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谷听禅,峰巅访仙 <p class="ql-block"> 粤东名山— 阴那山</p><p class="ql-block">阴那山位于距梅州市区梅城45公里的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其东南为大埔县英雅镇。山势呈东北--西南走向,绵延300余里,蜿蜒起伏。由梅雁集团公司投资开发的阴那山旅游区,于2000年10月开业,从雁洋南福村开始,一条长达9.9公里的水泥公路绕着层层山峦,峰回路转数十旋,一直延伸至阴那山。</p><p class="ql-block">风景区范围6.6平方公里(自然保护区4.3平方公里)。阴那山突起于梅江平原之上,峰峦叠翠,山势雄奇,冬季山顶有积雪,山顶五峰(海拔均超千米)并列,形似五指,故称“五指峰”,最高玉皇顶,海拔1298米,故有“五指峰巅极目舒,白云深处望三州(梅州、潮州、汀州)”之说。凌晨时分登上山顶。可观日出,云蒸霞蔚,颇为壮观。</p><p class="ql-block">驾车沿着盘山公路到达海拔约1100米的青云山庄,再踏上999级石台阶,就可登上玉皇顶,主峰凌云摩日,雄奇瑰丽。山中林海苍茫,巨石峻峭。</p><p class="ql-block">天气好的时候在山顶可以看到潮州和梅州,大埔一带风物,一览无遗。</p><p class="ql-block">阴那山五指峰层峦叠嶂,气势雄伟,对这方形胜的山川,了拳和尚神赏已久,终于驻锡于此,成为阴那山开山祖师,正可谓名山高僧,相得益彰。</p><p class="ql-block">前山有大埔万福寺,后山为梅县灵光寺,皆是唐代高僧潘了拳结茅修真所在。</p> <p class="ql-block">图片部分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阴那山五指峰</p> <p class="ql-block">阴那山五指峰玉皇顶</p> <p class="ql-block">山登绝顶我为峰</p> <p class="ql-block"> 沁园春</p><p class="ql-block"> 登玉皇顶</p><p class="ql-block"> 登顶玉皇,群山我峰,手可触天。沐清风曦景,神采飘逸;白云霞影,绛袖笼烟。玉立青娥,姿仙粉黛,惊扰天庭一众仙。嫦娥现,叹娇容迟暮,自愧无颜。</p><p class="ql-block"> 禅音缭绕深山,有古刹千年隐谷间。望奇峰叠嶂,直达天际;层林郁翠,接壤尘凡。名震三江,福泽二邑,毓秀钟灵共泰安。与仙境,揽山河入梦,风月无边。</p> <p class="ql-block">揽青山入怀,与天地同飞。</p> <p class="ql-block">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就读于梅县高级中学,三年时间,读了不到一年的书。其余时光都在动乱中度过。</p><p class="ql-block"> 梅城读书时,有雅兴的学生假期会星夜从阴那山山脚灵光寺出发,登顶五指峰看日出,显现出“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青春气息。站在玉皇顶上,立天地间,有“山登绝顶我为峰”的感概。上面照片上玉树临风,婷婷玉立的他们正是学生时代的我们影子。</p><p class="ql-block"> 十几年前的孟秋望日,与友人驾车登玉皇顶。城里酷暑难耐,穿短衣短裤。到山顶如深秋般感觉阵阵寒意。习习清风,袅袅白云,犹仙境般让人如醉如痴,留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当年,山顶除一石碑上书“玉皇顶——1298米”外,没有任何建筑物。</p> <p class="ql-block">站在阴那山主峰,东南面山脚是大埔县英雅镇万福寺,为高僧潘了拳结茅之地。</p> <p class="ql-block">西北面山脚下为灵光寺。从山顶俯瞰,可见七层山峰犹浪尖般层叠而下,主脉直盖灵光寺。</p> 广东四大名寺之灵光寺 <p class="ql-block">梅州灵光寺风景区,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广东省自然保护区和广东省风景名胜区。</p><p class="ql-block">灵光寺旅游区位于叶剑英元帅的故乡——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核心景点灵光寺始建于唐代懿宗咸通四年,(公元863年),距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寺内供奉阴那山开山祖惭愧祖师。</p><p class="ql-block">灵光寺旅游区以其秀美的自然山水、丰富的人文历史、神奇的故事传说、独特的庙堂建筑吸引了来自海内外的万千游客,是来梅州观光的必游景点之一。</p><p class="ql-block">从2003年起,灵光寺旅游区不断完善原有景点,增添新景点,现已发展成由灵光寺核心区、千亩茶田观光区、茶山生态园服务区、五指峰森林体验区四大区域组成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并在四大区域内精选出八个景点组成“灵光八景”,最终形成灵光寺旅游区四大区域八大景点的格局。