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古人今何在?(五)

徐敬民

——“夷”、“巫”的奥秘 “……从夷水至盐阳。盐水有神女……”。这里的“盐水”,是指运送盐的河流,而“夷水”,则首先泛指水流的一种状态,例如,夷陵的夷。<br> 就水流的状态而言,除了“夷”,还有“川流不息”。<br> 穿山而出的河流,都可称之为“川”,像“巫盐区”的四条“盐水”(见前文),也可以被归类为“川水”。其中的峡江,还同蜀江一起,独占了“川江”之名。<br> “川江”是长江的上游,而在中游,与峡江对接的叫“荆江”。 图片1 “川江” 图片2 “荆江” 远古时期的“荆江”南北,是一片叫做洞庭湖的汪洋。注入洞庭湖的“川水”,除上述四条“盐水”外,还有北面的汉水、涢水,南面的湘水、资水以及东面的汨罗江,所谓九澧入洞庭。 图26 洞庭湖盆地 奔忙的“川水”,一进入洞庭湖,就成为“息”态之水了。然而,“息”,不能传达人从川到湖的那种感受。<br> 在远古,人要是乘坐木排从“川水”顺流而下,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控制像矢一样飞驰的木排。于是,人们幻想着,给矢(即木排)套上足够长的、系于两岸的绳索,“夷”的概念便这样产生了(现代蹦极真的如此)。<br> 但真正帮助他们实现这个愿望的,不是绳索,而是山下的这片水域——“夷水”。 图27 甲骨文“夷”:疾矢遇拦索 “夷水”能使他们乘坐的木排“夷”住,这交流起来该有多么地便畅。有朝一日,一个千排竞放的景象,或者九澧(礼)入洞庭的一场赶集,一定会出现在这个广阔庭院般的“夷水盆地”,“夷水”也就华丽转身成了“洞庭”。<br> “夷”,只是湖面的状态,在湖面下,长江水以暗流形态继续向东流淌着。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暗流将刨蚀洞庭湖南岸,而向北边堆积砂石;同时,在遇到幕阜山(岳阳附近)的阻挡后,暗流来了一个“V”形转向,在弯道获得逆时针离心力,把砂石抛到北边,于是,过渡形态的云梦泽出现了。 图28 幕阜山、云梦泽与“大巫山” 云梦泽彻底完成沧海桑田的变换,以江汉平原的面貌展露于世,是“三国”以后的事。有证据表明,长江三峡已贯通了50万年,我们不知道沧海桑田发生于50万年间的何时,也不知道完成这种转换需要历时多长,但可以肯定的是,要见证其全过程,就必须依靠无数代人的接力。那么,前人会以怎样的途径,把自己的所见传递给后人呢?<br> “古山海图”!<br> 很遗憾,“古山海图”失传了,以至于我们只能根据“山海经”的文字叙述,来导出它的大致轮廓(见图29)。 图29 “古山海图” “山海经”的“经”,现在叫山系、水系,那么,“古山海图”按照“东南西北中”所排列的山系,在现代地理命名体系里,又叫什么呢?我们不妨按下面的方法定位一下。<br> 首先,在山系中画一个大“十”字:横贯东西的,是由巴颜喀拉山、邛崃山、岷山、秦岭和山东丘陵组成的长江黄河分水岭(见图30)。<br> 纵穿南北的,为大兴安岭、太行山、秦岭、大巫山、雪峰山和南岭所形成的第二级阶梯东边缘(见图31)。 图30 长江黄河分水岭 图31 第二级阶梯 然后,切割大“十”字的上下左右四端,可依次得到:“北山系”——太行山北段、阴山、燕山以及大兴安岭,“南山系”——雪峰山和南岭,“东山系”——山东丘陵,“西山系”——秦岭西段、巴颜喀拉山、岷山和邛崃山。<br> 剩下的,就是“中山系”这个小“十”字了,它所对应的,是秦岭东段、大巫山和太行山南段。<br> 海在哪里呢?没有山的地方当时都是海,只不过,现在对应“十”字四个角的,是沧海桑田后的江汉平原、四川盆地、渭汾平原和华北平原了(见图32:现代“山海图”)。 