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征明《兰亭雅集》</p><p class="ql-block">永和九年的,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组织了一场风雅集会。清幽的山水、秀丽的风景吸引了司徒谢安、辞赋家孙绰、矜豪傲物的谢万、高僧支道林等社会名流的捧场。</p><p class="ql-block">这次兰亭雅集,有十一人各成诗两首,十五人成诗各一首,十六人做不出诗各罚酒三杯。四十二人的风流集会与美好时光,不知不觉地就在曲水流觞和饮酒作诗中悄然流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为了把这些酒后佳作保存下来,大家打算把诗汇总,编撰成集,以此纪念此次盛事,也给后人留个念想。</p><p class="ql-block">可光有诗,谁来做序呢?于是有人起哄推举聚会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的雅集。半醉半醒的王羲之也不推脱,乘着酒兴,用鼠须笔在蚕纸上,即席挥洒,心手双畅,写下了二十八行,字字遒媚劲健、有如神助的三百二十四字。</p><p class="ql-block">这就是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了。</p> <p class="ql-block">《兰亭序》的秘密</p><p class="ql-block">谈兰亭序之前,我们先聊聊殷侯帖。 在王羲之的法帖里,有这样一封信札:</p><p class="ql-block">昨送诸书,令示卿,想见之。恐殷侯必行,义望虽宜尔。然今此集,信为未易,卿若便西者,良不可言。王逸少顿首。敬谢!各可不?欲小集,想集后能果。——张彦远《法书要录 卷一 右军书记》</p><p class="ql-block">这样的信札,王羲之平时一定写过很多封。</p><p class="ql-block">所以它被存在《王羲之十七帖》里,默默地和其它帖杂放一处。</p><p class="ql-block">它也叫《殷侯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们也许可以来个大胆的狂想——它可能就写在永和九年。永和十年以后,殷浩被废为平民,王羲之不再唤其殷侯。</p><p class="ql-block">也许,它就是那封从未被人注意过的召集书。 那年,时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的王羲之,在兰亭搞了一次上巳节的雅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雅集甚雅。所有人散坐在小溪两旁,书僮把斟了酒的羽觞放入溪水,让它顺着蜿蜒曲折的溪流而下,若觞在哪里停住了,离它最近的那个人就得赋诗,若赋不成,便得罚酒三杯。 坐在这曲水旁边流觞的,共有四十多人。他们写了三十七首诗,编成一部诗集,它的序,被称为《兰亭序》。 </p> <p class="ql-block">千年以后,没有多少人记得那册诗集,却每一个人都知道,那个以“永和九年,岁在癸丑”开头的序。 四十多人的雅集不会是一次偶遇或者小聚会,古代也没有电话和微信,王羲之事前一定有过书面的召集。 那么,《殷侯帖》会有可能是那封召集书吗? 它极有可能是在永和九年的初春写成——那正是殷浩第一次北伐和第二次北伐之间的日子。 那时候殷浩第一次北伐失败,执意准备第二次,王羲之曾经屡次劝他,“恐殷侯必行”正是王羲之忧虑心情的披露。后来第二次北伐也失败,殷浩被废为平民,王羲之的信里,以后提到的都是“殷生”,不再是“殷侯”。 史上盛名的兰亭雅集,究竟是讨论北伐的秘密的军政会议?还是一次真正单纯的上巳节聚会?王羲之兰亭序的后半段为什么突转悲意?</p><p class="ql-block">这到底,是一场什么样的雅集? 隔着一千多年的历史迷雾,所有的猜测其实都无足为凭。</p><p class="ql-block">好在,历史保存了那场雅集的蛛丝马迹。</p><p class="ql-block">兰亭雅集的四十二位入席者</p><p class="ql-block">当年的入席者和他们写的诗,据说都保存了下来。</p><p class="ql-block">只是在历代的记载里,入席者有41人和42人的不同。 刘义庆《世说新语企羡十六》里关于兰亭雅集的标注里说:兰亭雅集共41人,赋诗者26人,不能赋诗者15人。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唐何延之《兰亭记》、宋姚宽《西溪丛话》、宋孔延之《会稽掇英总集》、宋周密《齐东野语》、宋葛立方《韵阳秋语》、宋施宿《嘉泰会稽志》、宋桑世昌《兰亭考》里都说:兰亭雅集共42人,其中赋诗者26人,不能赋诗者15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且其中《兰亭考》、《韵阳秋语》卷五、《会稽掇英总集》卷三很清楚地列出了42人的姓名诗作和官职。 《世说新语》的成书年代离兰亭雅集不远,但时有小误。《兰亭考》所依据的是《会稽志卷一零》中唐石本《天章寺碑》的兰亭名录,唐距东晋不足三百年,也不是太远。孰对孰误,不好确定,好在41人或42人,其实也无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