</p> <p class="ql-block">灵光寺山门</p> <p class="ql-block">嘉应州阴那山灵光寺开山始祖惭愧祖师</p> 惭愧祖师潘了拳与灵光寺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梅州灵光寺原名圣寿寺,始建于唐懿宗咸通年间(公元867年),到明代修建后更名灵光寺,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是广东四大名寺之一。它位于梅州市梅县区东南方,雁洋阴那山五指峰西麓,离梅州城约50公里。</p><p class="ql-block">圣寿寺的开山祖师潘了拳,公元812年出生于福建沙县贫苦农民的家庭。出生时,左手紧握拳头,逐命名拳。三朝时,有一游僧经过潘家,父抱儿示之,僧书“了”字于其拳,手即能伸直,后取名“了拳”。拳12岁时,怙恃俱失,寄于叔父门下,为婶所不容。了拳十七岁时出家为僧,离开福建,外出云游,来到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黄沙乡车上村,见一姓游的老妇,孤苦零丁,了拳心发慈悲认游妇为母,悉心奉养,相依为命。过后不久,义母去世,后到大埔县赤洁寺住了半年之久,又到三河垻手指村高礤寺拜师,并决心再度出游访胜。他见梅州市大埔县北面山川秀丽。了拳历尽艰辛,爬山越岭,走过神泉市(今大埔县茶阳镇)来到坪沙楠树村,只见这里古木参天,蝉鸣鸟唱,羊肠小道,峰回路转,是个洞天福地,了拳住到一位袁某家中,并认长他两岁女孩为姐姐。一面修行,一面为楠树坑群众办事。</p><p class="ql-block">不知不觉已过三年,了拳又寻访名山,以结庐修行。一日,他登到芒洲山顶,西望梅州阴那山五指峰,有如他当年拳伸五指,加之耸峙天外,森林茂密,千峰环绕,碧水萦回,便决心到五指峰下东麓结庵。不料天机泄露,结庵未成。于是便转到五指峰西麓,左有香炉峰,右有白虎山的桃源洞口,即现在的灵光寺所在地,开设道场,当时的阴那山,又称阴那峒,山高谷深,荒无人烟,座上猿猴作伴,出入麋鹿为侣。潘了拳来到这里开山结庐,艰苦创业,同时也得到他义姐的诸多帮助。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初具规模,但仍是茅草庵。师住山二十余载,日与乡人及四众说法,众多不解。一日,告其众曰“从前佛祖皆弘演法乘,自度度人,了此弘愿,予未能也,心甚愧之”逐号为惭愧,后人称之为“惭愧祖师”,49岁时圆寂。三年后,其弟子化缘改建为砖瓦房,取名“圣寿寺”。并请匠人刻下惭愧祖师佛像在圣寿寺登殿,受善男信女膜拜,承受人间香火。</p> <p class="ql-block">明粤东监察御史梅鼎所书“靈光寺”</p> 灵光寺名字的由来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灵光寺,原名圣寿寺。为什么要改名灵光寺呢?</p><p class="ql-block">这里有一段传说。相传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七月,粤东监察御史梅鼎,出巡视察,由潮安乘船到梅县,经过松口蓬辣滩时,忽遇狂风暴雨,河水迅猛上涨,木船随风漂荡,江水冲入船舱,船夫举篙失灵,船将覆没。这时,船上的梅御史和随从们,胆战心惊,挤成一团。就在这危急之时,忽然一声巨响,随即风停雨止。这时只见一位和尚,登船而来。他手挥佛尘,合掌闭目,盘腿坐在船中,口中念念有词。霎时,船中的水尽退,风平浪静,化险为夷。</p><p class="ql-block">一天,梅御史来到阴那山圣寿寺进香,见佛殿中央供着一尊木雕佛像,与船中所遇救命恩人一模一样,十分惊异,向寺僧一打听,才知他是圣寿寺的开山祖潘了拳,生平轶事极多,四十九岁坐化成佛,称为惭愧祖师。梅御史听后,即拨出白银千两,扩建修寺。五年后,工程竣工。梅御史念渐愧祖师威灵光大,便将“圣寿寺”改名“灵光寺”。</p> <p class="ql-block">景区简介</p><p class="ql-block">重点名胜古迹灵光寺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位于梅县区雁洋镇阴那山麓。始建于唐朝咸通二年(公元861年),原名圣寿寺,明朝洪武十八年(1385年)扩建后改今名。建筑布局大体为面阔三间,进深七间,拥有山门、殿堂、楼阁等建筑,内有大雄宝殿、金刚殿、罗汉殿、钟楼、鼓楼、经堂、客堂、斋堂等,最大特色是“灵光三绝”。</p> <p class="ql-block">灵光寺三绝之—生死树</p> <p class="ql-block">生死柏</p><p class="ql-block">一绝:生死柏位于梅州灵光寺寺大门前的草坪上。一荣一枯,相传为潘了拳手植,至今已逾千年。右侧的一棵高30米,枝繁叶茂,生机勃勃,傲然耸立;左边那棵高27米,虽已死了近四百年,无片叶,但却铁骨铮铮,直指长空,枯而不朽。这就是被称为“广东宝树”的“生死树”,相映成趣,给佛寺更添神秘感。