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古迹十六:钟繇、钟会墓(随笔)

梁耀国

<h3>  一个家族,接二连三出了那么多声名显赫的人物,那是何等的荣耀!<br>  一个地方,正是有了这些人物的彰显和陪衬,也才有了历史的厚度和值得自诩的资本。长葛就有这样的资本。<br>  荀淑时任当涂长,韩韶任嬴长,陈寔任太丘长,钟皓任林虑长,因四人同为东汉颍川人,故称“颍川四长”。长,即地方行政长官,官衔相当于后来的七品县官,当下的县处级干部。<br>  钟皓,字季明,东汉颍川(今长葛老城)人,和陈寔是莫逆之交。陈寔入仕,钟皓有举荐之功。那时,钟皓在司徒府当郡功曹,临辞官,太守问他谁能接任这个差事,钟皓推荐的不二人选便是陈寔。<br>  以钟皓的才学,在朝廷谋个一官半职,不费吹灰之力。更何况前后有九顶官帽砸在他头上,小到廷尉,大到地方长官,无论官职大小,一概不就。他这种“至德可师”的风范,甚为当时的士大夫们所仰慕。归隐密山后,钟皓开办书院,教授诗律,受众达千余人。<br>  钟皓69岁寿终于家里。<br>  钟繇,字元常,钟皓之嫡孙,三国时期的大政治家、大书法家。东汉末年举孝廉,官至廷尉正、黄门侍郎。因助汉献帝东归有功,升任御史中丞、侍中、尚书仆射,加封东武亭侯。曹操独揽大权时期,钟繇领受司隶校尉,镇守关中,立下大功后改任曹操的军师。<br>  曹丕成功禅让,钟繇功不可没。你投之以桃,我报之以李。曹丕一称帝,马上将钟繇擢升至太尉,与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并为三公。<br>  让钟繇流芳百世的,既不是他的官衔,也不是他的政绩,而是他的书法。早年,钟繇师从蔡邕、曹熹等书法大家,后博取众长,自成一体。他的字若“飞鸿戏海,舞鹤游天”,被后人尊称“楷书鼻祖”。钟繇弥留之际,将他的学书秘诀告诉了儿子钟会,“吾精思学,学其用笔,每见万类,皆画像之,其专挚如此。”如今,在长葛老城,钟繇的洗砚池遗迹尚存,钟繇的书法作品《三绝碑》保存在临颍县繁城镇汉献帝庙内。<br>  钟皓的后代钟嵘,字仲伟,任过参军、记室一类的小官。尽管官不大,却是中国南朝文学批评家。梁武帝时期,钟嵘仿照汉代“九品论人,七略裁士”的著作先例,写成了诗歌评论专著《诗品》。该书将两汉至南朝的122位诗人,分上中下三品进行评论。在这部著作中,钟嵘还提出了一套比较系统的诗歌品评标准,他认为,诗歌不能刻意堆垛典故、追求声律,诗歌应该是真情实感的表现。大量堆砌典故,使得“吟咏情性”的诗歌,沦为“殆同书抄”,只会阻碍诗歌创作的健康发展。<br>  钟嵘主张,诗歌首先要有味道,有味道才能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其次要有真情实感,切忌无病呻吟。第三,要“指事造形,穷情写物。”当然,这部著作虽有偏颇之处,但不失为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的一部有影响的著作。<br>  英才辈出的钟氏家族,不仅给许昌扬了名,添了彩,更重要的是丰富了中国文化,这才是值得大书特书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