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重庆”二字拆开来看,就是千里为“重”、广大为“庆”,很有妙趣、富含诗性。“千里”表示长路漫漫、前路迢迢,“广大”意为天地辽阔、气象宏阔,在重庆“行千里”,可以“致广大”。“行千里”,立足于行,与老子《道德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和荀子《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意思相连,讲的是心中有目标、行动有方向,脚踏实地、久久为功,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行稳致远向未来。“致广大”,注重于做,与《礼记·中庸》“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内涵相通,说的是志存高远、关注细节,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在登高望远中放大格局,在精益求精中追求卓越,努力实现广博深厚、精致极致的状态。</h3> <h3>行千里·致广大”,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反映了重庆独特的历史传统和人文气质,展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鲜明的时代感。“行千里·致广大”内涵十分丰富,包含一系列哲学观点、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能够滋养人的思想观念,启迪人的心灵智慧,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h3> <h3>“行千里·致广大”,蕴含了天人合一的传统理念。“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思想,阐述了人与天地万物同一、人的道德修养源于自然的深刻道理。重庆人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间,大自然的熏陶、险峻的自然环境,孕育了重庆人坚韧顽强、开放包容、豪爽耿直的个性和文化,塑造了踏平坎坷“行千里”的气魄毅力,养成了海纳百川“致广大”的格局情怀。一声声回荡在高山峡谷的川江号子,一个个三峡移民的感人故事,一座座穿越天堑的桥梁隧道,一列列纵横亚欧大陆的“钢铁驼队”,一场场攻克贫困堡垒的大仗硬仗……正是重庆人民“行千里·致广大”的现实写照,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生动诠释。</h3> <h3>“行千里·致广大”,彰显了“知行合一”的价值追求。知与行的关系问题,自古以来都十分重要。明代大思想家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著名哲学观点,强调思想与行动、心性与修为、意愿与实践统一合一归一,对后世的影响甚为深远,成为修身持家、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行千里·致广大”蕴含着求真务实、积极作为的实干精神,与“知行合一”完全契合。千百年来,巴渝儿女怀揣梦想,一路披荆斩棘、跋山涉水,谱写了建设美好家园的壮丽凯歌,为“行千里·致广大”写下了精彩注脚。</h3> <h3>由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具体组织编撰《行千里·致广大——重庆人文丛书》,是一种文化自信。丛书站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对重庆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和系统研究,体现着重庆人在历史长河“行千里”和面向未来“致广大”的文化自觉和自信。这是一曲山水礼赞。重庆这方山水是对得起我们的,我们也要对得起这方山水。丛书热情礼赞大山大水、好山好水,深情讴歌“山水之城·美丽之地”,开启对山水之间“行千里”、天地之间“致广大”的激情探索。这是一场人文之旅。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重庆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街一巷都散发着浓郁的历史人文气息。丛书回望和梳理重庆历史文化,既是“行千里”的纵向传承,又是“致广大”的横向发扬,让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前行、更广地传播。这是一次诗意表达。“天下诗人皆入蜀,行到三峡必有诗。”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苏轼、陆游等文人墨客,在重庆极目山水之秀、感悟人文之美、体验生活之苦乐,留下了很多名篇佳作。丛书对重庆山水人文画卷进行艺术发掘和诗意再造,让更多人在诗境里“行千里”、在诗意中“致广大”,尽享“诗和远方”。</h3> <h3>这套丛书共12卷300多万字、1500多幅书画和照片,对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革命文化、统战文化、移民文化等重庆地域文化形态作出概览性阐释,对主城都市区、渝东北三峡库区、渝东南武陵山区特色文化分别从“长嘉汇”“三峡魂”“武陵风”等视角进行全景式巡礼,对诗家、书家、画家笔下的“重庆”分别以“不尽长江滚滚来”“巴字光流不夜天”“山色今朝画巨然”为题生动呈现。丛书规模宏富、结构井然,既有文献性、学术性,又有通俗性、可读性,堪称重庆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工程,有助于社会各界更加全面深入了解重庆人文精神。希望通过编撰出版这套丛书,引导全市上下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