</p> 灵光寺三绝 <p class="ql-block"> 生死树之传说</p><p class="ql-block">灵光寺门前有三株古柏,二生一死,都有三人合抱那么大,高达七丈左右,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奇怪的是,生树和死树,经过千百年,仍保持同样高大。这里有一段传说。相传有一年夏天,潘了拳从百里外买回三株柏树苗,因天气炎热,回到寺里,柏树苗巳晒死一株。他不愿把枯树苗丢掉,同样栽下。栽树时,他念道:“树苗、树苗,快长快高,生死同种,生死同高。”奇怪,死树苗果然长了起来,可就是有枝无叶,枯而不倒,和生的同样高大,挺立在寺前。</p> 生死树与电影《生死树》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由广东省梅县大坪公社育豪村人,北京外贸学院毕业并执教于斯的郭伟强老师主笔,导演郑会立执导,反映客家人下南洋的生离死别的凄美爱情故事片《生死树》,就取景于灵光寺的生死树。荣的为男,枯的为女。</p><p class="ql-block">故事起伏跌宕,催人泪下,曾轰动一时。客家地区山多田少,穷乡僻壤。男人为了生存,很多人都无奈“卖猪仔”下南洋。娶妻生子的,留下一群子女,媳妇在家,侍奉公婆,夫妻一辈子见不到几次面;有些妇女过门不久,丈夫便下南洋,从此杳无音讯,终其一生,由美少女熬成老太婆;还有一些人,年轻时外出,终身未归,埋骨异域。总之,嫁给下南洋男人的妇女,都是守活寡,其苦楚凄惨,只有自己清楚,自己忍受!</p><p class="ql-block">所以说,下南洋的男人犹一条船,失意者叫漂泊,成功者叫远航。但事业有成,衣锦还乡者,千里挑一。不管成功与否,留守的客家妇女都是悲惨的一群人,用字字血,字字泪书写一生,这就是当年客家妇女的现状,也是《生死树》故事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电影《生死树》故事梗概</p><p class="ql-block">30年代末,广东梅州客家阴那山区,卖身为婢的张秀娇与砍柴郎陈丰源一见钟情,相爱笃深。但丰源无钱赎出秀娇,俩人只得偷偷相好。日久天长,丰源为了心上人不受封建习俗的摧残,情愿卖身到南洋做苦工,用卖身钱赎出秀娇,俩人明媒正娶结成夫妻。然而这是丰源瞒着秀娇做的,新婚第二天,丰源不得不悄悄离家,随水客九叔飘洋过海去南洋。丰源走后,秀娇忍受着巨大的悲痛,含辛茹苦,抚养着女儿娇妹,日夜思念着丰源。五年后,秀娇得知丈夫在国外受伤病倒,她决定把女儿托付伯婆,跨海寻夫。她风雨兼程赶到潮州,不料又碰上日本侵略东南亚,战争爆发,不能出国,危难中,强盗又把秀娇的钱抢走,并把她打昏在地。幸得潮剧班丑角仗义疏财,把秀娇救出,她才得以返回家乡。秀娇离家后,一场瘟疫袭击了客家,伯婆被迫将娇妹送到他乡做了童养媳。悲痛欲绝的秀娇,又连夜去寻找女儿,终于积劳成疾,含怨死去。解放后,丰源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找到了未见过面的女儿,父女相聚、互诉衷肠。他俩来到秀娇的墓地,告慰了九泉之下的亲人。最后,丰源决心留在祖国与女儿共度晚年。</p> 大埔三河坝岸上的“望夫归”雕像 <p class="ql-block">大埔县三河坝在梅江、汀江、梅潭河交汇处,为韩江源,是粤东名不见经传的小镇,因为当年“八.一”南昌起义部队撤至这里,朱德,周士第部为掩护起义部队主力南下,与国民党钱大钧部进行了三昼夜的阻击战,完成任务后退至潮汕地区,转战湘南而后在井冈山与毛主席会师而载入中国革命史册。1964年当地政府在三河坝东岸的笔枝尾山顶建造了15米高的纪念碑。遥遥相望,在河的西岸,有一座高9.8米,重136吨,头扎发髻,背男牵女的客家妇女雕像,站在三河坝的河岸,遥望着韩江尽头,盼望着下南洋多年未归夫君,这是上世纪客家妇女的缩影,其境凄凉,其态苦楚,让人垂泪。</p><p class="ql-block">过尽千帆皆不是,断肠人在三河</p> <p class="ql-block">“儿子,咱在此等,你爸会回来的!”</p> <p class="ql-block">一等就是一辈子!</p> <p class="ql-block">灵光寺三绝之—菠萝顶</p> <p class="ql-block">菠萝顶</p><p class="ql-block">二绝:寺里最壮观的主殿是大雄宝殿,殿内经常香烟鼎盛,但却终年空气洁净,没有香烟薰人。传说是因为殿顶的藻井所起的作用。</p><p class="ql-block">此藻井是藻井中的斗八藻井,是用1000多块精制的长方木料接嵌垒成的螺旋状藻井,因其螺旋状结构像菠萝,所以在梅州也俗称其为“菠萝顶”。</p><p class="ql-block">此藻井建于明朝(1385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比北京天坛的方形藻井早了一百多年。相传是当年粤东监察御使梅鼎扩建灵光寺之时专门从福建请了一个老的木匠艺人过来建造,整个藻井的结构没有用到一颗钉子,全是用1000多块精制的长方木料接嵌垒成,工艺高超,是古今寺庙建筑艺术的杰作,民间视为“鬼斧神工”。</p><p class="ql-block">在我国这样的菠萝顶仅有两处,一处是广东梅州的灵光寺,另一处是北京天坛的方形藻井(也叫九龙藻井)。