图32 现代“山海图” 你如果意犹未尽的话,不妨在小“十”字的四端,加一横或一竖来表示上述的切割,恭喜你,一个隐藏在“山海图”里的地理密码——甲骨文的“巫”字(见图33),就被你发现了。 图33 甲骨文“巫 “巫”,连同读音一起,将一个更大的“巫山”呈现在了我们面前。这是“巫国”,一个不论怎样改名换姓,都抹不掉的客观存在。这个客观存在,不单是这片土地的地理结构,还有在这片土地上,历时两百万年顽强长大的“巫山人”(见图34、图35、图36) 图34 “直立人”分布图 图34注释:<br>1、重庆“巫山人”(200万年前),<br>2、湖北“建始人”(200万年前),<br>3、山西芮城“西侯度人”(180万年前),<br>4、云南“元谋人”(175万年前),<br>5、湖北“郧县人”(100万年前),<br>6、陕西“蓝田人”(80万年前),<br>7、湖北郧县“梅铺猿人”(75万年前),<br>8、陕西蓝田“陈家窝人”(65万年前),<br>9、山东“沂源猿人”(64万年前),<br>10、湖北“郧西人”(50万年前),<br>11、“北京人”(50万年前),<br>12、河南南阳“南召人”(50万年前)。 图35 中国“早期智人”分布图 图35注释:<br>1、南京“汤山人”(35万年前),<br>2、安徽“东至人”(30万年前),<br>3、辽宁“金牛山人”(28万年前),<br>4、安徽“和县人”(25万年前),<br>5、贵州“桐梓人”(24万年前),<br>6、陕西“大荔人”(20万年前),<br>7、安徽“巢县人”(20万年前),<br>8、湖北“长阳人”(15万年前),<br>9、重庆“奉节人”(14万年前),<br>10、广东“马坝人”(13万年前),<br>11、山西“丁村人”(12万年前),<br>12、河南“许昌人”(11.5万年前),<br>13、广西“崇左人”(11万年前),<br>14、山西“许家窑人”(10万年前),<br>15、云南“丽江人”(10万年前),<br>16、北京周口店“新洞人”(10万年前),<br>17、湖南“道县人”(10万年前),<br>18、云南“昭通人”(年代不详)。 图36 中国“晚期智人”分布图 图36注释:<br>1、巫山县“官渡人”(8万年前),<br>2、广西“柳江人”(7万年前),<br>3、云南“西畴人”(5万年前),<br>4、湖北郧西“黄龙洞人”(5万年前),<br>5、湖北“汉阳人”(5-2万年前),<br>6、北京“田园洞人”(4万年前),<br>7、江苏“下草湾人”(4万年前),<br>8、鄂尔多斯“河套人”(3.5万年前),<br>9、“昆明人”(3万年前),<br>10、柳州“白莲洞人”(3万年前),<br>11、山西峙峪人(2.8万年前),<br>12、台湾“左镇人”(3-2万年前),<br>13、吉林“榆树人”(3-2万年前),<br>14、四川“资阳人”(2万年前),<br>15、四川“北川人”(2万年前),<br>16、北京“山顶洞人”(1.8万年前),<br>17、湖南“石门人”(1.5万年前),<br>18、巫山县“河梁人”(1.4万年前),<br>19、云南蒙自人(1.4万年前),<br>20、贵州“兴义人”(1.2万年前),<br>21、广西“隆林人”(1.1万年前),<br>22、北京“东胡林人”(1万年前)。 怪不得“巫”是那么顽强地,试图在东亚大陆上保留她的印记:用一条分离于三峡南北的巫山,来记忆曾经山林中的幼年时光;用巫溪、巫水、乌江、舞水等众多的河流,来怀念逐水而居的成长;更用一个个的巫师神话,诉说着所以在平原上的生生不息。 <br> (未完待续)<div><br> 以上图片、数据来自网络,在此特表感谢!<br> 徐敬民<br> 作于2023年1月10日,修改于2023年9月20日</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