发展阶段的楷书加以研究和审视,以便我们更好的继承前人楷书之优点,创新出有自己风格特点的楷书来。</p> <p class="ql-block">楷书作为具有标尺和典范作用的书体,是书法发展史上最成熟最具实用性的书写表现形式,也是汉文化外在表现的重要载体。作为书法艺术的楷书,其存在仍是一种当然,其发展更是一种必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随着电脑时代的到来,楷书作为一种字体,作为与文化相关的书写技能,却正在日渐弱化。</p> <p class="ql-block">前几年,王岐山先生调侃某些书法家:楷书都没有写好,竟然还敢写行草送人?!只因为王岐山同志只干了一届中纪委书记,再继续干下去,肯定会腾出时间里嘛中国书坛许许多多的破事。某省某届省书协正副主席竟达五十多人,闻王岐山先生“敲山震虎”语,便纷纷辞职“自我解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若时间再稍稍往后推移至慈禧太后时代,写字的敢乱来?!项上人头随时取了你。诸君回看一下,类似故宫等庄重场所的匾联,哪会有“不三不四”字儿的染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平日很少写楷书,往往是写行草等书体久了,会不自觉地写写楷书,以匡正或收敛一下“野性”,如时下时髦的语言: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耳。</p> <p class="ql-block">实际上,写楷书与写其它书体一样,亦讲究乖合的。前年的某次日课,主要练习楷书,感觉甚好,有许多古贤的影子,却还能够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后面曾努力复写,都达不到原来的质地。我为此写了几句话发进了朋友圈,当日微言照录如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日课。练习正书。习正为守正,守正为反正,反正为固正,固正为夯牢基础。前几日凌晨,写了一幅八尺中楷,感觉真好。挂墙审视却发现错了一字。次日再次日,不断复写,再也难以复现那天的感觉。这正应了五乖五合高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自踏入学校门,家父就手把手教我写楷书。我已步入人生暮年,仍然还在继续练习楷书。自实用始,以艺术出,上升到学术层面,亦获许多心得。楷书不难在平正,而难在于平正之中寓险绝之姿;楷书不难在端严,而难在于端严之中有灵动之态;楷书不难在工整,而难在于工整之中有自然之美;楷书不难在工巧,而难在于工巧中蕴古质之质。</p> <p class="ql-block">实践证明,楷书过不了关,行草就很难以提高。为什么?因为楷书可以悟通细腻的笔法,楷书可以锤炼沉着遒静的笔力,楷书可以培养知常达变的能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奇正错落,参差掩映,于平正通达中有迷离变化,章法之妙,自然顺便,非斫轮老手,难臻斯境也。</p> <p class="ql-block">临习楷书的难点,关键在精准与率意。写楷,在笔法与字法的精准基础之上,要力避呆板,努力使其生动活泼。若把楷书写得有形而无神,那就失去了感人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楷书初学以法度越规范越好。范本越能为我们提供严格的技术标准,则为进一步学习书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稍有基础后再学魏碑,可得筋骨与意度。然后再及魏晋六朝墨迹,可得笔姿,清楚起、行、转折之要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楷书研习要注意专与博的转换,由一家转师多家,由一以期从中找到规律,继而追寻学习楷书的根本目的,即由技巧的学习过渡到理性的研习。</p> <p class="ql-block">楷书研习,需加强理解静态空间的构筑与精确控笔的能力。楷书是静态的,学习楷书在刚开始应该是以技巧的把握为主,在渡过基础学习阶段后,就要考虑楷书的空间构筑。艺术最重要的是风格,楷书的风格古代书家创造了很多,但是空间的构筑感是每个书家所应该掌握的,笔画形态可以改变,但空间上的避让、穿插等因素的侧重不同势,必然会产生不同的风格。我们学习古人的目的就是为了传承创新,以步入一个更新的境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毋庸置疑,楷书是书法基础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很多书法家走不远走不好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打牢楷书基础。</p> <p class="ql-block">研习书法,除了过硬的技术基本功,还必须有学识与修养、见识、阅历的辅助。学识决定自己对于问题的理性判断和分析能力,修养、见识、阅历决定自己艺术趣味的取向。这些能力、取向,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对自己的影响不是很明显。但进入独立探索阶段,其意义就是决定性的了。有些书法人开始还很有规范,看似大有前途,而结果却越来越往低俗的方向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稍稍有了一些基础以后,就放弃了在学识、修养、见识上的自我提高,而是见异思迁,盲目跟风,唐突“创新”。没有经过严肃的理性思考和谨慎的审美辨别,往往容易舍美玉而趋瓦砾,陷入恶俗的深渊。</p> <p class="ql-block">学识、修养、见识、阅历的意义,还有不可见的一面。一个真正具有这些素养的人,其精神必然是高远而远离了低级趣味。书法是心灵的艺术,刘熙载说,书法如其人而已。具有这种精神的人,往往不期而然地使自己的艺术风格逐渐地向高的境界迈进,而不会被杂色所眩、乱音所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然,还有必要指出的是,学识、修养、见识和阅历这些因素要在书法实践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最终必须落实到实践上。换句话说,“字外功”不能自动地转化为“字内功”。有许多著名学者,可谓学富五车,但缺乏严格的书法训练,其书法水准也并不高明。因此,技与道还必须相互砥砺,才能浑融“变现”。</p> <p class="ql-block">徐无闻先生为此有心得:泥古不化,仅得皮毛。不师古人,根基不牢。值得我们借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只有掏尽东海水,方可捞得珍珠归。研习楷书之道,惟勤与悟。勤能补拙,悟能生灵。实如前贤真言: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则不悟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要推进当代楷书创作与发展,必须紧扣楷书成熟时期确立的基本特性,注重书写的法度,用笔的法度,结字的法度,布局的法度,努力再现楷书的正大气象和庙堂气息,以古为新,赋予楷书浓厚的传统文化意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1年7月10日随笔</p><p class="ql-block">2023年1月11日修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作者艺术简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杨光融(笔名网名山子),男,1956年8月出生,籍贯贵州天柱,文学学士,恢复高考后的首届本科大学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原贵州省书协常务理事、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隶书专业委员会委员,黔东南州书协第三至五届主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主要业绩:贵州省首届书法论文研讨会最高奖,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首届全国楷书学术展(贵州省唯一)、首届全国篆书展、首届中国西部书法篆刻展、首届西南四省区优秀书法家提名展,被中国书法家协会授予“纪念中书协成立30周年贡献奖”。</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喜欢拙作并愿意结缘的朋友,欢迎私聊。</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