这种藻井妙就妙在它能及时把大殿内的香烟吸到殿顶然后迅速排出,所以殿内游人都不会烟呛着。这种通风设备在古代寺庙建筑中堪称经典之作,是中华寺庙殿堂建筑艺术中的瑰宝。</p> 灵光寺三绝之—瓦面无落叶 <p class="ql-block">三绝:密林环绕,瓦面无叶。</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无叶片</p><p class="ql-block">三绝:大雄宝殿后面山上绿树繁荫,但大殿屋顶上却没有一片树叶,这究竟是什么原因?至今仍是个谜。</p> 灵光寺的神话传说 <p class="ql-block">无笃石螺</p><p class="ql-block">系生长在阴那山小溪中的一种石螺,形态和普通石螺一样,只是尾部少了一截,有如人们将螺敲去螺的尾部后下锅煮食的石螺相似。传说当年潘了拳在庵中修行,适有十方善信来寺进香,拾得溪中石螺作为佐菜。他们把螺敲去尾部后,正要下锅之际,被潘了拳发现,步前正言说"信佛人要戒杀生"。善信遵听奉劝,便将石螺放回溪中,繁衍至今。从此,无笃螺成阴那山的一种富有特色的水生物。(注:"无笃"是客家方言,意即没有尾巴。)</p> <p class="ql-block">片生熟鱼</p><p class="ql-block">片生熟鱼是生长在阴那山的溪中,鱼身两面,一面呈白色,和普通的鱼一样;另一面则为赤色,俨如经过锅里煮熟后的色泽一般。故人称此鱼为"片生熟鱼"。传说当年在庵做工的人,从溪中捕到鲜鱼,正在厨下煎煮,适为潘了拳发现,了拳和尚认为杀生有犯僧戒,即劝工人将锅里正在煮着的鱼铲起放回溪中,而已煎煮一面的鲜鱼居然起死回生,相传繁殖,可惜这种半边白半边赤的小鱼在阴那山小溪中很难见到了。(注:片生熟,是客家方言,意即"半生半熟"。)</p> <p class="ql-block">茶泉</p><p class="ql-block">灵光寺的右面有一个山谷,山谷里有一股泉水。奇怪的是,这股泉水好象茶水一样。传说当年潘了拳到这里结茅修炼,他姊姊同情弟弟孤身一人,便寻找而来,并住下来照顾潘了拳,日里帮他洗衣做饭,夜里帮他烧香点烛。潘了拳除了修行苫炼外,还经常上山打柴。</p><p class="ql-block">有一日,潘了拳在山谷里砍柴,他姊姊见天气炎热,便泡好一大壶赤汤山茶,送到山上给弟弟解渴。当她来到山上,见树木繁密,荆棘遍山,看不到弟弟的身影,便叫喊弟弟上来喝茶。潘了拳在山谷深处,不容易上来,便叫姊姊把茶水从山上倒下去。他合掌闭目,嘴里念着什么,结果,一条茶泉流到他面前,他随即弯下身去,两手捧起茶水痛饮起来。从此,茶流之处成了一条水沟,并长流不止,至今还和茶水一样的颜色</p> 灵光寺的人文历史 <p class="ql-block"> 奯山和尚</p><p class="ql-block"> 传说,明末甲申年之变,李自成大顺义军于一六四四年三月十八日攻陷京都,三月十九日,崇桢帝自缢于煤山。李二何被掳受尽折磨后乘乱携太子朱慈烺潜身归里,其侄出巨资建了一座殿堂式围龙屋(此屋名为“世德堂”,规模大构造独特。)欲为太子登基时用。后因形势严峻,李二何力劝太子在寺中出家,太子为了保命,只好落发为僧,法号“ 奯山和尚”。清兵入粤后, 奯山和尚逃往交趾(今越南),后圆寂于羊城报国寺。由徒孙慧日和尚运回其骸骨,葬在祥云庵,留下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传说。</p> 李二何与灵光寺的渊源 <p class="ql-block">李士淳,字二何。</p> 李士淳简介 <p class="ql-block">提到阴那山灵光寺,李士淳是绕不开的人物。</p><p class="ql-block">李士淳(1585年—1665年),字二何,1585年出生于梅州松口洋坑村祥安围。自幼聪明过人博览诗书,十一、二岁即能下笔成文,潜心经史造诣颇探,为时人所赏识。19岁时考中秀才。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在省城广州乡试中高中头名举人荣获“解元”称号。中解元后开设“五龙馆”教授生徒,四方来学者多所造就,振兴了梅州之风。崇祯元年(1628年)中进士并荣获会魁,选任山西省翼城县知县,在任上捐出俸银建“翔山书院”亲为讲学,任中翼城文风大振,士子中举者20人,其中6人登进士,翼城士绅为其建立生祠“李夫子祠”。崇祯八年(1635年)调任山西曲沃知县,又在当地建“乔山书院”,捐出俸银100两为该县诸生作赴乡试考卷资,申明学道,竖碑学宫,后曲沃一连三科考中“榜眼”,人誉其为“岭南夫子”。由于其在两县政绩卓著被荐贤参加殿试,召对称旨,钦取第一,授通议大夫、吏部右侍郎兼翰林院编修,充东宫侍读,在任时积极建言皇帝甄别群臣,优者超攉,劣者处治。</p><p class="ql-block">李自成攻陷京都后其携太子潜身归里,数次组织勤王之师均未实现。1645年唐王在福州即位改元隆武,其被任为詹事府詹事,积极从事反清复明。1646年3月福州隆武朝廷陷落。其见反清复明无望遂遁入阴那山中潜心著述,著有《程乡县志》《阴那山志》《古今文范》、《三柏轩文集》、《燕台近言素逸言》、《质疑十则》、《诗苑》等。因病卒于1665年,享年81岁。</p> 李士淳与甲申之变 <p class="ql-block">李士淳,广东程乡县松口人,他是科举时代梅州人的一个典范,通过寒窗苦读而金榜题名,实现从平民子弟到任地方官再擢升为京城中央政府官员的飞跃,其文章学问甚至得到皇帝的赞赏,从而被选为东宫侍读,成为皇太子的老师之一。</p><p class="ql-block">1644年农历甲申年三月十八,中国发生了一桩惊天动地的大事,由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城,次日,崇祯皇帝走投无路在煤山自尽,一个曾经强大的明王朝统治大厦轰然垮塌。</p><p class="ql-block">他没有接受新政权大顺朝的任命,因此受到刑答。被大顺政权羁押期间,李士淳曾遭受夹刑共四次,幸运的是,虽受刓“惨甚”,或用刑者没有下死力,让这位六旬老者得以死里逃生。此后,李士淳一度被释放,但在四月初三又再次被囚,后乘战乱出逃,“匍匐归里”。 </p><p class="ql-block"> 在李士淳南归的路上,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登基建立南明政权,按理,像李士淳这类的官员应该成为接纳的对象。但南明政权官员却以“被囚偷息生还”,的罪名要求类似官员回乡待罪。这样,李士淳成了一名政治难民,大顺,他不肯投降;清政权,他不屑于投靠;南明,他不被接纳。所谓“匍匐归里”,不单是身体有伤,也有心灵受伤写照的成分,这位“岭南夫子”只好回家做一名遗老了。</p> <p class="ql-block"> 李士淳与灵光寺</p><p class="ql-block">李士淳19岁时考中秀才。他中了秀才后,即携带行李书箱,跋涉60余里,住进梅州阴那山灵光寺内厢房,潜心攻读经史。后中解元,中会魁,由于其在山西翼城,曲沃两县政绩卓著被荐贤参加殿试,召对称旨,钦取第一,授通议大夫、吏部右侍郎兼翰林院编修,充东宫侍读。</p><p class="ql-block">1644年甲申之变后,传说太子侍读李二何曾携太子朱慈烺逃脱大顺朝的囚禁,潜返回故里并隐居于梅州阴那山,继续为太子侍讲。</p><p class="ql-block">李二何回乡之后,他与哥哥匪何怀着效忠祖国,反清复明的事业而奔忙,与赖其肖、罗万杰、谢志汴等志土,秘密策划在松口起兵,扶持太子登基,树立起复兴明朝大旗,号召各路勤王之师,以图恢复大明江山。匪何儿子李直简是个富商,鼎力支持叔父大业,出巨资建了一座殿堂式围龙屋(此屋名为“世德堂”,规模大构造独特,今仍存,曾有中外专家学者前来考察,游人络绎不绝)为太子登基时用。</p> <p class="ql-block">梅县松口世德堂</p> <p class="ql-block">后见中原清军势大,反清复明无望,太子便削发为僧。</p><p class="ql-block">清廷为笼络人士,几次征召,李二何均辞以老病,坚卧不出。其登塔诗云:“南山秀色喜长在,北阙征书莫再来。”李二何一直隐居于梅州阴那山十余年。因李二何在少年和晚年都曾在阴那山灵光寺潜心经史著述,后人为纪念他,曾屡次修"三柏轩"。现在"三柏轩"内陈列有乡贤李二何遗像和事迹介绍,以及历代名人逸士的诗词,还悬挂有"三柏参天,千峰竞秀";"翰林深隐留佳句,宝寺重修纪古贤"等楹联。每年海内外乡亲、善信、骚人墨客和知名人士前来参观者络绎不绝。</p><p class="ql-block"><br></p> 李士淳与《阴那山志》 <p class="ql-block">阴那山志</p><p class="ql-block">由 先贤李士淳创纂于明朝天启年间,后经历代多次增补。咸丰年间,雁洋文士李阆中参与维修灵光寺,对《阴那山志》进行增订重版,目前保存有光绪年间的增订本。 山志对阴那山的历史变迁、阴那教寺建筑群的分布、宗教人物、寺庙经济以及文化名人对阴那山风光的赞咏作了详细的记录。近年,该志由中山大学学者钟东整理校 勘,与《曹溪通志》《丹霞山志》《鼎湖山志》等一起列入岭南古寺志丛刊,先后在中华书局和广东教育出版社重版。它是了解阴那山悠久历史的重要文献和窗口。</p> <p class="ql-block">《阴那山志》是一部以 山命名的地方志专著,它记载了阴那山灵光寺的历史变迁,实际上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关于阴那山与灵光寺的名胜数据集。 所以,这本书对于粤东名山阴那山的知 名度有非常大的作用:第一,证明阴那山有着久远的历史文化,在唐代开始就有了佛教修行的人物,在这儿结庵修佛、弘法利生。第二,证明梅州的佛教传布,宋代 以前,已经开始。第三,书中记载了历代文人的诗歌题咏,这个对于当今的文化旅游开发,无疑是非常宝贵的数据。 换个角度说,没有《阴那山志》,这座山也 就变成了普通的山,只有自然,没有人文。</p> 梅州地区太阳生日之由来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二何有“国事于今成缺陷,家人从此愧团圆”之句。偷偷遁人梅州阴那山,二何始终认为阴那山是个福地,惭愧祖师可助他成功。他把阴那山圣寿寺(即惭愧祖师原创设的老庵)改名“紫殿”,暗中立下先帝牌位,早晚叩首参拜,行臣子之礼,亲撰殿中楹联云:“黄鹤楼上,物换星移,但留水碧山青,再至吕仙逢旧主;白鹤洞中,春回秋去,又见花开子结,重来学士认前身。”联中二何以吕仙自比,这个“旧主”正是明太子朱慈,二何也许自认“前身”是本寺僧人,此次遭逢大劫,正是大彻大悟之时。农历三月十九是崇祯皇帝在北京自缢的日子,每年此日他们在灵光寺内祭奠先皇,为掩人耳目,便诡称此日是“太阳生日”,至今仍被梅州客家人定为节日。</p> 历代文人对灵光寺的诗赋 <p class="ql-block">题咏添魅力,山色亦空灵</p><p class="ql-block">名山古刹林立,必然吸引众多的文士探幽问道。保存至今的《阴那山志》,记录了千年来造访阴那山雅士的诗文,他们中既有遁入空门的高僧,有踌躇满志的读书人,也有心思各异的达官贵人,还有壮怀激烈的爱国忠良。斯人已去,创作的赞咏长留在阴那山的高山流水间。</p><p class="ql-block">较 早赞美阴那山风光的诗歌,当属署名苏东坡和王阳明的作品,但这两首诗的真伪存疑,而抗元民族英雄蔡蒙吉的《游阴那山》也是早期描写阴那山的文学作品,描述 了“宫阙天悬绝胜奇”和“五峰青翠冠攒玉”的雄奇风光。 历史上,潮州著名状元林大钦,死葬三河的揭阳籍兵部尚书翁万达,触怒皇帝贬谪三河的江西翰林王 思,著名思想家王阳明的弟子薛侃均不畏跋涉,在阴那山中流连忘返留下锦绣诗篇。他们的诗文作品为李士淳创撰《山志》提供了丰富的人文素材。</p><p class="ql-block">随 着时光的流逝,阴那山中的不少碑记石刻已经斑驳阑珊,然而一些珍贵的遗迹仍然折射出这座文化名山的历史底蕴。粲花馆的创建人李焜,留下的石赞仍与李士淳的 《小歇石》并镌石上,“名芳石陋,石不如人。石固名浮,人不如石。石在名留,人因石永。名增石重,石赖人尊”。一下子将虚与实、短暂与永恒、逐名与崇道、 主观与自在的辩证关系,简练概括出来。读此文字,确应“风尘在此一停鞭”。</p><p class="ql-block">阴 那山又是激发众多梅州文人雅士创作灵感的圣山,从宋湘的梦游阴那,到李黼平、黄香铁的梅江舟中遥望阴那,到吴兰修、黄遵宪的携手友人入山览胜,到李光昭以 五古长诗回忆登高阴那山的难忘历程,以及丘逢甲灵光寺晚眺的英雄寂寥。阴那山已经成为岭南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页,和它在宗教文化史上的地位一样闪烁光 芒。</p> “顶外无山”与“空中有月” <p class="ql-block">相传在清康熙年间,灵光寺香火鼎盛,附近十里八乡的村民都来此祈祷参拜,有一位举人名叫陈鄂荐,</p><p class="ql-block">(陈鹗荐,嘉应程乡人氏。清康熙三十二年解元,康熙三十九年考中进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后担任上虞县知县,因母年老,辞官归乡侍奉母亲,在家居住三十多年,热心家乡公益,病逝于家乡。居家期间,曾倡建渡船于渡江津,方便两岸村民往来,其仁心义举为乡民所称道,后程乡便留下“度江津”的名字。)</p><p class="ql-block">也在闲暇之余顺道来灵光寺游玩。陈鄂荐寒窗苦读数十年,腹内尽是才华,在康熙癸酉年(1693年)正式考中乡试解元后,扬名于乡里。突如其来的荣耀,令陈鄂荐顿觉欢喜异常,在他看来,自己饱读诗书,在众人之中出类拔萃,几乎没有人能盖过自己的风头。</p><p class="ql-block">正是因为如此,陈鄂荐愈发狂傲不羁,不将其他读书人放在眼中。在灵光寺游玩时,陈鄂荐心情大好,他与寺中高僧攀谈良久,心中不免有些壮怀激烈,并在高僧的百般恳请下,拿来纸笔赐予灵光寺墨宝,写下“顶外无山”四个大字。也正是这四个字,虽在表面上歌颂了阴那山的高耸入云,实则也是对自己才学的暗中夸耀,意喻自己之上再无有才之人。</p> <p class="ql-block">康熙庚辰年(1700年)时,陈鄂荐奉旨进京参加会试,凭着自己的博学多才,他再一次中了进士,被朝廷授予翰林院检讨一职,从此摇身一变,成了一名京官。京城乃天子脚下的皇城,宫中任职官员更是全国各地的精英,几乎每个人都是满腹经纶,毫不逊色于陈鄂荐,甚至相比之下,简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陈鄂荐这才明白,自己果然是坐井观天,在人才济济的京城,他只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已。自此之后,陈鄂荐顿时变得谦恭起来,并对之前的狂傲行为表示惭愧。</p><p class="ql-block">(康熙43年,1704年),陈鹗荐从京城回来。他再次来到阴那山灵光寺还愿,见了住持后,羞愧地向住持说,十多年前这块“顶外无山”的牌匾写得不好,想摘下来。住持心想,好不容易才得到陈解元的墨宝,让灵光寺的声誉大增,如果将牌匾取下来,灵光寺的名声肯定会受到影响。于是,他找了一个借口说,这块牌匾受了十多年的香火,不能随便取下来。</p><p class="ql-block">方丈认为,该匾额乃是陈鄂荐意气风发时的佳作,代表了他前半生的境遇,若是贸然摘下,的确是一种损失,倒不如再写下一匾,以此描绘如今的心境。陈鄂荐顿觉此语有道理,于是仰望夜空,见一轮明月挂于天上,便心生灵感,提笔写下“空中有月”四字,字体虽刚劲,却透出一股柔和之气。“空中有月”与“顶外无山”对仗工整,也将“人外有人,山外有山”的道理诠释出来,巨大的反差之下,更加突出了陈鄂荐的博学与谦恭。</p> 历代名人的诗作 <p class="ql-block"> 游阴那山</p><p class="ql-block"> 宋.蔡蒙吉</p><p class="ql-block">宫阙天悬胜绝奇,况临泉石画中窥。</p><p class="ql-block">五峰指月攒寒玉,二水流云漾碧漪。</p><p class="ql-block">鱼鸟身如游极乐,猿猴心似发菩提。</p><p class="ql-block">沉沉钟鼓僧闲寂,客亦忘言自得之。</p><p class="ql-block"> 蔡蒙吉</p><p class="ql-block">蔡蒙吉(1245—1276),广东梅州人,南宋爱国诗人、抗元英雄、民族英雄,著名社会活动家。12岁中进士,被时人誉为“神童进士”,其祖父蔡若霖、父亲蔡定夫均为进士,因此当地有蔡府“一门三进士”之佳话。公元1276年,蔡蒙吉率孤军与元军作战,城陷被俘,英勇不屈从容就义,年仅32岁。</p><p class="ql-block">在旧《广东通志》中被称为广东古八贤之一,与东晋程旼、唐代韩愈、张九龄,北宋刘元城、狄青,南宋文天祥及明末抗清名将陈子壮齐名。</p> <p class="ql-block"> 游阴那山</p><p class="ql-block"> 明.翁万达</p><p class="ql-block">结愿峰头云雾稠,三生檀越旧同流。</p><p class="ql-block">空巢独吊存乌鹊,露地何人守白牛。</p><p class="ql-block">声断磬边云纳岫,光回殿阁月窥楼。</p><p class="ql-block">五更归梦青巅上,强执金吾初拜侯。</p><p class="ql-block">翁万达(1498—1552)广东揭阳人,字仁夫,号东涯。嘉靖五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出为梧州知府,擢广西副使,累迁右佥都御史,总督宣大山西保定军务。修筑边墙八百余里,明斥候,禁杀降,荐用良将,以御俺答。以丁父忧去。后俺答逼京师,朝廷起万达为兵部尚书。路远不能即至,为严嵩所谗,降为侍郎。旋又被黜为民。三十一年再起为兵部尚书,未闻命卒。谥襄毅。</p> <p class="ql-block"> 游阴那山胜概 </p><p class="ql-block"> 明 · 林大钦 </p><p class="ql-block">潮有阴那,末唐法界也,时欲谒未遑。兹承恩归,乘便一览,大是岭东奇观。朝来僧请一字以为那记,予亦奚悭,书此以證。</p><p class="ql-block">遥看名胜起巃嵷,束膝徐徐谒镜空。</p><p class="ql-block">五玉峰前铺玉笋,三珠柏里蕊珠宫。</p><p class="ql-block">有因特叩关中偈,无尽谁传灯下红。</p><p class="ql-block">石上精魂今在否?令人惆怅有无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林大钦(1511年~1545年),明嘉靖壬辰科状元。字敬夫,号东莆。潮州府海阳县东莆都山兜村人(今为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仙都三村人。)</p> <p class="ql-block"> 题阴那五指峰二绝</p><p class="ql-block"> 奯山和尚</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谁人伸臂划虚空,裂碎迷云千万重。</p><p class="ql-block">掌握明珠山吐月,周天星斗五轮中。</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天画棋盘星做子,指弹日月照将军。</p><p class="ql-block">不知何处神仙着,花落棋山迅耳闻。</p><p class="ql-block">奯山和尚,灵光寺僧,相传为明崇祯皇帝太子朱慈烺。</p> <p class="ql-block"> 阴那山咏石(三首) </p><p class="ql-block"> 李士淳 </p><p class="ql-block"> 小歇石 </p><p class="ql-block">铁桥过去便桃源,石上桃花不记年。 </p><p class="ql-block">寄语中原车马客,风尘暂此一停鞭。 </p><p class="ql-block"> 大歇石 </p><p class="ql-block">古木阴中说涅盘,点头尔亦解参禅。 </p><p class="ql-block">山僧发尽无巾网,兀坐台矶看石泉。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钓矶石 </p><p class="ql-block">青苔点石斑鳞鳞,闲把钓竿坐水滨。 </p><p class="ql-block">莫遣飞熊入帝梦,磻溪深处好安身。</p><p class="ql-block"> 阴那灵雨</p><p class="ql-block">五指峰前白鹤旋,空中锡卓祖居先。</p><p class="ql-block">桥横曲涧三株柏,路入曹溪一洞天。</p><p class="ql-block">听法缘深禽解语,住山岁久俗如禅。</p><p class="ql-block">甘霜愧负苍天望,云雨分膏且插田。</p> <p class="ql-block"> 游阴那山</p><p class="ql-block"> 明. 李楩</p><p class="ql-block">五峰青削瞰罗浮,咫尺岚光冻欲流。幽壑有天皆作瀑,痴云无地不成楼。</p><p class="ql-block">石留藓字还能读,雨冷藤花觉易秋。薄暮月钟随叶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李楩</p><p class="ql-block">字其础。程乡(今梅州梅县)士淳子。明思宗崇祯十二年(一六三九)举人。淡于仕进,尤嗜古,工书法。有《函秘斋诗文集》。清光绪《嘉应州志》卷二三有传。</p> <p class="ql-block"> 约梁诗五游阴那山</p><p class="ql-block"> 清.黄遵宪</p><p class="ql-block">名山好友两相当,结习平生各未忘。</p><p class="ql-block">尘世几人多暇日,山灵与我况同乡。</p><p class="ql-block">明年草绿王孙去,秋后槐花举子忙。</p><p class="ql-block">竹杖芒鞋青笠子,且容今日一徜徉。</p><p class="ql-block"> 黄遵宪</p><p class="ql-block">(1848年-1905年),汉族,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嘉应州(今广东梅州市)人。清朝大臣、爱国诗人、外交家、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家、教育家、文学家、史学家、民俗学家,梅州八贤之一。光绪二年(1876年),考中举人,历任驻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兼马六甲总领事等职。戊戌变法期间,署任湖南按察使,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戊戌变法失败后还乡。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黄遵宪病逝,终年五十八岁。</p> <p class="ql-block"> 阴那山行</p><p class="ql-block"> 清代: 丘逢甲</p><p class="ql-block">五岭东来势忽止,阴那山自云中起。山在云中山可见,得云山乃留真面。</p><p class="ql-block">我生爱山尤爱云,策马寻山看云变。阴那之奇无山有,擎空突兀拿云手。</p><p class="ql-block">大云放作天下雨,小云留赠山中友。登山山学昌黎哭,游山岂作开云祝?</p><p class="ql-block">高秋十日云沉沉,山灵知客嫌秋阴。狞云忽散秋宇净,古柏荣枯护禅定。</p><p class="ql-block">倚天五叶开青莲,奇峰顿落琳宫前。上有飞仙来往之天桥,下有茶香万斛之流泉。</p><p class="ql-block">山中寺古逾千年,开山何人潘了拳。金光明现身丈六,昔曾入梦来清源。</p><p class="ql-block">吁嗟乎!占山须占天下奇,作佛须作云雨师。万里中原腾旱气,愿驱群云出山去。</p><p class="ql-block">留云山遣遣云阴,山与祖师俱惭愧。</p><p class="ql-block"> 丘逢甲</p><p class="ql-block">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p> <p class="ql-block">放生池</p> <p class="ql-block">灵光寺右侧,有一山溪,夏日,溪水清澈冰凉。数十年前,可觅得无笃石螺,可能找来玩的游客多了,现己绝迹了,真可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游客们在溪中玩水并寻找无笃石螺。</p> <p class="ql-block">绿树成荫,虫鸣鸟逗;</p><p class="ql-block">碧水清澈,虾戏鱼翔。</p> <p class="ql-block">涧水淙淙,城里人难得一见,仅此,足以勾起君之古刹探秘之行。</p> <p class="ql-block">最后,借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中共梅县地委宣传部部长罗滨老先生的《沁园春》作为结束语。</p><p class="ql-block"> 沁园春</p><p class="ql-block"> 阴那山怀古</p><p class="ql-block"> 罗滨</p><p class="ql-block"> 鹫岭灵峰,雾障云遮,拔地攒天。念闽僧托钵,西行千里;献身贝叶,开创祇园。太子南潜,心存社稷,却洗尘缘循此间。终难忘,太史犹有馆,三柏窗前。</p><p class="ql-block"> 名山历劫千年,凭谁识悠悠洙泗泉?数几人拜石,几人映雪;科场捷报,佳作连篇。赤子魂驰,名流句丽,九九峰头结愿缘。从头论,空中有月,顶外无山。</p>